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前為什麼託孤諸葛亮和李嚴,而沒有託孤趙雲呢?

諮史通鑑


劉備臨終時託孤之所以託給諸葛亮和李嚴,是有深意的。

首先,諸葛亮是蜀國的丞相,跟隨蜀軍南征北討,軍功累累。

關羽張飛二人雖然有些狂妄自大,對諸葛亮有些不尊敬,但畢竟已經都相繼歸天。

剩下的五虎將可以說是都比較服諸葛亮的,所以託孤給諸葛亮,就相當於把劉禪託付給了原蜀國集團。

其次,劉禪不是一個諸侯,也不是一個主公,而是一國之君。

他要學的不是打仗,而是從何處理朝政,把控人心。

這些是趙雲的短板。因為一個武將如果接管了朝政,好的武將可能使國家的國力保持不變,但是壞的武將可能就是專政亂國,像梁冀一樣。

所以,要想當一國之君,必須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

至於李嚴,他是原蜀地的土著,在當地很有名聲和威望。

畢竟劉備集團進蜀中,屬於外族入侵,不瞭解當地的民風民俗。所以找一個能夠因地制宜,熟能生巧的蜀臣就尤為重要。

畢竟天子在頒佈詔令的時候,總得有個當地人給把把關,討論討論政策的合理性和可實施性。

這一點,諸葛亮是代替不了的。因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還有一種陰謀論,就是劉備雖然表面上同意諸葛亮廢帝自立,但其實都是演戲。所以劉備才把李嚴捎上,找一個不是集團內部的人來制衡一下。

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說法。

綜上所述,大家應該就能瞭解為什麼劉備要託孤給這兩個人了吧。


古今中外多少事


託孤一般情況下是有很大的政治風險的,受託孤的人基本上要在皇帝親政以前代替皇帝治理國家,如果託付不當,很容易出現政治危機。這就要求最高當政者在選擇託孤大臣時必須要慎而又慎,要避免潛在的政治危機。


在選擇託孤大臣時,無非要從幾個方面綜合考慮。


第一,當然是才幹。才幹包含的方面有很多,最基本的當然是政治能力,然後是軍事能力。第二,就是人品。託孤大臣一般是有很大的權力,很容易成為權臣。如果心術不正,沒有很好的政治操守,很容易出現像司馬懿那樣陰謀家篡位;第三,應該是政治平衡。光有才幹和人品還不足以保證能夠政治穩定,還需要最高當政者在託孤的同時設計一套各方勢力相互制約,且能維持相當一段時間的穩定的政治生態,從而保持一個較為穩定的政治框架,以便於不出現野心家、陰謀家或者像宋太祖那樣的“身不由己”的例子。

從以上三個方面對趙雲的條件進行分析,就能夠得出趙雲到底適不適合成為託孤大臣。

首先來看才幹和人品。趙雲的人品自然是沒話講,他的整個生平已經為他的人品做了很好的詮釋,這個不必多講。我們單講他的才幹。趙雲的才幹主要表現在軍事上,拋開三國演義裡的大戰長坂坡不講,因為這是個人英雄主義,在大規模軍事行動中並沒有什麼用。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趙雲的軍事能力在蜀漢層面來說,還是數得著的,以穩字為主,沒有大勝,也沒有大敗。但要進入托孤考察對象顯然還不行,還需要考察最重要的政治能力。趙雲在三國裡主要是領兵,但是也有過參與政治的機會。但是,他的表現並不能及格,最典型的莫過於他獨自領兵收復桂陽郡的表現。在趙雲收復桂陽且被劉備任務為桂陽郡守以後,實際上趙雲此時已經是被劉備視為主政一方的大員,要讓他獨擋一面了。此時,當地的實力派趙範想把自己守寡的嫂子嫁給趙雲,以進行政治結盟。可是趙雲的表現卻很幼稚,以個人名節為理由拒絕了。在那個年代,聯姻是常用的政治結盟手段。比如:劉秀和河北郭氏的聯姻,劉備和東吳的聯姻,都是政治聯姻,但兩人都是毫不猶豫的就同意了。從這一點兒上看,趙雲在政治上是相當不成熟的。他拒絕聯姻也使趙範始終不自安,最終逃走。從此以後,趙雲再也沒有獲得過參與政治的機會。他在劉備心中已經留下政治能力不過關的印象,沒有進入托孤大臣考察對象是必然的。


說完才幹,再來講講劉備為自己身後設計的政治架構。眾所周知,蜀漢的政治勢力大致上有兩大派系,也就是外來的荊州派和益州本土派。而劉備選的這兩個人剛好是這兩個派系的代表人物,如果法正此時還活著,那麼就會是法正而不是李嚴。兩個基本上都是軍政能力較為均衡,可以相互制約。如果再加入軍方的代表趙雲,那麼諸葛亮的勢力將具有壓倒優勢,政治平衡很快就會被打破。事實上在劉備逝世後,諸葛亮還是想方設法最終將李嚴拿下,所有權力收歸己有。好在諸葛丞相的節操有保證,成就了他成為一代名臣楷模,為萬世敬仰。



孤獨守夜人


託孤歷來是國家大事,因而託孤大臣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永安託孤,劉備選擇了兩位託孤大臣,一位是蜀漢政權的二號人物諸葛亮,另一位便是尚書令李嚴。而並沒有選擇早就追隨於他的趙雲。

為何會選擇諸葛亮?

託孤之人主要講求兩點,一個是威望要高,一個是能力要強,威望不高鎮不住場面,能力不強辦了實事。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二把手,威望自然很高。作為蜀漢的百官之首,能力更是超一流。更何況,蜀漢剛立國不久,便經歷夷陵之敗,其內部實際是危機四伏,諸葛亮作為蜀漢的第一能人,不用多說,自然是劉備託孤的首選之人。

為何會選擇李嚴?

蜀漢政權內部主要分為三支勢力,一支是由益州本土勢力組成的益州派,一支是劉焉父子統治益州時期入蜀的東州派,最後一支便是劉備的老班底荊州派。這三股勢力相處並不融洽,彼此之間頗有矛盾,因而蜀漢政權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要協調好這三股勢力。

以劉備為首的荊州派自然是蜀漢政權的主體,但作為新來者,要想在益州站穩住腳就必須依靠其他勢力,相比較而言,東州派自然比益州派更適合做團結對象。而李嚴便隸屬於東州派。李嚴本是荊州人,劉表死後,劉琮投降了曹操,李嚴便棄官入蜀,被劉璋任命為成都令,劉備入蜀後,李嚴順勢投降了劉備,被劉備委於重任。因而李嚴算得上是一個親荊州派的東州派人士,並且李嚴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自然也就成為了劉備託孤考慮的對象。

選擇李嚴除了是要拉攏東州集團外,可能還有一點便是要牽制諸葛亮,畢竟諸葛亮位高權重,而劉禪年幼,劉備防備他也是極有可能呢,當然這一點只是個人的猜測而已。

為何不選擇趙雲?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感覺趙雲在蜀漢政權內部有著很高的地位,其實不然,在劉備生前,趙雲一直都只是個雜號將軍,直到劉禪繼位,才被拜為鎮東將軍。反觀蜀漢的另一位大將魏延,早在劉備稱漢中王時,便被任命為漢中太守,成為封疆大吏,劉備稱帝后,更是拜其為鎮北將軍。相比較而言趙雲在蜀漢政權內部的地位可能還沒有魏延高。

其實除了趙雲地位不夠高外,還有一點便是面對蜀漢危機四伏的局勢,作為武將出身的趙雲實際上是沒有能力去擺平這樣的局面,所以說這也是劉備不考慮他的原因。

更何況趙雲同屬於荊州派,荊州派已經選了諸葛亮為託孤大臣,如果再選一個荊州派人士不利於內部勢力平衡。


混沌聊史


託孤啊,就是把未來的皇帝託付給“輔政大臣”,輔政大臣,得是政治家吧,得是宰輔一級高級官僚吧?趙雲一個武將,哪裡有資格?

武將是什麼?爪牙,只負責撕咬,不負責思考,

何況,趙雲並不是劉備集團的核心成員,早在191年,劉備看中了趙雲,想讓趙雲跟著自己,趙雲說他哥死了,他要回鄉,這典型看劉備沒混起來,不屑於跟劉備混。

後來十年後,劉備已經名揚天下了,趙雲才跟著劉備混的,當時已經是公元200年了,


南朝居士


有三種可能

解釋這個現象,有三種可能。第一個便是,諸葛亮就代表了趙雲。諸葛亮在法正死後,已經在蜀中成為了事實上的二把手。且趙雲沉穩謙虛,知大體,識大局,套用當年曹洪對曹操說的名言:蜀漢可以無雲,卻不可無諸葛!

但問題是,諸葛亮雖可以代表趙雲,但若劉備真的心裡有趙雲,想對趙雲說啥,自然就會告知諸葛亮轉言。可劉備致死沒提趙雲一個字。這就顯得趙雲很尷尬或說劉備無情了。所以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終於對趙雲說了兩句話,算是後世之人對趙雲的一個彌補。

第二種可能,趙雲得罪苦了劉備。證據就是,在劉備發動夷陵大戰前,史書上載,唯有趙雲站了出來,慷慨言道: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當時引得劉備大怒,以至於出征時都丟下了趙雲,只讓他接應。可想而知當時劉備對趙雲會有多憤怒。畢竟劉備雖口中說的是為關羽報仇,實則卻是想奪回荊州。所以,這反映而出的是劉備和趙雲,對大戰略方面的嚴重分歧。

第三種可能,劉備自始至終就把趙雲視為低級戰將或保鏢。這點,同樣也是有史料為證的。都言蜀漢五虎將,實則是僅有位高權重的前、後、左、右四大將軍,趙雲當時僅是雜號將軍,級別沒法跟關羽、張飛、黃忠、馬超相比。

且趙雲在史料中的重要功勞,都是因救後主劉禪和劉備老婆而得到的。跟關羽、張飛等靠實打實的戰功得來的不可同日而語。而之所以造成這種差距,就是因為劉備把趙雲定位在了自己的私人保鏢位置,沒給趙雲發揮的空間。以至於連魏延都後來者居上,壓住趙雲一頭。

三、是什麼造成了趙雲的落寞和孤獨

參看這三種可能,無論哪一個,都反應出了趙雲在劉備心中的位置,不是很重要。雖是元老,雖忠義無雙,但託付軍國大事,就輪不到趙雲了。所以趙雲從這層意思來言,是相當落寞和孤獨的。那麼又是什麼造成了趙雲在蜀漢(劉備)中的落寞?在筆者看來,就是趙雲過於剛正。

趙雲在史料中最出彩的話,除了阻止劉備征討吳國的那句外,其實還有一句,這就是在劉備拿下西川后,曾大肆封賞有功之人,趙雲阻止道:“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出自《三國志》裴松之注《雲別傳》)

站在忠義角度上來言,趙雲堪稱讓人歎服且敬佩。不過若站在劉備的角度上來言,趙雲這句就太不合時宜了。須知劉備拿下西川,是強取豪奪,他大肆封賞,無非是收買和安撫人心。趙雲的阻止,只能證明趙雲高尚,可其他大臣是否如趙雲般高尚呢?

答案不言自明,連神仙都講究“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故而趙雲的這種“至清、至明、至忠”的性格,就註定了他的孤獨和落寞。甚至從另一個方面來言,會成為蜀漢內的“絆腳石”,這種情況下的趙雲,只能被邊緣化。

故而,當劉備臨終前,是絕不可能選趙雲當託孤重臣的,當時的蜀漢需要的是“一團和氣”,劉備已經摺騰得蜀漢幾乎到了崩潰邊緣,還如何選“至清、至明、至忠”的趙雲,所謂“水至清則無魚”。所以趙雲便註定了落寞和孤獨中,跟“託孤之臣”擦肩而過。


福子說歷史


趙雲夠忠誠,但地位不夠高。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三國志·趙雲傳》

他的地位甚至還在“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的魏延之下,顧命大臣怎麼輪得到他。

劉備託孤選擇是有深遠考慮的。丞相諸葛亮是群臣之首,又是荊襄集團領袖,是當然人選;但光這樣還不夠,為了團結儘量多的人,他還要從原原劉璋舊部中選擇一個人,出於壓制益州本土勢力需要,他選擇了原籍南陽的李嚴。

諸葛亮和李嚴的關係其實不錯,參看我的頭條文章《劉禪搞政變幹掉諸葛亮?假作真時真亦假,一代重臣的無間道人生》

按道理說,一早跟劉備打天下的元從集團也該出一個顧命大臣,無奈關羽張飛糜竺孫乾都死了,其他人真實不夠資格。


真正鱷魚不哭


漢昭烈帝劉備臨終前,將蜀漢託付給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之所以不是選擇諸葛亮一個人,就是害怕諸葛亮會變成曹操。

但是諸葛亮和李嚴是兩個陣營的人,很難密切合作,劉備為什麼不選擇趙雲來一起當顧命大臣。

按常理來說,

選擇顧命大臣的標準也就是四個:忠誠、威望、能力、地位。趙雲和劉備也曾同床而眠,可以說是劉備除了關羽張飛之外,趙雲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了,而趙雲也一直給劉備的後勤部隊,他曾經當過桂陽太守、公安司馬、江州的翊軍將軍,趙雲對劉備可謂是忠心不二。

再來說一下趙雲的威望。趙雲被封為虎威將軍不但能威懾敵人,而且也能威懾內部,劉備讓趙雲當自己的後勤大總管,就是因為趙雲,能鎮得住劉備囂張跋扈的老婆孫小妹。

關於趙雲的能力,很多學者認為:“趙雲明大義,斷大策,同等於魯肅”、“趙雲不獨有將略,其看事決斷穩重老成,實古重臣之選”、“趙雲之辭田宅請滅魏,皆有古大臣識量,寧得僅以以名將律之”。

最後再說一下趙雲的職務。趙雲雖然屬於“雜號將軍”,但劉備討伐孫權的時候“趙雲督衛江州”,實際劉備是把自己的大後方交給了趙雲。並且劉備在夷陵慘敗之後,趙雲親帥大軍趕到永安接應劉備,要不然劉備就回不到蜀國了。

綜上所述,趙雲具備了顧命大臣的四個必要條件,並且當趙雲當就在永安,但是劉備卻只託孤於把諸葛亮和李嚴,卻吧趙雲晾在了一邊,只有兩個重要的原因:(1)當時趙雲已經六十五歲了,比劉備還大兩歲,趙雲的年齡已經超過了託孤的要求,這和當年曹操把郭嘉看做可以託孤的心腹一樣,原因就是:“諸君年齒均長於我,而郭奉孝最少。”;(2)無論趙雲是不是顧命大臣,他都會竭盡全力輔佐劉禪,當初趙雲不顧生死兩次救出救危在旦夕的劉禪,他心裡對劉嬋具有別樣的感情。

公元前


劉備臨終前為什麼託孤諸葛亮和李嚴,而沒有託孤趙雲呢?

我是臨石觀海,我來回答

劉備永安託孤是三國曆史中一段佳話,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那麼為什麼劉備會託孤諸葛亮與李嚴,個人認為那是因為諸葛亮與李嚴都是能力超群之人,各有所長,又對劉備忠心耿耿,再者他們倆是蜀漢政權內部荊州和東州集團的代言人,可以制衡益州本土集團。至於為什麼沒有託孤趙雲,是因為趙雲與諸葛亮為同一陣營,加之趙雲被劉備視為家將,不適合託孤。

劉備為什麼會託孤諸葛亮和李嚴

蜀漢政權作為一個外來政權,其內部構成錯綜複雜,簡單的說蜀漢政權有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李嚴所代表的東州集團,和根深蒂固的地頭蛇益州集團,其相互之間的平衡就是劉備託孤需要考量的。

因此身為一國之主的劉備在深思熟慮後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他不但要選擇合適的人才,更要平衡各方的利益,所以才會做出如此選擇。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三國志》

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戰略策劃師加內政總管,初出茅廬便為劉備集團指明方向,之後聯吳抗曹,總管後勤保障工作,可謂立下汗馬功勞,其能力人品無需多言,更重要的是他即是元老又是荊州集團的代言人,加上已經貴為丞相,是當之無愧的肱骨之臣,所以託孤諸葛亮是合情合理,毫無疑議。

那麼李嚴是個什麼人呢,李嚴雖然是荊州人但卻是東州集團的人,這也是他具有獨特的優勢,而法正死後,李嚴儼然已是東州集團首領。

而且李嚴在劉備入益州時,率眾投降,為劉備送上了一記神助攻,加上李嚴軍事能力突出,不論是以五千人殲滅數萬盜賊,還是大破南中叛軍高定,都可以看出其不俗的能力。

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音淒。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首。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又越嶲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三國志》

因此在章武二年,劉備將李嚴招至永安,加為尚書令。章武三年,劉備託孤時加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成為軍界首腦人物。

劉備為什麼沒有託孤趙雲

趙雲,一位三國時人氣極高的勇將,一生為劉備出生入死,在公孫瓚手下時就與劉備結下深厚的友誼,跟隨劉備之後更是救後主,保主母,立下大功。但劉備沒有託孤趙雲,個人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趙雲與諸葛亮同屬於劉備創業元老,歸屬同一集團,有諸葛亮代言足矣,無需再託孤趙雲。

其二,趙雲雖然英勇善戰,但劉備對他的定位是心腹家將,並不是像關羽,魏延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因此,趙雲並不適合託孤。

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雲別傳》

總結:綜上所述,劉備託孤諸葛亮與李嚴是因為此二人能力出眾,各有所長,而且分別代表了荊州集團與東州集團,這樣做可以更好的與益州本土集團保持相對平衡,有利於蜀漢政權的穩定。

而劉備沒有託孤趙雲是因為趙雲與諸葛亮為同一集團,無需託孤,加上趙雲在劉備心中是心腹家將,不適合託孤。


臨石觀海


公元223年,劉備在永安託孤,任命諸葛亮為託孤大臣,李嚴為副手,開啟了蜀漢政權的新時代。作為蜀國資歷和能力都頂尖的大將趙雲,為什麼沒有成為託孤大臣呢?劉備恐怕在能力、性格、年齡等方面都有所考慮:

一、夷陵慘敗,急需文臣治理國家

經過夷陵之戰的失敗,蜀國國力損耗嚴重。劉備非常清楚,蜀國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休養生息、安撫百姓、恢復元氣,而非對外征戰。所以,諸葛亮、李嚴這類治政能臣的重要性就凸顯了出來,沒有選擇武將出身的趙雲也在意料之中。

二、趙雲忠義,但不善調節政壇平衡

趙雲追隨劉備南征北戰差不多三十年,忠心耿耿自然不必多說,而趙雲的人品性格也備受肯定,忠義識大體,為人正直有原則。但是從託孤大臣的角度考量,趙雲的性格是優點也是缺點。他沒有能力去把握蜀漢內部東州、荊州、益州三大政治力量微妙的平衡。加上趙雲算是孤家寡人,身後沒有強大的政治集團做後盾,這無疑是非常不利的。而同為荊州派系的諸葛亮和李嚴,在政治這方面的能力和背景要比趙雲優越太多了。

三、趙雲年齡偏大

年齡問題也是劉備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永安託孤的時候,諸葛亮42歲,李嚴雖然生年不詳,但估計年齡也是三四十歲左右,兩人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可以保證蜀漢政權未來10年以上的穩定。而趙雲這個時候已經年過五十,在當時算得上老年人了,加上之前張飛、黃忠、馬超等人紛紛病故,劉備託孤的時候一定會顧慮趙雲的年紀可能不足以做到長期輔政。

總結,無論是從當時蜀漢的國家需要,還是趙雲本人的能力性格,似乎都不太適合作為託孤大臣,劉備為了國家的長遠考慮,沒有選擇趙雲是在情理之中。


歷史步行街


歷史上託孤,一般在生命最後一刻託付於顧命大臣。諸葛負責相國管理,李嚴是第一助理。

而趙雲等心腹愛將是各負其責。

託孤有一丶二丶三丶四丶五不等。通常是手握大權或兵權的。有全心託付,有無奈交接。

三國演義劉備介於兩者,既悔於不聽諸葛勸阻去征伐東吳,又擔心阿斗扶不起。

劉備言:阿斗扶不起,諸葛可視情況而自立。

既是大義禪讓丶又是試探,讓忠義的諸葛忙不迭拜叩:盡訴輔弼兩代之赤膽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