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歷史上的今天:勿忘國恥,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署

《南京條約》(英語: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條約》,清政府稱之為“萬年和約”,是大清首個因對西方列強戰敗而籤之條約。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清在對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雙方代表在南京靜海寺談判並在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沃利斯號上籤署《南京條約》,以確切文件達成開放通商,並且大清向英國割讓香港島。

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別與英、美等國簽訂協議,廢除一些不平等條約內容,例如治外法權。《南京條約》的原件之一由英國政府保存;另一份正本原保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寄存位於臺北市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歷史上的今天:勿忘國恥,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署

雙方於康沃利斯號上籤署《南京條約》

背景

1839年3月,大清欽差大臣林則徐奉旨至廣州嚴禁鴉片,與英國產生貿易、司法和外交衝突,使得英政府內閣在同年10月1日,決定派遣遠征軍至中國,從而引發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4月7日,英國反對派託利黨在下議院動議,譴責政府在對華關係上缺乏遠見及思慮不周,亦忽視了應該給予駐廣州商務總監相關的訓令及權力,用以對付非法鴉片貿易。 這動議特意迴避了戰爭及鴉片兩項敏感議題,藉此爭取託利黨內最大的支持以通過議案。經過三日激辯,下議院最終以271票對262票否決動議,託利黨因此未能阻止英國艦隊繼續前往中國及戰爭的爆發。上議院一項類似的動議亦未能於5月12日會議中通過。下議院最終在戰事早已爆發後的1840年7月27日通過撥款173,442英鎊作為中國遠征軍的開支。

1842年7月,英國軍艦百餘艘與官兵約9千人,自吳淞口溯長江西上,進攻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叉點的軍事要地鎮江,意圖截斷南北交通,阻止漕運。駐守鎮江的1500名八旗兵與英軍展開激烈巷戰,死傷慘重。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給了英國軍隊50萬銀元,作為不佔領的交換條件。滿清無力對抗英國現代化的軍隊,道光帝決定接受英國條件,進行議和。

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代表在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談判約4次。8月12日,砵甸乍(又譯璞鼎查)提出:“讓地通商一端,大清必將香港地方讓與大英永遠據守。蓋大英之國體,既被大清之凌辱,理當讓地方以伏其罪,而補所傷之威儀也。”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代表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英國代表砵甸乍在英軍旗艦汗華麗號上正式簽訂《南京條約》。

歷史上的今天:勿忘國恥,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署

《南京條約》複製品,香港歷史博物館藏

南京條約部分內容

大清和英國停戰並締結永久和平及對等關係。

清政府向英方開放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進行貿易通商。

清政府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治理。

清政府向英國共賠償2千1百萬銀圓。

兩國各自釋放對方軍民。

英軍撤出南京、定海等處江面和島嶼。

兩國共同訂立進出口關稅。

英國商人在通商各口“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從而開創了協定關稅之先例。廢除“公行”制度,規定以後“凡有英商等赴各該口岸貿易者,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

中英文版本誤譯

《南京條約》的翻譯工作由英方人員擔任,由於清政府缺乏通曉英語的外交官員,所以主要的翻譯都是由英國的外交官馬儒翰、郭士立和羅伯聃負責。因此,清政府的版本和英國政府的版本在原文原意上出現差異,間接導致第二次鴉片戰爭。

條約第二條的中文譯文為:

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大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君主派設領事、管事領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

歷史上的今天:勿忘國恥,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署

《南京條約》原件影印

英文版本為: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grees, that British Subjects,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establishments, shall be allowed to reside, for the purpose of carrying on their mercantile pursuits, without molestation of restraint at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Canton, Amoy, Foochow-Fu, Ning-po and Shanghai, and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etc.,will appoint Superintendents,Consular Officers,to reside at each of the above-named Cities and Towns.

歷史上的今天:勿忘國恥,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署

《南京條約》原件影印

條約第三條中文譯文為:

……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歷史上的今天:勿忘國恥,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署

《南京條約》原件影印

而英文條款為:

...the Island of Hongkong, to be possessed in perpetuity by Her Britannic Majesty, Her Heirs and Successors, and to be governed by such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etc., shall see fit to direct.

歷史上的今天:勿忘國恥,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署

《南京條約》原件影印

英文版本中“in perpetuity”的中文正確翻譯為:永遠、永久;而中文版本中的“常遠”的解釋卻有空間討論。由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英文版中某些侵略性的詞彙在中文版中變成了詞義較為中和的詞語。當時的清政府並不知道,英文版的《南京條約》在語義主次上和中文版的完全不同。也正是如此,等清政府意識到後逐提出嚴重抗議。經過多次交涉之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方在中英《天津條約》第50條規定:“嗣後英國文書俱用英字書寫,暫時仍以漢文配送,俟中國選派學生學習英文、英語熟習,即不用配送漢文。自今以後,遇有文詞辯論之處,總以英文作為正義。此次定約,漢、英文書詳細較對無訛,亦照此例。”

影響

南京條約是自清朝於200多年前確立了較穩定的版圖後第一次因戰敗而所簽署的割地條約。隨後,美國和法國紛紛效仿英國,分別與清政府簽定《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香港割讓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國繼印度後在遠東的一個新據點,在19世紀開始逐漸發展成為轉口和貿易重鎮。往後基於受英國統治,避開了清末的腐敗和近代中國的政治不穩,成功由華南邊陲的一個小漁村蛻變成為國際城市,並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擔當中國與世界的連接橋樑,影響中國後來推行改革開放發展毗鄰香港的深圳,推動中國經濟現代化。

開放國門

《南京條約》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與外國戰敗而需要割讓土地和開放通商的不平等條約。在割讓香港島和開放口岸後,清政府再與英國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1843年10月8日)。雖然英國透過條約相繼取得了協定關稅、治外法權(仿照中美望廈條約索取了領事裁判權,中外人民訴訟各按本國法律管理)、劃定租界、片面最惠國待遇、軍艦停泊口岸等外交權利,在與大清帝國貿易時享有更多利益,清朝亦因英國的壓力而開放國門,加速現代化,亦間接為往後清朝覆亡、中華民國成立埋下伏筆。

經濟貿易

1843年至1844年,基於條約廈門、上海、寧波、福州、廣州相繼開埠。廈門、福州、寧波因地理限制,商務並不繁盛。而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因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中國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僱傭的買辦蜂擁而至,開設洋行。1853年起,上海開始取代廣州,成為全大清最大貿易港口。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

《南京條約》是我國近代屈辱史上濃重的一筆,中國的小農經濟隨著外國勢力的進入而日漸萎縮。不僅如此,中國被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之中。從此以後,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解體。條約簽訂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