以前血糖高,现在不吃降血糖药也不高了,是什么原因?

用户9647078885732


营养师小糖来为大家解答。题目中描述的这种情况的确是存在的,像糖前期就是可以逆转的,不需吃药,可以恢复到正常血糖水平。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部分患者是可以停用药物,仅靠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血糖的,这种现象被医生称作是“临床治愈”。

当然,其实糖尿病是存在“假性”的。有些疾病,比如肝功能异常、甲亢、多卵巢综合征等,都会造成血糖异常升高,还有些药物比如糖皮质激素就会造成血糖升高。找到病因并解除后,这些情况导致的血糖异常都会得到恢复。所以说,糖尿病不是仅靠一个血糖值或尿糖值就能确诊的,而是要进行多方面的检查来确诊。

得了糖尿病也不是一定就要吃药,一般血糖轻度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内的2型患者,医生会建议先用控食和运动来控制,只有生活方式无法控制血糖的时候才会让患者吃药。少数初步查出血糖较高的年轻患者,则会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期视患者恢复情况来看是否停用胰岛素。

希望小糖的回答能帮到朋友们,更多糖尿病百科知识我们下期分享!


糖人健康网


我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已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了。像你说的这种情况我也偶尔遇到过,不吃降糖药血糖不高的原因可能是运动量或劳动量加大了,也可能在饮食上发生变化了,可能是进食量少了,也可能吃的食物含糖量低了,都可·能导致血糖不高。这只是偶尔现象,等过几天,当饮食活动量都归于正常了,不服药的话,血糖立即就上来了。

长时间不服药,血糖居高不下,对身体伤害就大了,长期这样,很多的并发症就接连发生了,重者还可能铜症酸中毒,可能危及到生命。这些我都遇到过,去年还突发过脑梗死,险些伤命。

为什么以前血糖高,有时不吃降糖药血糖也不高了呢?

原来是一个·血糖的假象迷惑了你,是因为服了降糖药后,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持续效应,即使某一餐或某一天漏服了药,降糖药的作用依然存在,甚至这种作用可以持续几天或更长,从而给患者造成一种停药血糖依然控制良好的假象。

那么,在糖尿病患者中可以把降糖药改成间断服用吗、这样做可以吗?

当然不能这样做。因为停用降糖药,虽然血糖暂时可能维持目标水平,但这是停药后胰岛自身功能所致,会对胰岛功能造成更大伤害,正因如此,随后就会发生血液急速升高,此时再次服用降糖药,也会因胰岛功能的损伤而不得不加大用药量,而且控制 血糖的周期要重新开始,增大了血糖控制的难度。所以,服用降糖药不能间断服用。持续规律的服药才能保持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达到平稳降血糖的目的。因此降糖药间断服的做法不可取。

降血糖的有效方法不外“三驾马车”:

一是合理饮食。但不是靠某种食物,而是合理搭配,确保营养素全面而不超标。




二是加强运动。增强机体各项机能的同时增加对血糖的消耗。我突发脑梗后,一年多坚持雷打不动,整个城区的大街小巷几乎走了一遍,效果很明显。


三是各种降糖药,胰岛素合理使用。除此之外,我都不信!


老程谈养生


以前血糖高,现在不吃降血糖药,也不高了,为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您当初查出来的血糖高,有可能是继发性的?也有可能是在糖尿病前期?或是发现血糖高属于在新发1年之内!

♥继发性血糖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能加速肠壁的血流,使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增加,故餐后血糖明显增高并出现糖尿,葡萄糖耐量试验也可异常,但并非糖尿病。

2、肢端肥大症

因垂体前叶病理因素致生长激素分泌过盛,引起糖代谢紊乱所致。鉴别要点是:

(1)肢端肥大症的特点是,个子大或舌头大(语言不清),手指粗大,手掌变厚,颜面变丑陋,严重者视力下降;

(2)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等)多在肢端肥大症状之后出现;

(3)血糖和尿糖不易被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

(4)某些患者的糖尿病症状可自行缓解或消失。

3、嗜铬细胞瘤

本病与糖尿病的鉴别点:

(1)此瘤可致血压波动大,故临床上发现阵发性高血压,兼有糖尿病时,应考虑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性,要做进一步相应的检查;

(2)特殊表现型,可为高热、休克、急性腹泻;

(3)发作时血中、尿中儿茶酚胺以及儿茶酚胺代谢物增高;

(4)静脉肾盂造影、肾B超、CT,可能发现肾被肿瘤受压、移位和肿块。

4、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某种疾病过程中,如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血糖升高、尿糖阳性,酷似糖尿病。和糖尿病鉴别之点是,其血糖升高、尿糖阳性为可逆性,一旦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血糖、尿糖可恢复正常。

5、柯兴氏征候群

此征又称皮质醇增多症,是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糖异生旺盛,能抑制葡萄糖的利用和对抗胰岛素,故息本病时能出现糖尿病。本病有以下特点而糖尿病无,两者可以区别:满月脸、颈项部脂肪隆起、向心性肥胖、体毛增多、皮肤紫纹、肌萎缩、易骨折、易感染、易发痤疮、性欲减退、精神症状(如失眠、抑郁、烦躁、幻想、记忆力减退等)。

6、胰岛a细胞瘤

胰岛a细胞产生胰升血糖素,后者能迅速动员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作用比肾上腺皮质激素更强。患此瘤时,胰升血糖素大量分泌,故可出现血糖升高。此瘤与糖尿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

(1)有时可在腹部触及包块;

(2)常有发作性上腹疼;

(3)血清中可测出胰升血糖素增多;

(4)B超、CT或核磁共振胰腺扫描可发现瘤体。

7、胰腺炎

无论是急性或慢性胰腺炎,均有可能在病程中继发糖尿和糖耐量降低,一般为短暂性,但也有极少数患者演变成永久性糖尿病。鉴别点是先有胰腺炎,后有糖尿病,糖尿病随着胰腺炎的好转或治愈而减轻或消失。

8、胰腺癌

糖尿病症状可能是胰腺癌的初期或病程中的表现,据研究证实,胰腺癌和糖尿病在发病上互为因果,胰腺癌可诱发糖尿病,糖尿病也可并发胰腺癌。鉴别方法是此类病症,可于癌根治术后而消失。

9、血色病

这是一种先天性代谢异常病,常伴有血糖增高,尿糖阳性。鉴别要点是,本病可有肝大、脱发、睾丸萎缩、皮肤色素沉着、性功能减退和心功能不全等,可资鉴别。

10、肾糖阈失常

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虽血糖浓度正常,尿糖检查也可呈阳性,此现象称“肾糖阈低”:与之相反,因肾小管滤出能力降低,血糖原本不高而增高了,此种现象称“肾糖阈高”,是肾功能的一种先天性生理缺陷。鉴别要点,如血糖正常尿糖阳性,或尿糖阴性血糖较高,要考虑是肾糖阈有缺陷。另外,此种“肾糖阈低、高”情况,还可见于少数妊娠妇女,必须进行产后随访,以资鉴别。

11、饥饿

当发生饥饿相当时日后,突进大量含糖量高的食物,胰岛素分泌一时不能适应,可产生血糖升高和出现尿糖,以及葡萄糖耐量试验减低。鉴别要点是:饥饿后如连日正常进食,类似糖尿病表现可消失。

12、妊娠

妇女妊娠后有时可诱发糖尿病,其机理可能由于胎盘中分泌生长泌乳激素、雌激素、ACTH类似激素等旺盛,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致。鉴别要点是,分娩后继发性糖尿病症状一般可自行恢复。

13、肝功能障碍

患严重肝病时,由于肝功能障碍,食后大量葡萄糖不能转化为肝糖原贮存于肝内,致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并可出现类似糖尿病的糖耐量曲线。鉴别点是:

(1)常有严重的肝病存在;

(2)空腹时血糖往往降低;

(3)可出现低血糖症状。上述现象与糖尿病不同。

14、滋养性尿糖

在正常情况下,血糖增高时肝脏迅速摄取葡萄糖,并将之转化为糖原储存。但少数人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葡萄糖以后,由于吸收过快,血糖浓度一时超过肾排糖阈而出现尿糖,称滋养性尿糖。鉴别点是,有大量进食史;饮食正常后,尿糖很快消失。

15、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患者,有时可因肾小管对葡萄糖再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糖尿,但血糖正常,这是此病的鉴别特点。

16、神经系统疾病

患脑出血、脑肿瘤、颅骨骨折、窒息、麻醉等时,可有暂时性血糖过高及尿糖阳性,病情好转或康复后,继发性糖尿病可减轻或消失。

17、药物与化学毒物中毒

某些药物与化学毒剂,如咖啡因、茶碱、吗啡类药物、一氧化碳和各种重金属中毒,偶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鉴别点,一是有上述服药或中毒史;二是继发性糖尿病呈短暂性,恢复正常较快。

18、感染

感染可使胰岛素需要量增加,特别是化脓性感染尤甚。当患感染性疾病时,因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故可出现继发性糖尿病。鉴别点是,当感染被控制或治愈,糖尿病可不治自愈。

19、应激刺激

处于应激状态如患心肌梗死、严重感染性疾病、颅脑疾病和外伤、烧伤、休克、大出血等时,可产生应激刺激,通过神经-垂体-肾上腺轴途径,造成糖代谢紊乱,使肝糖原分解和异生加速.从而可导致血糖升高,尿糖阳性。鉴别点是,应激刺激形成的继发性糖尿病,维持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个月),应激现象消失,血糖即可恢复正常。

★继发性糖尿病特点:

继发性糖尿病的一个特点就是高血糖有因可查。去除了这些原因后,高血糖可以被纠正。例如,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糖尿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血压和血糖能恢复正常;药物引起的高血糖,在停药后往往消失。

♥糖尿病前期病人: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 

通俗地讲,糖尿病前期即空腹和/或餐后血糖已经升高,但还没有达到诊断糖尿病的程度。

①如果6.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

②如果空腹血糖<7.0 mmol/L, 7.8 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称为糖耐量减低(IGT)。   

IFG和IGT统称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人群采取干预措施不仅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采取怎么的干预?

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

⑴ 科学地吃

①改变一下烹饪方式,将烧烤、烹炸和烘焙改为蒸煮、焖炖,有助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②在吃的方面做点改变,诸如主食结构、进食顺序与方式、餐后动一动等,这些看似颇为寻常的细节改变,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主食中加点杂粮。富含纤维的糙米、燕麦、黑米、苦荞、藜麦、玉米、豆类等能减缓消化速度,延迟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有助减缓餐后血糖的急剧升高。

●先吃盘中菜,后吃碗中饭。专家解释,先吃富含大量膳食纤维,尤其含果胶、多糖、海藻酸钠等水溶性纤维,摄入后体积膨胀,可延长后吃进碳水化合物主食分解的时间,延缓糖在小肠的吸收。

⑵餐后走一走。尤其午餐和晚饭后散步,能促进细胞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帮助身体处理摄入的大量糖分。每次步行15分钟,速度由慢步渐加快节奏,其降糖效果优于每天散步45分钟。

⑶心理调适 。其实糖尿病前期是一个可逆的阶段,只要认真面对,有乐观的心理,积极干预,是可以逆转的。

药物干预 研究证明,降糖药物中的二甲双胍长期治疗安全有效,尤其适合用于肥胖,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大于35、年龄低于60岁的糖尿病前期患者。

⑸减肥。少吃,多运动!

♥即便是糖尿病患者,已经通过指标确诊是糖尿病,并且是新发1年以内,通过,以上干预,也有的人逆转糖尿病!

希望通过我的回答,可以解释您的疑惑!

如果满意,请关注"大内科冯医生",了解更多知识!


大内科冯医生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该如何看待?总的原则是凡事有因才有果,就像血糖升高一定会有升高的原因,血糖能控制下来必定也有因果关系,但并不是以是否服用降糖药来评判的。

从血糖的升高的原因上来说,最根本的是机体血糖调节机制出现的异常。正常情况下,血糖之所以能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被组织细胞所消耗,二是转化成糖原或脂肪贮存起来。在这两种方式进行的过程中,必须有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参与才能完成。

由此可见,如果血糖有升高,一定是上述过程出了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主要有这样两种情况:

胰岛素数量不足 主要原因之一是胰岛细胞受到的损伤分泌功能受到抑制,这种损伤多发生于糖尿病前期,如果能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受损的胰岛细胞有可能得到修复而恢复正常的分泌功能,血糖便可得到良好控制;原因之二是胰岛细胞因受损死亡,多发生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人群中,由于胰岛细胞死亡后不可再生,胰岛素缺乏会持续存在,血糖的升高的状况也会长期存在。

胰岛素抵抗现象 胰岛素是将血糖运送进细胞内的运输工具,必须通过细胞上专有的通过进入,如果细胞上的这条通道(称为胰岛素受体)发生障碍,即便是有再多的胰岛素也不能及时将血糖运送进细胞中,血糖就会升高,这种情况称为胰岛素抵抗,多见于糖尿病前期及早期糖尿病人群。临床证实:体重超重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而胰岛素抵抗存在时会有更多的血糖被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而增加体重,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要想把血糖控制下来,就要从上述原因入手采取相应措施,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服用降糖药,比如合理饮食可以减少血糖来源,减轻胰岛细胞分泌负担;多做运动促进血糖利用,特别是可以减轻体重而消除胰岛素抵抗;实际上,各种降糖药之所以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机理也是如此。

了解了这些知识就会知道,在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早期,以胰岛细胞受损分泌功能下降以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原因而以胰岛细胞死亡为次要原因的状况下,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即能在控制血糖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此时服用降糖药的目的更主要地是为了促进胰岛细胞分泌功能更快地得到恢复,当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时,不再服用降糖药血糖也可能得以维持在正常水平,这也是不少糖尿病前期的人在采取合理干预措施后能不进展为糖尿病的原因。

同样的道理,如果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细胞的死亡,则胰岛素数量不足将始终存在,这种状况下仅仅依靠生活方式干预并不能改变胰岛素分泌不足,就需要服用降糖药来弥补这种不足,且需要长期服药,否则血糖便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对高血糖的控制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并非一定需要服用降糖药,但合理地服用降糖药有助于帮助机体改善血糖调节机制稳定控制血糖,因此不要排斥降糖药的使用,要知道血糖越早得到有效控制,不仅有助于保护胰岛细胞阻止与延缓病情的进展,在避免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中也将会有更大的获益。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天天听健康


为啥血糖降低了?

这该问问题主您自己啊!

高血糖可以一过性的,如糖吃多了或是其他疾病(如感染等)继发的,亦可以由于血糖代谢紊乱导致的,也就是一型或二型糖尿病等。此外,减肥瘦身后,血糖、血压、血脂水平也会有所下降!

题主之前如果被诊断为二型糖尿病的话,在疾病控制稳定后,即使不应用降糖药或胰岛素,也可以使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当然,这需要科学合理的饮食控制,并且需要坚持运动、塑造健康好体质才行。

因为,血糖的波动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可以导致血糖调节机制到一定年龄段出现失灵,而肥胖、久坐、饮食不节、缺乏运动、年龄增长等因素也会让血糖调节不再灵敏,于是,血糖高了~糖尿病出现了!但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诊断糖尿病之后,通过药物、饮食、运动、心理及自我检测等方式,血糖是可以恢复正常的,血糖调节机制也会变得更灵敏, 但这都需要严格的管控,一旦放纵,血糖还是会升高的。

因此,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松自己,一旦如此,那血糖水平可真是一骑绝尘、难回头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祝好!

生命需要营养,生活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