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廠(元老)王老爺子

工匠精神|茅臺建廠元老——王紹彬茅臺集團從昔日的小作坊,發展成為今天中國飄香世界的一張名片,而這張“有底氣”的名片背後,是由一個個不懈奮鬥的“茅臺工匠”所創造的。今天的主人翁王紹彬便是其中一個。

//

0 1·

茅臺酒廠(元老)王老爺子


- 人 物 簡 介 -

王紹彬,又名何幸秀,1912年出生於仁懷市交通鄉一個農民家庭,父母早逝,12歲便當起了僱工,18歲進入“榮和燒房”當學徒,學得了一身釀酒技術。1951年,他進入茅臺酒廠任制酒一車間二班酒師,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至1983年擔任茅臺酒廠副廠長,1958年被聘為釀造工程師。

//

0 2·

王紹彬入廠初期,廠裡的生產條件非常艱苦,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完全靠手工操作。工人們凌晨4點便開始下河挑水烤酒,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但他始終不怕苦不怕累,全身心撲在工作上,髒活重活搶著幹。他勤學苦練,對傳統工藝進行探索。經過不斷實踐,1958年他總結出了“以酒養糟的釀酒經驗”,並一直沿傳到今天。

備註:“以酒養糟”指的是:指在制酒生產時,除投料、潤糧加水外,全年不再加水。下窖時在窖底、窖壁、酒醅內和做窖底、窖面時噴灑尾酒,用以調節酒醅的水分。另外,尾酒的作用是:在窖內再次發酵增香,供給乙酸菌、甲烷菌等微生物的碳源及香味物質的前驅物質。

因王紹彬吃苦耐勞、貢獻突出,1956年,被評為貴州省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生產工作者。是年5月,在北京懷仁堂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

0 3·

王紹彬是一個以廠為家的人,他任副廠長後,他的辦公室就在車間、在班組。到了1975年,他還一直在二車間廠房邊的簡易工棚裡吃住,每年只有大年三十下午才回家與家人團聚,吃過年飯,丟下碗筷又往廠裡趕。除開會、值班和厂部找他商量問題外,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班組和車間工人一起研究分析生產情況,解決實際問題。往往是邊指導生產邊和工人們一起幹活。直到今天,茅臺酒廠四十歲以上的老員工對王紹彬還留有深刻的印象:穿著土布對襟衣,憨厚和藹的笑容,經常混跡在工人中鏟糟、背糟。

茅臺酒廠(元老)王老爺子


20世紀70年代初茅臺酒品評酒,右起:王紹彬、鄭銀安、李興發、許明德、餘吉申

王紹彬性格剛毅,認定要辦的事,只要有利於生產,就會堅持幹到底。他主張堅守傳統工藝,並廣帶學徒,總是毫無保留地向年輕人傳授技藝,很多技術骨幹都是經他培養出來的。

有一段時期,由於氣候影響,高粱品種不好,主管部門下達的水分標準不準確等原因,導致茅臺酒產量連續下降。為提高產量,廠提出了增加產量的急救措施。王紹彬根據多年的制酒經驗,認為違反操作規程,片面提高產量的措施不妥。他說:“改變操作規程,這不行。重產量不重質量,這樣指揮生產,我不幹,領導要我幹,我是黨員,要服從組織,不過請廳裡和廠裡直接給我下文。”另一邊,他積極主動帶領職工查原因、找問題,終於使茅臺酒質量穩步上升。

王紹彬好學,他認識到,在生產實踐中,沒有文化寸步不行,所以他下決心要向文化進軍,他每天晚上都自學到11點以後才休息。經過刻苦學習,王紹彬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成了廠文化學習的標兵。職工們給他編了一首打油詩:“王支書學文化,全廠職工人人誇,平時晾堂創高產,空時不是讀來就是劃,生產學習齊躍進,月月戴上大紅花!”

茅臺酒廠(元老)王老爺子


1977年8月,茅臺酒廠新老領導合影(前排左起:周高廉、劉同清、郭景德、張善樂。後排左起:鄒開良、樊茂軒、竇洐昌、李興發、王紹彬

他在擔任副廠長期間,除管生產外還兼管勞動工資科,在調資、調動、晉級等工作上,始終堅持按政策辦,從不為自己的子女、親戚朋友、徒弟謀利益。他病倒在床的最後一段時間裡,仍不聽廠領導和家人的勸阻,堅持住在廠裡,只要能拄著柺杖起來,就會到第一線指導生產。他生病近兩年,卻從不住院,始終沒有因為家庭生活、家居安置問題向組織提出過一點要求。

在那個年代,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這種精神鼓舞著我們。在茅臺酒廠像王紹彬這樣的工匠還有很多,每一位勞動者都是主角,他們都是工匠精神的傳人。我們向他們致敬和學習,學習他們“追求卓越”的精神,學習他們“執念細節”的態度,學習他們“堅持不懈”的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