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蘇軾的《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為何王士禎評其“字字驚心動魄”?

江湖夜雨92


春事闌珊芳草歇

角聲吹落梅花落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善文,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工詩詞,詩清新豪健,和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清曠一派,和辛棄疾並稱“蘇辛”;書畫俱佳,和書法家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主神似,猶擅墨竹、怪石、枯木,作品有《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

春事闌珊芳草歇。客裡風光,又到清明節。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銷魂,應是音塵絕。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春天將盡,花草凋零,芳菲不再。久處異鄉,轉眼又到了一年清明節。黃昏時候,坐在落紅滿地的小院裡思念親人,偏偏又聽到了伯勞鳥的悽慘叫聲。和親人近在咫尺,卻分為楚越界域,不能相見;好久沒有音訊了,只能極目遠眺,黯然神傷。五更時刺耳的角聲驚醒美夢,淡月如梅,讓我這客居之人心碎。

寫作背景

這闕詞寫於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因上書陳述新法弊端,得罪了當時掌權派代表王安石,王指使御史在朝堂之上指責蘇軾的過失,蘇自請出京,任杭州通判時所作。當時暮春,蘇軾在鎮江辦理賑災事宜,半年沒有回家。這闕詞就寫在這種情形之下,前途未明,心境渺茫,孤身在外,難免曠寂悲涼。

賞析

這就是上下兩幅畫:

  • 上幅春意闌珊,芳菲將盡,旅居在外,想著清明節不能給祖先掃墓,不能和家人一起踏青,無限悲慼。芳草,歇;清明節,未歸;黃昏,小院,說不出的孤獨;落紅,啼鴂,道不盡的蕭索。字字應景!
  • 下幅望穿秋水,音書全無,五更無眠,心碎欲絕。咫尺江山,分,楚越,望而卻步;目、斷;魂、銷;音塵、絕;夢、破;心、欲折;角聲、吹落。句句珠璣!

整闕詞六十個字,彷彿信手拈來,實則缺一不可,沒說一聲悲,卻讓人恍若看到那悲涼的境地;沒有喊一句苦,卻讓人感到心底的那無奈的悽苦!暮春落花,小院黃昏,月落啼鴂,把那一份孤寂慘淡襯托得婉轉曲折,真摯感人!明朝沈際飛在《草堂詩餘正集》中說“鳥啼、花落;夢迴、月落,一境殘一境”。

所以清代王士禛才在《花草蒙拾》中評價:

"春事闌珊芳草歇"一首,凡六十字,字字驚心動魄!


hyg陌上花開


熟讀古典詩詞的小阿蠻來回答,各位且細聽哦~



蘇軾一共寫了很多首《蝶戀花》,這首“春事闌珊芳草歇”並不算太典型。最出名的是《蝶戀花·春景》那一首,就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至於王士禎評價這首詞,一共六十個字,每個字都驚心動魄。我個人是覺得有兩種可能:一,個人喜好而已;二,閱讀文學作品的感受和體會,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這麼說的意思是,至少目前我來讀這首《蝶戀花》,並沒有太深刻的觸動。


小阿蠻講《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


全詩如下:

春事闌珊芳草歇。客裡風光,又過清明節。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同樣,簡單瞭解寫作背景。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人在鎮江。他這時候的家在哪呢?在杭州。他已經有很長時間沒回家了,時節又恰好趕上清明,所以他就想念起自己的親人來,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上闕以寫景為主。


春事闌珊芳草歇,闌珊的意思是快要結束了,衰敗、將近之意,和後面的“歇”意思相同:春天就要過去了,百花也要凋謝了;

客裡風光,又過清明節。這兩句就點明瞭地點和時間。地點在哪呢?雖然沒明說,但我們從“客”這個字可以知道,蘇軾這時候肯定是在異鄉,獨在異鄉為異客嘛,是不是?一個人在他鄉,又趕上了清明時節。這時候,人就容易產生思念之情。另外,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這首詞寫於清明節,我們就可以推測,蘇軾所懷念的這個人,很可能是已經過世的人。所以,蘇軾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才顯得這麼沉鬱、哀愁。這可能也就是王士禎所說的,驚心動魄吧。


清明節,黃昏的時候,蘇軾在院子裡就想起了親人,這就是“小院黃昏人憶別”。人正陷入思念、憂愁之際呢,周圍還有落花飄落,還有啼鴂陣陣的,讓就讓人更加的悲傷。啼鴂是一種鳥類似於杜鵑。提到杜鵑鳥我們要馬上有個印象:這種鳥的叫聲非常的悲傷,尤其是在人在他鄉、人在旅途的時候聽到杜鵑鳥啼叫,基本上都是和哀愁有關。



下闋以懷人為主。


咫尺江山分楚越。這一句,說實話是寫得真好的。前面介紹寫作背景的時候說了,這時候蘇軾人在鎮江,這裡以前也是屬於楚地的。而他所思念的人呢,在杭州,就是古時候的越地。雖然這麼說,其實鎮江離杭州並不遠,這就是“咫尺江山”之意。進一步說,這是因為分隔兩地(甚至陰陽兩隔),所以,雖然從空間距離來看相隔不遠,但是從時間距離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好,因為距離這麼遠(空間和時間兩方面的),所以就是:

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目斷,就是朝著遠方一直看啊看,看到什麼了?什麼也沒看到呢,所以是“魂銷”。不看還好,不去盼望還好,一看,壞了,一點音訊都沒有,這樣心裡就更悲傷了,這就是“魂銷”。


這種悲傷,從黃昏一直持續到了五更。夢破五更心欲折,也就是說,蘇軾這個晚上失眠了,沒睡著,或者迷迷糊糊的,似睡又醒著,短暫的還做了幾個小夢;但不管是睡是醒,心中所念一直是那個人。蘇軾的心要“折”了,就是心非常痛,要碎了,傷心欲絕啊。角聲吹落梅花月,角聲是軍營或者哨所裡吹奏的聲音,報時的,比如用於軍營要集合了,要休息了等等,一般是黎明或黃昏的時候吹的。在這首詞裡,可以斷定,是黎明時的角聲。因為蘇軾正似夢非夢呢,就被角聲給驚醒了。這畫角之聲,吹的是什麼呢?是《梅花落》。大家也可以留意:一提到角聲,一提到《梅花落》,準和別離愁緒,和思鄉懷人有關,一般錯不了。多說一句,網上有的註釋把“梅花月”解釋成“

曉月殘白如梅之色”是可以討論的。原因有二:一、清明時節,有月亮嗎?二,梅花雖有白色,但仍以粉紅色為常見。我個人是傾向於把梅花月,解釋成為《梅花落》這支曲子,這樣更與本詞主旨相貼切。



以上是小阿蠻的原創解讀,歡迎愛好古詩詞的師友一起來討論交流。另:未經允許,本文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使用!感謝大家的支持。

小阿蠻


如何賞析蘇軾的《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為何王士禎評其“字字驚心動魄”?


這是兩個問題,我們分開作答。

如果賞析蘇軾的《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

蘇軾寫過不少《蝶戀花》詞牌下的作品,如《春景》、《昨夜秋風來萬里》、《京口得鄉書》、《暮春別李公擇》等等,有近十來首。這說明蘇軾很喜歡《蝶戀花》這種詞牌格式,不管什麼事情來了,喜歡用這種格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蝶戀花》原名《踏鵲枝》,還有別名《卷珠簾》、《黃金縷》等。而《蝶戀花》和《卷珠簾》是廣大文人最喜歡和使用的。我們從名字也可以看出來,《蝶戀花》專寫閨閣戀情,而《卷珠簾》則注重少女情懷。

但是到了蘇軾這裡,就沒有那一套了,他只是用了這個格式,想表達什麼就表達什麼,充分顯示了他萬事萬物皆可入詞的態度。

和他的“天涯何處無芳草”比起來,這首《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名聲就小得多了。

春事闌珊芳草歇。客裡風光,又過清明節。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很明顯蘇軾的這首《蝶戀花》與女子關係不大,雖然也是傾訴離別和思念,但和柳永等婉約詞人的文風比來,筆觸更加清淡,相思更加乾淨。

不過他這首詞在整體上還是遵守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大的雙調詞牌格式安排,在文法上並沒有信馬游韁。

“春事闌珊芳草歇。客裡風光,又過清明節。”這幾句類似於詩中的起興,大概是交代一下時間、壞境和為什麼要寫這首詞。春天眼看著就要過去了,小草也不再生機勃發。一轉眼清明節又到了,我還在異鄉做客。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當時蘇軾在鎮江一帶辦理賑饑事物,已將近半年未能回家,而到了清明掃墓時節自然就開始思念家鄉和親人。

“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這兩句繼續寫景,通過“小院”、“黃昏”、“落紅”、“啼鴂”幾個意象從顏色、聲音、光影各個角度來構建出一幅相思愁緒的情境。不光寫景,還在景色營造中加入了感情渲染,寓情於景。“啼鴂”就是伯勞鳥的叫聲,比較悽慘,讓人生厭。而伯勞鳥雖然長得比較鮮豔,但是在詩詞意象中一直是離別親友的指代。如“東去伯勞西去燕,斷腸回首各風煙”,“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這種意象被廣泛使用。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下片進入抒情環節,承接了上片後兩句的離情別緒,深入渲染。親人所處之地可以說是“咫尺江山”而已,“楚、越”兩個古國是指代兩地相近,自己卻耽於公務,不能自由往來。這說明他其實離家不遠,只能懸目相望,依靠信件往來,誰知道音信全無。離家近,回不了,又沒有消息,正好又逢清明節,這份思鄉之情確實有點慘。

“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到底有多慘呢?最末兩句表白一下。五更夢醒,傷心欲絕。為什麼會驚醒?因為角聲已經響了起來,在夜空中驚動了慘白的月亮,卻讓我好像聽到了笛曲《梅花落》。

為何王士禎評其“字字驚心動魄”?

這首詞的寫作時期,是蘇軾在王安石變法後小遇挫折之時,並沒有經歷幾年後的“烏臺詩案”、以及後來與王安石的和解。蘇軾的心態還處在一種比較微妙的狀態,能看到朝廷高層的爭鬥,能看到新法的利弊,但卻無力改變什麼。未來的不確定讓他對仕途並沒有完全失望,所以這首詞看似懷人,未必不是他對朝廷和舊事的眷念。

詞作將這份感觸表現得真摯又比較委婉。我們只看到他對傍晚小院和五更月白兩個場景的細緻刻畫,他的感情和想法,雖有一點“銷魂”的明示,真意卻曲折暗藏,盡是意在言外的感覺。

這和一般的宋詞是不同的。這種表達方式帶有唐詩的寓情於景,詩內留白的味道。而唐詩的這種味道,正是王士禎所代表的“神韻派”最為推崇的表現手法。即大巧不工,手法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正是這種區別於普通宋朝文法的表達方式,讓王士禎對蘇軾的情境構造方法大為推崇。每一個字用得尋常,但是整體畫面出來,卻神韻十足,引人遐想。

是以王士禎在他的《花草蒙拾》中言:

春事闌珊芳草歇一首,凡六十字,字字驚心動魄。

蘇軾這首詞雖然不是他最好的《蝶戀花》,但是確實非常符合“神韻派”詩歌創作中追求的那種空寂超逸,不著形跡,物外遠致的藝術境界,因此得到漁陽山人這番評價也算得名副其實。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是蘇軾於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所作,這一年,蘇軾因在鎮江賑災而半年不得回家,在一個暮春之夜因孤寂思家寫下此詞。

《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

春事闌珊芳草歇。客裡風光,又過清明節。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上闋中由春逝之憂引出客居異鄉的懷鄉之情,暮春時節,春意漸消芳草凋零,看著異鄉的風光,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時節,黃昏時分坐在小院中思念著家鄉的親人,恰逢落紅滿地,處處啼鴂聲。

在下闋中,蘇軾以芳草,落紅兩件眼前的春事頹敗之景,和恰逢清明獨居異鄉的事實狀態,再加之黃昏、啼鴂聲的寥落意境,將傷春、思家、落寞的客觀情景和身心狀態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使景和情都生動地展現出來。

傷春憶別中,離家懷鄉的傷情別緒更甚一層,於是在下闋蘇軾更為深層直白地抒懷了思鄉之苦:想到親人與這客地並不十分遙遠,只是咫尺之間不能分身相見,望斷天涯卻還是了無音訊,人就在這樣的憂思傷情中昏昏睡去。詞的最後蘇軾以“夢頗月落”來結尾,五更時分號角聲驚醒了夢中的自己,如梅花一樣清白的月亮也被這角聲驚擾地落了下去,心下傷懷欲碎,最後全詞在一種了無邊際的落寞傷鬱中結束。

這首詞的思鄉之情中,由春逝,清明作時節背景,由黃昏到凌晨天色近破曉(五更為凌晨三點至五點)作具體時間背景,在這些易使人感懷的時間點中,穿插了種種引人憂懷的意象,融合詞人自身的歷史境遇,寥落傷懷,使整首詞情景相合,箇中寂寞鄉愁直抵人心。

接下來解答第二個問題,為何王士禎評其“字字驚心動魄”?

王士禎是清代詩人,著名詞論家,他在《花草蒙拾》評其“字字驚心動魄”的全句為:“‘春事闌珊芳草歇’凡六十字,字字驚心動魄。‘只為一句何滿子,下泉須吊孟才人。’恐無此銷魂也。”這句詞評中的“只為一句何滿子,下泉須吊孟才人”出自唐代詩人張祜的《孟才人嘆》。

詩中的“孟才人”是唐武宗的寵妃,後來孟才人在唐武宗病榻前以哀唱一首《何滿子》後不久,唐武宗病逝,孟才人也痛楚而死,《孟才人嘆》中詩人除了表達對孟才人殉情的哀嘆外,還有對孟才人雖得君恩卻不得自由的同情嘆息,整個故事的悲情結局和宮怨中的悲苦斷腸令人深受觸動感染。

王士禎的這句詩評正是將蘇軾的這首《蝶戀花》中哀情傷怨的感染力,置於有令人嘆息哀絕的具體故事為依據的《孟才人嘆》之上。之所以有這樣的評價,一則是因為這首《蝶戀花》以時間、空間、視覺、聽覺和詞人本身的寥落心境高度和諧融合的藝術感染力;二則歷來詩詞評家們在評詩論詞的時候,都會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寫下當時作品所處時所處的境遇作以研究評論。

這首詞當然也不例外,蘇軾在1071年時自請外調京師,原因是因上書新法弊病遭王安石之憤,自此蘇軾因政治主張而飽經沉浮風霜的一生就此拉開序幕。

這首詞作於1074年,蘇軾在這三年中任杭州通判,那麼他的家人也居於杭州,寫下這首《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時蘇軾正值在鎮江賑災,他所傾注的憂思傷懷除了對家人親眷的思念之外,還有著對家國民生的憂慮,和政治失意期間的落寞,其中的真情實意也因其曲折複雜而頗觸動人心。想來王士禎也正是想到種種故喟然長嘆,悲起心頭,加之詞中感懷憂傷的種種意境給人深厚哀婉的感染力,故有此評價。





聽雪話詩詞


清初詩人,學者王士禎在他的《花草蒙拾》中言:“春事闌珊芳草歇一首,凡六十字,字字驚心動魄”。王士禎的詩歌理論主要倡導的是“神韻學”,即在詩歌創作中追求一種空寂超逸,不著形跡,物外遠致的藝術境界。蘇軾的這首詞的確當之無愧,見下:

《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

春事闌珊芳草歇。客裡風光,又過清明節。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1071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迫離京出任杭州通判。三年後,“以轍之在濟南也,為求東州守,得請高密”,所以,他為了與近在咫尺兄弟蘇轍相見,自請調到密州。

1074年的清明佳節,蘇軾和近在咫尺的兄弟蘇轍卻不能相聚,他相思心切,悲春傷懷,遂作此詞。二年後的仲秋佳節,他又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兼懷子由。此兩詞同出一脈,故而情真意切,神韻自生,王士禎方言“字字驚心動魄”矣。

清明時節(密州),正是萬物始盛,春草初茂,祭祖懷親之時,然蘇軾因傷春悲懷,心情憂鬱,故而在詞中言歇。如此佳節,他卻客居他鄉,眼前落紅亂墜,暮色漸沉,伯勞鳥又悲聲長啼,不由人悲從中生,坐臥不寧。

他和兄弟子由近在咫尺,卻像處身於關係緊張的楚越一樣地不能使人自由地往來。夜色漸暗,他凝望著兄弟居住的方向,目不能極然魂魄早已遠去,可還是音信斷絕啊。蘇軾自到荒涼的密州後,目睹了勞動人民的疾苦,他滿懷憂憤,傷心欲絕,富民強國的願望也象幻夢一樣地破滅了。他望著如梅花般慘淡的月亮,忽然聽到了悲愴的笛聲,就連月亮也好象不忍聽這悽慘的笛聲,搖搖欲墜地落下去了。

蘇軾尤其在下半闕中,以寥寥三十字,就把關係緊張的鄰國,出征的號角,沉沉的暗夜,慘淡的落月,淒涼的梅花曲,理想的破滅,兄弟咫尺如天涯相隔,又音信斷絕揉為一體,把詞的意境渲染得使人驚心動魄,讀來不覺黯然神傷。


黃土情愫


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

宋代:蘇軾

春事闌珊芳草歇。客裡風光,又過清明節。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

譯文

本來春天是百花盛開、野草芳菲的季節,處處都有令人賞心悅目、歡情無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長,這種美好的景色早就過去了。久處異鄉,又是一年清明節。黃昏坐在小院思念親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時偏偏遇到伯勞鳥。

親人所處之地與這裡僅隔咫尺江山,卻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來而只能懸目相望,魚雁互通。望穿秋水卻音信全無。及至五更,不僅美夢不成,而且讓人夢中驚醒的又是刺耳的角聲。這怎麼不令作客之人為之心碎呢?

註釋

蝶戀花: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闌珊:衰敗、將盡之意。芳草歇:香草將凋萎,不再芬芳。

客裡:離鄉在外期間。

清明節:中國傳統節日,民間有上墳掃墓、插柳、踏青、春遊等習俗或活動。

落紅:落花。啼鴂(jué):又名伯勞鳥,類似杜鵑的一種鳥,鳴聲悲悽,古人認為是不祥之鳥。

咫(zhǐ)尺:形容距離近。楚越:春秋戰國時兩個諸侯國名。

目斷: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魂銷:謂靈魂離體而消失。形容極度悲傷或極度歡樂激動。

音塵絕:音訊斷絕。音塵,音信,消息。

夢破:夢醒。心欲折:形容傷心欲絕。

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

  這是蘇東坡寫的近十首《蝶戀花》的一首。從詞面上看,顯然是一首於暮春時緬懷親友之作。詞中沒有說明所懷念之人是誰。從所表達的情感來看,他所懷念的不是一般的親友,而是關係比較密切而又常常為他所想念的人。

  詞的上片抒寫在春意闌珊的清明時節作者與親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來春天百花盛開的美景蘇東坡舉目所見,確實“春事闌珊芳草歇”。這是他對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過清明。按習俗,清明節是祭掃先人塋墓的節日,但是他鄉作客,先塋不在此地,無從祭掃。落紅處處,入耳之聲,偏偏是鴂鳥啼鳴。這是他對暮春景色的具體描述,又是“春事闌珊”的形色補充。

  詞的下片,作者繼續表述他對親友的思念之情。親人所處之地可以說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嚴,不能自由往來。天不作美,不如人願。“角聲吹落梅花月”,慘白如梅花的月亮,聞此正待出發的徵人所吹奏的進軍號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後去了。這裡的“梅花”語意雙關,既代指角聲,也指曉月殘白如梅之色。

  東坡此詞,如單純把它看作懷人之作,調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摯,婉轉曲折,感人至深,但為了進一步領會它所含的真情實意,應從東坡的政治生涯與詩詞創作的發展過程加以探索。

💐💐💐

  此詞當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當年暮春,蘇軾在鎮江一帶辦理賑饑事,已將近半年未能回家,因作此詞以表達對杭州家人的思念。

💐💐💐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3354篇詩文





溪橋煙柳詩詞


有一副對聯寫道:“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這當中的三詞客是指蘇洵、蘇軾和蘇轍,若論文學成就,蘇軾更高一籌。從古至今,蘇軾獲得了無數的讚譽,擁有超多的“粉絲”。以豪放派著稱的蘇軾,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就是這麼一首傑作。

王士禎譽他:“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詩詞原文】

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

宋·蘇軾

春事闌珊芳草歇。客裡風光,又過清明節。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jué)。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詩詞譯文

本來春天是百花盛開、野草芳菲的季節,處處都有令人賞心悅目、歡情無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長,這種美好的景色早就過去了。久處異鄉,又是一年清明節。黃昏坐在小院思念親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時偏偏遇到伯勞鳥。

親人所處之地與這裡僅隔咫尺江山,卻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來而只能懸目相望,魚雁互通。望穿秋水卻音信全無。及至五更,不僅美夢不成,而且讓人夢中驚醒的又是刺耳的角聲。這怎麼不令作客之人為之心碎呢?

【創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此詞當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當年暮春,蘇軾在鎮江一帶辦理賑饑事,已將近半年未能回家,因作此詞以表達對杭州家人的思念。

【精華賞析】

這是蘇東坡寫的近十首《蝶戀花》的一首。從詞面上看,顯然是一首於暮春時緬懷親友之作。詞中沒有說明所懷念之人是誰。從所表達的情感來看,他所懷念的不是一般的親友,而是關係比較密切而又常常為他所想念的人。

此詞上片展示了兩幅場景:一是在春意闌珊的清明時節,客裡思家;一是在落紅處處的黃昏小院,家人憶我。下片抒發思家之情。末句宕開寫景,於斜月角聲之曠寂中蘊含無限悲涼。全詞寫得婉轉曲折,情感真摯。

詞的上片抒寫在春意闌珊的清明時節作者與親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來春天百花盛開的美景蘇東坡舉目所見,確實“春事闌珊芳草歇”。這是他對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過清明。按習俗,清明節是祭掃先人塋墓的節日,但是他鄉作客,先塋不在此地,無從祭掃。落紅處處,入耳之聲,偏偏是鴂鳥啼鳴。這是他對暮春景色的具體描述,又是“春事闌珊”的形色補充。

詞的下片,作者繼續表述他對親友的思念之情。親人所處之地可以說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嚴,不能自由往來。天不作美,不如人願。“角聲吹落梅花月”,慘白如梅花的月亮,聞此正待出發的徵人所吹奏的進軍號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後去了。這裡的“梅花”語意雙關,既代指角聲,也指曉月殘白如梅之色。

蘇東坡這首詞,如單純把它看作懷人之作,調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摯,婉轉曲折,感人至深,但為了進一步領會它所含的真情實意,應從東坡的政治生涯與詩詞創作的發展過程加以探索。

王士禎雲:“‘春事闌珊芳草歇’一首,凡六十字,字字驚心動魄。‘只為一聲《河滿子》,下泉須吊孟才人。’恐無此魂銷也。”(《花草蒙拾》)。

但筆者認為其實傳唱千古,引起千古共鳴是蘇軾另一首《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的這首詞,既寫春天的景,又寫春天的人,飽含著蘇軾對人生經歷的心理歷程,朦朧的意境,不易被人察覺的情感,讀來令人回味無窮。王世貞曾評說這首詩和柳永的婉約詩詞不相上下。不得不說大文豪就是大文豪,豪放詩詞信手拈來,婉約詞也能玩得轉。“ 天涯何處無芳草”、“多情卻被無情惱”這兩句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或許還引用過。蘇軾的這首詞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表現了詞人對春光流逝的嘆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為人知的煩惱。心中的佳人,遠方的美景。生活絕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王士禛是何許人也?他生於明崇禎七年(1634),山東省新城縣人,字子真,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後世習稱王漁洋。是清初文壇領袖,總持風雅凡50年,創“神韻”詩說,對清代詩風影響甚巨,算得上一位文壇“大大”了 。

王士禎一生致力於詩歌創作和詩學理論研究。他首倡神韻學,創作神韻詩,編選以神韻為主旨的多種唐詩集,多方標舉“神韻說”,由此逐漸形成了他的一家之論,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譽為清初詩壇領袖、一代詩宗。

他是繼司空圖、嚴羽之後倡導神韻理論的又一大家,是“神韻說”的集大成者。他在說明他的“神韻說”理論時說,最喜歡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個字,有時又標舉出嚴羽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八個字,來說明神韻的含義。王士禎評蘇軾這首詞“字字驚心動魄”感覺是其愛好,豐富經歷的和諧共振。

一點感受

可以說,蘇軾的婉約詞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又有所變化,蘇軾對婉約詞的題材、內容進行了開拓,其詞內容豐富,或懷古,或詠史,或說理,或談玄,或感時傷時,或描繪山水田園,或抒寫身世友情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境地,他繼承婉約而不泥古,力脫香豔之俗而盡顯雅美之實,獨樹一幟,充分彰顯了他的藝術個性和藝術才華,令人欽佩 。

正如清代王士禎於《花草蒙拾》中說:“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東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的確,蘇詞的婉約正如其豪放,自成一派。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歷史上還有一首類似技巧的詞作,就是李易安的《聲聲慢》,兩首最大的相同之處就是

句句斷魂!

如果說李清照的《聲聲慢》每一句都在說愁,蘇東坡這一首每一句都在說“苦”,是的,每一句!

我們重新來看一下這首被低估的詞作。

春事闌珊芳草歇。

這一句是說暮春時節,花草生機再不飽滿,“闌珊”CP“歇”所形成了組合,讀起來都毫無開心之感。唐婉有“夜闌珊”,稼軒有“燈火闌珊處”,李重光有“春意闌珊”,馮延巳有“青春意緒闌珊”,白樂天有“闌珊花落後”,再說“歇”字,白樂天有“回馬嘶未歇”,嶽鵬舉有“瀟瀟雨歇”,這三個字背後那種低落的心情簡直明目張膽。

客裡風光,

這是明顯的反寫,客裡有什麼風光?異鄉做客,風光越好,豈不是越是傷感?彷彿在說獨在異鄉,看到別人高高興興地過中秋節,作者心裡也樂開了花一般。腫麼可能?

又過清明節。

清明節有一個獨特的屬性,要麼輕寒,要麼細雨。不論是哪一種天氣,都是張愛玲筆下的懨懨心情。而且竟然還用了一個“又”字,又是什麼意思?就是去年,前年,好多年都沒有在家了,一直在外面飄泊。這一句看似寫實,實則寫情,千萬不要被東坡大叔騙了!

小院黃昏人憶別。

憶別?就是已經離別,多情自古傷離別,而如今東坡一個人立盡黃昏,再憶離別,豈不是更加斷腸?詩裡但凡看到“黃昏”二字,都不是什麼好心情,尤其再加上一個小院,所潛藏起來的另一重含義就是“一個人”,所以才會胡思亂想,憑添愁緒。

落紅處處聞啼鴂。

“落紅”比“黃昏”更加讓人傷心,因為落紅的本意是傷春,傷春的潛臺詞卻是傷逝,而傷逝的盡頭就是傷心。還有“鵜鴂”來添亂,鵜鴂是啥?就是和杜鵑差不多的一種鳥兒,只要它鳴叫了,春天就過去了。或者反過來,春天過去了,它就開始啼叫了。因為,這一句就是傷逝,逝的是什麼?功名?愛情?親情?心境?還是其它什麼?偶不是東坡偶不知道,但肯定是失去!

咫尺江山分楚越。

這一句就是“近在咫盡,遠在天涯”之意,因為雖然離著不遠,但就是不能相聚,至於對方是誰?小可沒有興趣知道!不外乎親友愛人這三種人不是麼?如果想體會這種心情,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最愛也在這個城市,可是就是從來不曾相逢。

目斷魂銷,

目斷就是一直看,遠遠地看,詩上說“遠望可以當歸”也就是這個“目斷”的真正含義就是想歸去,想回來。而為何“魂銷”?就是回不去,歸不得。四個字說了一種加心加一種無奈。這還不苦麼?

應是音塵絕。

沒有書信之意,前面有一句還說“咫尺”呢,結卻沒有音信,所以只有一種解釋,對方不在人間,或者對方也混得極慘,不想寫信,不想讓自己的痛苦牽連到別人。

夢破五更心欲折。

五更天就醒了?“破”字是仄聲,“醒”字可平可仄,所以這個位置是可以用“醒”這個字的,東坡偏偏用了“破”字?那麼這個夢破和夢醒有什麼區別?破字包括一個醒字包涵不了的詞,就是“驚”!驚恐,驚惶,所以這一定是夢到了不好的事情。因此才“心欲折”。

角聲吹落梅花月。

梅花就是吹笛子,為什麼,這個你得問李太白他老人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還有小馮同志的“梅花吹入誰家笛”,白樂天“笛愁春盡梅花裡”,韋莊“玉笛誰家叫落梅”,反正這個梅只要不是冬天,那麼百分之九十就是笛子。這個曲子很幽怨。

所以不是說東坡或是某個人吃飽撐的睡不覺看梅花或吹笛子,沒有人吹笛子,也沒有人賞梅枝,只是愁怨。而且還是夜晚的愁怨。

所以小可說,此詞句句說苦,句句說怨。

隔壁老王如果真說過“字字驚心動魄”倒也相信!


亦有所思


蘇東坡這一首詞,讀來令人十分心碎,特別是遠離家山的漂泊羈旅之遊子,更有這種感同身受的滋味。因為這首詞裡面,第一句就說春事闌珊芳草歇,就點明瞭已是晚春,花都要凋零了,而且是人在異鄉,剛好又是雨紛紛的清明節,在這種悲傷的節日裡,想起和家人離別的時候,到處都是殘紅凋萎,還時不時傳來杜鵑的泣血之聲,下闋寫望斷天涯路,也沒有音訊,在五更的夢醒時分傷心欲絕腸都要斷了,這時還傳來了梅花落得曲調,這種悲涼和悽楚,怎麼不是字字驚心動魄?所以王士禛評的不無道理。



歐陽笙詩


《蝶戀花》

春事闌珊芳草歇。客裡風光,又過清明節。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在官場上的浮沉,使他的詩詞也緊緊圍繞著人生,社會,自然等多個方面來闡述自己的想法。面對人生的挫折所表現出來的豁達令人敬佩,面對親情時話題時讓人落淚。他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中》寫到: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那麼這首詞單從詞面上來看錶達了作者在清明節時思念親人的詞,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是蘇軾當時在鎮江任職,在小院裡想起了對面杭州的親人,由於蘇軾已經很久都沒有回去過家鄉,所以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詞。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

那麼為什麼王士禎評價此詩“字字珠璣呢?”那麼我認為主要還是讚揚蘇軾在詞中的家國情懷,我們都知道北宋時期遭到金國的大舉進攻,所以也誕生了許多的愛國詩人,李清照,陸游,等等。

所以我們在這裡單純的把這首詞看作是思念家鄉的親人肯定是差強人意的,所以要結合當時的政治背景來看這首詞。

蘇軾有很多詞都充滿了對理想的追求和報國的熱情,那麼在我看來這首詞也一樣,表面看來是表達思念之情,實則為作者是為了抒發報國的豪情。所以王士楨評其“字字驚心動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