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爸爸““妈妈“是汉语原始词,还是外来语?

a土司王子a


古代书面语称双亲为父亲母亲,在同家平辈间可用于指代双亲。翻查文言古书(不包括小说和戏曲),都使用父和母称呼双亲。爹娘是口语。父单字使用时也可指老头,母单字时也可指老女人。妈在古代多用于大家族内的奶娘,直到民国mama一词传入,才可以指母亲。爸在古代是沿海地区指代父亲的方言,源于南夷,南岛之人(今马来群岛菲律宾台湾太平洋各岛的原住民)称父亲为巴巴,南岛语系至今也用此词,将父置于巴上取其音。


快乐时光人人共享


我查了一下,爸和妈并非外来词,因为古语有之。婴幼儿学语初期,爸和妈两音是比较容易发出的,为人父母者不约而同地确定字音,也不奇怪。而父叫爹,母叫娘,并不是一贯的称呼,也不是每个地方都这样叫。我本地人爹是指爷爷,伯伯叫大爹。

从字形结构上分析,孩子是父亲的小尾巴,爱跟着玩。妈是像孩子的马,因为过去的妇女要经常劳作,孩子背在背后。而爹娘的叫法也许有些迷信色彩。古代讲究多子多福,就把父亲叫爹,父的脚下子多。古代医学落后,女人生孩子,死亡率相当高,我们本地人常说女人草尾命。希望母亲身体好,用个良字,称为娘。

汉语中同一种意思,一般都有较多的说法,也许是秦始皇改革不够彻底有关。虽然大部分能统一,但一些口语叫法还是保留下来。就像现在推广普通话,而各地方言却不会消失,而且在不经意间贡献了许多新字新词。雷州人口中的‘’垢神‘’,你一定想不到是苍蝇。


独孤求烂


清代乾嘉学者钱大昕认为“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前一观点是说上古时汉语语音系统中没有“轻唇音”。古音韵学的“轻唇音”就是现代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唇齿音”,即“f”,现在声母为“f”的,上古读为“重唇音”,即“b、p”。这从很多形声字声旁的读音可寻踪迹,如:在“富” “逼”两字中,相同声符一个声母为“f”,一个声母为“b”;在“排”字里,声符“非”的声母並不发“f”,而是发“p”;其他还有很多例字:“奉”与“棒”,“发”与“拨”,“悲”中的“非”,“盼” “颁”中的“分”,“愎”中的“复”…………。由此可推知,现在表示“爹”的书面词“父”,上古时其声母並不是“f”,而应是“b”。从韵母方面看,古音韵学指出,现在读为“u”音的,古时可能读为“a”,现在读为“a”的古时可能读为“u”,即“u”与“a”互通。这也有汉字读音可资探寻:“贾”现在做姓氏读“jia”,韵腹为“a”,而在上古读“gu”,韵腹为“u”;“滑”的声符“骨”,“曹大家”古读“Caodagu”…………。综合声韵两方面的探寻可推知,“父”上古时就读为“ba”,“母”上古时就读为“ma”。所以“ba、ma”的叫法,汉语上古时即如此,並非外来之语,而其用字则是“父、母”,现在“爸、妈”两字则是现代后创之字。以上所述只是简证,其实求证之法还有很多,如利用方言、外语中的汉字(主要是日、韩),外语中吸收的汉语词等等。


语言文字学工作者


原始詞。上古漢語父讀 ba, 母讀 ma 。只是後來在書面語裡發生了音變,變成 bo mo, 再變成 fu mu 了,所以才又新造了爸媽二字,其實就是同一個詞。證據還有“烏”,本來就是指鴉,上古漢語讀 a, 後來音變變成 o , 再變成 u , 但是口語還是讀 a , 然後新造鴉字。所以烏鴉就是烏烏。這也解釋了文言文嘆詞“嗚”。古人感嘆不可能是說“ u" 的,而是和現代一樣,都說“啊”。因為古代烏讀 a, 所以才用它作為聲符代表“啊”這個發音!所以“嗚呼”其實就是“啊哈”!“夫”就是“吧”,“歟”就是“啦”,“無”就是“嗎”! 反過來,現在北方人常說的爹娘反而是後起的。“娘”或“孃”本來是指女兒,後來在北朝民歌木蘭辭裡面見到用來指母親。爹似乎更少見了。所以古代應該還是叫爸媽的多。


魚䲆鱂


什么外来语,凡婴儿长大第一个发音多为妈!第二个是爸发音,我女儿十个月左右第一个发音即爸,因为它们是最自然的发音,必成为人类共音!!!


手机用户4062111117


是外來語,中国传统对爸媽的称乎是或。


仙风道骨203401369


爸父,爹die爹di,老爹=老豆,古代无f声母的,妈母,与英语发音是同的,娘=奶=乳汁乳房,妈=母=糜=粥水,婴儿语发出的


反辱为荣


大多数人都说的没错,爸妈是婴儿的第一声的自然发音。英国人叫妈咪,俄国人叫妈基,朝鲜人叫阿妈妮,我们中国人就叫妈妈,阿妈。一


张明生962


搜索"爸“字,非外来语。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妈" 指庶母,"娘"指母亲。


丝路之夏


我看接近满语,满语的父亲叫阿玛,也有叫玛玛的,很接近现在的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