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东厂到底有多恐怖,文武大臣为什么闻之胆寒?

吴晓普


因为,东厂残害文武大臣手段之阴险,刑法之残忍,令人发指。而明代众多冤案的幕后黑手,是明朝政治黑暗的集中体现。所以,哪怕是久经沙场、杀伐果断的镇边大将,也都对东厂的牢狱闻风丧胆。

东厂,即东缉事厂,与锦衣卫一道,并称“厂卫制度”,是明朝政治的土特产。作为明朝的特权监察和情报收集机构,东厂的职责有点类似美国的CIA。

东厂设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其机构首领由皇帝的亲信太监担任,直接听命于皇帝。正因如此,东厂的权力很大,并且除了皇帝,谁也撼不动到东厂。而这也就造成了明朝时期宦官横行、专政弄权局面。

需知道,太监可都是没了宝贝的人,因此当中不少人都是有心理缺陷的,内心极度扭曲和变态。而由这样心理变态的人统领的机构,东厂自然也是相当阴险毒辣的。据说,东厂里头,光是刑具就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十八种之多,而刑罚手段更是残忍至极......

而提及东厂的残忍,最典型的就莫过于魏忠贤时代了。作为明朝宦官专政的登峰造极时期,魏忠贤统领时期,东厂几乎达到了权力的顶端。当时,

东厂的鹰犬可以随意缉拿臣民,朝廷的各级司法机关只是摆设而已。因此,谁要是惹了东厂的人,那么必将是死无葬生之地。

比如,当时的东林党领头大臣杨涟、左光斗等人就因为处处与魏忠贤作对,就招来了东厂的报复,强加罪名于他们头上,将他们关进牢狱。

在狱中,魏忠贤以钢钉为刷,在杨涟身上来回摩擦,摩擦,摩擦再摩擦,让杨涟皮肉尽破,痛不欲生。在东厂酷刑的折磨下,可怜的杨涟没多久就被折磨死了。左光斗也同样饱受酷刑折磨,魏忠贤吩咐许显纯每隔五天就向左光斗逼供一次,每次都是一轮的毒打和上各种刑具。最终,左光斗仅比杨涟多活了一天。

东厂的权利缺乏监督和制衡,加上手段阴险毒辣,冷血残忍,因此也就造成了当时世人都谈东厂色变的地步。



这些历史要读


今天金兔来聊聊东厂。

话说,燕王朱棣靠靖难起事夺取皇位,以武力夺取建文帝政权后,社会上流言四起。

为此,朱棣就用亲信纪纲统领锦衣卫,用以加强对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控制。没想到后来纪纲竟横行霸道,肆无忌惮,渐渐脱离了朱棣的掌控,甚至纪纲还企图谋反。


1420年12月,朱棣再三思量,决定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东厂和锦衣卫一样,都是一个特务组织,不同的是,东厂的首脑(手下一般称其为厂公或督主)是宦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东厂的存在有两个目的,一是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说白了就是监督民间百姓和朝中官员的言论;第二就是监督锦衣卫。

那么,明朝的东厂到底有多恐怖,为什么朝中的文武官员会闻之胆寒呢?

这里不得不说到东厂的职能了。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不仅负责监督社会上的言论,还负责监视政府官员以及有影响力的学者社会名流等等。

东厂有权将监视的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地位较低的“反动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并负责审讯。即便是朝中地位较高的大臣,甚至是皇室贵族,东厂也能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将其逮捕、审讯。

最令文武官员闻之胆寒的,应该是魏忠贤以司礼监秉笔的身份执掌东厂,这时候魏忠贤利用东厂屡兴冤狱,只要朝中有文武官员敢和魏忠贤作对,他就利用东厂罗织罪名,将和自己作对的官员都关到东厂的大牢中,用尽各种残忍的酷刑,使其死于狱中。

文武官员最害怕的,当属东厂的酷刑。

东厂的酷刑称得上是琳琅满目,而且东厂的每一种酷刑都残忍无比。比如东林党人杨涟想搜集魏忠贤的罪证从而扳倒魏忠贤,最终被魏忠贤察觉后,就将罗织罪名将杨涟押入东厂的大牢之中,魏忠贤为报复杨涟,就用了一种最暴虐的弹琵琶来折磨杨涟。

所谓的弹琵琶,并非真的让犯人弹琵琶,而是将犯人当成琵琶——行刑前,先将犯人绑的紧紧的,使其动弹不得,后让其平躺,最后将犯人的肋骨当琵琶弦,行刑的刽子手则用刀在犯人的肋骨处来回拨动。受此刑的杨涟再也没走出东厂的大门,他的家人为他收尸时,只剩下几件割裂的血衣及几根骨头。

东厂的还有油煎、剥皮、棍刑、凌迟、灌铅以及抽肠等酷刑,每一种酷刑都很瘆人,就以刷洗为例吧,东厂的特务先把犯人的衣物脱光后按在铁床上,再用滚烫的开水慢慢浇在犯人的身体上,接着用沾满铁钉的铁刷在犯人烫过的部位狠狠的用力刷洗,刷到犯人露出白骨,一直刷到犯人死去。

东厂存在的时间有224年,因为其能监督文武官员,能在奸人的利用下随意罗织罪名并滥用各种残忍的酷刑,如此东厂,当时的文武官员闻之胆寒自然再正常不过了。


金兔历史


东厂,明朝最著名的皇帝特务机构,除此之外,明朝还有两个特务机构,一个是锦衣卫,锦衣卫是最早的特务机构,他的创办者是朱元璋,还有一个是西厂,创办于明宪宗时期,后被撤,这三者便是明朝三大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

东厂是由永乐大帝朱棣创办的,大家应该都知道朱棣的皇位得来并不怎么合法,所以他对大臣一直不太信任,还有建文帝一直下落不明,这让他很是不安啊,于是,他就想要一支只听命于自己的特务机构来替自己办事,奈何他老爹留给他的锦衣卫,他一直用得不顺手,于是便创办了东厂,东厂是清一色的宦官,他们的头头称为厂公,著名的大太监刘瑾,魏忠贤都做过东厂的厂公。

那为何大明的大臣听到东厂二字都不寒而栗呢?

是因为东厂确实太恐怖了,它的恐怖首先在于东厂的权力之大,没有任何机构比得了:

  • 皇帝的直属机构,只听命于皇帝的一人,比锦衣卫的权力还要大,不用受制于其他部门。

  • 主管监视和刑狱审讯,朝廷会审都可以参加,并且朝廷的各个部门都有他们的人进行监视。

这样大的权力给予了他们谋私利的特权,他们常常为了一己私利,乱扣帽子,诬陷好人,更可怕的是他们手段极度残忍,落入他们手中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并且生前受尽折磨。他们人为地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害死了不少正直的大臣。

因而,东厂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恐怖的机构,因为缺德事做得太多了,同时也是名声最臭的机构。


混沌聊史


明代的“两厂一卫”没有一个是善茬,对文武大臣讲都是不愿意打交道的存在,只要“驾贴”送上门被请去喝茶,可以说就代表一只脚踏进了棺材,但锦衣卫历史上还出过几个好人,而东厂就真的找不出什么值得表扬的地方了,东厂的“恐怖”之处在于权势更大,行事方法更嚣张,比之锦衣卫更没有人味儿,名声也更臭!


东厂成立的原因和目的

经历“靖难之役”后即位的明成祖朱棣,由于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大臣对他的新政不太支持,朱棣也对朝中大臣不太信任,出于巩固政权和防范需要,就需要一张可靠的情报网做支持。

虽然有现成的锦衣卫,但朱棣对这个老牌特务机构并不完全放心,而且锦衣卫虽是天子亲军,但设在宫外调用起来不方便,他需要的是即忠诚可靠,又能做起事来无底线,并且心甘情愿的人。谁比较合适呢?太监!

因为在朱棣起兵时宦官出过大力,身体残缺又无儿女牵挂,且又身处皇宫方便调用。于是他就违反了朱元璋定下的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禁令,重用亲信宦官担任东厂首领。


东厂机构详解

永乐十八年年底,明朝历史上第二个特务机关出现了,全称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是年,始设东厂,命中官刺事—《明史.成祖三》

东厂的第一任厂主是谁史书没记录,后期大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做过东厂厂主。

东厂隶属于内庭司礼监,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当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官衔全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

但是东厂内太监并不多,除了少数几个做领导的,具体办事人员都是正常人,东厂成立初期需要的人员都是从锦衣卫调拨的,比如东厂属官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名,称为“贴刑官”,初期就是由锦衣卫的千户、百户担任的,两家在人事上倒是有点渊源。


另外东厂的中层管理人员,掌班、领班、司房等几十个人,也是从锦衣卫调拨的人手,这些人戴圆帽,穿褐衫,着皂靴;基层的档头和番子有千人左右,一律带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

服装上虽然没有锦衣卫的鲜亮,毕竟后者还担着“仪仗队”作用,但是在权势上可以说全方位碾压锦衣卫。

东厂权势详解

东厂设立之初职能范围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一上来就直接跟锦衣卫平起平坐,但是注意前半句,这代表东厂可以监视任何有谋逆可能的人,包括锦衣卫,颇有点类似FBI和CIA的关系,两边一直争斗就没消停过。

起初东厂只有侦缉和逮捕的权利,抓到犯人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问;等到了明末时,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相对说东厂主要监视政治力量,比如官员、学者等有影响力的人,有权直接向皇帝汇报监视结果,锦衣卫要汇报事情就得走流程上奏章。




朱棣规定,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各个衙门东厂都会派人坐班监视;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东厂都要查看;堪称人肉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监视器。

这还不算完,到了明末时,根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抓捕、审讯、拷问;高级官员或者皇室宗亲、勋贵、只要皇帝点头也能够直接跳过“三司”抓捕审讯;老前辈锦衣卫要抓人必须有公文,用刑之前先要过审,远没有电视里看的有那么大权利。

总结,“两厂一卫”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且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互相之间很多职能都有重合,谁的权利大就看皇帝宠信谁,不管对大臣还是对普通人来说,这些凌驾于司法之上的机构都是要命的地方,被衙门抓了还有说理的机会,被厂卫抓了能死的快点就是恩德,前者还要讲法律,后者完全可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单凭怀疑或者皇帝喜好,随时随地不讲品级抓捕任何人。


疯狂的008


后人在总结明亡原因时,有个观点: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虽然这一观点把过错全归在宦官身上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明朝的宦官特权对国家和朝廷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朱元璋明白这个道理,早年铸铁牌立于宫中“内臣不得干涉朝政”,但朱棣继承了老子的英明神武,也继承了生性多疑,总觉得偏军事的锦衣卫用着不顺手,小侄儿建文下落不明充满诡异,想着打造一支只忠于自己的,而不是忠于皇帝的机构。

东厂胡同,得名于明朝的东厂,在此办公,挨着皇城,当年太监们跑着就能进宫。

建文的几年继承了皇爷爷朱元璋的旨意,对宦官管制的也很严,甚至有“燕师逼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的传言,燕军南下时,确实很多宦官充当内应、提供情报,所以朱棣登帝位,宦官是立了大功的,在宫中的地位水涨船高。同一时期,朱棣为了明正言顺,开始诛杀建文帝以前的遗臣,俗话说,杀戮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黄子澄、齐泰、练子宁、卓敬、景清等,这些文臣武将多少都跟勋贵掌握的锦衣卫有所联系,于是在扫清了基本障碍后,于永乐十八年设立东厂,衙门在东安门外。

内阁大学士薛国观就是被东厂害死的。

《明宪宗实录》记载“初令锦衣卫官校暗行缉访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等事,犹恐外官殉情,随设东厂,令内臣提督控制之,彼此并行,内外相制”,从此宦官开始参与司法,东厂提督宦官一般由宦官中的二号人物担任,仅次于秉笔太监,下设掌班、领班、司房、管事,仅专职侦察的就是数千人,平时干什么呢,搜集流言蜚语,有事搞事,没事弄点事,这就是让文武大臣胆寒的“打事件”,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情,比如哪里着火了,哪里发生奸情了,哪里粮油涨价了,有点流言蜚语,都要去侦察,三法司审案,东厂要派要去坐班,稍微找到点跟臣子、宫里有关联的,就跑不掉了,如果没事,找些地痞流氓制造事件,或报私仇,搞得上下惴惴无不畏打事件者。

明代东厂梅花令腰牌。

朱元璋开始,流行朝堂上打屁股,称为“廷杖”,其实这是个没有法定的刑罚,皇帝说打就打,皇帝说打多少下,就打多少下,而执行廷杖的就是东厂和锦衣卫,一边站一排,像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经常廷杖打死人的,有时候皇帝说打,也没说多少下,默认30板,打到100收手,厂卫之间还有暗语,着实打,是留一条命,用心打,是往死里打,于是廷杖也成了宦官打击异已的残酷手段,当年揭发魏忠贤的工部郎中万燝,还没等到宣布行刑,已经被廷杖打死了,《明史·刑法志》说,公卿之辱,前所未有。

东厂供奉的是岳飞。

明朝的东厂是有司法权的,晚期有自己的监狱,独立于朝廷三法司之外的,自己审理完交给皇帝过目即可,再有权的大臣都不得过问,当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想过问一下高拱案,被直接怼回来,监狱酷刑,有18种刑具,只要下狱,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拷讯,厂、卫之间也是互相渗透,多是亲戚、党羽,为了争权也会相倚为虐,东厂拿人或处决犯人,理应经过刑事科,实际上根本不用,这叫“驾帖立下”,常有御史维护司法部门,上奏东厂判冤案,比如嘉靖时御史熊浃弹劾东厂舞弊张福弑母一案,被东厂以“回护”罢官,杖30下狱一个月才放出来,可见明朝政治之黑暗。


图文绘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后,深刻地认识到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威胁性。于是裁撤了相位,创建了《大明律》,并从制度上分化文官集团,保证皇权的独立性。

图:明代太监 剧照


但是这依然无法避免文官集团的抱团倒逼。于是,除了推行所谓的法制化,把文官集团套入各种规定框架上进行分权,也建设性地建立了一支游离于大明律以外的锦衣卫。到朱棣时期,又建立了以宦官集团为首的东厂特务组织。


不要一听到特务组织这四个字,就联想到阴暗面。本质上,东厂和锦衣卫一样,是游离于大明法治之外,直接对皇帝负责,打压文官集团的工具,是人治的产物。


文武大臣为什么听到锦衣卫便闻风丧胆?其实没有这么夸张,明代的文官集团还是很有骨气的,他们与宦官集团的斗争,本质上是与皇权的衍生品的斗争。皇帝都敢骂,几个太监他们是不放在眼里的,而且还有种天生的优越感。

图:明代文官


如果一定要说怕,那应该是这种情况。当东厂动一名大臣的时候,就代表:


第一,东厂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很可能是皇帝要搞你;


第二,东厂不受《大明律》辖制,直接对皇帝负责。锦衣卫尚可不经过三法司,直接捕,审,刑,判。而能够辖制锦衣卫的东厂,更不在话下。也就是说,你都没处喊冤。


第三,东厂的酷刑非常残忍。


所以,东厂的恐怖在于,他的行动可能来源于最高意志,并且让你很难翻身。

图:龙椅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