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是什麼?

用戶5746089064836


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攔住劉備攻打東吳!

荊州的失落導致關羽北伐失敗,成為劉備攻打東吳的燃爆點。

劉備自從奪取了益州之後,基本完成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前半個戰略計劃,那就是依靠益州和荊州兩地,隨時準備在天下形勢變化的時候分兩路大軍北伐。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的想法很簡單:穩住東吳,全力對付曹操,打敗曹操之後,滅掉東吳政權就是水到渠成了。

但是,諸葛亮有點天真了,東吳不會坐視劉備一直佔據荊州,也不會在劉備北伐的時候當個吃瓜群眾,畢竟當曹操被消滅後,下一個就一定會是東吳了,而那個時候奪取了天下大半的劉備可以輕鬆將其滅掉。

所以,孫權一定不會坐視劉備集團北伐。

公元219年,漢中爭奪戰爆發。

劉備成功擊敗曹操奪取了這裡,為下一步進軍關中打好了基礎。

關中地區自古土地肥沃人口眾多,並且還有函谷關扼守要地可以有效抵禦來自關東地區的反擊,如果劉備拿下關中一帶,幾乎佔領了全國的一半,而且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

漢中之戰爆發後,關羽也正在執行諸葛亮的戰略,開始率領大軍北伐。在關羽的攻擊下,曹軍損失慘重,如果再打下去許昌就會受到直接的威脅,曹操只好把漢獻帝遷走避其鋒芒。

兩條線上都取得了巨大勝利,按照這個趨勢,下一步劉備攻打關中,關羽攻打許昌,曹操兩面受敵,很可能為了保住河南、河北等地放棄關中。

那時候,就算關羽進攻失利,從戰略上看,劉備也已經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

這是孫權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荊州必須拿回來,談判不行只好動武。

趁關羽大軍北上,迅速拿下荊州讓他失去大後方,這就保證了關於北伐失敗,劉備統一天下的戰略不能實現。

失去了荊州,劉備和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戰略計劃就難以繼續執行,接下來得從長計議了。

此時,諸葛亮認為即使孫權在背後偷襲導致關羽北伐功虧一簣,但不能意氣用事,一定要忍辱負重,繼續和孫權保持友好關係。因為,蜀漢最大的敵人是曹魏。

可是,對劉備來說是可忍孰不可忍,從國家角度來看,荊州地區的丟失等於讓劉備失去了半壁江山。如果不能恢復,對他繼續北伐極為不利。

從個人角度來看,失去關羽不是失去了一員大將這麼簡單。劉備和關羽情如手足,不能為關羽報仇也難解他心頭之恨。

所以,劉備力排眾議在諸葛亮苦勸之下仍然發起了對東吳的戰爭。

這場戰爭以劉備失敗而告終,進一步削弱了蜀漢的綜合國力,無數戰鬥經驗豐富的士兵在戰爭中死去,也為此後諸葛亮北伐難以成功做了鋪墊。

假如當時諸葛亮能把劉備勸住,很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如果諸葛亮把劉備勸住,就不會爆發夷陵之戰。

蜀漢的精銳部隊只有一個目標:北伐拿下關中!

然後,劉備繼續和東吳保持聯盟關係,隨時準備再次北伐。

實際上,在公元223年,蜀漢就得到了類似的機會。

當時曹丕率大軍攻打東吳,在長江邊上的廣陵和吳軍對峙。此時,關中一帶防備鬆懈,劉備完全可以率領大軍北上趁虛而入。

甚至可以複製當初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分兵兩路,一路由諸葛亮率領作為疑兵,另一路主力由劉備率領從陳倉渡河。

關中距離廣陵數千裡地,曹軍主力根本就沒有時間回援。而如果沒有夷陵之戰的損失,蜀漢大軍主力尚存,完全有能力拿下關中一帶。

這樣蜀漢就相當於有了戰國時期秦國的疆域,基本上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


歷史風暴


諸葛亮是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輔佐劉備在亂世中建立蜀國,一生豐功偉績,被後世稱讚!

諸葛亮有功績也有失誤,而且一生中失誤也不少,畢竟諸葛亮也是人,並不是神,失誤在所難免。

但他有一個致命的失誤,可以說是導致蜀國滅亡的其中一個原因,那就是老來得子

看到這裡,或許有的朋友就說了,老來得子是好事,這算什麼失誤!別急,我們仔細看一下。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典型的忠臣代表。

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隱居隆中,後來劉備被曹操攻擊,得司馬徽與徐庶指引,得以拜訪諸葛亮,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說出了聞名天下的隆中對策!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才智過人之處,未出門便知天下三分!

隨後出山跟隨劉備四處征戰,運籌帷幄,屢出奇謀,為劉備奪取天下打下了基礎!

更為可貴的是孤身入吳,參與赤壁之戰,而這一切也都是為了劉備,順應當時局勢。可以說在跟隨劉備的時間裡,諸葛亮任勞任怨,忠心不二!

後面幫劉備在巴蜀建立政權,一心治國。再來後的先帝託孤,輔助少主,更是殫精竭慮,後來的多次北伐,更是為了匡扶漢室,讓劉禪入主中原,成就大統!

可以說諸葛亮的一生,幾乎一直在征戰,輔助劉備父子兩代人,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他們,無私偉大,忠心耿耿!

但是到了最後,諸葛亮的才智權謀,入世經驗,都沒有後代來繼承,平白的將他的智慧給浪費掉!

之前諸葛瑾將自己的兒子諸葛喬過繼諸葛亮,算是他的第一個兒子吧。諸葛亮視如己出,管教甚嚴,恨不能將他培養成下一個自己。

只可惜被諸葛亮悉心培養的諸葛喬英年早逝,沒有將諸葛亮的才華給繼承。

諸葛亮是年近五十才有了自己的兒子諸葛瞻,也許是基因足夠強大,諸葛瞻倒是從小就聰明絕倫,被當時人所稱讚,認為只要諸葛亮能悉心教導,日後必定會是下一個武侯!

但是命運卻不這樣安排,諸葛瞻剛出生,諸葛亮就開始了北伐!試問如何能悉心教導諸葛瞻?

也許是缺少了諸葛亮的教導,年少的諸葛瞻雖然聰明絕倫,但還是過於早熟,讓諸葛亮開始擔憂。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寫到: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也是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對於兒子諸葛瞻才開始重視起來,但為時已晚,當年仍然在繼續北伐,可能想過回來後悉心教導諸葛瞻,但卻在五丈原去世,沒能再見諸葛瞻一面。

而留給諸葛瞻的《誡子書》則是教導兒子怎麼修身立志,雖然將愛子之意通過這封家書體現出來,也將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跟無限期望都包含在裡面,但是諸葛亮一生的智慧卻沒有來得及教給兒子!

而諸葛亮在他的時代事必躬親,事無鉅細的做法,在他突然去世後,讓整個蜀國亂了陣腳。

姜維雖得諸葛亮軍事真傳,但他也繼承了諸葛亮北伐的大志!但是蜀國此時卻已經經不起再次北伐,致使國力越來越弱!

朝廷裡面沒有諸葛亮的壓制,各個牛鬼蛇神都開始往外冒。最出名的就是黃皓,十足的奸臣小人,將整個蜀國搞得烏煙瘴氣!

姜維跟黃皓兩人的舉措,都使得蜀國越來越疲憊不堪,身為武侯後人的諸葛瞻卻是力不從心,一沒有能力來掌控軍權,二沒有能力來穩定朝局,可以說是跟諸葛亮之時是天壤之別!

以至於在後面抗擊魏國時諸葛瞻憤怒的大喊:“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何面而返!”率兵出擊,被魏軍所殺!

蜀國此刻也岌岌可危,隨後便被魏國給滅了。

如果諸葛亮能早一點要孩子,早一點用心教導,哪怕只是留給後代幾成的智慧謀略,都可以幫助蜀國繼續在亂世中支撐一段時間。

但是一生疲於征戰的諸葛亮卻並沒有這個計劃,致使自己在最後一段時間才有了孩子,卻無法將自己的本領教給他,也無法為蜀國留下強有力的能臣,算是諸葛亮這一生最大的失誤了!


歷史小廚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是先勸劉備進位漢中王,又主張讓關羽出兵取樊城!以致造成以後敗績!〇第73回,曹操漢中敗走,劉封王平等攻取上庸諸郡。此時劉備得兩川兼荊州上庸之地,此時應向荊州增兵添將,以劉備守西川,孔明以荊州為大本營北伐曹操…。但孔明並沒有這樣做!反而力勸劉備稱王漢中。表到許都曹操大怒,欲起傾國之兵伐蜀,後用司馬懿之計派滿寵去東吳,聯合孫權出兵取荊州。本為吳蜀聯合變成吳魏聯合,關羽聽命先出兵取樊城襄陽,犯驕兵之忌,先勝後敗失荊州而陣亡!〇後有劉備以私廢公出兵伐吳,也犯驕兵之錯,亦先勝後敗,託孤於白帝城,蜀國元氣大傷!國家政權入後主手中,不思進取,從此蜀國便走上下坡路。可以設想,若荊州不丟,關羽不死,劉備不伐吳,沒有全軍覆沒之敗,劉備再執政七八年,勵精圖治,前途必然可觀!○造成以上的敗績,都是由劉備先稱王,又命關雲長主動出兵取樊城,這些錯誤的行動造成的![而產生這些錯誤的實質是,孔明劉備都過於輕敵。]


張永科38


諸葛一生當中最明顯的一個失誤就是馬謖了。其實說起來諸葛看人還是很準的,但是萬萬想不到馬謖這個傢伙真的是太自大了。相比之下魏延就顯得成熟一些了,一直覺得魏延被低估了。諸葛其實不太喜歡魏延,很喜歡馬謖,加上馬謖很年輕也沒有什麼戰功,街亭那個地方,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隨便放一個人都能守得住,當時諸葛覺得這個任務很簡單,正好讓馬謖出出風頭,以後也好讓他接班。

馬謖就是太過於自信了,不然的 話孔明那一次北伐就可以拿下曹真了。不至於讓諸葛亮那麼被動。而且說實話諸葛真的錯怪了魏延了,魏延應該是蜀國後期數一數二的大將了。但是諸葛就是不喜歡這個將領,也不重用魏延,反而處處提防著魏延。因為剛剛拿下長沙的時候,魏延就投降了。可是黃忠就是堅決不投降的。諸葛亮反而很欣賞黃忠,卻說魏延長了反骨所以才這樣的。

諸葛除了馬謖這個人的失誤之外,還有一個人就是魏延了。上面也提到過了。魏延的水平真的不差,而且魏延其實對於蜀國還是忠心耿耿的。諸葛死了之後,如果把權力給了魏延,魏延也不會造反。魏延忌憚諸葛是因為魏延覺得諸葛不喜歡他。可是劉備當時為魏延求過情,魏延肯定記得劉備的好。

諸葛亮唯一一次北伐能夠成功的契機就是子午谷的時候了。當時魏延給了子午谷奇襲計謀,可是諸葛並沒有採用。子午谷兩面性的,他若採用了魏延的計謀,有很大可能性成功,成功了魏延就可以拿下長安,再取雁門,但是拿下了這兩塊兒地他就要守,就要面對曹魏的瘋狂反撲,不過即使守下雁門這人煙稀少的地方也不能與曹魏相爭,他當時不打算與曹魏打持久戰,想快速解決曹真,若是拿了長安雁門反受其累,估計因此他才沒採用,可惜第四次北伐曹真本打算與他決戰,但子午谷那場大雨下的沒打起來…五次北伐司馬懿掌兵時諸葛亮卻已經沒機會了,不管是子午谷突襲還是決戰,司馬懿都不給他機會。

所以子午谷失敗了之後,諸葛亮才會痛哭,他已經失去了至司馬懿於死地的機會。司馬懿這個人那麼謹慎是不會給他這樣的機會的,何況司馬懿已經吃了一次虧了。倘若採用了魏延的計策,說不定諸葛還真能拿下魏國。


聽風說歷史


蜀漢丞相諸葛亮與大魏司徒王朗有一段精彩的對話,這段話中王司徒指責諸葛丞相的話,就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也就是說諸葛亮走上了復辟漢朝的道路,他的所作所為都是逆天而行!

天代表什麼?天代表民心,天代表時勢,皇帝雖稱天子但是他不能代表天。

王司徒對諸葛丞相言道: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欲比於管、樂,何乃強欲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耶?豈不聞古人曰“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

諸葛丞相如此回覆王司徒: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來,王司徒沒有對諸葛丞相進行人身攻擊,且認為“天”代表著民心與時勢。而諸葛丞相對王司徒進行了慘絕人寰的人身攻擊,雖無髒字汙語,但是句句誅心,導致王司徒急火攻心而暴斃。諸葛丞相認為昭烈皇帝劉備及其後主劉禪代表了天數,他是在為天意而戰。

自古無不亡之國,無不死之君,但是人民百姓卻代代相傳,繁衍不息!以新代舊是歷史的必然 選擇!漢朝四百年國運,已經氣數斷絕,民變四起不斷,軍閥割據一方,曹魏代漢是歷史的必然歸屬。諸葛亮以一已之力,逆天而行,孜孜不倦的恢復漢室江山,雖忠心可嘉,事蹟感人,但走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所以他最終不得不失敗。

諸葛丞相自比管仲、樂毅,但是管仲處在春秋時期,樂毅處在戰國時代,兩人都是大分裂時代的著名人物。春秋時期的齊國,戰國中期的燕國都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當時秦國還沒有展現出統一天下的絕對實力。因此管仲、樂毅他們為自己的國家爭取利益,希望自己的國家統一華夏是無可厚非的。

諸葛亮同樣處在分裂時代,且是割據一方的蜀漢丞相,遺憾的是三國時代不是春秋戰國時代,三國時代很快就結束了,魏國統一天下的形式無比明朗。春秋戰國前後延續550年,而三國時代前後延續60年,諸葛亮主政蜀國後,南平孟獲,再七次北伐魏國,弱小的蜀國幾乎年年在征戰;秦朝時期富庶千里的巴蜀到了三國時代成了“益州疲敝”。

蜀國滅亡時:戶28萬;人口94萬,其中軍隊佔10.2萬人。吳亡滅亡時:戶53萬;人口230萬,其中軍隊佔23萬人。


大秦鐵鷹劍士


關羽守荊州,劉備與諸葛亮用人失察,導致荊州失守,吳蜀交惡,斷送了諸葛亮出山時定下的兩路進軍中原的東路軍,以及連吳抗魏的既定策略。這也直接導致了以後孔明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劉備攻打吳國,諸葛亮作用不大,沒能勸阻出兵,最終劉備兵敗身死。六出祁山,算是諸葛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一個夢想,耗盡了諸葛亮的生命,也耗盡了蜀漢的國力。沒有為蜀漢培養好後繼人才,導致他死後人才斷層,除了費禕蔣琬姜維魏延等人,治國理政軍事謀略之才很少。諸葛亮作為丞相,不能存大體而舍細務,導致精力耗費在本不該他來做的事情上,這其實是上一個事情(沒有人才)造成的。

hongkongfilm


在中國歷史文化中,諸葛亮幾乎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完美的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蜀漢復興大業。他死後身無長物,一身清白,後世把諸葛亮當作是一個忠君愛國的典範千古流傳。但諸葛亮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誤,諸葛亮的一生中也犯下了不少錯誤,例如錯誤的把關羽放在了鎮守荊州的主將位置上,讓馬謖去守街亭,不聽魏延的勸說兵出子午谷直撲長安等等。但是有一個錯誤卻是超級致命的,那就是太急躁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ef20005e4bd09c2a94f\

動如脫韁兔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諸葛亮最大的失誤和缺撼就是克己復禮恢復漢室,天下大勢🈶志者事競成,名花亂投僅輔佐了大耳賊劉備,劉備自🈶了荊州後和入川中後,對諸葛亮以大不如前,錯留關羽鎮守荊州,若留趙雲,惑魏延不會🈶荊州大敗,其二,事必躬親凡五十仗者必親力親為,陏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手下確失大將🈶擔當血性者。蜀亡於人才缺失,鼠目寸光。其三諸葛亮用人不如劉備,才會馬參軍大意丟街亭。以致北閥大業半途而廢,其四,不惜民力窮兵黷武五閥中原導致蜀國耗費過度傷民損國。如按諸葛亮計他為分裂分子,即生亮何🈶曹。








94310417小云


個人認為,諸葛亮最大的失誤就是在赤壁之戰後,派遣關羽守住華容道!

後世好多學者認為,這正是諸葛亮的聰明之處,只有保證曹操活著,才能提供“三國鼎立”的必須條件,才能讓勢力最弱到必須寄居於東吳才能生存下去的劉備成為“三國”帝王之一。

那麼,為什麼是諸葛亮的失誤呢?

首先,關羽會不會因為放走對自己有恩的曹操,而被軍法從事?

兩家聯合,共同抵抗強大的曹魏,沒有嚴明的軍紀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是聯軍的先決條件。赤壁之戰快要結束的時候,吳蜀兩家已經出現了裂縫,對於軍紀的要求則更為嚴苛。對於赤壁之戰的主犯曹操,勢力比蜀國強大很多的吳國方面肯定會嚴加搜尋,誓要將其斬殺,才能實現自己一家獨大的局面。那麼諸葛亮故意讓關羽設伏華容道,就這能保證放走曹操的關羽不會被軍法從事?如果關羽被殺,那麼蜀國的軍事力量會被嚴重削弱,再想成為“三國”之一的概率就會發幅度降低。

再者,吳國和魏國比起來,哪個更難扳倒或者更難形成“鼎立”之勢?

將曹操放走,三家形成鼎立之勢,是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理性分析,但是如果將曹操斬殺,只剩下吳國和蜀國兩支軍事力量,後果會如何?

如果吳蜀兩家在曹操時候立馬形成對峙狀態,就赤壁之戰的具體情形和諸葛亮的謀算,蜀國被完全消滅的概率很小,最差的狀態也只會是勢力削弱,兩家分道揚鑣。那麼,蜀國在諸葛亮的帶領下,胡東山再起,而且會少了一個強勁的對手——魏國。以吳蜀兩家的綜合實力和諸葛亮的謀算技能來看,蜀國稱霸中原地區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吳蜀兩家在曹操死後,有一個較長時間的“蜜月期”,以諸葛亮的“統戰”手段,將吳國將士同化的情況也會非常成功。那麼,蜀國一舉吞併吳國都說不定。

和後期的強大的魏國比起來,吳國應該能容易被蜀國消滅。如果將諸葛亮數次北伐的軍事行動用在對付吳國上,那麼蜀國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我認為,讓關羽守住華容道,放走曹操,非但不是英明之舉,反而是諸葛亮的失誤。


正說清代十二朝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就是出山,輔佐劉備。

未出茅廬就知天下三分的諸葛亮,難道就看不出漢室已經名存實亡嗎?

匡扶漢室難道不是一句空話嗎?

看不出劉備跟曹操、孫權一樣,想得是自己圖謀霸業稱帝嗎?

追隨劉備,難道就因為劉備姓劉,是漢室宗親嗎?

曹丕稱帝后,封獻帝為山陽公。劉備就認為獻帝已經被害,於是在成都為獻帝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然後稱帝。

能掐會算的諸葛亮就不清楚這一切的意圖嗎?

劉備漢中稱王,關羽心灰意冷,一意孤行發動襄樊戰役,即使不能匡扶漢室也要殺身成仁,諸葛亮就不清楚嗎?

劉備寧願不要荊州,也要做皇帝,諸葛亮不清楚嗎?

這一切的一切,只能說明諸葛亮出山的目的大有深意,絕不僅僅是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感動了他,而是他期望成就劉備的同時,更要成就自己。

這也是劉備在世,諸葛亮一直得不到被放手使用的原因所在。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但我更傾向於認為諸葛亮是張良、范蠡。

諸葛亮沒有野心,但有超強的理想追求;

不貪圖榮華富貴,但一定要留名於世。

比如五出祁山造木牛,六出祁山造流馬,諸葛亮精力過剩,就希望有生之年給後世多留下點東西。更多的是留下他的名聲,到現在也沒人知道木牛流馬是咋個原理。

一個真正的發明家,是希望造福於後世的。

即便出於政治、軍事的需要,暫時保密,但也應該想辦法流傳下來。

但諸葛亮想得最多的是留名,是否惠及後世,還在次要。

諸葛亮的確是聰明無比,但對於後世的貢獻還真不大。比起奸雄曹操來,差距很大。

司馬徽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難道諸葛亮就不清楚嗎?

《隆中對》令劉備茅塞頓開,但我認為,即便沒有諸葛亮的預見,劉備取得荊州和益州也沒啥大問題。因為在這個具體的過程中,諸葛亮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其一,諸葛亮建議劉備取襄陽,劉備沒聽;

其二,劉備派遣諸葛亮遊說孫權,即便沒有諸葛亮,孫權也會抗曹;

其三,取西川,龐統是始作俑者,諸葛亮只是後期的介入。

諸葛亮真正發揮作用,還是在劉備病逝以後,維持了蜀漢苟延殘喘四五十年。

儘管對益州有一些經濟建設的貢獻,但與導致中國歷史三百年的混亂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如果諸葛亮不出山,蜀漢就不會持續這麼久的時間,曹魏就可能儘早統一天下。

或許司馬氏家族就沒有機會,也就沒有西晉之後長久的南北朝混亂的局面,百姓就不會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三百年。

縱觀歷史,誰做皇帝不行呢?對百姓好一些就行。

曹丕明白禪讓究竟是咋回事,現在後世都明白了是咋回事。

禪讓有啥不好呢?

如果不是隋文帝楊堅接受禪讓,中國混亂不能統一的局面,啥時候會結束呢?

張良協助劉邦取得天下,畢竟開創了東西漢四百年的統一王朝;

范蠡跟隨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掉了吳王夫差又如何呢?僅僅就是成就了自己的英名而已。

范蠡幾次成為首富,又幾次散盡所有財富,無非就是想證明他不僅能從政,而且下海經商也是高手而已。

諸葛亮出山也無非想證明,這個世界我來過,而且有一些經典傑作。

把諸葛亮的一生,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看待,其實名不副實。

如果諸葛亮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於著作或發明創造,惠及後世,一樣流芳百世。

如此,或許諸葛亮更偉大。

這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他沒有能跳出“學而優則仕”的窠臼。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通俗的說就是累死算了,反正也沒有個啥結果,盡上力留個名吧。

不喜勿噴,歡迎睜眼看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