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誰欠誰的?

疫情之下,誰欠誰的?

前兩天,玉姐姐給我發來一段視頻。

視頻中,一個男子戴著口罩,戴著哭腔,對著臨行的大巴車喊:“趙英明,平安回來。你平安回來,老子保證把一年的家務做了,聽到沒有?!”


這是幹啥?大豬蹄子良心發現了?

探究背後的故事,我才瞭解:趙英明是那位男子的妻子,也是四川廣元的一名普通醫務工作者,此行是前去支援武漢。


作為首批派往武漢的醫療隊伍,疫情當前,可謂生死未卜。

丈夫帶著心疼和不捨,一邊揮手告別,一邊淚灑衣襟,喊下了這句風靡全網的“土味”情話。

也許,這個男人平時在家有點大男子主義,家務活兒全都是妻子在做。妻子告誡時,偶爾會偷懶、急眼、推三阻四。可真當出現生離死別的可能性,他願意用“面子”去交換妻子的平安:如果你平安回來,我保證把一年的家務都做了。一年不行,就一輩子……

在他眼裡,即將奔赴前線的那個柔弱女子不是戰士,而是自己最愛的妻子。

可惜我手中沒有“槍”,打不走“敵人”,否則,我一定會代替你去承擔一切病痛和風險。所以抱歉,我只能守在家裡,等你平安回來。

玉姐姐說,這男人的話聽起來普普通通,可就是讓人感動得不行。

患難見真情。在災難面前,最能暴露人性,也最能體現真心。

那些曾經我不肯我不願我不屑做的事,只要能換你平安,我沒問題。


那些我不想說不願說羞於表達的心裡話,害怕你不知道,便在離別前說給你聽。

我好怕,再也沒有機會讓你知道——我愛你。


疫情之下,誰欠誰的?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

2003年非典,我們用心守護著的90後,終於長大了。總覺得他們還小,可一轉眼,他們也開始結婚生子,成為這個社會的棟樑之才了。

疫情之下,誰欠誰的?


一個90後的小夥子,長大後如願做了一名民警。他之前去援疆,承諾女友2020年春節舉行結婚儀式。女友數著日子,好不容易等他援疆回來,買了喜糖,定了酒席,選好了婚紗,正興高采烈地地準備嫁給最心愛的人時,疫情來了。

“計劃不如變化。你看,現在正是疫情防控工作關鍵時刻,我怎麼能請假。我們要舍小家顧大家啊。要不,再等等,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我肯定給你個更隆重的婚禮。”男友又讓她等。

等你援疆歸來,等你前往一線,等待疫情結束,等待春暖花開……愛情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場無休無止的等待?

可是我愛你,我願意等。

小情小愛重要,大是大非更重要。


在衝鋒陷陣全民抗疫的任務前,我永遠是你的“賢內助”。

等到白髮蒼蒼垂垂老矣,我們仍記得,那一場婚禮延期,是這一生中最浪漫的故事。


疫情之下,誰欠誰的?

這個春節,因疫情肆虐而變得異常清冷。

集會取消,每個人都在家裡宅著,幾乎切斷了所有社交。我們一睜開眼,就看電視、刷微信,跟進一串串冰冷的數字,心中激盪著不盡的焦慮和惶恐。

但溫暖不期而遇,觸動了我們柔軟的最深處,告訴我們:不要怕!

文章開頭提到的玉姐姐,是我們本地疾控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我們曾做過同事,後感覺相逢恨晚,成為姐妹。

年前半個月,我們這邊對疫情還處於觀望階段,大家照常工作生活,照常規劃放假旅遊,街上的彩燈閃爍,十分應景。玉姐姐打算和老公開車去海南過年(他們唯一的兒子去了澳洲留學),兩人無牽無掛,想借此機會好好放鬆一下。

臨行前一天,我去了玉姐姐家,她給我準備了一些吃食。我叮囑她,路上一定小心,注意安全。

第二天中午,我給她發微信,問走到哪兒了。


她才告訴我,說沒有走。

我十分驚訝,內心還帶著一絲喜悅。畢竟這場旅行早就規劃了,前一天我去的時候她還在收拾衣物。怎麼說不走就不走了?其實我內心不捨得她走,也不希望她走,路途遙遠,舟車勞頓,她的身體也不好,難保不會遭罪。

“現在疫情緊張,疾控中心首當其衝。我覺得我不能走,堅決不做‘玉跑跑’!”她告訴我,從小父親就是這麼教導她的,關鍵時刻要敢於負責任!

“你不是請了年休假嗎?”那時武漢還未封城,其他各地一切如常。

“疫情就是命令。我能請假,別人也能請假,大家都請假了,工作誰來做?”玉姐姐大義凜然,我內心波濤洶湧。

在我眼裡,玉姐姐一直是個溫柔智慧的女人。她的家世好修養好,父母寵愛老公疼惜兒子孝順,心中有滿滿的愛,從不吝於和人分享。

通過這件事,我才發現,她也是一個有大局觀前瞻性的女人。因為親歷過非典,始終保持著較高的敏銳性,明白疫情一旦爆發將意味著什麼。


她不能失守,早早給老公捏好了餃子,準備好了一冰箱食物,還抽空去看了看七十多歲的老媽,說萬一自己被傳染或隔離了,家人們都要好好的。

她是笑著跟我說的,我的內心卻酸楚得無以言表。

玉姐姐的兄弟姐妹,我都認識。他們都為人謙和,黜邪崇正,聽聞玉姐姐留下來抗擊疫情,一點也不意外,而是提醒她做好防護,如何流調。

能結交到這樣的朋友,真是我的幸運。

在生死麵前,尤見一個人的格局和情操。

太平盛世,現世安穩,大家都能以禮相待,保持最基本的體面;而當疫情、戰爭爆發,生與死成為每日討論的話題,誰還肯逆流而上,去觸摸死神的鬍鬚?

唯有真愛和大愛。


疫情之下,誰欠誰的?

“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鍾南山向全中國發出倡議,繼而武漢封城。

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鍾南山院士臨危受命,挺身而出。

疫情之下,誰欠誰的?


在近日媒體採訪時,提起武漢,這個與病毒戰鬥了一輩子的國士眼含淚光,“武漢,是能夠過關的!”

我們當然相信武漢可以過關,因為我們相信絕大多數武漢人都可以熬過去,相信所有抗戰在一線廢寢忘食與死神爭分奪秒的醫護人員,更相信“鍾南山”這個金字招牌!

84歲的高齡,已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他可以有很多借口不再出徵。可他在建議大家不去武漢的第二天,就到達了武漢。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2003年非典爆發時,鍾南山先生也是像今天一樣,不顧生命危險,奔赴疫區,並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顯療效的防治經驗,斬釘截鐵說“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這裡來”,被譽為“抗擊非典的英雄”。

鍾南山的名字從那時起,就與公共衛生事業緊密聯繫在一起。

每一次公眾健康受到挑戰時,鍾南山就會出現。


時隔將近二十年,鍾老再次走上抗疫第一線,令無數人溼了眼眶。


很多人稱他為國士,這一點點都不為過,他的行動感動著每一箇中國人。

相信這一次,他也會帶領武漢挺過難關,帶領全中國度過難關。

疫情之下,誰欠誰的?

冬天很冷,好在春天已經到來。

我問自己,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文章?為什麼不寫自己擅長的情情愛愛?為什麼不把落腳點放在珍惜眼前人上?

我想了想,人要首先懂得付出和敬畏,有大一點的格局,這個世界才會一點點變好。

  • 如果醫生家屬以“珍惜”為由,拒絕親人奔赴前線,這倒算不上自私,因為跟生命比起來,誰都有自保的權利。但疫情會不會更加肆虐瘋狂,更多的人命懸一線?

答案是肯定的。

正是有人舍小家顧大家,才會給我們帶來溫暖和保障,驅除心中的惶恐和焦慮,有希望去擁抱春暖和花開。

  • 如果有人吃飽喝足,就在家裡埋怨和詛咒,釋放各種負能量,對別人的付出和犧牲視而不見,認為這就是國家和醫務人員必須做的,會不會少了一點人情味兒?

誰也不欠誰的。


如果一定說欠,是那些吃野味賣野味的人,是那些明知自己身染病毒仍到處亂竄的人欠全中國人民的!


我們應該感謝拯救民族於危難的英雄!

他們用生命守望生命,是道德,是良心,是使命,是責任,是義務,獨獨不是我們口中的“應該”。

他們可以說“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但我們不能說“這是他們應該做的”。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面對肆虐的疫情、隨時感染的風險,誰不害怕?


只不過有人披上了“英雄”的斗篷,學著戰士去跟死神做鬥爭

作為普通民眾,我們能做什麼?


就讓我們配合好前線,做好防疫的“後勤”工作——


人家讓勤洗手戴口罩,我們就勤洗手戴口罩;人家說不讓出門不讓聚會不讓串門,我們就安安心心宅在家裡;人家說疫情解除全民可以恢復生活節奏,我們就去賞花賞月賞秋香……

我們是普普通通的民眾,做不到像鍾南山院士那樣流芳千古,但希望可以做到在太平盛世裡有正義感和是非感,懂得為好人鼓掌,為壞人使絆,也算一生之功德。

疫情之下,誰欠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