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正月十二就已經開始了,你知道嗎?

正月十二(2月05日)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於三天後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準備。家裡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民間俗稱“正月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將近,村莊中的管事人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

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關鍵詞:搭燈棚


元宵節正月十二就已經開始了,你知道嗎?


正月十三(2月06日)

正月十三,點灶燈。各家試點制好的燈。扎彩燈,吃湯圓。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三。元宵節的準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綵扎彩燈啦!

關鍵詞:買燈籠/點燈


元宵節正月十二就已經開始了,你知道嗎?


正月十四(2月07日)

正月十四,拜臨水娘娘,保佑婦女孩子健康。試花燈。

農曆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遊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聖母”)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曆年間的人,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其實,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產而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成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成為“燈市”。

關鍵詞:猜燈謎


元宵節正月十二就已經開始了,你知道嗎?


正月十五(2月08日)

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道教崇奉天官、地官、水官,認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神誕為正月十五日,地官神誕為七月十五日,水官神誕為十月十五日。至南北朝時“三官”與“三元”相結合而為三位天帝,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亦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相傳,正月十五日正是蠶神嫘祖的生日,因此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蠶神”的日子。祭蠶神用白粥加上肉脂為供品,同時用一杆竹竿挑著燈燭插在田間,謂之“照田蠶”(據說觀察燈火顏色可以判斷一年的豐歉)。這項活動逐漸成為了後代元宵節觀燈習俗的一種源頭。

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道教的文化,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