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一位你最欣赏的历史名人的妈妈,理由是什么?

海藻微视野


我最敬佩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她待人宽厚恭让,节俭勤劳,极富同情心,不仅养育出了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而且滋养了满门忠烈,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文七妹(1867年2月12日—1919年10月5日),原名文素勤,又名文其美,湖南湘乡棠佳阁人,她与毛贻昌结婚后,共生五男二女,但四个都夭折了,只剩下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并收养了闺女毛泽建。

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毛氏兄妹先后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毛泽民,192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受党中央派遣,先后出任新疆省财政厅、民政厅厅长等职,1943年9月27日,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47岁。

毛泽覃,192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他是朱、毛井冈山会师的联络人,先后任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1935年4月26日,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而牺牲,时年29岁。

毛泽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衡山县委妇女运动委员,参加领导南岳暴动,1928年5月被捕,1929年8月就义于衡山,时年24岁。

还有儿媳杨开慧、孙子毛楚雄、毛岸英都先后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文七妹老人于1919年10月5日,因病离开了人世,终年53岁,葬韶山南岸。毛泽东万份悲痛,用泪和墨写下了《祭母文》和两副灵联。其灵联是:“疾草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毛泽东十分敬重母亲,毛泽东曾在给同学邹蕴真的信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1959年6月23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那天,毛主席站在父母的墓前,沉思良久,没有鲜花,没有哀乐,这时,工作人员折了几根松枝,毛泽东毕恭毕敬地献在了墓前,深深地三鞠功,表达了对父母的怀念之情。

这样伟大的母亲,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仰与热爱吗?同意我

观点的,请伸出你宝贵的手指,为她点赞吧!


zj史海拾贝


世人皆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觉得一切皆命中注定无可抗拒。可鲜有人知,这句话还有最精彩的下半句“君子敬而无失”。只有行动起来改变自己成为君子,命运也会随之改变。

曾有一位粗通文墨的母亲用自己睿智的言传身教,使儿子由无赖成就了蒋家王朝,她就是蒋介石母亲王采玉。

1886年,浙江奉化金竹庵,一位口渴的相士入庵讨口水喝,他望着年轻尼姑只说了一句“面带富贵,贵子可期,晚年风光,不如还俗再嫁吧。”。

这位年轻尼姑就是王采玉,当年还是青春年少的王采玉,闻听“贵子可期”卦语,怎能不动心?

恰逢溪口玉泰盐铺老板蒋肇聪中年丧妻,急需续弦照顾年幼子女。玉泰盐铺账房先生正是王采玉堂兄,遂为二人牵线搭桥成其好事。那年王采玉23岁,蒋肇聪已过不惑之年。

1887年,王采玉生下一子,取名瑞元,他就是日后与旧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蒋介石。瑞元自幼顽劣,人送绰号“瑞元无赖”。可谁能料到就是这个无赖子,将蒋氏家族推上了顶峰。

真的是“贵子可期”卦语应验了吗?其实命也运也皆在人为,蒋介石能成就蒋家王朝,背后功劳最大者莫过于母亲王采玉。在乡邻鄙薄声中,母亲身体力行坚持做到两点,不但使儿子警醒奋进,也留给儿子一生宝贵财富。

01 面对苦难保持微笑。

王采玉一生命运多舛,很少有幸福安稳时光。1863年,王采玉出生于浙江奉化葛竹村。祖父曾是同治朝九品小官,家境还算过得去。

王采玉自幼在父亲教导下,也曾识过几天字粗通文墨。父亲王有则酷爱读书,一心求取功名。可名落孙山后,难熬田间劳作之苦,坐吃山空家道开始中落。

王采玉眼见着家中困窘之境,再看看两位胞弟,一个嗜赌成性,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只得以女儿身撑起母家天空。

可这只是王采玉苦难生活的开始,后来采玉嫁给同乡俞姓长工,她安于清贫却儿子早夭,丈夫突染时疫而亡。采玉顿时成了乡民口中克子克夫不祥之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采玉孤苦无助时,父亲也染疾而逝。采玉望着寡母弱弟再次坚强成为家中脊梁。那年采玉只有19岁。

克夫克子的不祥标签,使采玉勘破红尘。于是当采玉打理村中金竹庵老尼丧事时,突生皈依佛门之念,遂在金竹庵带发修行。

采玉日常白日打理庵中菜地竹山,收获瓜果蔬菜接济母亲,晚间青灯黄卷捱过漫漫长夜。随之就有了采玉得相士吉言还俗之事。

采玉与蒋肇聪婚后,老夫少妻恩爱有加。采玉凭借苦难中练就精明强干,外助丈夫经营盐铺生意兴隆,内将家庭打理井井有条,并善待继子女赢得蒋家上下交口称赞。

采玉生下瑞元后,又接连生下两女一子(瑞莲、瑞菊、瑞青)。采玉沉浸在丈夫孩子热炕头幸福之中,却未料命运再次给她以沉重打击。1895年,蒋肇聪突患重病猝死,32岁的采玉再次成了寡妇,最小的儿子瑞青只有1岁。

本来以采玉能力完全可以撑起丈夫留下的产业,但继子蒋介卿深怕她独吞家产,闹着分家。按封建继承制,身为长子的蒋介卿独占玉泰盐铺,采玉带着四个孩子只分的三间老屋,三十亩薄田及一些竹山。

但采玉觉得睡未露天,又有田可耕不至于饿肚子就足够了。可厄运再次降临,瑞菊与瑞青相继早夭,丧夫失子之痛压的王采玉透不过气。

王采玉只想叩问苍天“真的克夫克子吗?为何上天待我如此不公?”,但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她望着尚属年幼的两个子女,唯有选择坚强面对险恶人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王采玉半生坎坷受尽磨难,可微笑面对生活的模样,对蒋介石来说应是最好的挫折教育,也使其日后面对大风大浪能有沉着坚持的勇气。

02 从不给孩子贴标签的赏识教育。

也许有“贵子可期”卦语影响,只是粗通文墨的王采玉特别注重瑞元教育。瑞元只有六岁时,王采玉就将其送到私塾读书,甚至听闻哪里有好老师,就千方百计将瑞元送去拜师。蒋介石日后深厚文化功底,应该就是这段时间奠定的基础。

瑞元生性活泼好动,喜欢指挥小伙伴玩些打仗游戏,经常将小伙伴弄伤。于是每天到家中告状的孩子与家长络绎不绝,王采玉只好替儿子赔罪道歉,由此蒋介石“瑞元无赖”绰号不胫而走。

但王采玉从不相信乡民贴在儿子身上“瑞元无赖”标签,只是儿子尚年幼未拢住心性。她坚信只要自己正确引导,儿子这匹野马驹也能蜕变成驰骋疆场的骏马。

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巨额赔偿迫使清政府加征农民税收。无良乡绅欺负王采玉孤儿寡母摊牌高额税款,并将蒋介石抓捕入狱逼迫王采玉拿钱赎人。

王采玉对此感觉真的是奇耻大辱,等她筹钱将儿子赎出,只鼓励儿子一定要发奋图强一雪今日之耻。

一直在县城读书的蒋介石,早已被新思潮感染,遂决定剪去发辫赴外国留学。蒋介石此举在乡间引起轩然大波,只有王采玉不顾乡民非议,相信儿子选择是正确的。

蒋介石才得以先赴保定陆军学校就学,后赴日本振武学校留学。当辛亥革命后,蒋介石因组织武力反袁被北洋政府通缉时,又是王采玉坚定站在儿子背后,既用母性温柔安抚儿子,又设法帮儿子度过难关。

王采玉从不被别人言论左右,始终相信儿子能成大器。她留给儿子的是欣赏、自信、坚强。没有王采玉,也许就没有日后蒋介石的飞黄腾达步入巅峰。

难怪蒋介石在母亲逝后写下挽联:祸及贤慈当日梗顽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母亲是他永远可以依靠的肩膀。

一个乡间女人能独立思想,有如此睿智眼光,其教育理念难道不值得今人借鉴吗?


岁月静好一世晴天


周总理一生有亲生母亲,有继母等,她们都是知书达礼、善良之人,从小就注重对周总理的培养和教育。由于周总理从小家庭就发生了极大的变故,所以人情冷暖在周总理的心里扎下了根,并对他在日后处理各种关系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能够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善于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聪明善良,超人的智慧,等等,所以周总理的母亲对周总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更是值得人们称道的。


曙光102952691


母亲是最伟大的人,也具有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借用林肯的话“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母亲节到来之际,首先祝福天下母亲们健康幸福!

母亲给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也为历史创造了扭转乾坤的伟人;在这些人中,有一个给我印象最深刻,在中学课本里学过他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他就是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朱德;

朱德的母亲钟氏生于1858年,一生生育13个孩子,家境贫穷,朱德家是佃农家庭,在朱德的回忆里:“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纺棉花……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跟着母亲学会了许多生产知识……“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都影响着朱德;

更重要的是,经过地主欺压佃农,逼加租、逼搬家的悲惨遭遇后,朱德的母亲和父亲决定节衣缩食培养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送朱德去读书,也启发了朱德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去外面寻找新生活……后来朱德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时,朱德的母亲给于朱德很多激励……朱德的母亲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个优秀伟大的儿子!

朱德一生都感激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母亲,他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朱德的母亲给中国革命和历史贡献了一个居功至伟的革命家,给新中国开了新天地,这样的母亲最应该感恩!



南门岭的柿子树



钱学森的岳母,蒋百里将军的妻子,著名歌唱家蒋英的母亲——华籍日本人蒋佐梅(佐藤屋登)

我欣赏蒋佐梅女士的理由是:为爱牺牲,深明大义。

众所周知,蒋百里的夫人蒋佐梅女士其实是日本人,原名叫佐藤屋登。

她因为爱上了蒋百里将军,说服父母同意她嫁给一个受过重伤的中国男子不说,从她嫁到中国那一天起,她就断绝了和日本娘家的联系,从此,这一辈子蒋佐梅再也没有联系过。

为了表明她从此把自己当做一个中国人的决心,她虽然为蒋百里将军生了五个女儿,但是她没有教过自己女儿一句日语。根据蒋英女士回忆,从她记事开始,她没有听自己目前说过一句日语。

更为难得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佐梅女士并不是因为爱蒋百里将军才站在中国这方,而是因为她坚信作为被侵略一方,中国是正义的,所以她才坚决站在中国这方。


而且蒋佐梅女士对中国的支持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她不但积极为中国募捐,而且还主动捐款捐物,在淞沪抗战时她还亲自赴前线战地医院为中国伤兵就行救治。

而且更令人佩服的是1938年蒋百里将军因病去世,某冯姓上将军不但到处说蒋百里将军是被蒋佐梅女士用毒针给害死的,还在报纸上公开声称蒋百里将军是蒋佐梅害死的。


(钱学森夫妇)

在1938年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蒋佐梅女士又身为日本人,这位冯姓上将军不负责任的言论给蒋佐梅女士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以及伤害,但是蒋佐梅女士并没有因为受到冤枉就离开中国,返回还算和平的日本老家。

也没有在报纸上和这位冯姓上将军打笔战,更没有到处为自己喊冤,而是绝不辩解,只是默默的继续在医院救助中国伤兵,默默的为中国正义的反侵略作战募捐。

我觉得蒋佐梅女士确实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深明大义,什么叫“君子敏于事而讷于言”,什么叫为爱牺牲。


兰台


历史上,无论中外,有很多了不起的女性,培养出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在这么多了不起的女性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汉武大帝刘彻之母---王娡(王太后)。

王娡母亲臧儿是汉初的名门之后,霸王项羽在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时,就曾经封过一个燕王臧荼,而臧儿正是臧荼的亲孙女,所以王娡也算是名门之后。王娡在入宫之前,已经嫁人生女,之后在其母的安排下送进了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行宫,刘启很是宠幸,封其为美人,王娡为刘启生下三女一男,这一男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据说王美人怀刘彻时,梦到一轮太阳扑入腹中,于是把这件事告诉给太子刘启,太子刘启说:“这是贵显的征兆。”此时,王娡已经被封为王夫人。

王夫人为人很是圆滑,左右逢源,在人心险恶、宫斗严重的后宫,很会做人,善于与他人相处,在即位后的景帝、窦太后处都颇得亲幸。刘彻自小就受到母亲的言传身教,自幼聪敏伶俐,颇受汉景帝喜爱,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景帝竟打破太子与他子不能同年而封的旧例,于夏四月己巳日,立长子刘荣为太子,立刘彻为胶东王,封王娡为(胶东王)王太后。

刘彻能最终替代刘荣成为太子,并最终即位为汉武帝,这里除了有刘彻自身的过人之处之外,不得不提的一个人,那就是景帝姐姐馆陶公主---刘嫖。当时刘嫖希望把自己的女儿阿娇嫁给当时的太子刘荣,希望未来能成为皇后,但是刘荣之母栗姬并未站在刘荣的角度来解读这场政治联姻,单纯的因为厌恶馆陶公主屡次给景帝进献美女而拒绝这桩婚事,刘嫖大为恼火,于是后来便看上了“梦日入怀”而生的胶东王---刘彻,当时的刘彻才四岁,很快,王夫人同意了这桩娃娃亲,因为她知道,这场政治联姻能为她的儿子刘彻带来巨大的政治庇荫与助力,提升自己的宫廷地位。这也成为了我们后来所熟知的一个美好故事:“金屋藏娇”。

之后便是馆陶公主刘嫖经常在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外加称赞王夫人的儿子。王夫人知道景帝恼怒栗姬,于是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景帝大为恼怒,认为这些大臣是受到太子之母的威逼利诱,最终废掉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栗姬更加恼怒,又不能被皇帝召见,因此忧惧而死。

王娡培植外戚,成为少年刘彻的政治后盾,她周旋于景帝和皇太后窦氏之间,她一路谨小慎微,不断为自己的儿子扫平前路的障碍。最终,胶东王刘彻便顺利成章的被封为太子,王夫人最后也被封为皇后。





打不死的狒狒


最让我敬佩的妈妈,当然是为邓颖超了。她没有一儿半女,却被许多中国人亲切地成为邓妈妈。她是许多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妈妈。

她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人。她曾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妇联副主席,第四届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对妇女工作的关心和责任,一直承担到生命的终止。”她坚持“只有求得社会解放与民族解放,妇女才能得到解放”的观点,始终把推动妇女解放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

她重视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积极培养妇女干部,热情鼓励优秀妇女和先进典型,号召广大妇女奋发图强,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

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无愧于全民妈妈的称号。


袁卫宇


在古代,向来讲究母以子贵,在等级森严的皇宫更是如此,因此,如果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皇帝,自己的后半生可以说衣食无忧,还会受到很多优厚的待遇。而在我国古代,有一位母亲,前后生了四个儿子,而这四个儿子最后都做了皇帝,可想这位母亲有多自豪。这位母亲就是元朝的克烈·唆鲁禾帖尼!

说到这个名字,几乎没人知道是谁,但说到忽必烈,大家肯定都知道,这位女性就是忽必烈的母亲。说到克烈·唆鲁禾帖尼,这个人的关系有点复杂,她是成吉思汗义父王罕之弟扎合干不的女儿,也算的上是是成吉思汗的义妹,成吉思汗打败王罕,杀了扎合干不。

却将义妹唆鲁禾贴尼许配给了四儿子托雷。托雷和唆鲁禾贴尼有四个儿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而且这四个儿子都是皇帝。是不是相当的厉害?这四个人说是皇帝,大家肯定不相信,那就听我来一个一个来分析。

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国大汗,史称“蒙哥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死后,蒙哥继承了大汉的位置,此时克烈·唆鲁禾帖尼成了皇太后,蒙哥继位之后,大力开始对南宋和大理的讨伐,公元1259年,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

忽必烈(1215年—1294年),这个大家都知道了,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在蒙哥病逝之后,忽必烈在众人的拥护之下,登上了帝位,忽必烈登基之后,开始按照中国传统的王朝纪年方式改国号为“元”,次年迁都北京,随后加速了对南宋的攻伐,1279年南宋灭亡,忽必烈正式入主中原,成为继宋之后又一个统一中原的王朝。

阿里不哥是拖雷第七子,忽必烈继位之后,开始推行汉化政策,遭到了阿里不哥的激烈反对,1260年阿里不哥在蒙古本土贵族的拥护下,成为大蒙古国大汉,后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最终战败,阿里不哥投降,此后一直被忽必烈软禁于大都。

旭烈兀(1217年—1265年2月8日)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忽必烈、蒙哥和阿里不哥的兄弟,旭烈兀是伊利汗国的建立者,征服者西南亚,1258年灭阿拉伯帝国。


叁丘


用欣赏一词是对长者的评价属大不敬!看来提问者缺少这方面的常识。

古人讲: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可见母亲在子女中心中的地位。

历史上很多圣人先贤成名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孟母三迁是妇孺皆知的故事,为何三迁?是孟母为避免儿子染上不良习俗而为,断机柕,更是激励年轻的孟子要学而不缀,终于使孟子成为受后人敬仰的亚圣。

岳母刺字,千年传颂,母亲的教诲,精忠报国,贯穿着岳飞一生。即便被冤枉时,面对秦桧"莫须有"的陷害,审问官员看到四字,竟挂印辞官而去。

一门忠烈杨家将,更为后人称颂!乃至有了后来的杨门女将和十二寡妇征西的戏曲故事,但这一切并不全是编造,而历史上确有原型。

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一生。古讲从小看大,三岁到老,这最重要关键时期的教育多来自于母亲!

以上仅举历史上的三例,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千千万这样为子女无私献出大爱的母亲!人们应记住《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以宽慰、善待辛苦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母亲。


晚亭与落霞同晖


我觉得孟子的妈妈当之无愧。孟子的妈妈仉氏因“孟母三迁”为我们所熟知,一个寡妇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有用的人才,而多次搬家,这是何等的伟大啊。

“孟母三迁”的故事出自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卷一·母仪》,原文是这样的:“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大约意思是:“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的死去了,母亲仉氏并没有改嫁。起初,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仉氏看到后皱起了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然后,仉氏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但是到了市集后,孟子又和小伙伴们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仉氏知道后,又皱起了眉头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她又带着孟子搬家。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的时候,官员都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一一记住。仉氏看了后终于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这样,慢慢的等孟子长大成人后,他就学成六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儒。

当然了,关于孟母教育孟子的事迹,还有"买肉啖子"、"断机教子"这两个小故事。"买肉啖子"的故事说明孟母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断机教子"的故事则是告诉孟子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母通过这些作法,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而当孟子长大成人后,孟母仍然能够给孟子很多启发,这也是孟子成为大家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孟子结婚之后,并不怎么喜欢自己的媳妇。有一天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后,进屋就脱衣纳凉。这时,正巧孟子推门进来,看到妻子大白天在屋里光着身子,孟子非常生气,认为妻子不守妇道,而且还有了休妻的想法。孟母知道后,非但没有帮助孟子菲儿严厉斥责他说:你进门之前敲门了吗?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是你先失礼节,并不是你媳妇的过错啊。听了母亲的话,孟子非常惭愧,从此也和媳妇消除了芥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