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動力的轎車有什麼缺點?為什麼有些人認為買混動車的人很少?

QQ978455051


我來啦,哈哈。

這個問題我說兩點,有沒有道理,你品,你細品。

1、目前買混動,我只建議買豐田。技術全球領先,可靠性強。那麼為啥買混動的朋友沒那麼多呢。

首先是價格問題,混動價格一般會比燃油版貴1萬左右,是省油,但是省兩三年也不一定能把這個差價省出來呀,除非你開車跑滴滴。

2、混動照樣限號呀!國家規定只有電動機直接驅動汽車,才能稱為新能源汽車。所以有發動機直接驅動的汽車都不能上新能源牌了,也就是照樣限號。

所以限制出現了增程式電動汽車,這種雖然汽車裡也有發動機,但是發動機連接的是發電機,給電池充電用的。不直接驅動車輪。所以它就是新能源車。

我說的對嗎?朋友們




大哲子


2016年7月買雷凌雙擎,到現在3年4個月,53000公里,廣州13.98萬,政府補貼1萬。長期實際油耗4.6,春秋兩季格外省油,夏冬兩季相對費油。車子每1萬公里換機油和機油濾芯,總共換過2次空調濾芯,前後輪調過一次,喝92號汽油,再沒做過任何其他。我有點環保迷思,覺得在8年以內把混動多出的錢省回來,簡直不能更加環保。現在基本把它當成摩托車在開,小磕小碰不予理睬,省事不心疼,穩定沒毛病。廣州現在混動的車越來越多,但還是不夠多,主要原因是:貴,沒面子,以為混動的電池容易出問題。本帖未提及插電混合,因為自己沒有實際駕駛過插電式混合動力車。


劉斌-Finalsub


我是一名汽車動力總成工程師,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很明確:混合動力汽車最大的缺點是現階段無序發展,目前國內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規範來定義混合動力的存在意義。所以混合動力汽車產品亂象橫生,有的混合動力車為了拿補貼,把發動機作為發電機給電池充電,全程用電機驅動,也叫混合動力,然後號稱續航xx公里,油耗xx升,實際上全都是鑽法規的空子。



我就是那種“覺得買混合動力車人不多”的那種人,我是絕對不會買什麼混合動力和所謂的純電動汽車,那只是浪費了我本來就不多的金錢和時間。電動汽車我不想說了,除了跑出租、網約車和因限牌購買以外,剩下的都是裝x用的了,不做低溫、高溫、高原測試的電動汽車也能號稱“高科技”,我真想說少吹牛B了,騙補貼就明說。至少現階段燃油車各方面碾壓了純電動。

至於混合動力我能想到的購買理由就是省油,確實採用混合動力技術以後汽車再油耗量方面確實下降了不少,但我只覺得輕混和中混比較好用,解決了城市堵車油耗高的問題,能量利用率也高。至於那些為了拿補貼的混合動力,我覺得什麼用沒有,廢的。



深藍月華


我認為談混動的缺點,插電混動(PHEV)必須和油電混動(HEV)分別討論,因為政策導向的傾斜造成這兩類混動車的市場命運有著比較大的區別。

首先,插電混動和油電混動並不是技術路線維度的分類方式。二者核心的區別只有兩個:是否具有外界充電口,以便能從電網取電;電池容量是否夠大,從而支持長距離(至少50公里)純電動行駛。在中國,插電混動被定義為新能源車,可以免購置稅和車船稅,拿到國家新能源補貼,在北京之外的限牌城市還享受免費牌照、不限行等福利。而油電混動仍然被定義為傳動燃油車,沒補貼、不免稅、照樣限行,除了廣州和天津之外,其他限牌城市沒有任何特殊待遇。這就造成它們各自的缺點是不同的。


插電混動的缺點

1.有電沒電兩個樣。大部分插電混動車屬於廠家迎合政策限制的產物,只求通過以電代油這種能源轉嫁替換的形式實現所謂的省油。至於油電是否能優勢互補從而高效節能,廠家不在乎。所以,很多插電混動的能源利用效率非常低,用電的時候費電,用油的時候費油。這種車好比一個裸泳的人,電池好比泳池的水,一旦沒電就現了原形,噪音大、油耗陡增、動力和平順性下降,這對於沒有條件安裝充電樁,只是著急用車又迫於限牌政策壓力而選擇插混的人無疑是很痛苦的。

衡量插混系統的好壞,要看它在饋電工況(也就是動力電池低電量狀態)的表現,能夠依然稱職發揮油電混動系統優勢的插電混動車才是真正的好車。

2.貴。插電混動需要一塊大容量電池,而電池是一臺車物料成本最高的部件之一,再加上電機電控這些,插電混動和同款汽油版的差價比油電混動和汽油版的差價會更大,貴大幾萬塊錢也是很正常的。比如卡羅拉和雷凌,油電混動版比汽油版只貴一兩萬,但插電混動版比汽油版足足貴了七八萬。

當然,有幾個廠家成本控制得不錯,不僅指導價已經不比汽油版貴了,甚至還有一定幅度的優惠,比如寶馬530Le,大眾的蔚攬GTE、途觀L PHEV和帕薩特PHEV。

3.受電池佈局和某些城市的政策影響,插電混動的油箱容積往往比較小,跑長途時續航里程會比較短,又不方便在外充電,需要頻繁加油。

4.非限牌城市沒有太強的競爭力。首先,插電混動車種類選擇少。其次,由於動力電池較大,插電混動車相比同架構汽油車的成本高出較明顯,使用優勢仍較難完全對沖價格劣勢。


油電混動的缺點

1.沒有政策優待。因為沒有充電口,油電混動不能享受免稅、補貼、不限牌、不限行之類的福利,和普通燃油車待遇一樣。作為混動車,它畢竟選擇少,只有少數幾個品牌的寥寥幾款車型搭載混動系統,比如雅閣、Inspire、CRV、凱美瑞、亞洲龍、ES、蒙迪歐、君威、君越、卡羅拉、雷凌。對於這些車型都不考慮的消費者,自然也就不會買到油電混動車了。


2.省油不一定省錢。油電混動車往往是一個車系裡的高配版本,本身就比同款汽油版更貴。如果開的少,買混動很難在使用週期內靠油費省出買車多花的錢。總體來講:單位時間的行駛里程越長、工況越接近城市擁堵、與同級別汽油車的價差越小、混動系統本身的油耗和運轉表現越好,越推薦購買混動車。反之都是汽油車更合適。

不過,我對於油電混動的有個觀點和樓下一位答主相同:買混動不要光盯著省油,就像多花錢買高配車一樣,為的是給你帶來舒適性和便利性的提升。混動也是如此,不光能省油,其低速的行駛靜謐性、平順性、動力響應速度、一箱油的續航里程都比普通燃油車好得多。省油不是目的,而是結果。


3.油電混動的電池容量比較小,長時間爬坡或激烈駕駛時,電池會很快進入低電量狀態,導致動力有所下降。下坡時,電量很快充滿,無法持續使用動能回收控制車速,需要頻繁用機械制動,浪費了很多能量。


以上就是我對兩類混動車優缺點的見解。


學究又不正經的雜貨鋪


這是多方面原因所導致的,未必是大家不想買混合動力的轎車。其實技術最為成熟、穩定可靠的當屬日系的非插電混合動力轎車。以豐田的混合動力轎車卡羅拉雙擎、凱美瑞雙擎為例,這些轎車使用的是豐田普銳斯上一代的混合動力技術,在保證穩定可靠性的同時售價並不比同配置的燃油轎車高多少,但油耗明顯低很多。

特別是價格成本比較低的鎳氫電池,淺層充放電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還有超過10多年的實踐驗證,基本不用擔心電池壽命和換新的問題。它們唯一的缺點就是沒發和高性能的轎車在動力表現上相提並論,但電機依然可以提供靜態下非常好的扭力輸出,對於日常代步來說其實並不成為問題。

但這類合資的日系混合動力轎車並不被視為能夠拿到補貼、在大城市上牌不用搖號的環保車輛對待。相反那些成本很低,質次價高的國產純電動汽車卻可以很低的門檻進入市場來侵害消費者的利益。這也是造成買實用的混動汽車人少的原因之一。

再看國內的插電混合動力汽車,以具有代表性的比亞迪唐DM、秦DM等車型來看。從售價上要比同系列的燃油車貴很多。而在國內並不是所有城市插電混動車型都可以獲得補貼和上牌不受限制,比如北京比亞迪唐的銷售量就明顯少於天津,這就充分說明了並不是消費者不想買,而是政策制約了購買。

插電混動也有明顯的短板,如果家庭沒有充電樁經常充電不足就要以燃油混動模式來運行,油耗表現就差強人意了,甚至不比燃油車的油耗低,畢竟電池的重量讓插電混動汽車的自重比同系列燃油車要重很多。而且插電混合的汽車電池壽命也是很有限的,即便是比亞迪號稱電池電芯終身免費更換,也是要達到一定的衰減程度才能進行更換,甚至不同地區標準都不同。


所以本應用混合動力作為節能環保過渡的主力車型,卻被逆科學規律的所謂彎道超車思路而限制,一步就想躍進到純電。結果一定是事與願違,幾年後大量技術不成熟的純電汽車面臨電池報廢回收時的囧境我們一定會明白這不是在推動環保而是製造更嚴重的汙染。


老倪DIY


本人愛車共買過十二輛汽車,其中有2010年漢蘭達油電混合頂配,花4萬美元買下,現在己經跑了36萬公里,只是換輪胎,電瓶,剎車片,20萬公里時做過發動機保養,tvc變速箱終生不用保養。最省心的一臺車。現在開起來與新的區別不大,汽車技術太多值的去研究,我實話實說。



chan9563


有些人認為買混動的人少?如果單從結論上判斷,這種認為是沒有錯的!從銷量上來看,混合動力轎車佔比不到燃油轎車的10%(問題說的很清楚,是混合動力的轎車),所以認為買混動轎車人少的觀點沒有半點錯誤,比銷量最直觀不是麼?所以用數據說話,沒有所謂的為什麼!只不過現在的混合動力,還無法成為消費者主要的需求點!


鄙人的觀點就是,豐田的HEV油電混技術很是完美,但消費者購車是為了用的,而不都是體驗新技術的,實際上確實有不少消費者是抱著嚐鮮的目的選擇豐田、亦或者是本田的混動轎車,但這樣的消費者佔比太低!大多數消費者選擇車輛時,還是追求更低的使用成本,所以結合使用成本來說,這些混動轎車的優勢就沒有了!的確可以省油、但同樣要支付更高的購入價格,所以往往會令消費者望而卻步,選擇經濟車型,本身的預算就吃緊、又希望使用成本更低,所以目前的油電混偏高的價格,阻礙了混動的發展。。。


丟掉補貼,打亂了豐田混動的佈局

就目前而言,大多數合資品牌的混動車型性價比優勢偏低,如果像那些純電、插電混一樣能拿到一些補貼,油電混的日子就好過許多;而國家提供補貼的目的在於,利用純電、插電混需要插電的特點,反促進充電樁的普及,而對於油電混、這類不需要藉助於充電樁的車型就不會有任何補貼了,這種做法實際上美國的補貼政策也同樣如此(不過由於很多買插電混的朋友,

只是為了補貼、上牌子,車到手之後根本不充電、當燃油車用,所以補貼為發展充電樁的目的沒達到,所以目前關於插電混動的補貼開始退坡)。。。

豐田油電混自然拿不到補貼,在全世界範圍都拿不到補貼,因為如今的主要進化方式是向純電過渡,而油電混阻礙了這種過渡;所以無論在哪油電混都拿不到補貼,沒有補貼扶持,油電混的價格劣勢就顯現出來!所以消費者為什麼要買混動?物美價廉,自然不愁銷量;而
物美、價不廉就不好說了;為了省油選擇混動的確可以省油,但購車時的高投入怎麼算?有人說買混動不是為了省油?不為了省油,能選擇的車型就太多了,何必買油電混呢?現如今只有那些跑運營的朋友,選擇油電混可以真正意義的省錢,其餘的做不到;所以消費者選擇油電混的理由不充分!

插電混更為混亂

這幾年花大力氣弄插電混車型的,大都是國內的自主車企,這些企業的主攻方向是SUV,因為SUV賣的好嘛;所以自主車企拿出了很多插電混的SUV,但能提供的轎車款式很少,所以供消費者選擇的

混動轎車少,本身買插電混的消費者就少、提供選擇的混動轎車更少,在這種實際條件下,插電混動轎車可能會有很高的銷量麼?所以買混動轎車人少的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

很多消費者買插電混動,無非就是為了補貼與新能源牌子,這在那些限牌、限號地區的誘惑十足,很少有消費者選擇插電混是為了所謂的支持新能源,只不過是為了在限牌地區能有輛車開,所以這些朋友買插電混也是將其當作燃油車來看,所以這種消費是無意義的消費,而如今這部分的補貼降低、甚至取消,所以插電混動現在的日子也不好走;並不是說插電混動不好,只是咱們的實際環境還達不到要求,所以沒補貼的插電混,還有競爭力麼?市場是單純的,
真好、無需補貼也可生存。。。

綜上所述,買混動轎車人很少的觀點沒錯,因為混動轎車的銷量沒有燃油轎車多,所以說混動轎車賣的少是完全正確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買的人少、可供選擇的車型也不多,所以怎麼可能賣的多?而價格方面也導致油電混失去性價比,而丟掉(減少)補貼的插電混同樣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足(下降)!想讓夠買的人更多,重點在於價格;豐田的油電混的確是很完美的技術,但價格上就一點優勢都沒有了!


非專業車評


混動省油,人所共知。但我並沒有把省油放在最主要的位置。我的實際體驗是省事,300H一箱油起碼可以跑800公里,報警燈不亮,有的甚至可以跑到900以上。跑的里程少好像省油不多,但是里程少意味著去加油站的次數更少。一個月跑800,一年9600,這個月去一次加油站,多省心。以北京出發,到瀋陽,鄭州,太原等都中途無需加油。


joezhou3435


內部消息:混動車就是個汽車界的bug,他只不過是商家用來撈錢,套補貼的幌子!

混動車說白就是,又有燃油發動機,又可以用電動機!

缺點就是,明明技術不成熟,非要硬把兩種制動塞到一起!

1.車身加重,耗電耗油!

2.制動不一,熱效降低,動力不足!

3.價格貴,體驗感極差!

4.不管是電路,還是油路,特別容易壞,壞了還不好修!

不是認為買混動車的人少,是真的少!

100輛車中,可能有十輛新能源純電動,混動的話不超過三輛!

不是人們不買,而是綜合考慮下來,血虧!

而且,目前國內的混動技術是真差,做的最好的也就是豐田!

但是,你去問價,比燃油車普遍過一萬塊錢!

開過一次混動車的人,絕逼不會開第二次!

還有吧!混動車的保值率是真的低!

15萬入手開回家,立馬變10萬!

你敢買嗎?


車凡網


1.價格高。我的混雅比同配置汽油版貴了三萬塊,加上終端優惠得四萬多差價。更好的性能就有更高的價格。如果對駕駛體驗和動力沒要求,不如買低動力版本的,比如2.0凱美瑞和天籟這種。省下的油錢短期內是抵不回差價的。就像3.0的比2.0的貴還費油,如果要求不高直接2.0好了。

2.駕駛缺乏節奏感。平順至極的駕駛感受並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像我以前開慣了帶檔位的變速箱一檔一檔的節奏感已經適應了,開了混動雅閣還真適應了一段時間。

3.汽油有變質的危險。這臺混合動力雅閣剛買回來,是給老婆開的,他每天就上班下班,給她加了一箱油,她一個半月都用不完。所以後來就給他加100或者200元的汽油,夠她用一個月就好了。而我開奧德賽基本上兩週就要加一箱油。

4.容易超速。加速時引擎和電機一起發力實際動力比從聲音得到的動力判斷要強,加上完全絲滑請平順的特性,不知不覺就超速。

5.無法折騰機油了。混動雅閣用的機油是超低粘度的0w8,沒有替代品。我以前奧德賽經常換不同機油玩。以下圖片只是很小一部分。機油和添加劑樂趣多多。混動基本豪告別這些了,兩年一瓶大鳳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