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用户5746089064836


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拦住刘备攻打东吴!

荆州的失落导致关羽北伐失败,成为刘备攻打东吴的燃爆点。

刘备自从夺取了益州之后,基本完成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前半个战略计划,那就是依靠益州和荆州两地,随时准备在天下形势变化的时候分两路大军北伐。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的想法很简单:稳住东吴,全力对付曹操,打败曹操之后,灭掉东吴政权就是水到渠成了。

但是,诸葛亮有点天真了,东吴不会坐视刘备一直占据荆州,也不会在刘备北伐的时候当个吃瓜群众,毕竟当曹操被消灭后,下一个就一定会是东吴了,而那个时候夺取了天下大半的刘备可以轻松将其灭掉。

所以,孙权一定不会坐视刘备集团北伐。

公元219年,汉中争夺战爆发。

刘备成功击败曹操夺取了这里,为下一步进军关中打好了基础。

关中地区自古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并且还有函谷关扼守要地可以有效抵御来自关东地区的反击,如果刘备拿下关中一带,几乎占领了全国的一半,而且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汉中之战爆发后,关羽也正在执行诸葛亮的战略,开始率领大军北伐。在关羽的攻击下,曹军损失惨重,如果再打下去许昌就会受到直接的威胁,曹操只好把汉献帝迁走避其锋芒。

两条线上都取得了巨大胜利,按照这个趋势,下一步刘备攻打关中,关羽攻打许昌,曹操两面受敌,很可能为了保住河南、河北等地放弃关中。

那时候,就算关羽进攻失利,从战略上看,刘备也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

这是孙权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荆州必须拿回来,谈判不行只好动武。

趁关羽大军北上,迅速拿下荆州让他失去大后方,这就保证了关于北伐失败,刘备统一天下的战略不能实现。

失去了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战略计划就难以继续执行,接下来得从长计议了。

此时,诸葛亮认为即使孙权在背后偷袭导致关羽北伐功亏一篑,但不能意气用事,一定要忍辱负重,继续和孙权保持友好关系。因为,蜀汉最大的敌人是曹魏。

可是,对刘备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从国家角度来看,荆州地区的丢失等于让刘备失去了半壁江山。如果不能恢复,对他继续北伐极为不利。

从个人角度来看,失去关羽不是失去了一员大将这么简单。刘备和关羽情如手足,不能为关羽报仇也难解他心头之恨。

所以,刘备力排众议在诸葛亮苦劝之下仍然发起了对东吴的战争。

这场战争以刘备失败而告终,进一步削弱了蜀汉的综合国力,无数战斗经验丰富的士兵在战争中死去,也为此后诸葛亮北伐难以成功做了铺垫。

假如当时诸葛亮能把刘备劝住,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如果诸葛亮把刘备劝住,就不会爆发夷陵之战。

蜀汉的精锐部队只有一个目标:北伐拿下关中!

然后,刘备继续和东吴保持联盟关系,随时准备再次北伐。

实际上,在公元223年,蜀汉就得到了类似的机会。

当时曹丕率大军攻打东吴,在长江边上的广陵和吴军对峙。此时,关中一带防备松懈,刘备完全可以率领大军北上趁虚而入。

甚至可以复制当初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分兵两路,一路由诸葛亮率领作为疑兵,另一路主力由刘备率领从陈仓渡河。

关中距离广陵数千里地,曹军主力根本就没有时间回援。而如果没有夷陵之战的损失,蜀汉大军主力尚存,完全有能力拿下关中一带。

这样蜀汉就相当于有了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基本上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历史风暴


诸葛亮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辅佐刘备在乱世中建立蜀国,一生丰功伟绩,被后世称赞!

诸葛亮有功绩也有失误,而且一生中失误也不少,毕竟诸葛亮也是人,并不是神,失误在所难免。

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失误,可以说是导致蜀国灭亡的其中一个原因,那就是老来得子

看到这里,或许有的朋友就说了,老来得子是好事,这算什么失误!别急,我们仔细看一下。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典型的忠臣代表。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隐居隆中,后来刘备被曹操攻击,得司马徽与徐庶指引,得以拜访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说出了闻名天下的隆中对策!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才智过人之处,未出门便知天下三分!

随后出山跟随刘备四处征战,运筹帷幄,屡出奇谋,为刘备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更为可贵的是孤身入吴,参与赤壁之战,而这一切也都是为了刘备,顺应当时局势。可以说在跟随刘备的时间里,诸葛亮任劳任怨,忠心不二!

后面帮刘备在巴蜀建立政权,一心治国。再来后的先帝托孤,辅助少主,更是殚精竭虑,后来的多次北伐,更是为了匡扶汉室,让刘禅入主中原,成就大统!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几乎一直在征战,辅助刘备父子两代人,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他们,无私伟大,忠心耿耿!

但是到了最后,诸葛亮的才智权谋,入世经验,都没有后代来继承,平白的将他的智慧给浪费掉!

之前诸葛瑾将自己的儿子诸葛乔过继诸葛亮,算是他的第一个儿子吧。诸葛亮视如己出,管教甚严,恨不能将他培养成下一个自己。

只可惜被诸葛亮悉心培养的诸葛乔英年早逝,没有将诸葛亮的才华给继承。

诸葛亮是年近五十才有了自己的儿子诸葛瞻,也许是基因足够强大,诸葛瞻倒是从小就聪明绝伦,被当时人所称赞,认为只要诸葛亮能悉心教导,日后必定会是下一个武侯!

但是命运却不这样安排,诸葛瞻刚出生,诸葛亮就开始了北伐!试问如何能悉心教导诸葛瞻?

也许是缺少了诸葛亮的教导,年少的诸葛瞻虽然聪明绝伦,但还是过于早熟,让诸葛亮开始担忧。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写到: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也是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对于儿子诸葛瞻才开始重视起来,但为时已晚,当年仍然在继续北伐,可能想过回来后悉心教导诸葛瞻,但却在五丈原去世,没能再见诸葛瞻一面。

而留给诸葛瞻的《诫子书》则是教导儿子怎么修身立志,虽然将爱子之意通过这封家书体现出来,也将对儿子的殷殷教诲跟无限期望都包含在里面,但是诸葛亮一生的智慧却没有来得及教给儿子!

而诸葛亮在他的时代事必躬亲,事无巨细的做法,在他突然去世后,让整个蜀国乱了阵脚。

姜维虽得诸葛亮军事真传,但他也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大志!但是蜀国此时却已经经不起再次北伐,致使国力越来越弱!

朝廷里面没有诸葛亮的压制,各个牛鬼蛇神都开始往外冒。最出名的就是黄皓,十足的奸臣小人,将整个蜀国搞得乌烟瘴气!

姜维跟黄皓两人的举措,都使得蜀国越来越疲惫不堪,身为武侯后人的诸葛瞻却是力不从心,一没有能力来掌控军权,二没有能力来稳定朝局,可以说是跟诸葛亮之时是天壤之别!

以至于在后面抗击魏国时诸葛瞻愤怒的大喊:“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何面而返!”率兵出击,被魏军所杀!

蜀国此刻也岌岌可危,随后便被魏国给灭了。

如果诸葛亮能早一点要孩子,早一点用心教导,哪怕只是留给后代几成的智慧谋略,都可以帮助蜀国继续在乱世中支撑一段时间。

但是一生疲于征战的诸葛亮却并没有这个计划,致使自己在最后一段时间才有了孩子,却无法将自己的本领教给他,也无法为蜀国留下强有力的能臣,算是诸葛亮这一生最大的失误了!


历史小厨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先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又主张让关羽出兵取樊城!以致造成以后败绩!〇第73回,曹操汉中败走,刘封王平等攻取上庸诸郡。此时刘备得两川兼荆州上庸之地,此时应向荊州增兵添将,以刘备守西川,孔明以荆州为大本营北伐曹操…。但孔明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力劝刘备称王汉中。表到许都曹操大怒,欲起倾国之兵伐蜀,后用司马懿之计派满宠去东吴,联合孙权出兵取荆州。本为吴蜀联合变成吴魏联合,关羽听命先出兵取樊城襄阳,犯骄兵之忌,先胜后败失荆州而阵亡!〇后有刘备以私废公出兵伐吴,也犯骄兵之错,亦先胜后败,托孤于白帝城,蜀国元气大伤!国家政权入后主手中,不思进取,从此蜀国便走上下坡路。可以设想,若荆州不丢,关羽不死,刘备不伐吴,没有全军覆没之败,刘备再执政七八年,励精图治,前途必然可观!○造成以上的败绩,都是由刘备先称王,又命关云长主动出兵取樊城,这些错误的行动造成的![而产生这些错误的实质是,孔明刘备都过于轻敌。]


张永科38


诸葛一生当中最明显的一个失误就是马谡了。其实说起来诸葛看人还是很准的,但是万万想不到马谡这个家伙真的是太自大了。相比之下魏延就显得成熟一些了,一直觉得魏延被低估了。诸葛其实不太喜欢魏延,很喜欢马谡,加上马谡很年轻也没有什么战功,街亭那个地方,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随便放一个人都能守得住,当时诸葛觉得这个任务很简单,正好让马谡出出风头,以后也好让他接班。

马谡就是太过于自信了,不然的 话孔明那一次北伐就可以拿下曹真了。不至于让诸葛亮那么被动。而且说实话诸葛真的错怪了魏延了,魏延应该是蜀国后期数一数二的大将了。但是诸葛就是不喜欢这个将领,也不重用魏延,反而处处提防着魏延。因为刚刚拿下长沙的时候,魏延就投降了。可是黄忠就是坚决不投降的。诸葛亮反而很欣赏黄忠,却说魏延长了反骨所以才这样的。

诸葛除了马谡这个人的失误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魏延了。上面也提到过了。魏延的水平真的不差,而且魏延其实对于蜀国还是忠心耿耿的。诸葛死了之后,如果把权力给了魏延,魏延也不会造反。魏延忌惮诸葛是因为魏延觉得诸葛不喜欢他。可是刘备当时为魏延求过情,魏延肯定记得刘备的好。

诸葛亮唯一一次北伐能够成功的契机就是子午谷的时候了。当时魏延给了子午谷奇袭计谋,可是诸葛并没有采用。子午谷两面性的,他若采用了魏延的计谋,有很大可能性成功,成功了魏延就可以拿下长安,再取雁门,但是拿下了这两块儿地他就要守,就要面对曹魏的疯狂反扑,不过即使守下雁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也不能与曹魏相争,他当时不打算与曹魏打持久战,想快速解决曹真,若是拿了长安雁门反受其累,估计因此他才没采用,可惜第四次北伐曹真本打算与他决战,但子午谷那场大雨下的没打起来…五次北伐司马懿掌兵时诸葛亮却已经没机会了,不管是子午谷突袭还是决战,司马懿都不给他机会。

所以子午谷失败了之后,诸葛亮才会痛哭,他已经失去了至司马懿于死地的机会。司马懿这个人那么谨慎是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的,何况司马懿已经吃了一次亏了。倘若采用了魏延的计策,说不定诸葛还真能拿下魏国。


听风说历史


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大魏司徒王朗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这段话中王司徒指责诸葛丞相的话,就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也就是说诸葛亮走上了复辟汉朝的道路,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逆天而行!

天代表什么?天代表民心,天代表时势,皇帝虽称天子但是他不能代表天。

王司徒对诸葛丞相言道: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

诸葛丞相如此回复王司徒: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来,王司徒没有对诸葛丞相进行人身攻击,且认为“天”代表着民心与时势。而诸葛丞相对王司徒进行了惨绝人寰的人身攻击,虽无脏字污语,但是句句诛心,导致王司徒急火攻心而暴毙。诸葛丞相认为昭烈皇帝刘备及其后主刘禅代表了天数,他是在为天意而战。

自古无不亡之国,无不死之君,但是人民百姓却代代相传,繁衍不息!以新代旧是历史的必然 选择!汉朝四百年国运,已经气数断绝,民变四起不断,军阀割据一方,曹魏代汉是历史的必然归属。诸葛亮以一已之力,逆天而行,孜孜不倦的恢复汉室江山,虽忠心可嘉,事迹感人,但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所以他最终不得不失败。

诸葛丞相自比管仲、乐毅,但是管仲处在春秋时期,乐毅处在战国时代,两人都是大分裂时代的著名人物。春秋时期的齐国,战国中期的燕国都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当时秦国还没有展现出统一天下的绝对实力。因此管仲、乐毅他们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希望自己的国家统一华夏是无可厚非的。

诸葛亮同样处在分裂时代,且是割据一方的蜀汉丞相,遗憾的是三国时代不是春秋战国时代,三国时代很快就结束了,魏国统一天下的形式无比明朗。春秋战国前后延续550年,而三国时代前后延续60年,诸葛亮主政蜀国后,南平孟获,再七次北伐魏国,弱小的蜀国几乎年年在征战;秦朝时期富庶千里的巴蜀到了三国时代成了“益州疲敝”。

蜀国灭亡时:户28万;人口94万,其中军队占10.2万人。吴亡灭亡时:户53万;人口230万,其中军队占23万人。


大秦铁鹰剑士


关羽守荆州,刘备与诸葛亮用人失察,导致荆州失守,吴蜀交恶,断送了诸葛亮出山时定下的两路进军中原的东路军,以及连吴抗魏的既定策略。这也直接导致了以后孔明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刘备攻打吴国,诸葛亮作用不大,没能劝阻出兵,最终刘备兵败身死。六出祁山,算是诸葛亮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个梦想,耗尽了诸葛亮的生命,也耗尽了蜀汉的国力。没有为蜀汉培养好后继人才,导致他死后人才断层,除了费祎蒋琬姜维魏延等人,治国理政军事谋略之才很少。诸葛亮作为丞相,不能存大体而舍细务,导致精力耗费在本不该他来做的事情上,这其实是上一个事情(没有人才)造成的。

hongkongfilm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诸葛亮几乎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完美的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蜀汉复兴大业。他死后身无长物,一身清白,后世把诸葛亮当作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典范千古流传。但诸葛亮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诸葛亮的一生中也犯下了不少错误,例如错误的把关羽放在了镇守荆州的主将位置上,让马谡去守街亭,不听魏延的劝说兵出子午谷直扑长安等等。但是有一个错误却是超级致命的,那就是太急躁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ef20005e4bd09c2a94f\

动如脱缰兔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诸葛亮最大的失误和缺撼就是克己复礼恢复汉室,天下大势🈶志者事竞成,名花乱投仅辅佐了大耳贼刘备,刘备自🈶了荆州后和入川中后,对诸葛亮以大不如前,错留关羽镇守荆州,若留赵云,惑魏延不会🈶荆州大败,其二,事必躬亲凡五十仗者必亲力亲为,陏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手下确失大将🈶担当血性者。蜀亡于人才缺失,鼠目寸光。其三诸葛亮用人不如刘备,才会马参军大意丢街亭。以致北阀大业半途而废,其四,不惜民力穷兵黩武五阀中原导致蜀国耗费过度伤民损国。如按诸葛亮计他为分裂分子,即生亮何🈶曹。








94310417小云


个人认为,诸葛亮最大的失误就是在赤壁之战后,派遣关羽守住华容道!

后世好多学者认为,这正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只有保证曹操活着,才能提供“三国鼎立”的必须条件,才能让势力最弱到必须寄居于东吴才能生存下去的刘备成为“三国”帝王之一。

那么,为什么是诸葛亮的失误呢?

首先,关羽会不会因为放走对自己有恩的曹操,而被军法从事?

两家联合,共同抵抗强大的曹魏,没有严明的军纪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联军的先决条件。赤壁之战快要结束的时候,吴蜀两家已经出现了裂缝,对于军纪的要求则更为严苛。对于赤壁之战的主犯曹操,势力比蜀国强大很多的吴国方面肯定会严加搜寻,誓要将其斩杀,才能实现自己一家独大的局面。那么诸葛亮故意让关羽设伏华容道,就这能保证放走曹操的关羽不会被军法从事?如果关羽被杀,那么蜀国的军事力量会被严重削弱,再想成为“三国”之一的概率就会发幅度降低。

再者,吴国和魏国比起来,哪个更难扳倒或者更难形成“鼎立”之势?

将曹操放走,三家形成鼎立之势,是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理性分析,但是如果将曹操斩杀,只剩下吴国和蜀国两支军事力量,后果会如何?

如果吴蜀两家在曹操时候立马形成对峙状态,就赤壁之战的具体情形和诸葛亮的谋算,蜀国被完全消灭的概率很小,最差的状态也只会是势力削弱,两家分道扬镳。那么,蜀国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胡东山再起,而且会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魏国。以吴蜀两家的综合实力和诸葛亮的谋算技能来看,蜀国称霸中原地区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吴蜀两家在曹操死后,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蜜月期”,以诸葛亮的“统战”手段,将吴国将士同化的情况也会非常成功。那么,蜀国一举吞并吴国都说不定。

和后期的强大的魏国比起来,吴国应该能容易被蜀国消灭。如果将诸葛亮数次北伐的军事行动用在对付吴国上,那么蜀国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我认为,让关羽守住华容道,放走曹操,非但不是英明之举,反而是诸葛亮的失误。


正说清代十二朝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出山,辅佐刘备。

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难道就看不出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吗?

匡扶汉室难道不是一句空话吗?

看不出刘备跟曹操、孙权一样,想得是自己图谋霸业称帝吗?

追随刘备,难道就因为刘备姓刘,是汉室宗亲吗?

曹丕称帝后,封献帝为山阳公。刘备就认为献帝已经被害,于是在成都为献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后称帝。

能掐会算的诸葛亮就不清楚这一切的意图吗?

刘备汉中称王,关羽心灰意冷,一意孤行发动襄樊战役,即使不能匡扶汉室也要杀身成仁,诸葛亮就不清楚吗?

刘备宁愿不要荆州,也要做皇帝,诸葛亮不清楚吗?

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诸葛亮出山的目的大有深意,绝不仅仅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感动了他,而是他期望成就刘备的同时,更要成就自己。

这也是刘备在世,诸葛亮一直得不到被放手使用的原因所在。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诸葛亮是张良、范蠡。

诸葛亮没有野心,但有超强的理想追求;

不贪图荣华富贵,但一定要留名于世。

比如五出祁山造木牛,六出祁山造流马,诸葛亮精力过剩,就希望有生之年给后世多留下点东西。更多的是留下他的名声,到现在也没人知道木牛流马是咋个原理。

一个真正的发明家,是希望造福于后世的。

即便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暂时保密,但也应该想办法流传下来。

但诸葛亮想得最多的是留名,是否惠及后世,还在次要。

诸葛亮的确是聪明无比,但对于后世的贡献还真不大。比起奸雄曹操来,差距很大。

司马徽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难道诸葛亮就不清楚吗?

《隆中对》令刘备茅塞顿开,但我认为,即便没有诸葛亮的预见,刘备取得荆州和益州也没啥大问题。因为在这个具体的过程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刘备没听;

其二,刘备派遣诸葛亮游说孙权,即便没有诸葛亮,孙权也会抗曹;

其三,取西川,庞统是始作俑者,诸葛亮只是后期的介入。

诸葛亮真正发挥作用,还是在刘备病逝以后,维持了蜀汉苟延残喘四五十年。

尽管对益州有一些经济建设的贡献,但与导致中国历史三百年的混乱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如果诸葛亮不出山,蜀汉就不会持续这么久的时间,曹魏就可能尽早统一天下。

或许司马氏家族就没有机会,也就没有西晋之后长久的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三百年。

纵观历史,谁做皇帝不行呢?对百姓好一些就行。

曹丕明白禅让究竟是咋回事,现在后世都明白了是咋回事。

禅让有啥不好呢?

如果不是隋文帝杨坚接受禅让,中国混乱不能统一的局面,啥时候会结束呢?

张良协助刘邦取得天下,毕竟开创了东西汉四百年的统一王朝;

范蠡跟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了吴王夫差又如何呢?仅仅就是成就了自己的英名而已。

范蠡几次成为首富,又几次散尽所有财富,无非就是想证明他不仅能从政,而且下海经商也是高手而已。

诸葛亮出山也无非想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而且有一些经典杰作。

把诸葛亮的一生,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看待,其实名不副实。

如果诸葛亮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著作或发明创造,惠及后世,一样流芳百世。

如此,或许诸葛亮更伟大。

这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他没有能跳出“学而优则仕”的窠臼。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俗的说就是累死算了,反正也没有个啥结果,尽上力留个名吧。

不喜勿喷,欢迎睁眼看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