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對於舅舅田蚡的忍讓,是因為母親王太后還是因為需要?

史山泛舟


於公,田蚡雖然驕橫跋扈但確實有才能;於私,田蚡畢竟是自己的舅舅,武帝劉徹對田蚡尊敬重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漢武帝登基初期,田蚡雖然得勢卻也沒那麼厲害,在朝堂上的實力並不是很強大,而且當時太皇太后竇氏依舊權柄在握,田蚡與王氏一族都只尚未真正掌權,所以田蚡人前人後還是很謙遜有禮的。田蚡真正開始驕狂,還是竇太后薨,竇氏一族衰敗以後,不過漢武帝也並沒有容忍這個舅舅多長時間,就給除了

漢朝崇母,田蚡雖然只是武帝劉徹生母王娡的異父兄弟,但兩人終究同母,姐弟倆的關係一直都還是挺不錯的,而對於劉徹來說這個舅舅還是很親的。畢竟當時劉徹幾個直系親屬裡,小叔叔梁王劉武已經薨了,姑姑兼丈母孃的館陶公主非常狂,讓武帝劉徹很不喜歡。唯獨田蚡這個舅舅,與劉徹還有王娡之間的關係都很好,所以日後劉徹對其也很器重

稍微研究一下就會發現,漢朝的外戚通常都挺強悍,而當時這種外戚的強勢並不是什麼違背祖制的現象,反而是慣例,是規制所允許的。漢朝皇帝登基後,其母后可以稱制,對皇帝進行監督、建議之類的,而皇帝對於自己母親的孃家也就是舅族都會加以重用,給舅舅封侯賜爵是很正常的

漢武帝登基之初,其生母王娡成為皇太后,而給自己的舅舅田蚡封侯賜官不僅僅是對舅族的親近,也是一向的慣例,當年文帝登基封賞薄氏一族,景帝登基封賞竇氏一族也是一樣的。

田蚡最初顯貴,自然還是因為他是武帝的舅舅,是皇太后的親兄弟,然而剛開始武帝對這個舅舅並不反感,反而很親近重用,畢竟當時在前朝田蚡鋒芒未露為人收斂,而且田蚡確實有才華

漢武帝登基初期,太皇太后竇氏仍舊握有權柄,朝堂之上竇家人的勢力仍舊不容小覷。這一時期田蚡也表現得非常世故,比如在竇太后的侄子竇嬰面前,田蚡畢恭畢敬如同晚輩一樣;在竇太后那裡,田蚡也是謙遜低調各種討好,不敢稍有懈怠。

武帝登基後,竇嬰為丞相,而田蚡做了地位與丞相差不離的太尉

不過田蚡也有失手出錯的時候,因為其與竇嬰都非常尊奉儒家,一下子得罪了竇太后,做了太尉沒多久,就受到王臧等人的牽連,被免職在家

田蚡與竇嬰不同,竇嬰對武帝來說是外人,是意見與自己不和的老祖母竇太后那邊的人,然而在竇氏一族那邊,竇嬰雖說是竇太后的侄兒,卻又因信奉儒學而開罪竇太后被冷落,可以說裡外不是人。田蚡雖說得罪竇太后被冷落一時,可畢竟是皇帝親舅舅,竇太后總有仙去的一日,田蚡重新得寵也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田蚡被竇太后給賦閒在家後,來依附的人反而越來越多,很多竇嬰的門客也開始掉頭投向田蚡府上,田蚡給武帝出的各種主意,基本上都能夠得到採用

果不其然,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竇氏薨,隱忍了許久的漢武帝真正開始大權在握,其舅田蚡立刻重新獲得了重用,而竇嬰則越來越受到排斥,離朝堂越來越遠。因為祖母多年的壓制,武帝即便真正掌權,在朝堂之上依舊不算太安穩,所以重用“自家人”也是最好的辦法,即便只是權宜之計

武帝對於舅舅田蚡的重用,不僅僅是因為他是自己母親的親兄弟,是自己的親舅舅,更重要的是武帝需要利用田蚡來鞏固開拓自己在朝堂之上的力量與權威。武帝需要利用田蚡,將那些尊奉黃老的、與皇帝心思有異的人給清理出去,建立起一座真正的,皇權絕對至高無上的朝堂

竇氏一族隨著竇太后的離世,逐漸沒落了下去,尤其是在武帝后宮,衛子夫入宮得寵,而向來就不得寵的陳皇后處境就更加尷尬,竇氏一族如此境遇,自然讓田蚡感到了讓他大展拳腳的時候到了。這時候的田蚡一改往日裡的謙卑,完全就換了副嘴臉,開始在朝堂之上橫著走。而對於武帝來說,舅舅這個樣子雖然狂妄,卻也沒有觸碰到自己的逆鱗,沒有冒犯到君王的真正利益,而且礙於其母親王太后的顏面,所以漢武帝也沒怎麼在意,而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澹奕


漢武帝對於舅舅田蚡的忍讓,是因為母親王太后還是因為需要?我覺得是兩面俱備。

先說一下漢武帝的需要,《史記》原文對田蚡的記載是“好儒術,立五經博士”,說明了田蚡喜愛儒家學問,“五經博士”是一種很高的學官名,就如同今天的博學顧問,通曉古今,這代表著田蚡文化程度很高。

漢武帝剛繼位時,應人才需要,培養了一大批新型人才。漢武帝尊崇儒家學說,決定立自己的舅舅田蚡為太尉,立魏其侯為丞相,這兩人都是儒家粉絲,又有很高的學問和閱歷,非常符合自己的需求。



再說一下王太后的原因,《史記》也記載了田蚡另外一面,貪汙奢侈。田蚡仗著自己位高權重,又是太后的弟弟,於是到處霸佔別人土地,其中就包括竇嬰的。田蚡自己的後宮就有女人數百位,平常各地官員獻給他的珠寶更是不計其數,他呢,東宮廷辯之前,從不會加以收斂。武帝其實早就對這一現象看在眼裡,想想畢竟也是自己的舅舅,貪了就貪了吧,另外,武帝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想使田竇交惡,自己從中受益。


最後說一下,田蚡其實也是有點良心的,可能這也是他能勝任丞相的原因之一吧。後來他沒想到自己和竇嬰爭鬥會導致竇嬰被滅族。受到良心的折磨,他每晚都會做惡夢,夢裡出現竇嬰和灌夫二人變成厲鬼向他索命,群醫束手無策,最後田蚡一命嗚呼。


如史如畫


是因為政治鬥爭的需要,漢武帝執政時期,西漢是出了名的外戚專權時期。

漢武帝執政時期,他非常崇尚大一統的的儒家思想,但是他的祖母,竇太后卻信奉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她也是當時保守派的大靠山,竇氏專權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在漢朝根深蒂固,竇氏的勢力在西漢可以說是最大的。

竇太后去世後,漢武帝決定剷除竇氏在朝廷的勢力。於是,他利用舅父田蚡羞辱竇嬰,同時冷落對陳皇后的感情。竇氏在朝廷失去勢力之後,非常不滿,經常在外羞辱朝廷。漢武帝知道後,直接將竇嬰處死。

漢武帝利用田氏來打擊竇氏的勢力,但是,田蚡的所作所為令漢武帝大為不滿。田蚡當了丞相之後,更是一度想要專權,他在生活也是極度的奢淫。

這使漢武帝相當的不滿。但是礙於王夫人的面子,漢武帝雖不敢整治田蚡,但他早已決定要削弱田氏的專權。不久田蚡病死,他的田恬繼承了侯爵,但是很快漢武帝就找了一個理由將其罷免。

漢武帝為了削弱竇氏的權力,不僅利用了田氏的關係,而且還從民間挑選和任用出身卑微的新外戚,以此來加強自己的政權。他從民間挑選了歌舞伎衛子夫,並封其為夫人。很快,衛夫人就為漢武帝生了一個兒子。隨後,漢武帝廢除了陳皇后,立衛子夫為皇后,並立她的兒子劉據為太子。

同時他還重用衛子夫的兄弟衛青以及公孫敖,讓他們掌握軍政大權,攻打匈奴。後來衛青去世之後,他又重用衛青的外甥霍去病。衛青在世時官至大司馬,霍去病為大司馬驃騎將軍。一時間,衛氏又形成了漢朝專權。

漢武帝執政期間,在政治上他設立了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佈了推恩令,加強了君主專權制與中央集權制。在經濟上,他推行了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重大措施,鑄五銖錢,鹽、鐵、酒等全部由政府壟斷經營,並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勢力發展。


公元前


【曉史馬車伕】獨特觀點:漢武帝的"忍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大智若愚的決定"。看似作為王太后胞弟的田蚡,擔任丞相一職,封魏其侯,實則成就了漢武帝的"私心"。如此一來,對田蚡的"忍讓"一方面不讓自己與太后日後見面處於尷尬境地,另一方面讓田蚡成為"棋子",為國盡忠盡力。

對於田蚡"獨霸"朝堂的問題,其實不難看出漢武帝對他的重視,很多人也會說他是"奸臣""懷有謀逆之心",針對問題,本人總結幾點原因供大家參考:

第一點:其貌不揚,卻巧於文辭,善於交友

《漢書·竇田灌韓傳》提到“為人貌侵”來形容田蚡的外在形象,此時大家很容易產生大眾思維"長的不好看,做事也不怎麼樣"去評價他。

可是,結果出乎意料,本書後來又提到了,在魏其侯竇嬰掌握大權的時候,田蚡還是個小小郎官,很少有"攀爬"的機會。田蚡因此想個辦法:多次去拜訪竇家家府。多次放下身姿,時跪時起,不敢有半分跨越之舉。後來得到竇家族人的賞識和提拔。

後來,田蚡憑藉親自參與的一場蹴鞠比賽的機會,結識了梁孝王的一個得力干將韓安國,此後兩人互為支持,在官場上先後發達,這場始於蹴鞠的友誼成就了一番政治聯盟。

第二點:崇儒學,罷百家,高舉改革政策

眾所周知,漢武帝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可見他二人卻是在思想主張上如出一轍。後來,漢武帝罷免了衛綰,重用了竇嬰(竇太皇太后的遠房親戚)和田蚡,分別擔任丞相和太尉。

他們二人上臺後,授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同時去往山東等地聘請儒學大家申公,花費巨資修建明堂等一系列舉措。

漢武帝這樣的做法,可以看出下決心與朝廷舊勢力"斷絕關係"。儘管後期竇太皇太后的阻擾,改革擱淺停止。

在這次改革中,可以總結三點成就:一是將黃老思想從正統地位的寶座上拉下來,二是不給其他學派躍上這個寶座的機會,三是讓黃老思想和其他學派的思想都居於在野地位。這樣,儒學便自然而然的佔據了正統地位。

第三點:對抗外戚,打壓舊戚,恢復皇權

田蚡雖然自身在儒術研究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功力,但是他以自己顯赫的身份與政治權力,為皇權發展營造了氛圍,鋪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建元元年(前140)推舉趙綰等“議明堂”到建元六年(前135)的“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田蚡一直作為儒學最有力的支持者和參加者,不斷地與竇嬰和竇太皇太后為首的"黃派"作鬥爭。

車伕小結

儘管歷史上的司馬遷的名作《魏其武安侯列傳》中,大力批判了田蚡的驕橫殘暴、相互傾軋、陰謀陷害的醜惡行徑,否定了他的歷史身份。

可是評價一個人不能從壞的方面出發,對於田蚡來說,即使漢武帝時期,成為了丞相,但對於皇帝而言,想廢掉一個官職還是很容易的。

雖然很多人詬病田蚡,他的當權時期,讓漢朝成為了鼎盛時期,這是不容置疑的歷史存在。

—END—

【曉史馬車伕】始終相信:“上知天文,下知歷史,就是馬車伕的代名詞!”

我是【曉史馬車伕】,洞察細微,分析有道。如果你覺得我的建議有用,希望【關注】點贊、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


曉史馬車伕


田蚡是在漢武帝劉徹掙得皇位的大功臣。

我覺得剛開始漢武帝

一方面是對母親的親眷的照顧,

其次是對扶持上位的反饋,

再次,需要利用王氏集團成員瓦解朝中竇氏集團的影響力,兩家大臣鬥爭,皇帝才能坐穩。

最後,在皇帝自己培養起來的衛青霍去病,張騫等勢力還沒有成長起來的時候,總要有人做事,與其任用陌生人,不如外戚用著方便。


匆匆生活


漢武帝對舅舅田蚡的忍讓,不是因為母親王太后,而是政治收權的需要,另一個原因也是用新外戚壓制老外戚。

西漢從一建國以來,離不開外戚的扶助皇帝,漢武帝一繼帝業也離不開外戚。當時,竇氏外戚權傾朝野,漢武帝想掌控朝政離不開新外戚的扶助,於是把自己的母族舅舅田蚡提拔,制衡老外戚,而從中受益的是漢武帝。


趣談漢史


還是因為需要。

漢武帝登基乃至親政後,卻只是竇太后(及竇家外戚)完全掌控的木偶皇帝,這是擁有遠大抱負的劉徹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出於平衡並逐步奪取獨立決策權的需要,漢武帝忍受對舅舅甚至母親的不滿啟用甚至扶持重用來平衡竇家外戚集團力量。


瀟湘夜雨未曾歇


並不是不是忍讓,還是因為政治鬥爭的需要,西漢是有名的外戚專權的時代。


唐總勵志說


政治需要和親情皆有吧。只是政治成分大於親情而已,他需要王家和田家制衡和驅逐竇家。如果不顧及親情後期他完全可以整死田蚡,然而他並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