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南京條約》——喪權辱國的開端,沒曾想談判過程卻如此隨意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清廷腐敗我們都知道,沒想到這麼軟弱無能,在這場對中國意義深遠的條約的談判中是多麼的懦弱與不堪,讓我們來回顧這場談判歷程。

1840年4月,在英國女王的影響和帕麥斯頓(又譯巴麥尊)巧妙的辯論下,反戰協議案以五票之差被否決,這樣,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止這場戰爭了,戰爭已無可避免。

《南京條約》——喪權辱國的開端,沒曾想談判過程卻如此隨意

英軍輕輕鬆鬆攻陷廣州,並於1841年8月北上,多次進攻後在1842年8月5日抵達南京,清朝態度已經發生大轉變,從剿滅到求和的過程,道光皇帝知道英軍兵臨南京城後大驚,江南乃清朝財富重地,如果被破壞,恐將危及通知,急於派人前去議和,道光派出三個主張議和的投降派——欽差大臣耆英,乍浦副都統伊里布,兩江總督牛鑑,這三個人明顯也是英軍喜歡的,他們對待英軍很”友好“,自然得到了英軍的好感,道光帝只想早早結束戰爭,因為打仗,清朝是拖不起的。


《南京條約》——喪權辱國的開端,沒曾想談判過程卻如此隨意

清朝版圖

清朝雖然人口眾多(快接近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地域廣大,但國家內部什麼狀況,道光心裡是十分清楚的,在北京,每年需要大量的糧食供給,但北京人口供養能力不足,只能依靠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南京控制的江南省份乃中央財富重地,每年運的糧食絕大多數都從江南運出,而英軍裝備明顯碾壓清軍,海上軍事力量十分雄厚,佔領南京,將阻斷整個京杭大運河,這等於是被英國人拿刀架住了脖子,道光肯定是不敢想的,而清朝內部已十分腐敗,本想清軍陸上的戰鬥能力會彌補海上的缺陷,但與英國陸軍的戰爭讓道光十分吃驚,現在,戰爭已經沒法打下去了,英國海軍具有隨意出入清朝沿海和長江各地的實力,再打下去道光有可能會成為亡國之君。

《南京條約》——喪權辱國的開端,沒曾想談判過程卻如此隨意

耆英

當英軍兵臨城下,道光再也奈何不住,派朝廷投降派進行談判,這三位軟弱投降派,喜歡採取清朝官場的腐敗做派送禮和行賄。耆英派人與璞鼎查見面,主動提出:“我們可以給你們出一筆錢作為南京城的贖金,用以保全我們的南京城,希望你們不再進攻南京。”

可英國人要的不是這點小小的贖城費,而是要讓中國割地賠款並打開門戶,暢通無阻地在中國進行鴉片貿易。璞鼎查對耆英的小恩小惠根本不屑一顧,拒絕的同時驅兵4500人和80艘艦船,立即封鎖了揚子江和運河水面,以攻城相要挾。

清朝代表見初招無效,立刻慌起來,但鑑於全國朝野對他們的不信任情緒,以及萬一要承擔喪權辱國的責任,他們也不敢也不願意直接去,又派了幾個下屬去進行一些無實質內容的談判,他們甚至還不如他們的下屬,張喜他們在談判過程中言辭激烈,無所顧忌,敢於力爭,與英方提出的條款逐條逐句地力爭,硬是把英國人提出的賠償白銀的金額從3000兩降到了2100兩,但他們沒有實權,再大的方面不敢也沒法做決定,英國人非常生氣,以攻城為由要挾,耆英等人沒辦法,只好前去。

《南京條約》——喪權辱國的開端,沒曾想談判過程卻如此隨意

英方代表璞鼎查,第一任香港總督

由於張喜等人的強硬態勢,耆英害怕談判失敗。之後的談判耆英讓他們退下,拋棄了由張喜他們這些小官開創的談判強硬態勢。委曲求全答應英國人要求的所有條約內容,就算這樣,耆英還是不想親自去談,而是讓江蘇按察使黃恩彤和四等侍衛鹹齡去談判。

英國人對這場談判很自信,在看到清方著急的樣子後,這自信更大大加強。他們對於中國皇帝對草案的批准,心中也是有把握的。他們的把握就是清朝國防的廢弛以及軍隊的無能,雖然他們的軍隊只有清朝軍隊的九十分之一,但一開戰,他們甚至可以輕而易舉地打到北京去,威脅道光的皇位。

《南京條約》——喪權辱國的開端,沒曾想談判過程卻如此隨意

南京靜海寺,見證了條約談判全過程

耆英對道光皇帝的批准也很自信,因為不是走投無路,道光也不會派他們幾個來向英國求和,對條約草案道光不得不批准;為了能讓道光批准條約,他還上奏了一封信,這封信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恐懼。謊報軍情,誇大南京軍事形勢的嚴重,“夷炮已架設鐘山之巔,江寧全城民眾命在呼吸之間”,“該夷所請各條雖系貪利無厭,而其意不過求償碼頭,貿易通商而已,尚非潛蓄異謀。與其兵連禍結,流毒愈深,不若姑準所請,以保江南大局”。他沒有一點羞恥心,說割地賠款葉比花更多的錢養那些沒用的兵強,五口通商也沒什麼不好,總之還是自己的城市,英國人看到這封信後評論說:“耆英的這封信通篇貫穿著一種深深的屈辱及對英國忍氣吞聲的心情。”

一切全聽皇帝的,什麼屈辱不屈辱,什麼喪權不喪權,都與他們無關。這些人對國家大事的態度,讓英國侵略者既不可理解,又感到好笑,還無可奈何,就只有客隨主便了。

在8月28日,道光皇帝對於條約各款同意的消息終於傳回,道光為了臉面用“恩准”字眼來批准條約,頗有點諷刺的意味。

《南京條約》——喪權辱國的開端,沒曾想談判過程卻如此隨意

條約簽訂場景

《南京條約》就這樣毫無波瀾的簽訂成功了,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屈辱的開端的鴉片戰爭談判,清朝官員對待條約竟如此爽快,簽訂條約的時候倒有些“大國”風範,超額地完成了英國人的指標,對條約內容全部答應,而這個條約的內容,根本沒有人在意,這些清朝官員真正在意的是如何打發送走這些英國人和保護他們自己的利益。籤個條約對他們來說無關痛癢,真正遭殃的卻是全國百姓,他們的行為應被全國人民所唾棄。

這些談判代表的下場也是各所不同,伊里布最後病死,也沒什麼波瀾,耆英在談判後洋洋得意,自詡為功臣,受到全朝大臣彈劾,也被咸豐皇帝所厭惡,最後因為他的無恥行為被發現,被咸豐賜死,英國人璞鼎查成為香港第一任總督,回英國後受到熱烈歡迎,光榮退休。

對於這些人的行為,你們有什麼看法?歡迎到下面評論,創作不易,感謝大家的支持,如果喜歡的話記得點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