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延投降曹操,他能在“五子良将”之中排第几?

佳宁姐姐说历史


如果魏延投曹操,能在五子良将中排到第几?



提问对魏延没有进入五虎,有点不满,想让魏延改换门庭,碰碰运气。不过,这条路也不好走,充满坎坷。魏延如果要投曹操,从《三国演义》看,有两个机会 : 一是建安十三(208)年,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带十多万百姓、数千残兵,撤退到襄阳城外,现场呼叫刘琮打开城门,放百姓入城暂时躲避。刘琮羞愧,不敢露面,这时,魏延也不请示,擅自开城出门,大呼刘备赶快进城,但刘备考虑之后,还是没理魏延,带上队伍,扭头往当阳、江陵方向去了。



魏延孤身一人,无所依靠,大将文聘追杀出城,魏延如果要投曹操,这时可以往北,寻找曹军先头部队投靠,然魏延却往南投长沙去了,这实际仍然是刘表属下。二是汉中战役后期,曹操即将撤出,魏延带兵追赶,在斜谷界口附近,与曹操周旋打游击,曹操招降魏延时,魏延大骂曹操,还一箭射中曹操人中,赶上去要杀曹操,危机关头,庞德奋勇上前,奋力杀退魏延,救曹操脱离危险。这时候的曹操,距离魏延很近,双方对话都能听到,如果投降的话,那肯定射人中、上前追杀是不妥当的。虽然曹操能原谅张绣,接受二次投降,不会太计较,毕竟魏延这一连串动作,明显太过激烈一点。



不过,这时候的魏延,如果投曹操,即使曹操不介意,估计五子良将也难轮到,原因也简单,就是太晚了。曹操五子良将,即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最早的乐进,已有约十七、八年,最迟的张郃,也早在建安五年(200),魏延即使建安十三年(208)投靠,最少也已经晚了八年多,怎么能挤进五子啊?



建安二十四(219)于禁在襄樊之战中,战败被俘,接着就叛曹投降关羽,虽然荆州被吕蒙占领后,于禁从大牢里放出,送回曹操,但这污点,无法抹去,魏延要想补缺,困难重重。一是曹操马上就去世了,即使在,对于禁已不感冒了;二是接班的曹丕,特别厌恶于禁,恨乌及乌,打于禁主意的,也难好过;三是曹军将领不少,资格上,建安二十四年,转投曹魏的,也就是蜀国的孟达,但孟达带着大礼,有上庸、新城一带疆域,魏延光杆司令,即使带上数人,也是亡命天涯,这怎么能比?



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一样,都是陈寿编著《三国志》时,整理魏国历史记载,把资历、功劳军职等相近的将军,统编一传,但是上面的基本经历是基础,魏延不论投蜀、还是投魏,这些方面,都是不能和五虎、五子相比的,想沾光自然也是没门的事。


流誉后


五子良将是后人对曹操手下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的统称,魏延如果在曹操手下根本进不了五子良将。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刘表的部将,在长沙之战才投奔刘备。不过《三国志》只提到魏延是以刘备的部曲身份参加的益州之战。部曲一般是是指一个人的部属或者私兵,《三国志》中没有提到魏延是什么时候成为刘备部曲的,不过他是义阳人,加上直到刘备入川时才有所表现,所以很可能是刘备夺取荆州以后才加入的。如果他要投奔曹操,最早也是在曹操夺取荆州之时。考虑到在益州之战中,魏延因为“数有战功”才升为牙门将军,可见他之前官职不高,出身也不会太高。

但是曹操夺取荆州前,五子良将已经出名,“俱为名将”。地位也高,张辽是荡寇将军,乐进是折冲将军,于禁是虎威将军,张郃是平狄将军,徐晃是横野将军。五人都已经是杂号将军,官职比魏延在益州之战以后的职位还高。直到汉中之战魏延被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才不过和荆州之战前的五子良将持平。

所以如果在曹操夺取荆州时魏延前去投奔,按照他的出身和地位,曹操并不会太注意到他,估计连个将军也混不到,可能只是校尉一级的小军官,和五子良将差距巨大。曹操本身又多疑,重用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亲族,其次是张辽等人。而且魏延在正史上是以勇猛闻名,不是带兵打仗,脾气暴躁,不善和人交际。这种情况下魏延不大有机会指挥大军作战,很难建立功勋反超五子良将。

所以魏延最多也就是有机会给张辽他们当副手,不可能进入五子良将之列。


不沉的经远


魏延,是蜀汉著名武将,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他原本是长沙太守韩玄手下武将,因得不到重用,而怀恨在心。等到关羽率军攻打长沙时,魏延杀死了韩玄,救下了黄忠,然后率兵投降。

魏延投降时,本以为自己会得到刘备集团的重用,从此高官厚爵,平步青云。诸葛亮却断言魏延脑后有“

反骨”,他以后一定会背刘降曹,于是下令将他推下斩首。最后,在刘备的劝谏下,诸葛亮才决定暂时放魏延一马,并告诫他要老老实实地做事,不要胡作非为。当然了,这只是暂时的,诸葛亮临死前,还是设计杀死了魏延。

讲到这里,问题来了:如果魏延投降曹操,他的武功,能在“五子良将”中排名第几呢?

笔者认为魏延应该排名第四,比不了张辽、张郃和徐晃,能胜过于禁、乐进。下面笔者将根据演义的记载,分析如下。

一、魏延武功高于乐进

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山东省莘县)人。他虽然位列“五子良将”第二,但是他的实力其实是挤不进第二的。他是最早追随曹操的武将之一,担任的职位是帐前吏。再加上乐进每次打仗的时候,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完全不顾生死。可以说,乐进能挤进第二,完全是靠拼命来的。曹操非常欣赏乐进这种不怕死的精神,每次有什么仗要打,首先想到的人就是他。

在三国二十四名将中,是没有乐进的身影的。我们再来看看乐进的战斗经历。

①和臧霸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

②和凌统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臧霸和凌统,都是三国时期名将,不过他们的武功,显然不如魏延。以此类推,乐进的武功是不如魏延的。

二、魏延武功高于于禁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市)人。他的武力估计和乐进差不多,虽然也挤进了“五子良将”之一,骁勇善战、武艺高强,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几十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于禁的武功,跟超一流武将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

在樊城之战,于禁更是经不住关羽的猛烈进攻,投降了关羽,简直不堪一击。可见,于禁胆识不够,贪生怕死,不能矢志不渝,忠贞不二。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庞德曾用箭射伤了关羽,眼看他就要擒拿关羽了。在关键时刻,于禁却害怕庞德抢了功劳,下令鸣金收兵。于禁这样的行为,真为君子所不齿。

于禁曾和马超大战一场,结果八九回合就败在马超枪下,拔马便走。魏延的武功,虽不如马超,但绝不会败得那么快。

三、魏延武功低于张辽

张辽,是曹魏一代名将,深得关羽赏识,被誉为“古今中外五十六名将”之一,他原本是吕布手下部将,后来投降了曹操。从此之后,张辽开始了他戎马半生的战斗生涯。

在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骑兵,大败孙权十万大军,还险些生擒孙权。从此,张辽名声大震。

四、魏延武功低于张郃

张郃,原本是袁绍手下大将,乌巢被烧后,投降了曹操。他有勇有谋,善打地形战,曾在汉中之战中,阻挡了刘备大军的进攻,让刘备畏惧不已。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时,马谡请命要去镇守街亭。诸葛亮特地提到了张郃,说他是曹魏名将,不可小觑。马谡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完全不把张郃放在眼里,以为自己饱读兵书,何惧一张郃。结果大家都知道,马谡大意轻敌,将军队驻扎在山上,最后为张郃所败。

由此可见,在诸葛亮眼中,张郃是一个很厉害的将帅,魏延不是他的对手。

五、魏延武功低于徐晃

徐晃,被曹操评价为“有周亚夫之风”,他曾跟关羽大战八十回合,不分胜负

那么,大家认为魏延的武功有多厉害呢?


元哥说三国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曹操曾在两军阵前,劝降魏延。然而,魏延不为所动,还射箭射中曹操,如果不是庞德救援,曹操还可能被魏延所杀。现在假设魏延响应曹操号召,投到曹操麾下,他能排进五子良将之中的第几?

个人认为魏延能在五子良将之中排第二,下面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魏延仅次于排第一的张辽。

张辽,他曾是吕布手下的“八健将”之一,文武双全,自从归顺曹操后,鞍前马后,站则先锋,退则断后。他最出名的是三件大事,分别为劝降昌豨、白狼山之战大破乌桓、合肥之战。张辽孤身一人入虎穴,前往昌豨大营劝降,有勇有谋,成功劝降了他,平定了叛乱。

公元207年,张辽跟随曹操,带领骑兵追杀逃遁的袁尚和袁熙,在白狼山,突然遇到数量庞大的乌桓大军。此时曹操的大批主力还在后面,曹营众将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左右皆惧”,只有张辽不怕。只见张辽鼓舞将士士气,奋勇当先,杀到乌桓大营,大破乌桓,立下大功。《三国志·张辽传》中记载如下:
从征袁尚於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公元209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征讨合肥。此时的合肥,非常空虚,仅仅有七千余人。与张辽一同镇守合肥的李典、乐进不敢出战,对能否守住合肥信心不足。张辽不以为然,毅然率领八百壮士,偷袭十万大军的孙权大营。这一战,张辽赌赢了,将孙权大军杀得胆战心寒,还差点抓住孙权。

魏延虽然是仅次于蜀汉“五虎上将”的第六武将,也是一等一的大将了。可是他和曹魏“五子良将”的第一相比,还是差很多。但是剩下的五子良将就不一定能完胜魏延了。如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人。这几个大将和张辽相比,明显有差距。

乐进战功很少,只是因为他是最早跟随曹操的,是曹操的嫡系将领,才能入围五子良将,还位列第二。好多读者感觉乐进名不副实,在演义中戏份也不多,还常常和李典在一起的。

于禁,也是很早就跟随曹操的嫡系将领,他治军有方,被曹操称赞为有“周亚夫之风”。然而,他在驰援樊城被围的曹仁时,运气不好,连续下雨十几天,雨水暴涨,被关羽利用水势,水淹七军。此时的于禁看到大势已去,为保全士兵的性命不得不投降关羽。从这于禁惨败于关羽之手一点看,于禁不如魏延。

张郃和徐晃,都是在三国中后期,即五虎上将及其余五子良将阵亡或病故后,才大发神的。“森林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别看张郃在街亭,将马谡打的落荒而逃,很轻松夺取军事重地街亭。那不是张郃有多厉害,而是马谡有多么废物。

徐晃也是同样的道理,他遇到厉害的,就知道逃跑,如他遇到颜良、文丑,不到二十个回合,就跑了。徐晃最出名的一战是沔水大战关羽,还平分秋色。其实,这是徐晃捡便宜了,当时的关羽又老又伤,战力十不存一。

总结:如果魏延投降曹操,他应该能够排进五子良将之中,还能够占据不错的名次,大概仅次于张辽,排在第二位,比其余人,如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厉害多了。魏延仅仅靠镇守汉中的“重门之策”和“子午谷奇谋”就超过这四位五子良将了。

魁哥说历史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魏延如果投奔曹操,以他的能力比曹魏五子良将又如何呢?

咱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厮杀武艺、领兵才能、政治头脑。

一、单挑厮杀的武艺

咱们先来看一下魏延的战斗履历:

1. 樊城门下,以少打多对战文聘,从已至未,打四个多小时,兵尽逃走

完全不把文聘放在眼里。

2. 雒城之战,夜袭川军,突遇泠苞,三十不分胜负,邓贤从后方夹攻,魏延败走

与泠苞武艺接近。

3. 涪江坝上,魏延战不数合,生擒泠苞

泠苞当时正在掘坝,估计手中拿着一把铁锹,仓皇之间,不是魏延对手。

4. 葭萌关之战,魏延战不十合击败杨柏

魏延武艺还不错。

5. 葭萌关前,战不十合,击败马岱,魏延追杀,被马岱一箭射中左臂

魏延第一次受伤。魏延受到启发,他学习能力很强,从此以后,开启了诈败模式。

6. 汉中之战,魏延与庞德打得难解难分,曹军全体出击,魏延诈败而走

魏延的武力值,与庞德相抗一段时间没有什么问题,首次诈败。

7.魏延突然袭击,一箭射中曹操的门牙,庞德来救,奋力杀退魏延

魏延首次诈败收效不错,差点干掉曹操。这是曹操最接近死亡的一次。庞德在超水平的情况下,能够击败魏延。

8. 南征孟获,魏延对阵猛将鄂焕,战不数合诈败而走,将鄂焕诱入伏击圈,魏延、王平和张翼三人围攻,生擒鄂焕

魏延第二次诈败,生擒敌方猛将鄂焕。

9. 南征之战,一合生擒孟获;

魏延对付孟获很轻松。


10. 南征之战,魏延对阵祝融夫人,战不十合,魏延诈败

魏延第三次诈败,又擒住了敌人。

11.冀城外,魏延与姜维交锋,战不数合,魏延诈败

魏延第四次诈败,将姜维诱入伏击圈。

12. 街亭之战,魏延去救马谡、王平,遇到张郃,战不数合,张郃诈败,魏延追击,陷入包围

张郃和魏延这两个死对头比较有意思,互相诈败。

13. 祁山之战,战不三合,斩杀曹遵

魏延真实实力还是蛮强的。


14. 陈仓道口伏击战,魏延趁敌军混乱,突袭斩杀王双

王双是后三国时代曹魏猛将,非常厉害,魏延突袭斩杀之。

15.木门道伏击战,魏延与张郃对战,战不十合,魏延诈败而走,将张郃诱入伏击圈

魏延第五次诈败,上次与张郃交锋,张郃诈败,这次是魏延诈败。效果不错,乱箭齐发,张郃殒命疆场。

16.上方谷伏击战,魏延对阵司马懿,战不三合,魏延诈败,将司马懿父子诱入伏击圈

魏延第六次诈败,连遇到司马懿这样的战五渣,魏延也要诈败,司马懿还信以为真,紧追而来,可见魏延的演技相当不错。

这次诈败效果仍然很好,差点把司马懿父子三人都烤了全羊。

17.阻截蜀军,与王平交锋,战不数合,王平诈败而走

这是魏延的最后一次战斗。

魏延这个将领性价比很高,特别务实,还善于学习。诈败水平一流,演技高超,每次都能令敌人信以为真,还骗住了司马懿,屡收奇效。

若论真实武力值,魏延低于蜀汉五虎,也应该略低于五十合战平黄忠的李严。

诸葛亮屡次以魏延与魏军猛将张郃相抗,而魏延作乱时,姜维在优势兵力下仍对其忌惮来看,魏延的武艺应略高于姜维。

通过魏延与庞德的交战,可以判断,魏延的武力值与关平相当。

诸葛亮屡出祁山,始终忌惮敌方猛将张郃,如果蜀军中有人能胜过张郃,诸葛亮不会如此。所以说,魏延的武力值应略低于张郃。

以魏延这样的武艺,与曹魏五子良将做个比较:

低于徐晃,徐晃能与许禇战五十合不分胜负。魏延的武艺肯定低于徐晃。

低于张郃,如果魏延高于张郃,诸葛亮不会对张郃深为忌惮。

低于张辽。张辽的武艺不在张郃之下,在官渡之战中与张郃战成四五十合不分胜负,魏延的武艺也不及张辽。

与乐进相同,或略高之。乐进曾与臧霸战平,又与凌统战平。凌统与张辽交锋,五十合平手,但孙权恐其有失,鸣金收兵,可见凌统场面上落下风。魏延应略高于凌统和乐进。

远胜于禁。于禁这人武艺很一般,八九合就败在马超枪下。魏延必胜于禁。

所以论武艺,魏延完全能挤掉于禁,压倒乐进,而排在五子良将前四的位置。

二、再说说领兵做战的能力。

魏延是个将才,有独领一军,镇守一方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无论武艺、军事才华还是性格,魏延就是个减配版的关羽。

论领兵才能,魏延肯定不如张辽。张辽是个帅才,能以弱敌强,五百破十万,打得东吴全军震怖,小儿不敢夜啼。在威势上,魏延还达不到张辽的境界。

论领兵做战的能力,魏延略弱于张郃。张郃这个将领,有很高的战略头脑,精明而务实,让刘备和诸葛亮都感到挠头。论对敌方的震慑力,魏延不及张郃。但双方基本上能打成有攻有守的态势。

论领兵能力,魏延应略胜于徐晃。徐晃和魏延都善于治军,徐晃更擅长攻,魏延更擅长守。但徐晃性格比较直,应变能力不如魏延。

乐进独领一军的能力比较差,主要靠悍勇敢战的彪悍个性。领军才能不如魏延。

于禁不知道怎么混进“五子良将”的行列中的。仗打得不少,军纪不错,但军事才能很普通。魏延教训他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说,若论军事才华,魏延能排在张辽和张郃之后,力压徐晃、乐进,挤掉于禁,位居第三。


三、再说说政治头脑

这是魏延最大的短板,他可以算是一个政治白痴。五子良将中任何一个都能碾压魏延。

也是魏延在蜀汉军中,刘备能慧眼识珠,诸葛亮也颇多倚重,魏延能混得风生水起。如果他在曹魏军中,以魏延这样的头脑,早就被阴死了。

总的来说,魏延如果投奔曹操,要说打仗和厮杀,魏延肯定能进入五子良将的行列,但将会死得很早,而且是死得最没有价值的一个。


馋嘴肥猫铲史官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如果魏延投降曹操,能在“五子良将”之中排第几,很多人说魏延进不了这个排名,我个人觉得魏延挤进去并没有问题。“时有良将,五子为先”是陈寿先生作《三国志》时把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人放在一起作传,于是就有了后世“五子良将”的说法。

入选“五子良将”有什么样的标准

结合曹操和陈寿先生对这五人的评价,这五人都是文武兼备的将才,各有所长。总结起来要有这几点的要求,勇猛果敢,稳重、善待士卒、善于行军打仗,读过兵书,敢于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等。

张辽有过白狼山和威震逍遥津这两次成名之战,乐进记载较少,但劳苦功高,以骁勇果断出名。于禁曾在张绣反叛之时,当机立断组织反击,击退敌军并在动乱之中斩杀为乱的叛军,稳定了军心。张郃以善于巧变著称,是个善于根据地形来判断敌我形势做好迎敌之策的大将,在三国后期为诸葛亮所忌惮,并在街亭击败过马谡。徐晃也是个文武兼备的大将,在潼关之战中抢占先机,为曹操大军渡河提供了保障,在救援樊城之战中,击败过蜀汉名将关羽。

这些事迹可以说明,这五人能在曹营众多名将中脱颖而出,是凭借着自身的战功和能力,才能有这样的成就。

魏延的能力能否入选“五子良将”

在三国后期,蜀汉五虎将相继去世后,魏延名副其实的成为蜀汉的第一能独当一面的大将。魏延也是个文武兼备的人物,有勇有谋,我的看法是魏延有入选“五子良将”的资格,差不多可以接替乐进的位置。

首先魏延相对“五子良将”出场较晚,在刘备拿下汉中后,被刘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负责汉中的防卫安全,魏延也没辜负刘备的期望。在镇守汉中的数年时间里,制定了“错手诸围,分兵据守”的策略,在汉中周围打造了数道铜墙铁壁般的防线,使曹魏不敢犯境,在后来王平守汉中时,成功用魏延的策略击败了曹爽的十万大军。可见魏延能力和策略还是很高的,在蜀汉阵营里是数一数二的名将。

其次魏延多次随诸葛亮北伐,作为先锋大将,曾在阳溪大破过曹魏名将郭淮,也可以说是一战成名,开启了魏延的名将之路。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过程中,曾数次提出“子午谷奇谋”,这里不论这个计谋能否成功,能提出这个大胆的策略,也可知魏延也是非常有谋略,而非一个有用无谋之人。

最后魏延善待士卒,勇猛善战,多次在战场立功。

结语:作为蜀汉后期的名将,魏延身上的性格孤、性情极恶是一大败笔,但他身上也具有名将的才能,骁勇善战、善于奇谋、善待士卒等等,入选“五子良将”没啥问题,至于能排在第几,把于禁或乐进挤掉的话,只能排在张辽、张郃、徐晃、于禁之后,乐进之前。个人愚见,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一起讨论哦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如果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

期待您的点赞、留言、评论与关注哦!!!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和蜀国的“五虎将”一样,原本没有“五子良将”的说法。

在《三国志》里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处于同一个传记,所以就有了“五子良将”的说法。

不知道传记里的顺序,算不算是他们的排名。

乐进是从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于禁原先是鲍信的武将,鲍信死后被王朗推荐给曹操。

乐进和于禁可以算是曹操的嫡系,是最早跟随曹操的两个人。后来加入的武将,如果不是特别出众,很难能撼动他俩儿的地位。

张辽、张郃和徐晃三个,都是后来从别人那里转投到曹操那里的。

徐晃原是杨奉的手下,曹操击败杨奉之后转投到曹操那里。

张辽先后跟随丁原、董卓和吕布,也是一个三姓家伮。

张郃原是韩馥的人,后来率军归降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投奔到曹操那里。

这三个人虽然是从别人那里转投到曹操,但是在投奔曹操之前都有了响亮的名声。所以投奔到曹操那里才会受到重用。

魏延最初只是刘备的部曲,属于刘备的私人家兵一类。这时候的魏延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名气和战功。如果这时候魏延投奔到曹操那里,很难挤进到五子良将的行列。

魏延是从跟随刘备入蜀的时候,由于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这才开始崭露头角。这个时候的魏延已经深得刘备的信任,不太可能再去转投到曹操那里。

魏延转投到曹操那里,最有可能的就是在给刘备当部曲的那个阶段。要么是魏延觉得自己不被重用,要么是在曹操击败刘备时投降。

不管是在哪种情况下,魏延也不可能挤进五子良将的行列。当时刘表手下的大将文聘,在归顺曹操之后也没能位列五子良将。

如果非要把五子良将踢出一个,把魏延安排进去。估计一般可能会是乐进吧!

这时候五子良将都是转投到曹操那里的,至于魏延能排到第几名上,那就全看他的能力了!

一般不太可能会超过张辽和于禁,在张郃和徐晃之上倒是有一些可能。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在正史,魏延根本进不了“五子良将”,无关能力,主要是资历。而且,于禁失节后,后来入主太庙的朱灵,臧霸,文聘,庞德,典韦等等,有哪一个替补进五子吗?所以,这只能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分析了,主要是对比武艺和战绩,那么魏延当排在“五子”中的第几呢?个人认为当排第三,还得和张郃并列,于禁,乐进在其后。



首先说徐晃,属于强一流的存在,他对战过的超一流武将有:许褚,颜良,文丑,关羽,赵云等等,其中徐晃和许褚四五十回合打平;战颜良二十回合输了,但是唯有徐晃敢于出战,并且被打败后曹营栗然,可见在军中属于数一数二的存在;土山之战虽然被关羽打败,但是后来襄樊之战和关羽(非鼎峰加右臂少力)大战八十回合,属于高光时刻了;比较尴尬的是,汉水之战,面对犹如开挂的赵云,不敢上前接战;但是,不管怎么说,小说里徐晃的武艺,战绩,包括解救襄樊的统兵能力,都是五子中名列前茅的。



再说张辽,其实张辽的武艺也不差,除了被文丑一箭射中战马落地外,其他的单挑几无败绩。比如,张辽和夏侯惇不知几回合平手;和张郃四五十回合平手,和太史慈七八十回合平手,又和凌统五十回合平手等等。特别是白马之战,只有徐晃和张辽追击文丑,可见张辽的武艺不会差徐晃太多;又能和曾经是超一的太史慈(非鼎峰)打平,更是武艺的体现;说到统兵能力和战绩,张辽更是佼佼者,打得东吴自孙权以下忌惮不已,甚至太史慈都想用“无间道”之计除去张辽,只是功败垂成,反而身死《第五十三回》。



再说张郃,前期武艺属于一流的水平,到了后期是接近无敌的存在。前期张郃不但和张辽交过手,而且和五虎之四赵云,马超,张飞,黄忠都有过交锋,当然大部分都是处于下风,不过还是全身而退了。到了后期,张郃更是让蜀汉忌惮的名将,数十回合打败王平,街亭之战击败马谡,就连木门中伏,诸葛亮都要让关兴,魏延分别诈降诱敌,最后再埋伏射杀。所以,张郃的武艺,战绩也不差,不过略输徐晃和张辽。



魏延出场比较晚,是蜀汉承上启下的名将,论武艺自然不如五虎以及前期的超一武将,但是在三国和蜀汉的中后期,魏延都是作为重要将领存在。而且,魏延的武艺大体和张郃差不多,比较典型的是,和文聘大战多时,不知几回合平手;第一次和泠苞交手三十回合平手;第二次和败退的泠苞交手,不数合便已生擒;对战马岱十回合使之败退,但反中了一箭;汉中之战,魏延追杀曹操被庞德奋力杀退;突袭秒杀了曹魏中后期猛将王双等等;总体来说,魏延的武艺虽然不是很惊艳,但是被起码强一流的庞德奋力杀退,足以说明魏延的武艺在一流水平问题不大,和张郃略同。而且,魏延在中后期的作用,几乎包揽很多脏活累活,这点和张郃差不多,所以二人武艺相近,作用相近,统兵能力大体也差不了,因此和张郃并列五子之第三。

至于于禁和乐进,武艺和战绩跟徐晃,张辽差距比较大,战绩也不够突出。比如于禁,曾经和张飞数回合平手,但是刘备仅率一二千人就发起了冲锋,可见于禁单挑局面不妙;于禁同乐进双战吕布,几回合便被击败;乐进单挑战绩比于禁好一点,但是也不算出彩,比如:乐进和臧霸三十回合平手;又和凌统打了五十回合平手;由此可见,乐进和张辽的武艺相差不大,但是战绩差多了,也比魏延,张郃要差一些。

因此,魏延加入小说中的五子,当和张郃并列第三。


大飞熊骑士


单看个人能力,魏延不在曹魏“五子良将”之下。但是!如果他加入曹营,不一定能混到“五子良将”的高度。有时候不是说能力强悍就一定会位高权重,也讲资历,也讲运气,也讲时机。

魏蜀吴三国中,曹操方面人才库是最充实的,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自打曹操统一北方后,很多人都希望借助曹魏这个平台来展现自己。因此,曹魏是天下能人志士首选的投托对象。曹魏的人才库相对蜀汉、东吴来说明显更加稳定。虽然曹操爱才,但曹魏并不缺才,后来者想要成功,就必须比其他人表现得更好。

刘备的重要谋士徐庶,以及跟徐庶齐名的石广元,二人加入曹营之后,直接落入了二三线谋臣队列。诸葛亮不由得感叹道“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再看曹魏自己家的猛将,比如李典,比如李通,比如文聘,比如吕虔,比如吕常,这些人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但名位却远不如张辽等人。

所以!魏延的加入,未必就能混到五子良将的高度。

因此!加入曹营的时机非常的重要。

比如说,如果当年魏延没有投靠刘备,而是直接选择了投靠曹操。那么,他肯定达不到五子良将的高度。

原因很简单,魏延加入刘备之前,实际上也是社会上的底层人士,刘备只不过让他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如果这时候加入曹营,曹操并不清楚他的才能,因此只能从最底层干起。

而曹营中从底层到大将的,只有乐进成就最高。但是魏延比不了乐进,乐进是第一个加入曹操集团的,比夏侯兄弟的资历还老。魏延投靠刘备,是在公元211年刘备入益州期间。这时候张辽、乐进等人早就成名已久了。

因此!魏延选在这时候投靠曹操,肯定很徐庶、石广元一样,得不到重用。

如果他选择北伐期间加入曹魏,那么他的名位很有可能超越魏五子

这时候加入,由于魏延的身份不同。比肩魏五子肯定不难,甚至超越魏五子都有可能。

原因如下:

第一、魏延在蜀汉是第一大将,官至征西大将军。加入曹营后,降职是不可能的。

第二、魏延是南郑的首席指挥官,南郑的军事防御都是他一手布置的。如果曹魏得魏延的投靠,相当于对蜀作战赢了一半。因此魏延的加入,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官进爵是肯定的。

第三、如果魏延投靠了曹魏,灭蜀事业该交给谁呢?不用说,一定是魏延,因为没有谁比他更了解汉中布防,也没有谁比他更了解诸葛亮。虽然一定会有人监视魏延,但主将的位置谁都争不去。


那么!如果魏延灭蜀成功,他的名位至少不会低于五子,甚至有可能凌驾于五子之上。


爱尚文史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为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深受刘备的器重。在《三国志》这部正史里,他是作为一名部曲跟随刘备入川,并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在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以有限的兵力抵御曹魏的进攻,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北伐期间魏延多次请求诸葛亮分配他一万精兵,让他率军另走一路攻入关中,最后再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但诸葛亮一直不允许,魏延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因为与长史杨仪不和,在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最后魏延败逃,被马岱领兵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曹操五子良将中的张鸽曾是魏延的手下败将。如果魏延投奔曹操,在五子将中也得在张鸽之上。

三国中的魏延被“反骨”这两个字折磨了上千年,如同枷锁般死死的扼制,无处诉苦,甚至还要承受后人无数的非议,世人对他早已盖棺定论,他也早就是反叛的典型。这公平吗?这是真相吗?没人能说得清,只能y在岁月的文字中,去寻找被埋藏已久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