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甘肅人做官最大,籤《南京條約》遭譭譽,列武威文廟

在武威閒逛,一天內碰到兩夥兒考研的學子。瞭解了一下,他們是從各地趕來確認報考事宜的。一次是在鳩摩羅什寺,他們問考生拜哪位佛,我指點去拜文殊菩薩吧,增長智慧。另一次是在文廟,那就拜拜孔子吧。

涼州文廟很有名的,規模龐大,造型雄偉,自稱全國三大文廟之一,也是西北第一孔廟,有“隴右學宮之冠”的美譽。

清代甘肅人做官最大,籤《南京條約》遭譭譽,列武威文廟

文廟也叫孔廟,是古代祭祀孔子的祠堂,因封建帝王獨尊儒術,在各朝各代及各州各府都有修建。到了清朝,連遙遠的黑龍江都建了哈爾濱文廟。按照禮制,是佛教寺院外,唯一允許按照皇家建築式樣修建的宮闕。但是唯有帝都京師的叫“國子監”,孔子故里曲阜的叫“孔廟”,南京的叫“夫子廟”,其他各地均稱為“文廟”。

文廟除了作為祠堂供學子祭拜孔子,同時也是官學機構,一般稱“府學”,北京的稱為“國子監”。中心城市所在地還設貢院,相當於考試院,是科舉考場。武威文廟的左右兩側,就分別是道教的文昌宮和涼州府儒學。

所以,年輕考生們來瞻仰下文廟,是否利於取得好成績姑且不論,但至少是憑弔古蹟、瞭解先賢、感受文韻、清淨身心、靜默思緒、明志自勵,還是有好處的。

清代甘肅人做官最大,籤《南京條約》遭譭譽,列武威文廟

下面說說歷史。

歷史再向前上溯到西夏

文廟不是宣傳所稱的明朝,而是最早建於前涼或西夏。據《涼州衛儒學記》載,“涼州,河西勝地,初當有學,然廢已久矣。”

西夏一直嚮往中原文化,一招一式刻意模仿。有關史料記載,建國之初,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就蕃學與漢學並舉,推行已經確立的儒學治國政策。乾順時下令特建“國學”,教授儒學,還設立“養賢務”,以供稟食,使儒學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國學”範圍進一步擴大。

人慶三年(1146年),仁宗追尊孔子為“文宣皇帝”,下令州郡修建殿宇巍峨的孔廟,儒學被西夏推上了更高的地位,並已成為西夏統治的主導思想。

清代甘肅人做官最大,籤《南京條約》遭譭譽,列武威文廟

清代甘肅人做官最大,籤《南京條約》遭譭譽,列武威文廟

清代甘肅人做官最大,籤《南京條約》遭譭譽,列武威文廟

“大夏開基,涼(武威)為輔郡。” 西涼府是西夏的西部屏障,首府武威相當於西夏的副都或陪都,與西夏首都興慶府(銀川)地位相同。普及儒學,捷徑就是在府內設立學校,修建孔廟。在此歷史背景下,建立武威文廟並舉行祭孔活動的。

早有學者撰文稱,文廟大成殿“建築粗獷,尚保留宋元遺風”。

13世紀初,西夏亡國。蒙古軍隊因為遭到激烈反抗,攻城後大肆燒殺,一心要將西夏從歷史上泯除,建築與典籍一樣悉數焚燬,早期的武威文廟也沒能倖免。直到元朝建立後,武威文廟才逐漸被修復。

西北最大的文廟在武威

武威地方官宣說,武威文廟始建於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歷經擴建。那就從明朝說起吧。

話說,開國皇帝朱元璋,推翻了蒙元王朝,建立大明王朝,一心撥亂反正推崇漢家典章制度及立國之本,建制尊孔崇儒,並將其納入政績考核。所以,明代二百多年間,多位皇帝把修治孔廟當作“尊孔崇儒”的重要表現,載入史冊。

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年)夏,由於受命於朝廷,得中央地方兩級財政撥款,軍區總兵督導,武威文廟正式動工興建,歷時兩年竣工,按皇宮規制,建築規格提升,祭孔規格也提升。孔子誕辰日,皇帝都要派大臣或者委託地方官員來武威文廟出席的祭孔大典。

清代甘肅人做官最大,籤《南京條約》遭譭譽,列武威文廟

清代甘肅人做官最大,籤《南京條約》遭譭譽,列武威文廟

清代甘肅人做官最大,籤《南京條約》遭譭譽,列武威文廟

清代甘肅人做官最大,籤《南京條約》遭譭譽,列武威文廟

清代的武威文廟,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間多次重修,“其規模宏大,氣象雄壯,知非府縣所及”。祭孔活動也更加隆重而盛大。《武威縣誌》記載,乾隆年間的祭孔大典,對後世影響深遠。其儀式有開廟、祭孔巡遊、孔氏後裔家祭、官員致祭等,祭壇上拜訪牛羊豬祭品,香火繚繞。

到了民國,隨著封建時代結束,據相關禮教式微。但地方官員和有識之士出資,還能使文廟建築得以很好地保護。也舉辦過祭孔活動,據說跪拜改為鞠躬,明代服裝改為長袍馬褂,獻爵獻胙改為獻花圈,一切從簡,具體而微。

牛大人和“天下文明”

因為參觀過很多城市的文廟,格局大同小異,都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尊經閣、明倫堂、敬一亭、崇聖祠、碑亭等,建築佈局都是沿中軸線左右對稱。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桂籍殿各道橫樑上的匾額,層層疊疊不留空隙地掛滿整個大殿。事後瞭解,共有44塊!

清代甘肅人做官最大,籤《南京條約》遭譭譽,列武威文廟

清代甘肅人做官最大,籤《南京條約》遭譭譽,列武威文廟

這些匾額涵蓋了從康熙到民國的各歷史時期,內容有“天下文明”、 “輝騰七曲”、“佳錄垂青”、“書城不夜”、“輝增四垣”、“文明長晝”、 “聚精揚紀”等。我對書法沒有研究,這些取典於四書五經的片言隻語,也都有各自的背後含義。所以,大致瀏覽下,並沒有細細品評。回來後做了下功課,有人提到“天下文明”匾額是武威籍官吏牛鑑所書。


牛鑑早有耳聞,是嘉慶十九年(1814年)進士,考中二甲第四名,曾任兩江總督、兵部尚書、撫遠將軍等,是清代著名的九位封疆大吏之一。同時,也是道光帝和咸豐帝的恩師,被譽為“兩朝帝師”。大概,牛大人是甘肅文人在清代擔任過的最高職務了。所以,他老人家的墨寶,值得提一下。

通常文廟都有名宦祠,在京做了大官的都要登家鄉榮譽榜的。但是,牛大人的清譽因為搭上晚清末班車,榮辱評價並不高。他是一次鴉片戰爭後《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者,上了青史,臧否由人,莫可奈何啊。總歸是,文人做官,生逢亂世,也是不幸的。

清代甘肅人做官最大,籤《南京條約》遭譭譽,列武威文廟

六十年後,科舉制度隨著民國的建立被徹底廢除了。不久,新文化運動興起,儒學等國學成為時代批判的對象,直到成為“四舊”之一被全社會破除。而如今,提倡國學與傳統文化復興,倉皇補課一樣,到處都是打著國學幌子的兒童培訓機構。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但時光與歲月是反覆輪迴的。

作者近期文章:

來河西走廊看懸泉置,最早的公務及外交接待中心

“蒙藏蜜月期”,西藏高僧左右元朝帝國意識形態

最清涼酷炫的觀世音,看西夏畫師千年前石窟神作

不再是道場,張掖大佛寺為何不提“涅槃宗發祥地”

從位極人臣到被賜自盡,一套甲冑如今成博物館裡稀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