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远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远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逐步衍生出了一些所谓的“富贵病”。其中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就是最为典型的一类,它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在我国已成为第一位致死、致残原因。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远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是指人的心血管或脑血管的血管壁异常损害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而血管壁的异常损害是指血管壁增厚、内壁炎症、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堵塞或血管壁破裂等。


其主要的实质病变为多种因素所引起受累组织发生复杂的、连续的微循环障碍,进而造成组织缺血、缺氧。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因此,若能在疾病早期进行识别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对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你真的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吗?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一种类似于粥一样的有害物质沉积到动脉内壁上,使动脉壁变厚变硬,不仅使动脉失去了弹性,还会使动脉管腔变窄或闭塞,引起血流不畅或阻塞。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远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2

哪些原因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呢?

不可改变的高危因素

年龄

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后“动脉粥样硬化”速度加快。


性别

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 :1,女性常在绝经期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因雌激素减少,进而血中高密度脂蛋白也减少。


家族史

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发病年龄男性小于55岁,女性小于65岁的,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更高。


可改变的高危因素

吸烟

吸烟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比不吸烟者高2-6倍,且与日吸烟量成正比。


肥胖

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28为肥胖,或腹型肥胖:男性腰围≥2250px;女性腰围≥2125px;体重迅速增加的人更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脂

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低。


糖尿病

糖尿病人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60—70%有高血压,较正常者高4倍。


不运动

不爱运动的人,精神高度紧张的人,更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远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3

如何才能消除可改变高危因素?

初步了解了“动脉粥样硬化”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调整能够改变的高危因素来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啦!

合理饮食

√ 低盐饮食:北方人须将每人每日进食盐量降至8克以下,以后再降至6克以下,南方人可控制在6克以下。每日进食盐总量为一啤酒瓶盖。


√ 低脂饮食: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 多吃蔬菜水果:每日进食蔬菜不少于1斤,水果100克。


√ 多吃五谷杂粮:少吃油炸食品、膨化食品以及含有反式脂肪酸(标有植物奶油)的食品;少喝碳酸饮料。


戒烟限酒

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虽然红葡萄酒(干红)少量饮用有抗氧化的作用,但长期多量饮用会引起其他问题,因此不提倡。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远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运动要坚持三个原则:有恒、有序、有度,即长期规律地、循序渐进地、因人而异适度地运动,过度运动反可造成心血管意外或猝死。对老年人来说提倡散步、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活动。


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规律用药。遵照医嘱,服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以及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等药物。


睡眠充足

每日保证最少持续7小时睡眠时间。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远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保持乐观心态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

定期体检

40岁及以上人群坚持至少每年体检一次。


如果能有效的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就会从根本上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从而降低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