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在挫折中成長


挫折教育對孩子一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小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肩負著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重擔。並且我們有責任提高所有教育者和家庭成員的意識,對孩子進行”耐挫”能力的培養是有遠見地愛孩子,本文旨在論述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也通過對一些現象的觀察研究總結出有些初淺的經驗,例如: 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失敗、挫折等

一、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失敗、挫折。

當孩子面臨困難時,我們首先要讓幼兒直觀地的瞭解事物的發展過程,逐步從反覆的體驗中認識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從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好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困難,成功的喜悅恰恰來自於問題的解決。幼兒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由於得到了不斷強化,他們的心理過程就會逐步從

被動轉變為主動,從而產生一種穩定的、積極向上心態。

失敗和挫折本身並不可怕,關鍵是如何對待他們。如果以正確、積極的態度來看,他們就可能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反之,則可能使孩子產生一些消極的心理效應,甚至對他們的心理發展造成不良影響,表現為:不願再去幹某件事情或參加某個活動。每個孩子都渴望體驗成功,失敗常常使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對失敗產生恐懼,害怕再次嘗試,只去參加或幹那些預料能成功的活動或事情。第表現為消極的自我評價,輕視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笨”、“不行”,以至於在自己未順利完成任務實現目標前心裡沒底。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在學步時,被石頭絆倒了,哇哇大哭起來,有的家長會心疼地抱起孩子,還非常滑稽的把石頭批評一番,說是石頭的錯。這樣一來,幼兒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賴心理。而同樣的情形出現在外國,外國的家長則不會去扶寶寶,而是鼓勵他自己站起來,再去行走……很顯然,外國家長的做法是正確的,他們讓孩子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親自感受困難,引導孩子以正確的心態看待跌到,併為克服困難作出自己的努力,最終學會走路。幼兒在接觸外界事物和學習知識時,的確離不開成人的幫助,但如果這種幫助變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兒就會缺乏克服困難的心理體驗,一旦受到挫折而達不到預期目標就會產生畏懼依賴的情緒,造成學習障礙。

二、利用和創設困難情景,提高幼兒的耐挫力。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的“教育即生活”。父母必須把教育與幼兒眼前的生活融合為“從做中學”。在幼兒的生活、學習活動中,成人可以隨機利用現實情景,或模擬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難題,讓幼兒開動腦筋,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經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完成任務。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有的孩子新買的鞋不會繫鞋帶,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讓老師幫忙。但是,為了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我只幫他系一次,並讓他看著我是怎樣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幫忙,而是讓幼兒自己動手,如果幼兒的確有困難就再指導一下。幼兒在經歷了由不會到會,由別人幫助到自己乾的過程後,心理上會得到一種滿足,同時,也鍛鍊了他們的自理能力。蘇格拉底對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讓犯錯誤的孩子獨自呆在房子中,讓其體驗寒冷、體驗孤獨,使其發現自己的錯誤,繼而改正。挫折教育也應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克服困難、戰勝挫折。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個體通過親身經歷而獲得的信息在大腦皮層的痕跡要深,保持的時間要長。幼兒的活動範圍有限,家我們應給孩子提供經歷困難與挫折的機會,應創造適當的環境和條件,讓孩子參加體育鍛煉。比如晨跑、遠足等,多讓孩子接觸大自然,使他們適應大自然。通過與大自然的決鬥,使孩子經受風霜雪雨和困難的考驗,讓孩子在自然環境中接受挫折教育。成人還可以創設一些情境,如:把幼兒喜愛的玩具藏起來讓幼兒尋找,讓幼兒到黑暗的地方取東西。遊戲時引導幼兒爬“黑道”走“勇敢者”的道路。而且平時,有意識地拒絕孩子的一些要求、把孩子愛吃的東西分給他人吃。和小朋友發生矛盾時要自己解決等。家長應大膽地放下“保護傘”,讓孩子自由健康的發展。不要讓孩子陷入自己營造的感情漩渦。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家長應該放手讓他們去做,多讓孩子體驗必要的挫折、經歷失敗、吃到“苦頭”。

三、利用榜樣作用教育,增強幼兒的抗挫折能力

幼兒最喜歡模仿,也是容易受暗示。在挫折教育方面,身教勝於言教。因此,成人碰到困難和挫折時,一定要冷靜,勇敢。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幼兒摔傷,擦傷等情況。這時,我們應儘可能平靜地對幼兒說:“不要擔心,我帶你一起到醫生那裡包一下好了,下次注意一點就行了。”或者說:“沒關係,很快就會好的。”成人這樣的行為給幼兒很好的暗示,使幼兒自然而然地學會怎樣坦然地對待挫折,怎樣勇敢地面對未來。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師",教師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為樹立榜樣,增強幼兒抗挫折能力。例如:有些幼兒不敢走平衡木,老師在旁邊鼓勵說?別怕,你行!"或者說:"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樣勇敢,老師相信你!" 在榜樣的影響下,幼兒會樹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難。當戰勝困難後,老師的"你真行"就會變成幼兒心理上的"我真行"。

四、豐富知識,積累經驗,提高幼兒對挫折的承受力

幼兒的抗挫能力是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各種能力的提高而增長的,一個人知識貧乏,掌握的信息量少,就不可能面對突如其來的各種困難和挫折。所以,我們要擴大幼兒的知識面,提高其自理能力、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要為孩子提供適合的讀物和視聽材料,提供各種向大自然和社會學習的機會,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爬山、涉水、走進鄉村、步入工廠,體驗勞動的艱辛,還可以引導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從刷牙、洗臉、穿衣、洗手帕等小事做起。

我們在平時除了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孩子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儘量不要插手,不要人為地去排除一些必要的挫折。如: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自己的玩具不見了,就要求他自己去找;上幼兒園時儘量讓他自己走,不要大人抱等。當孩子出現失敗時,家長和教師要給於語言和態度上的關心、鼓勵和支持,不能對孩子的挫折不屑一顧,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斥責:“傻瓜蛋”、“你真沒用”。孩子完不成的任務,做不好的事情,比賽沒得獎等,家長和教師要耐心地幫助分析原因,共同協商找出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使孩子逐漸形成對待挫折的積極態度和正確的行為方式。我們要幫助孩子在失敗中積累有用的經驗,使他們一步步獨立地走出逆境。


讓孩子學會在挫折中成長


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更多的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挫折,可以說,挫折伴隨著孩子們成長的每一步,對孩子們進行挫折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作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我們都應該用科學正確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幫助和引導孩子們度過一些挫折所帶來的“難關”,為孩子們今後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開闢光明的道路。以上只代表筆者自己的觀點,您要是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可以在下方留下,如何你覺得筆者寫的文章幫助到您,就請您給筆者點點關注,您的關注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