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定都南京,而不選擇西安,成都,或者伊犁?

小龍蝦148499353


眾所周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其實,朱元璋心中一直不願,定都南京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遠後,採取謀士馮國用的以金陵作根據地的謀略,於次年攻下金陵,稱應天府。再經過12年的艱苦奮戰,他終於打垮長江中下游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於1368年正月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議都城之事。當時有幾處地方在商議之中:長安、洛陽、開封(當時稱北京)、北平(今北京)、臨濠(今安徽鳳陽)、南京。朱元璋很想在其老家臨濠定都,但經大臣劉基的極力勸說後,終於改南京為京師,作為都城。

南京雖定為都城,但有三個難以補救的缺陷始終在困擾著朱元璋。一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質;二是元朝殘餘勢力仍虎視中原,伺機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長莫及的感覺;三是大內填燕雀湖而成,地勢下沉,朱元璋認為這破壞了風水,對子孫後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遷都。遷往何處?他心目中認為長安較好,於是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標去三秦視察。然而,時過境遷,全國經濟格局早非漢唐時代,長安過於偏西,遠離富庶,漕運艱難,遷都長安客觀上已不可能。朱元璋終於不得不概嘆“興廢存數,只得聽天”,打消了遷都意圖。

1398年,朱元璋死後,他的四子朱棣從侄兒手中奪取了政權,於1420年遷都北平。這一方面與北平是朱棣發跡之地有關,但與朱元璋一直不願定都南京也不能說沒有關係。

相關問題全部

朱元璋為什麼定都南京?

我們知道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最初定都是在南京,南京這座城市我們之前講了不少,歷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在南京定都。但是,這裡面有個問題,那就是明代之前在南京定都的朝代都有偏安的性質,算不得大一統的王朝。 朱元璋最初在南方起兵定都南京尚且可以理解,但是明朝逐走元朝,統一中國後為什麼還要在南京定都呢? 今天那我們就來說說元末明初的南京城。 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在淮南起兵,然後獨立出來。當時朱元璋聽從了手下建議,渡江攻克了金陵,改名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 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後,由於周圍都是割據勢力,他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備戰,因此當時的南京就是一座大軍營。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一切都為戰爭做準備。 最終,朱元璋經過十幾年努力,終於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人,統一了東南地區。 隨後,朱元璋揮師北伐,將元朝逐出塞外,統一了中國。 這時,朱元璋開始考慮遷都了。 確切的說,明朝統一之初朱元璋並不打算將都城放在南京。因為他認為南京有偏安性質,不足以威天下,而且他認為皇宮風水不好,會對子孫後代有影響。 朱元璋曾考慮過江都城放在開封、西安和鳳陽等幾處。 這幾處卻各有各的不合適。 首先,開封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北宋定都於此常年用大量部隊拱衛京師,最終被軍費拖垮。 其次,西安雖然地勢險要,但是卻氣候乾旱,土地蛻化,也不適合做首都。 再有,鳳陽是朱元璋的老家,朱元璋想要在此定都。但是歷史上並沒有哪個王朝在此立國,這裡無論是地理還是經濟都不合適,實在不是合適的都城選地。 最後,朱元璋年事已高,已經沒有精力去執行這種大規模的遷都任務,這件事也就被擱置了下來。 朱元璋確定南京為都城後,開始重修南京城牆,據說當年朱元璋修建的南京城牆是用糯米混合磚石所造,堅固無比。後來抗日戰爭時,日本侵略者圍攻南京,中國軍隊竟然還要依靠朱元璋時代的城牆禦敵,而且防禦效果尚可。 朱元璋和建文帝兩朝皆在南京定都,即便是後來朱棣稱帝將明朝都城遷往北京,南京城還是作為明政府的第二首都被加以重視。 更何況,當時江南的經濟早已超過北方,國家的錢糧賦稅都要靠東南地區支撐,而南京恰恰是東南地區的核心。 明朝滅亡後,清朝對於南京同樣十分重視,當年風光無限的“江寧織造”辦公地點就是在南京。據說古典名著《紅樓夢》的背景就是江寧織造。

南京是短命王朝,朱元璋為什麼定都南京?

眾所周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其實,朱元璋心中一直不願,定都南京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遠後,採取謀士馮國用的以金陵作根據地的謀略,於次年攻下金陵,稱應天府。再經過12年的艱苦奮戰,他終於打垮長江中下游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於1368年正月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議都城之事。當時有幾處地方在商議之中:長安、洛陽、開封(當時稱北京)、北平(今北京)、臨濠(今安徽鳳陽)、南京。朱元璋很想在其老家臨濠定都,但經大臣劉基的極力勸說後,終於改南京為京師,作為都城。 南京雖定為都城,但有三個難以補救的缺陷始終在困擾著朱元璋。 一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質; 二是元朝殘餘勢力仍虎視中原,伺機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長莫及的感覺; 三是大內填燕雀湖而成,地勢下沉,朱元璋認為這破壞了風水,對子孫後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遷都。 遷往何處?他心目中認為長安較好,於是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標去三秦視察。然而,時過境遷,全國經濟格局早非漢唐時代,長安過於偏西,遠離富庶,漕運艱難,遷都長安客觀上已不可能。朱元璋終於不得不概嘆“興廢存數,只得聽天”,打消了遷都意圖。 1398年,朱元璋死後,他的四子朱棣從侄兒手中奪取了政權,於1420年遷都北平。這一方面與北平是朱棣發跡之地有關,但與朱元璋一直不願定都南京也不能說沒有關係。

朱元璋為何定都南京?

金陵地形險要,北有長江天塹,自古為形勝之地。“金陵龍盤虎踞,帝王之都”,在這裡定都,天時地利人和,也正因為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譽,讓南京涵碧樓擇址在這裡,現代與歷史相結合,相得益彰。

南京是短命王朝朱元璋為什麼定都南京

長安 洛陽 燕京 金陵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都。長安 洛陽尤其是長安是一千年前的中心,北京是近八百年的中心。 而南京呢,這個唯一的長江以南的城市(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不南不北)在政治中心常在北方的中國 有何獨特地歷史意義?有的人居然調侃南京是難京,簡直是因果顛倒,居心叵測,中國往往是因為華夏危難才遷都南京,而不是因為遷都南京才華夏危難,一味地詆譭南京。 在北方可以定都的地方很多,所以都分散開了,而南方呢,適合定都的地方屈指可數,所以給人造成了一種假象,如果將定都北方所有歷時不長的朝代做個統計,簡直是南京的無數倍。還有南方的政權為啥只要統一了南方就一直定都南京,這已經充分說明定都南京已經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了。 南京也承擔了巨大的政治風險,經常成為戰場。作為我國跨度時間最長的古都,一千七八百年前是重要首都,乃至近代仍是重大事件策源地的首都,不難看出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慼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洛陽 長安 北京當時的朝廷,好比是中國大家庭的老大,當家道中落時,然後南京小老弟莫名其妙升為老大當家長,由於家道中落,然後沒有完全止住頹勢,但好歹每次都保住了家,致使華夏五千年文化明沒有大的裂痕,更沒有斷絕,世上絕無僅有,獨中國此一家,其他如印度此一波與彼一波完全不是一波,連佛教都都快沒有了。大家都把氣都撒在南京這個厚道仔身上。南京本身是一個移民城市,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南京就這樣被好多麻木地中國人誤解。 好多人是因果顛倒,有本事你在當時,在長安 洛陽 北京建個都試試,我發現中國這樣的無歷史觀和常識的人真是太多了。北方的都城 長安 洛陽 北京都淪陷了,建個啥啊,南方矮子中選將軍,只能南京,南京在長江最靠北邊,最有利於進取中原,選其他只會遲早覆滅。而中國自古受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威脅,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不可分離,所以常常要定都北方,就不難理解後面明朝的遷都。明朝歷時276年,南京做了54年全國唯一首都,220多年的南北雙京之一,何等豪邁,這還不算成功嗎,從南京從全國政治中心轉為經濟中心和政治雙星之一。 全中國歷史上做過全國首都的就4個,長安(包括秦咸陽) 洛陽 南京 北京。 不敢想象,要是沒有東晉南朝350年的抗擊,等來漢人主導漢化了的隋唐(由於遊牧民族長期無法滅南朝 ,還有可能被滅,尤其肥水之戰後,不得不改變了早期的野蠻方式,導致北方的漢人也跟著受到重用,最後不停迭代到隋唐),沒有岳飛擊敗金兵北逃的行都建康,沒有大明王朝的絕地反擊的南方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沒有民國滅清建的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恐怕是大傢什麼樣人都不知道,華夏五千年文明絕對大拐彎或有斷點。 大宋的資治通鑑裡,可是以東晉南朝為正統,北朝無紀,這可是要給皇上治國看的東西。實話實說,任何大動亂的時代,南京一代還算是相對安穩的,五胡十六國 北朝 亂的跟一鍋粥一樣知道嗎,比南朝更要亂,亂的增加歷史考試的難度。所說的偽政權 割據勢力,就讓人哈哈大笑了。 漢族自古都是文化概念而非血緣概念,不管什麼民族,民族大融合,現在五十六個民族早已成為一家,和平共處,沒有壓迫,都是主人,歷朝歷代的華夏包括的範圍越來越廣。 南京的若干個政權裡,除了東吳和南唐是並列割據政權,其他都是當時的華夏唯一在世朝廷。其中東吳是三國中最後滅的,東晉比西晉長治,南朝比北朝(北朝更迭更快,一直到了唐朝,幾乎定都長安 洛陽全是短命王朝)安穩,南唐是五代十國中國祚較長和安定的(五代個個是短命王朝)。 明初54年復雲南 燕雲十六州 雲南,掃漠北和遼東, 踏安南,恢復晚唐前的魄力。明朝雖遷都只是出於抵禦北方的需要,明朝並未滅亡。北京為什麼叫北京,是因為當時的京師在南京,才有史以來第一次叫北京,整個明朝南京保有大部分首都職能。 太平天國使得漢族將領掌握兵權,清庭不得不大量起用漢將,為清的覆亡留下伏筆。 中華民國結束帝制,將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把,啟民智,保住了沒滅亡,進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 故曰,南京是華夏危難時的臨時政治中心和首都,無論是避禍圖存還是重新恢復華夏,南京都是繞不開的城市,無愧於華夏。 古語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南京作為中國古代一個可以稱帝建權之地,同時也承擔了巨大的政治風險,南京在中國歷史毀城多次,死難無數。南京一次又一次地在廢墟里浴火重生,生命力堪稱頑強。 當今的南京,在全國的城市格局中有所落寞,也受到不少人的無情調侃,但作為歷史上有過大起大落的首都,還是會有復興的那一天。


邵俊豪


朱元璋為什麼要定都南京??一連看了十幾位條友的見解,大同小異,都是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各種權衡利弊…………我看啊,都說的在理!!

我就不再繼續說史實了!!講個故事,大家就當笑話聽聽吧!!這還是當年村裡的老人講給我聽的。

話說,那個時候,南京還叫金陵,當年朱元璋以金陵為根據地,取得天下,心想也選個好地方當都城吧!老朱手下有個神秘的謀士,劉伯溫。這位大哥可是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過去未來!老劉就說了:“老大,都城就要選金陵啊,其他地方都不行。”老朱不解,問為啥呀?老劉就說了:“老大,你姓朱,這和豬諧音,百姓背後都叫你豬重八,豬元璋,都說這豬是個愚蠢的東西。”老朱聽後大怒。老劉趕緊說:“老大不要著急,我已經算過了,此乃天意!天意不可違!但是天意卻可因勢利導啊!”“其實,豬不傻,豬精靈,豬精靈得很啊!”“只有選擇‘金陵’做都城,這豬才能精靈啊!”“只有此處才能興旺你老朱家啊!此處能讓你後輩子孫人才倍出,江山永固啊!”老朱一聽,說得有道理啊!天意不可違,還能興旺我朱家!不錯!好就定都金陵!!!

有點扯淡,但我聽到的故事就是這樣咯!(題外話,老人家說了,朱棣把都城遷往了北京,老朱家就開始盛極而衰,後輩朱家人也沒昌盛過了。)




直言管他誰恕


1.悠久的歷史,源遠流長。

南京原稱金陵,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到老朱建國時已經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作為首都的歷史了,在是中國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北京、南京、)中,南京還是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被被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尤其是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時,中原大地的士族相隨南逃,中原政權也隨之南遷。有了衣冠南渡之說。即縉紳和士大夫等避亂南方並落地南京及其附近生根,發芽。西晉末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後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了東晉。

唐“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避亂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

中國歷史上三次衣冠南渡,就有兩次把都城放在南京。(南宋衣冠南渡定都杭州)。

這使金陵保存了濃郁的華夏文化,顯然讓老朱了動了心。

2.比較老朱看中的其它城市,南京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1356年 ,老朱修南京城的時候南京明故宮建築標準就是依皇宮標準建造的。建國後,朱元璋感覺,南京地處東南,不利於西北邊防,又有在鳳陽,北京,開封建都的想法,都由於地理位置與名氣等原因放棄了。

明秦愍王朱頂多, 之國之後,老朱喜歡上了古色古香的西安,有遷都到西安的想法,曾經為此策劃與宣傳過。還特意派穩重的太子朱標巡視過陝西,為遷都做準備。朱標為此奔波效勞,跑遍陝西的山水後,獻上了陝地地圖,可惜不久他英年早逝了此事也遭擱淺。

大明初建時,北方邊患嚴重的,如果置首都於邊疆,顯然,不利於政權穩固。

而南京地處魚米之鄉的江浙一帶,寒冷與饑荒不可能威脅到首都;遊牧民族作為外患,又比較遙遠,從北到南有萬水千山作為屏障,相對來說是安全的,定都於此,稅收也有保障。

3.從中國古代堪輿術(即相地術,俗稱風水術,它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玄術)來看,南京虎踞龍盤,有京陵王氣!老朱好這口。

金陵是南京最雅緻的別稱。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三國時,孫權也在此建都,使金陵作為城市風生水起。使黃河文化洗染了長江流域及整個中國南方地區,成為了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六朝時期,金陵戶口已達28萬之眾,總人口超過了百萬,是當時世界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

所以,老朱經深思熟慮後,把首都放在南京,可謂慧眼識珠了!






很簡單,伊犁不在中原,定都伊犁號令不了全國。成都位於四川盆地,糧食沒有問題,但多山,進出困難,經濟不強,所以不可能定都。長安雖然是古都,但因為長年戰爭,植被早已破壞,經濟已經南移,糧食不足,所以唐以後沒有哪個王朝再定都長安。開封雖然是宋朝的都城,但經濟被破壞,南宋以後中國已經逐漸由內陸經濟轉向海洋經濟,而且是四戰之地,所以也不適合。鳳陽太小,就不提了。南京,做為朱元璋的老巢,根基所在,又靠海,江南魚米之鄉,錢糧肯定沒問題,擁有長江天險,所以定都南京是必然的,缺點是北方領土控制相對較弱。之所以後來遷都北京,是因為它是朱棣的老巢,而且朱棣提出天子守國門,認為這樣可以增加後代的憂患意識,另外北京作為元朝的都城,方便籠絡北方人才,缺點是錢糧以及吸納南方人才,所以他在南京設影子內閣,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不過最終明朝滅亡,問題還是出在錢糧上,農民起義切斷了運河,所以南北兩京是互補關係,直到現在仍然是。


WYWXY


朱元璋攻下定遠後,採取謀士馮國用的以金陵作根據地的謀略,於次年攻下金陵,稱應天府。再經過12年的艱苦奮戰,於1368年正月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議都城之事。當時有幾處地方在商議之中:長安、洛陽、開封、北平、臨濠、南京。西安,成都,伊犁根本沒在考慮範圍。

先說臨濠,是朱元璋的老家。想定都主要是心理上有光宗耀祖的炫耀成份。如果在臨濠建都,害怕淮西勳貴利用家鄉盤根錯節的宗族、鄉里關係擴展勢力,勢必對皇權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他很清楚,就地理位置,政治文化等等條件均不夠格。所以他建了豪華宮殿(中都)但是沒有用,等於閒置。

再說開封:開封位於平原上,沒有防禦的危險。(地處平原,無險可守)之前的北宋遭受了這一損失。第二,經過數百年的戰爭,開封及其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如長江以南地區。如果開封做了首都,那麼大量的金錢和糧食將需要從長江以南運到北方。這個費用很大。(地處平原,無險可守)

經大臣劉伯溫的極力勸說後,改南京為京師。南京雖定為都城,但有三個缺陷始終在困擾著朱元璋。第一,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質。第二,元朝殘餘勢力仍虎視中原,伺機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長莫及的感覺。第三,大內填燕雀湖而成,地勢下沉,朱元璋認為這破壞了風水,對子孫後代不利。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標去三秦視察(自己也去西安考察過)。然而,時過境遷,全國經濟格局早非漢唐時代,長安過於偏西,遠離富庶,漕運艱難,遷都長安客觀上已不可能。朱元璋終於不得不概嘆“興廢存數,只得聽天”,打消了遷都意圖。


水龍頭也讀史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朱元璋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在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之後,他改名為“元璋”。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於1368年在應天府稱帝,年號為洪武,國號為大明。其中應天府是南京在明朝時的稱呼。

朱元璋從社會底層爬起來,一路過關斬將,直到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可謂說是非常艱辛。至於為何選在南京稱帝,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朱元璋稱帝的時候,所佔據的城池裡面,只有南京最適合作為都城;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北伐,以掃除元朝的殘餘勢力,朱元璋得選擇一個有利於籌集糧草,交通方便的地方。而南京所在的江東地區,正好是特別富庶的地方,糧草自不必說。

對於朱元璋選擇定都南京,接下來稍微詳細敘述一下。

一: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帝王之都。

當年孫權在東吳稱帝的時候,就選擇定都於南京,這時南京稱為建業。後來西晉由於北方的連年戰亂,滅亡之後,南渡的東晉依然選擇以南京為都城。至於接下來的南北朝時期,南方四個王朝都以南京作為都城。從這一層面來說,朱元璋選擇定都於南京,並無不妥。

朱元璋一直在南方征戰,後來又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佔據了南方廣袤的土地。在南方的這些城池中,最適合稱帝的,就是位置良好的南京。至於西安,伊犁,朱元璋不能很好地掌控,成都的位置又不適合北伐,所以南京理所當然地成了都城。

二:南京所在的江東地區,資源豐富,能為北伐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與南方的其它地方相比,定都南京,可以就近籌集糧草,這可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因為打仗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巨大的物質保障,打不了勝仗。況且北方的大片土地依然被元朝殘餘勢力佔據,可能還會進行多次北伐,讓南京作為物資基地,有很大的可行性。

另外與成都相比,南京的地理位置,更適合北伐,水路,陸路都方便北上。正因為交通方便,對於前方作戰的軍隊,也能及時地提供物資供應。

總之,在朱元璋的眼裡,選擇南京稱帝是最好的選擇。後來事實證明是正確的,朱元璋以南京為後方基地,幾次北伐都取得了成功,當然也統一了天下。


子正尋道


朱元璋取得天下後,先後考慮過鳳陽,南京,洛陽,西安,北京,這幾個,鳳陽地方太小,這不過對家鄉眷戀而已。北京元政權剛走,不安全,也排除了。洛陽人口稀少,達不到首都條件。西安朱元璋和朱標考察過,可是朱標病故,此事擱淺。最後朱元璋定都南京,因為政治經濟南京實力雄厚,南京是不二之選。


於英喜


只是談下自己的淺見,望大家不吝指正:

1.朱元璋的老家在安徽鳳陽,在他跟隨郭子興起義以及隨後的發展勢力過程中,一直在應天(今南京,時稱應天)周邊,可以說是朱元璋的根據地,大本營。在這樣的地方,最容易建立政權,最容易鞏固政權。其次,南京也是古代適合建立首都的理想位置之一,有帝王之氣。隨時傳說龍脈已經被破壞,但是建立一時的政權還是沒問題的。

2.都城建立在西安,困難太多。距離自己的根據地太遠,相比南京,西安不是最佳選擇,選擇西安不如選擇北京,更近一些,好控制一些。

3.伊犁?怎麼想到伊犁,這個想法很奇特,伊犁建都有什麼優勢?有什麼理由去伊犁建都?


冰鎮西瓜遊越南


公元1391年,建立明朝不久的朱元璋曾派太子朱標去考察西安,也算是有了遷都西安的想法。一旦事情敲定,那麼西安將自唐朝後再度成為帝國首都。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太子朱標就不幸病逝。此後,朱元璋也未提遷都西安的事情。

那麼,除去不吉利等封建迷信因素,朱元璋放棄西安是還有其他什麼考慮嗎?

從歷史的進程來看,西安一直到近現代都會成為都城的候選城市。然而,即便是在其最後輝煌的隋唐時代,西安也已經很難符合帝國統治者的需求。這個脈絡一路發展到朱元璋的時代,不僅沒有改觀,反而是愈演愈烈。順著這個脈絡探索,就知道朱元璋不太可能放棄南京而到西安建立一個新的首都。

作為以江南西部為基地崛起的勢力,朱元璋最穩固的根基就是在長江中下游兩岸。南京則是他重點營建過的老基地,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非常重視核心力量控制的君主看來,輕易離開自己的舊根基是一件比較危險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皇帝將放棄最支持自己的派系,去和一群原先的地方派共處。原本的首都官宦也要舉家遷徙,在漫長的全程中蒙受財產損失和旅途勞累。至於搬遷過程本身,也會影響朝廷的工作效率。這些都是朱元璋不得不查的基本因素。

古代的中央集權帝國,還往往面臨著一個需要大量汲取資源的問題。因為皇帝腳下就有大量的官宦需要養活,為這些官宦人口服務的其他群體也會耗費大量的糧食等戰略物資。所以,首都的位置不能遠離重要的農業產區。否則,僅僅運輸途中的耗費就又是一筆難以承受的損失。

從南宋開始,長江中下游平原的農業產出就是各產糧區裡最高的。朱元璋建都南京,並通過擊敗張士誠勢力來奪取蘇州,也就是控制了當時的天下經濟中心。南京本身離開太湖流域很近,還有長江等水系的運輸便利,是其他大城市所難以比擬的。這才讓他有足夠的資源去大修建新的南京城牆,將整個城市的面積都大大擴增。也只有江南的糧食產出,才能滿足他供養大量官員和軍隊的需求。就是江北的淮河流域,在當時也是可以提供較多糧食的地方。

再對比下同時代的西安,你就知道明朝不太可能捨棄南京。先秦時代還是千里沃野的關中平原,已經因為千年的過度開發而變得土地肥力下降,不能繼續維持極高的產量。這對於京城的大規模人口來說,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情。如果要向西安輸送大量的物資,就必須建立東出中原和南下巴蜀盆地的長距離交通線。

早在隋朝建立後,西安的資源不足問題就已經非常明顯。以大興土木為著稱的隋煬帝,就是為了改變被動依靠關東物資輸入的局面,才跑去中原地區再建立一個東都洛陽。這和當年的東周與東漢遷都,是完全不一樣的考量結果。但東都的建立,不僅分流了部分官宦人口,也讓皇帝的隊伍可能直接取得中原地區的農業產出。加上從太湖平原地區開挖而來的大運河系統,確保了南方的糧食可以更方便的抵達帝國核心。

所以,隋煬帝浩浩蕩蕩的下揚州視察,也就不僅僅是出門散散心的簡單旅遊。在王朝覆滅之時,他也寧願遠離舊權力中心的關中,而要死在長江邊的溫柔鄉里。

到了唐朝的中後期,運河漕運的準時抵達與否,甚至成為了皇帝能否繼續維持正統地位的考核標準。從關中到洛陽,再到揚州的運河沿途,是帝國不折不扣的生命線。任何在這片狹長區域發生的叛亂,都對遠在關中的朝廷有著釜底抽薪的作用。安祿山在東北方向的范陽起兵後,就優先選擇南下截斷這條大動脈。逼的唐朝皇帝必須放棄關中,逃亡南方的巴蜀盆地避難。

這個趨勢,又在五代時有了進一步發展。原本由洛陽承擔的中樞位置,逐步轉移到了開封身上。於是,宋朝便不可能將都城搬離開封。開封城也取代了洛陽和西安,成為了帝國內最繁華的城市。哪怕經歷了靖康之變與蒙古大軍南下的兩次浩劫,都依然能恢復為中原地區最大的城市。到了朱元璋當皇帝的明朝,帝國財富聚集地的接力棒,就又從開封轉移到了南京。

也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明朝曾一度考慮將未來的王朝首都設在開封。因為開封有舊運河保證物資輸入,又不像南京那樣遠離北部的重兵駐紮地區。但大運河的走向,在元朝時便開始就將側重點從原本的西北方向轉到了正北方向。較新的運河河道,從淮南直通原本的邊境大要塞--幽州。只不過這次江南財富的輸入,源頭是草原商隊的助攻。正是他們催生了、盛極一時的大都,反過來逼著運河改道。

於是,連條件更好的開封也最終落選。因為新生的王朝沒有足夠資源,去重修一條漫長的舊運河。回頭再看看更加偏遠的西安,自然是更沒有機會選上了。

至於後來被朱棣定為新都城的北京,在當時也不在都城的選擇範圍之內。在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昔日大都已被重新定位成一個防禦北方蒙古勢力的邊境大要塞。若非造反的燕王要將首都搬遷到自己的核心地盤,那裡或許會重回隋唐時期的幽州角色。

甚至可以毫不客氣的說,若不是有元朝開挖的大運河,朱棣無論如何也要考慮下經濟成本和維護費的問題。雖然有宋元時代留下的海運可做備選方案,但帆船的風險始終高於河道兩岸的縴夫。

最後,朱棣的行動也足以說明:即便不考慮錢的問題,皇帝也不太願意離開自己的直屬區域。


南院大王喬峰


第一:因為南京當時是他的革命根據地。建國初期全國一窮二白。

第二:朱元璋是唯一一個由南方統一北方的王朝。哪裡有他的一切家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