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企業現金流只夠撐兩個月 業務、資金、人力、房租 中小企業“四座大山”何解?


部分企業現金流只夠撐兩個月 業務、資金、人力、房租 中小企業“四座大山”何解?

ID:BMR2004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新冠病毒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後,Judith憂心忡忡,她管理著一家五個人的迷你物流公司,從事國內配套運輸和國際段運輸。80%的業務服務貿易型和生產型企業,20%的業務服務物流同行。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的發展,她看到越來越多的航班發出了停航通知。“從短期看,假期延長,國內運輸會受司機無法及時到崗的影響,配套物流以及倉庫拆裝箱能力會有降低。但是這個影響沒法與貨量的減少和業務量的下降相提並論。”

Judith的貨運以化學品為主,出口地主要是美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物流中,航空、海運、鐵路都有。相比空運的停航,她更擔心海運,那是貨載量最大的。辦理出口運輸,她多用海運,進口則多用空運,出口進口各佔一半。她擔心一旦停航,後果不可估量。

“我們節後第一週要發的貨現在已經100%推遲了,工廠交不出貨,國內物流沒落實,這是可估算的損失,最讓人沒法估量的還是心理恐慌,目前沒有證據表明人和物之間會傳染,但是還是會有謠言。”Judith說。

按照以往,春節假期即將結束,人們將精神飽滿地回到工作崗位,憧憬著新的一年的工作,但因疫情影響,多地延遲復工時間,如Judith這樣的小企業主們甚是擔憂。中小企業,作為中國經濟不可忽視的一支生力軍,面對這場突出其來的“疫情”,或許到了一個生死攸關的時刻。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桑坦德經濟學教席教授朱天接受《商學院》雜誌採訪,談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時,呼籲推出一些減稅降費的財政政策,鼓勵銀行給企業增加貸款,允許銀行壞賬率適當上升。

無盡的擔憂:貿易停擺?

2020年1月30日晚,呂先生說了一句“太揪心了”。他正在美國出差,卻時刻盯著手機中世界衛生組織的新聞,WTO認定為PHEIC,他這個僅21人,出口佔比50%的小公司面臨的就是滅頂之災,“現金僅夠維持兩個月。”

他的小公司主要通過一家合資公司向美國出口設備。1月30日晚10點多,一個消息傳出,說不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他舒了一口氣,但這不是最終的投票,原計劃要在半夜兩點半發佈消息,有這樣的一個預演,也能讓他緊繃的神經松馳一下。

但是壞消息還是像靴子一樣落地了,沒有比預期更壞,貿易和旅遊還可以繼續,“個人估計到歐洲的貿易暫時不會中斷。”但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好,他擔心三個月後氣溫明顯上升後仍無法抑制或殺死病毒,那時怎麼辦?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消息發佈後,國外合資方客戶暫時沒有給他關於後續業務的回覆,他要等到下週才能知曉。但是眼下他要抓緊時間做好兩件事,一是緊急催供應商備貨,不惜出更高的價格補貼供應商;二是加緊定型已研發成功的適用於國內市場的新機型。“但是,所有這些的前提是我們公司的員工和供應商的員工能正常上班。”

1月25 日~28日,嚴先生在德國法蘭克福參加辦公用品展。中國館所在地為1號館,以往第三天,即週一是客商來得最多的一天,這次出乎意料地比以往都少,甚至比前兩天都少。他發現,大量客商湧入了歐洲企業所在的4號館。他暗自嘀咕,“這恰好與國內的疫情發展相對應。”

嚴先生做文具和玩具起家,拼過價格戰,但是當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他開始轉型,選做專業且高檔的畫材。畫材領域因為有很高的專業性和對色彩質量穩定性的要求,因而建立客戶關係非常慢,差不多要一年左右的時間。因此不像文具,客戶見了就能下單。

在展會上,幾個做外貿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時,他們擔心的不僅僅是短時期的訂單影響,而是害怕印度、孟加拉、泰國等工廠趁此機會反超。國內工廠因為用工成本的問題已經在這些國家設廠,因為遇到管理問題後才撤回來,憑著更好的服務才彌補了成本的相對劣勢。而一旦外貿停擺,其他國家的供應商儘管效率低,但客戶也認了。“我擔心的是客戶會認為我們出口的貨物有病毒,但是你想,在海上漂個半個月,病毒早死了,但是能理解這一點的人不多。”

嚴先生公司的出口業務佔比90%。去年,因受貿易摩擦影響,業務量比2017年下跌一半,他開始加強國內市場和歐洲市場的拓展。

“我本想著經過2018年到2019年一年半的虧損後,2020年堅持一年,有希望不虧損,但是現在看著去往歐洲的航班一個個在取消,物流肯定會受到影響。另外,客戶會問我們供應商中有沒有武漢的,一聽說有,立刻取消訂單。”

四座大山:業務流、資金流、人力資源和房租

餘女士擁有一家21人的貨代公司,這在物流行業不大不小。人員配置屬於非滿負載狀態,三個人幹兩個人或兩個半人的活。“業務量下降,人員是多出來的,我會堅持一下,但是對很多企業來說人力資源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這兩年,貨代行業不景氣,餘女士的業務量下降了25%。因為面向全球客戶,所以避開了單一國家的風險,還能勉力支撐。從去年開始,“剩者為王”成了貨代公司的金科玉律,誰能活下來,就能從倒閉的公司那裡分得一杯羹。

在資金流方面,餘女士不樂觀。很多客戶資金緊張,拖延付款,以往物流公司以信用結算的方式可以給客人一月到半年不等的賬期,她擔心到時資金和收款都會有問題。去年有客戶半年不付款,他們只能把客戶的貨扣在目的港,直至付款。

房租和人員工資更是越不過去的一個坎。一個辦公室要幾百平方米,像萬達那樣的免租行為只是個體。一半以上的員工來自外地,公司要提供宿舍。這時要把企業開下去,只能拿出家裡的錢來支撐。

“能正常上班”也是從事國際物流的餘女士的心病。年前,司機去港口送集裝箱貨物,這時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已經鋪天蓋地地傳來。司機因為勞累,到港口咳嗽了幾下,立刻被隔離,一車貨眼睜睜地過了進港的時間,雖然最後花錢把問題解決了,但是後面怎麼辦?一旦員工回來有人感染,運輸將中斷;為了防控疫情,檢查環節一定會延長,若是錯過時間進港,是不是又將增加額外的支出?餘女士有些心悸。

呂先生的客戶和供應商分佈在上海、江蘇、山東、湖南、河北、河南、遼寧、浙江、北京。他擔心,萬一這些供應商或是自己的公司出現疫情,會不會面臨著封廠?萬一員工因為在公司接觸了潛伏期的同事或供應商而被感染,這算不算工傷?老闆自己如果染病,員工的工資還得照付,錢從哪裡來?即使在2月10日復工,如果安排員工出差調試設備,到時有誰會願意去?就算員工同意出差,其家人會否勸阻?

“假如這些情況廣泛出現,不能在家辦公的民營加工型企業怎麼活?”呂先生有點不敢想未來,“2月10日對我而言,像是某種大限之日,寧肯度‘日’如‘年’,越晚到越好。”

業務流、資金流、人力資源和房租成為壓在餘女士和呂先生,也是眾多小型民營企業身上的四座大山。

餘女士說,“一個月不開工,24萬的工資加房租還是要照付。”

呂先生說,“現金只夠我們撐兩個月。”

外貿雜貨商會的夏會長說,“儘管晚開工,員工工資要照發,房租要照付,這額外的成本都得民營小微企業實實在在的扛著。”

所有的被訪人在最後都會向《商學院》記者提及:“在非常時期,能不能在房租、稅收以及社保上出臺一些減免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這是來自底層的訴求。

在危難時刻,每個人的心底都在祈盼國泰民安。

危中有機:中國製造的競爭優勢難替代

外貿雜貨商會的夏會長對疫情的分析頗具代表性:

首當其衝的是開工全面推後,政府要求不得早於2月10日,按目前情況來看,如果疫情如預期可控,2月20日左右全面到崗就非常好了,湖北籍的員工可能更晚。這就意味著大多數出口貨物要比原計劃晚10–15天以上。年前很多工廠接單已經排到三月底,大多數訂單都要同步往後延誤。

其次,春節後往往是各國客商來華談新一季採購訂單的黃金時間,但是目前原定二月份前來的三批客戶已經取消行程,三月上旬的客戶要視疫情發展情況而定。

這些雜貨產品需要提交樣品,面對面的探討,不是視頻會議等手段能夠解決的。顯然,第二季度新訂單的生產會受到影響。

另外,二三月本是外貿企業去各國參展並且拜訪客戶的時間,但是現在無法成行,包括三月初的華交會也明確延期。

“如果原定二月收貨的客人能接受疫情是不可抗力這一免責條款,對企業還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如果客人不接受,甚至出現鉅額索賠,這才是最可怕的。”夏會長說。

第三,疫情過後的影響也不容樂觀,因為工廠悉數晚開工,部分原材料會因緊缺而有一波漲價,這會讓利潤微薄的外貿企業雪上加霜,因為訂單價格年前就已經確認完畢,客戶不可能加價。

德國文具展,王小姐為了防疫,破天荒地沒去。雖然沒去,但是她早早地就向客戶宣傳中國的供應商所做的防疫工作。“宣傳得我自己都感動了。但是展會上客戶有沒有去中國館我不知道。”

為了中國是否列入疫區國這個決定,她焦慮不安,“我都想好今年準備退休了。”

王小姐從事文具禮品業務,和設計師愛人一起創業,原先還開著一家工廠。2008年金融危機後,把工廠關了,改成開發產品、設計、服務為主,生產則外包給浙江的工廠。聖誕禮品通常是在一二月接訂單,六月出貨。

世衛組織宣佈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後,王小姐看到還留了一個貿易的口子,覺得比想像中要好一些。“現在要看客戶是否願意支付定金,二月是關鍵,如果疫情能過去,六月出貨應該問題不大,但是如果已經做好的貨不能出口損失就大了。”

好在1月31日當天,她接到一個老客戶的訂單,2月1日又接到兩個來自丹麥的訂單,下完單後,說了一句“Stay Safe(保持安全)”。

王小姐說,“客戶要轉移訂單也不容易,浙江在文具上的價格有著無法想象的競爭力。有朋友去越南開工廠,結果發現除了人工什麼都貴,日子一點也不好過。日本設計好但是價格貴,中國臺灣的供應商有限。所以文具=中國,中國=浙江。我們難客戶也難,雙方都希望疫情早點過去。”

有了這三個訂單打底,王小姐心情好一些。總算一切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糕,五個人的小公司在人人希望重啟的2020年還可以再勉力支撐一下。“我們要比養活幾十號上百號工人的工廠好一些。”

專家視點:造就新產業繁榮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朱天認為,從目前來看,朱天教授認為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將體現在以下幾個領域:

1、在供應鏈中的位置被替代。若是某些產業與東南亞企業只是疫情上的差異,本來可轉可不轉的,可能就此機會轉了,這會帶來一些影響,但這些企業應該是少數,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有限。

2、本次疫情相當於自然災難,短期對服務業、餐飲、旅遊、零售、交通運輸產生影響,也會對供應鏈產生影響,但長期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3、相比於2003年,這次的疫情控制更為嚴格。當時疫情衝擊的主要是北京、香港,但這次擴散速度很快,是全國性的,因此對經濟短期的衝擊要比SARS大。如果這麼嚴格的隔離措施在短時間內可以起效,那麼對工業的影響應該不會太大。

4、這次疫情可能會讓政府更加重視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政策和投入。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終身榮譽教授、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針對新冠肺炎發表觀點認為,從2003年SARS的情況來看,疾病影響經濟一到兩個季度,並不能改變經濟的長期趨勢。從上次SARS的經驗看,決定經濟中長期走勢的是內在的基本面,而不是外部的衝擊。

回顧非典時期會發現,中國經濟2003年2季度受非典影響最大,但非典並沒有改變當時經濟上行的趨勢。2003年4個季度GDP增速分別為11.1%、9.1%、10%和10%,2季度GDP增速比前後兩個季度平均增速低1.5個百分點。

同時,許教授也提醒所有企業,控制疫情的隔離措施估計要持續較長時間,經濟活動的節奏放緩,微觀層面上企業可能會出現應收賬和庫存的積壓。為了防止資金週轉不靈,企業應保持良好的現金流和足夠的現金儲備。投資者可以考慮買入現金流充沛、基本面良好的公司股票。

從微觀層面來看,幾乎每一場危機都蘊含著轉機,能夠加速企業進化。2003年的SARS成就了京東和阿里,也對各個行業進行了大洗牌。網易SP業務大幅增長,百度超越Google,PC端遊戲風靡,成就盛大網絡,網上投簡歷成就前程無憂。

這次疫情,《囧媽》退出春節檔,在線上免費投放,傳統院線的上映模式是否將就此改變?公眾對於公共衛生和科學的關注,是否也將造就醫藥產業和健康產業的繁榮,將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