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Kiss_誉


老子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首先涉及生活两字的概念。生活,一指衣食住行的情况;二指生存;三指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围绕这些方面对生活的定义,可以从以下来分析老子对生活的态度:

《道德经》第十二章:“……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其意思是:……(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圣人只为温饱,不追求声色纵情之乐。(正因为这样)所以舍弃声色纵情之乐,只求“为腹”的谋生方式。为腹,只为了温饱。目,代表多种欲望的生活方式,包括追求声色纵情之乐。去彼,指舍弃“为目”的生活。取此,指只求“为腹”的生活。这是老子对当时人的生存和衣食住行情况等生活的态度。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其意思是:我有三件宝贝保持使用之: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朴;第三是不敢为天下事贸然争先。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敢;因为俭朴,所以能广泛使用;因为不敢为天下事贸然争先,所以能成器长久(对天下人民有利)。这是老子对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态度,涉及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其中主要是对“不敢为天下先”如何解读的问题。笔者认为“不敢为天下先”要与“故能成器长”联系起来理解。《周易·系辞》:“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这里所说的“立成器”与老子说的“成器”是一个意思,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启示我们: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一定要把天下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成器”长久。而要达到立成器能长久,就必须经过深思熟虑,调查研究,创新创造才能做到。在这个角度上说,“不敢为天下先”是指不敢为天下立成器之事而贸然争先,且《道德经》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事实上的敢为天下先。我们一定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器,器物。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老子约:“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老子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基。老子思想的核心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然,是世间的大规律,是万物的本根,是最终极的存在。道家绝不是什么消极出世,道家是一种大智慧,是“无为而治”,是“莫之能争”!道家讲的是自然虚静,是本立道生,是无用之大用。

他教导人们的不是只知功利、竞争,只知不断地进击,永远地扩张,而是教你淡泊,教你退守,教你酒脱,教你具有健康的人格与心态。从这个意义而言,老子是哲学家,也是一位心理学大师,也是人生的导师。



淘書斋


谦卑处下,不敢为天下先!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相处要记住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名言。如果处处要强,显摆,就会受到别人的反感,甚至忌恨!前天我好心地回复了今日头条上一位同仁的帖子。我说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易,就是变化!我这的回复本意是捧场,还有点讨好的意思!他当即回复我,你写的这句话会变吗?我看了好伤感!后来,我检讨自己,错在自己的回复,自己的回复,在对方看来,有显摆的意思,让对方不舒服。这就是满招损!


山野老人381


老子对待生活的观点,通过其作,有如下观点:1.创作的背景是天下大乱,战争、疾病、贫穷,横尸遍野等,百姓们民不聊生,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老子通过阐述道的本质,让人们知道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解决人们心中价值上和形式上的虚无主义,坚定人民生活的信心,是一位智者和指明灯。2.对待生活,通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观点,告知世人,评价和评判都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不要过多的执着于眼前的得失,应该“生而弗有,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3.做人做事,应该借鉴水的品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能够处下不争、善良为人为事。4.清静无为不争的思想,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不要刻意去带着强烈目的的去做事,应无心而为,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5.简单知足,“少则多,多则惑,”遵循简单快乐满足的心态, 能够生活幸福。6.不可满全,“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现实生活中,成功之后 ,学会减损自己利他人 。……

老子五千言,言尽万物事,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的观察,总结出万物的根源和处人处事的规则,进而说出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世人需要细心的体悟,从而运用到现代的生活。

老子悟透了道 ,对待生活是乐观的、积极的、慈悲的。他是一位看透生活的大智者,他是饱经沧桑的大慈者……。






三顺万物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下面我的一篇谈道家风骨的文章,就能说明老子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与道家风骨

(张清义谈国学智慧)

人生在世,离不开尘世喧嚣。因为随波逐流,经常忘记倾听自己的心声。要想停下脚步,沉静下来温暖、冷静地打量这个世界,就必须领悟道家思想,认真体味道家的风骨。

谈到道家风骨,就不得不谈老子。因为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老子哲学的思想地位可以说举世公认,他使我们懂得了巍峨大道,说他创立了一座哲学高峰,一点也不为过,读了下面的文字,你就会深有同感。

1、老子,是让中国文化获得世界身份的第一个代表。

2、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

3、胡适先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4、老子所写的《道德经》,书名也叫《老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而广泛传播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老子》。

5、《纽约时报》公布,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作者,老子排名第一。

6、我们知道,德国是一个哲学素养很高的国家。关于这个观点我们从下面叙述的一件事就可以得到证实:拿破仑征服了欧洲,日尔曼哲学家费希特在他的《告德意志国民书》里讲:“上帝把海洋给了英国,把陆地给了法国,但是把思想的天空给了德国。”正是在这样一个有思想天空的国度,据统计,《老子》几乎每家一册。

7、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是“轴心时代”,这个时期地球上智能大爆发,出现了一批大哲学家,老子就在其中,他与释迦牟尼几乎同龄,只差几岁。

通过以上七点讲述,我想我们有了同感,老子的智慧对我们人生不仅是有指导意义,而且还能左右我们的人生,并决定我们的人生结果。那么我们为什么赞誉道家风骨,请看南怀瑾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描述:我们知道,中国文化一源三流,源为易经,三个支流分别是儒、释(佛)、道。南怀瑾先生说:“道为骨,佛为心,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南怀瑾先生把“道”比喻成人之骨架,其实我们就可以理解成是一个人修身的精神骨架。因为老子的思维是为天地万物解密的大思维,正是他的这种至高思维使华夏民族走向精神成熟。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老子的思想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骨架。

如此看来道家思想就可以支撑起我们的生命结构。有了这生命结构的基础,我们就能在修身中寻觅人生之道,可寻来寻去,结果发现原来人生之道就是“德”。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德”不是教化的目标,而是万物的自然属性,当然也就成了人的自然属性。当我们把这种属性修成人生之德,人的品德就会在这自然秩序中锻造而成。当我们把这人生之德回归到天真未凿的状态,就会真正体味出道家风骨的精神内涵。

如此看来,道家风骨在我们修身之路上不仅能撑起生命的蓝天,而且他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使我们蒙昧的思想混沌大开,天籁方醒。沿着道家的修身之路,只要我们步子放轻,就会远离喧闹,就会在安静中平稳行进,就会发现沿途疏疏朗朗,上有鲲鹏的翅膀偶尔掠过,下有缓缓溪流和飞舞的蝴蝶,处处都会渗透出神圣的气氛。

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在我们修身践行中的主导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认真领悟道家风骨的精神内涵,而它的精神内涵的主体也就是道家的以出世的大智慧来入世。接下来我们一一细数道家的经典智慧。

智慧点一:无

老子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无”是天地的始源。“有”是万物的母体。

我们看,老子在宏观上给我们明确了“无”和“有”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无”理解为“道”,也就是说“道”是无形的。老子在《道德经》第40章讲得更加具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我们看这里如何参透老子讲的“无”的准确内涵,也就是我们从中汲取怎样的人生智慧。

无,也就是无边无涯,无框无架,所以其大无边,等同于无形大道。是无形的自然之态。

我们世人为了生存都在一味地追求“有”,老子在这里给我们当头棒喝,提醒我们阴阳的另一面“无”。也就是让我们不要过度,不要过分,要做减法,降低热度来制衡。

老子的意思最明确,就是要我们追求“有”的同时不要忘掉“无”。也就是不要忘记回归到“道”,回归到自然之态。所以我们就会经常看到一些得道的成功人士,或裸捐,或低调,或做慈善,他们虽拥有财富,却从来不会感到所有财富归自己所有,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财富是吸纳了自然界的资源,最后还要回报给社会和自然界。也就是完成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完美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出:人生要想“有”,就必须先做到“无”。人生要想平安善终,在“有”了时候,必须把“有”变成“无”。也就是保持“持有守无”的心态,意思是说虽然我有家产万贯,但坚持这不是我个人的,我自己什么也没有拥有。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用生活的常识给我们解释了这种人生智慧。他说:“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意思是说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因为房屋中空,使其可以住人,成就了房屋的功用。所以他又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有”给人带来方便利益,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由此可见,“无”的智慧是我们践行中的人生基本智慧。如果我们用舍得智慧来解释“无”,那就是追求“无”就是“舍”,“有”就是“得”。

从古至今,那些名垂千古、建功立业、最后平安善终的大人物都把“无”的智慧运用到了极致。

先看历史上的三个人物:

孙武

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尊称兵圣。他到吴国后深受吴王器重,与伍子胥一起指挥军队打了很多胜仗,使吴国成了显赫一时的军事强国。可是就在他名利双收,事业巅峰之时,孙武激流勇退,归隐山林。做到从“有”到“无”的华丽转身。事实证明孙武的决定是英明的,后来的吴王整日饮酒作乐,滥杀大臣,如果孙武没有放弃功名利禄去追求“无”,很可能落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范蠡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道家学者。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他和文仲共同辅佐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兴盛了越国。功成名就后,他激流勇退,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次把钱财施舍给穷人。所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为财神。我们看范蠡对名利的态度就是运用“无”的智慧,从“有”到“无”,符合道法。而和他一起的文仲,不听范蠡的劝阻,执意留下来在越王那里享受名利富贵,结果被越王杀害。

周润发

香港影星周润发把自己一生的积蓄56亿港币全部捐了出去。他对媒体说:“钱不是我的,只是暂时由我保管。”他用的手机一直是诺基亚,从来没有用过智能手机。出行坐公交或地铁。他的整个生活进入了“简”和“素”的状态。

我们看三位成功人士或激流勇退,或散尽家财,在名和利上都追求“无”。在“有”的时候果敢地转化成“无”,真正做到了“持有守无”。

从以上人物事例中体悟到“无”的智慧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老子的“无为”和“无为而治”的其它智慧点。

老子在《道德经》37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就是要我们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之运行,不做不必之事。“无不为”就是要我们必须做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谈到这里我们会恍然悟道:原来“无为”不是不让我们做事情,而是要我们不乱为,不要违反规律做事情。至于“无为而治”,就涉及到管理层面的智慧。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一个区域,一个单位,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回望历史,大汉大唐之所以伟大,就是在立朝之初,几代君王服膺“黄老之术”,运用这种大智慧,推进了社会生态,很快恢复了社会应有的秩序。

智慧点二:反

老子在《道德经》40章里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保持柔顺弱小是“道”的用途。老子在这里想告诉我们“道”是运动发展的,但它延伸走向一定不是一条直线,到了一定程度会是反线。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会向着相反方向发展。换句话说,一切事物的组合结构必然是“相反相成”。

我们看老子的“由反得正”的思辨的确魔力十足,他不仅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方向,也告诉了我们结果。所以接下来老子就要求我们第一不要“争”,第二要守住事物的另一端。

老子之所以说要“不争”,是因为在他看来,一切对立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争,有时就是多此一举。其实现实中很多人把“不争”理解成暂时不争,是为了避其锋芒而暂时示弱,一旦韬光养晦,积攒力量后,突然反击,制对方于死地。这与老子的意思完全相反,老子要我们不能等强,而是守弱。

接下来我们谈另一个问题,守住事物的另一面。老子在《道德经》28章里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意思是说,深知雄性动物的刚强躁动,却安守雌性动物的柔弱安静。这样做就像出于幽谷的溪水安谧恬静。很显然,老子在这里借助雌、雄两类动物的特征告诉我们要放弃狂躁,守住安静。一个人如果达到了恬静、自然的境界,自然之道的德性就会与他同在。在28章里紧接着老子又说:“知其白,守其黑。”在这里用黑白表示人头脑的明白与昏昧。谁都知道什么是光亮,老子却让我们守住幽暗。他又说:“知其荣,守其辱。”谁都知道什么是荣耀,老子让我们守住卑辱。

谈到这里,我们自然折服于老子的“由反得正”的思辨魔力,但如果我们认为老子这是心机和谋略,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那样你会把老子的大道看成是邪道。

接下来我们该谈谈道教了。因为道教研究人类的生存环境,至大谈到天人合一,至微讲到养气护生。如果我们从道家中汲取思想,就更加容易体味道家风骨。

战国时期,齐国有了崇拜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真正把这种政治信仰神化,建立道教正式组织的是东汉末年的张道陵。

张道陵创立的道教后来取得重大发展,并且它在发展的同时渐渐融合了儒家和佛学的精神,它发挥的核心优势就是:养心、养气、养身。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道教以养身为归结。这一点与儒、佛两家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谈到的事例最能说明道教的十足魅力,也最能体现道家的风骨。成吉思汗在占领了大片疆土后,就想长生不老。于是派人把道教中最著名的全真道大师丘处机请了来。这位鹤发童颜的仙翁见到成吉思汗后,对长生不老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不嗜杀。丘处机这里宣扬的是道教的“贵生”思想,也就是珍爱生命。成吉思汗马上布告天下:不杀掠。

2、天下已定,成吉思汗请教如何治理。丘处机马上回答:敬天爱民。

敬天爱民的意思如果用道教思想解释就是“参赞天地之化育”。意思是协助天地自然,保护和养育民众。

谈到这里,我想道家风骨的内涵早已跃然纸上。我们之所以体味道家风骨,是因为它关乎我们修身和功成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点一个是得“道”,一个是得“悟”。得“道”就会遵循天地法则,得“悟”就会融于自然之中。所以最后我们要用一位禅师的话来结束本文,他說:“生活,就应该做到四随:随遇而安、随缘而化、随性而动和随机而做。”


张清义聊家教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现出一种睿智,一种豁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逃避矛盾,也不能盲目地对抗矛盾。老子的矛盾的双面转换就可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中,要以柔济刚,在适当的时候转化矛盾。科学地认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正确处理和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变得比以往的时期更加紧迫。


浮着往事走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永远的学习、研究与探索,个人认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上、止、正。

所谓上,就是人生要有目标与追求。我们每个人要有向上的追求与努力,坚持不懈,克服各种不同的困难与阻碍,随形就势,能屈能伸,不达目标不停止,不到目标不罢休,向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前进。上,不静态的,固定不变的目标,而应该是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上,在变化中向前,在曲折中向前,在不断攀登中向前向上。

所谓止,就是要知止,固守底线、坚守原则。人生在世,必须有道义信条在心中,有道德标准在脚下,在价值底线在心头,头上三尺有神明,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底线、违背原则、背叛自己的道德与良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遵守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无道德标准、无法纪观念、无人生底线,是注定不会长久的,也是行不通的。

所谓正,就是要有浩然正气,坚持正义,固守正道。有正气在胸,则邪气不生;有正气凛然,则经营有序。人间正道是沧桑。社会之所以如此美好,是因为我们在坚守正道,在维护社会正义。作为社会中的每个人,我们都必须坚守正气,维护正义,敢于同不正确的、错误的行为作斗争,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每个人的努力推动社会向更好更美的方向发展。

个人浅薄理解,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晴风听雨


老子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基。老子的思想其实并不消极,其实蕴含着积极而深刻的智慧。如,无为,其实是一种从容。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对现代人的生活影响还是非常大,朴厚立身,丢弃虚华的追求。无用之用,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知和守常,别让自己的心太累。道常无为,不作为往往才有大作为。又如,谦卑,其实是一种自信。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生存智慧的富有者是懂得调整心态的人。我们要去彼取此,把握欲望的尺度。宠辱若惊,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再如,柔弱其实是一种坚韧,凡者道之动,若的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知雄守雌,最强大的,往往表现为弱小。自知不自见,人要自爱,但不能自大。心曲则全,枉则正。还,有退让,其实是一种等待。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和光同尘,锋芒毕露者必受挫折。不争之德,勿逞一时之能。海纳百川,有所退让才能更顺畅的前进。功遂身退,学会超脱生活。再比如,慈爱,其实是一种勇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成功,其实是一种淡然,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ˆoˆ﹡ )


何苗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紫灵神话


老子可以看作道家学派中原始道教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对后世尤其是西汉早中期的政治统治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取代了秦代的法家理论和思想。对东汉时期形成的各种道派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被各门道教奉为鼻祖。是中国历史演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思想和处事态度深深融进了中国人的血液当中。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有灵,也与当代我国的治国理念,可持续发展等非常相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