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个忠义村,村民全是清朝守陵人的后裔,清朝守陵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一无是处还长得丑


雍正八年八月十九,在皇帝的命令下,泰陵开始兴建。为此设立了一个专门的保护机构——泰宁协,此举标志着陵寝管理制度诞生。


清西陵太妃衙门到守陵村的转变

后来又设立了东府、西府,雍正皇帝派来了镇国公、辅国公驻守,在清西陵还设置了事务衙门,负责所有的事宜。

清西陵的守陵机构包括了:内务府、礼部、工部、兵部衙门等,是一个自上而下,分工明确的管理机构。

比如其中的内务府衙门,主要是负责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分为大祭祀和小祭祀,大祭祀是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冬至、岁暮以及帝妃去世时间。小祭祀就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陵寝管理制度一片混乱。曾经的一些守陵大臣逃的逃跑的跑,陵寝管理机构也渐渐的消失。

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一个名叫尤润波的举人,主张把太妃园寝内务府(太妃衙门)改名为忠义村,不过留了原来太妃衙门西南两门的楹联:

村落新城仍是当年梓里,禾麻逐植居然今日桃源。远山一水无异伊颖地,耕田凿井同游西口之天。

▲忠义村西营门

而其他的一些机构,也渐渐的改成了满族的村落,曾经的守陵人也慢慢的成为了河北地区地道的农民。那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守陵人的生活:太妃衙门下人人都是爷

自从1730年泰陵修建成功,大批的满族三期八旗子弟,就被调过来看守皇家陵寝。清朝会根据官级的高低,每月给他们发放不同的俸禄。

比如说乾隆三年,官员每个月的俸禄是乾银28,000多两,每月米石4000余多石。如果官员家里面有妇人家属,还能分到一匹纱,两匹布。

子女上学费用全免,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碰到一些特殊情况,上面还会有赏银。什么是特殊情况?家里面有喜事,赏银十两,丧事八两。

另外正所谓一人得到鸡犬升天,除了这些当官的有赏赐之外,守陵的太监也会有。

每年到了冬季的时候,太监们都会得到素纺丝一匹,毛青布5匹,棉花4斤,记住这还是赏的,不是发的工资。当时的守陵人的生活非常好,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平时主要负责打扫一下卫生,到时间举行祭祀就行了。

基本上就属于等于光吃不干,上面给的补贴还特别多,地位也比较高的差事。

守陵人的生活:工资发一半,活还得照干!

但是从咸丰年开始,这些人的工资就不能按时发放了。就算发放也只能给70%的俸银,剩下的30%给纱票。纱票买不了东西,所以对他们来说,只能算作是废纸。

俸禄发不了,守陵人的生活情况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咸丰七年八月份,守卫在这里的披甲兵硬闯衙门,只是为了粮饷的事情。

到了同治六年的时候,前面的70%也发不到了,只能发一半。这种糟糕的情况一直延续了光绪、宣统三个时期,前后加起来将近50年时间。

一直到1911年,宣统帝宣布退位,根据当时民国政府签订的“亲皇室优待条约”等各项规定,守陵人的工资都是由民国政府发放。但是和之前一样,也是发不全,财政部每年都会拖欠清皇室大量经费,更不用说这些守陵人的工资了。没有钱怎么办?只能砍伐周围的树木,卖给别人为生。

后来周围的树木都砍完了怎么办?架不住皇室陵墓地广人稀,因此很多守陵人会把土地租给那些大量搬迁过来的汉族人。

汉族人负责种地,满族人负责吃租钱。由于也是刚开始干地主这种生意,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收租。所以每次遇到水灾旱灾的时候,只能实行减租。

就算是这样,他们的生活依然很难维系,有的人甚至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去卖儿卖女。而且就算是收来的租金,也只能维持个四五个月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就要出去打工或者要饭了。

守陵人的生活:有地种,有饭吃,有奔头!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之前,解放战争之后,随着《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在第1次土改的基础上,平分了土地,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而这些大量占有土地的守陵人后裔,则是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最后忠义村的很多土地被没收或者是重新分配,因此守陵人后裔的土地面积大量减少。

另外在清算地主的时候,还要对忠义村的满族人要算两笔账。一方面是他们吃租金剥削人,另外一部分是他们也有人流落在外,也有被剥削的一面。

在解放之后,村民基本上都有了土地。但是很多满民养尊处优,不会种地,只好出去打工卖力气。有的人跑到北京拉洋车,聪明一点的到张家口做买卖。

后来在1958年之后,随着全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劳动力也按照军队编制,分成了班、排、联,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又有了大队的分法,忠义村通过抓阄的方法分成了两个生产队。村民们也开始进入了集体劳动,吃大锅饭的生活。

这个时候忠义村只不过是300多口人,一家也就是三五口的样子。和其他地区的生产队差不多,一般每个人劳动一天能够挣10个公分,也就是相当于人民币2分7厘5。到年终的时候,以粮食的方式进行结算。后来在1959年到1961年碰到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村民的生活又陷入苦境当中。尤其是在1961年的时候,村子里面饿死了不少人。

到了70年代末期,人民公社化运动彻底废除,生产队得到解放,土地重新分配到了农户手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忠义村的情况有所好转。

1974年的时候,忠义村的村民又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使用化肥,粮食产量得到大幅提高。虽然忠义村的村民仍然分成两个大队,但是土地采用了新的分法。

在这之后忠义村就和其他地区的农民生活情况一样了,国家的几次改革,也全部都赶上了。如今忠义村又准备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提高经济收入。

在忠义村旁边有一个太妃陵,当地的村民都把这里称作是小绿陵。因为这里的建筑基本上都是绿色琉璃瓦,所以有了这个称号。根据村子里面的一些老人回忆,小绿陵虽然早已经不归属忠义村管辖,但是自从解放之后被县文物局接管之后,仍然交给村里人来照看。

一般都是派一个人过去,有本来是忠义村的人,也有一些是从其他地方搬到忠义村的人。基本上都是光棍汉,家里面也比较穷,所以让他们来负责看护陵寝。

不过实际上并没有工资,唯独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小绿陵前面的空地上种点粮食。有些人还会放放羊,基本上可以解决生计问题。

这也算是继续延续着祖先的任务吧,不过现再过去,基本上已经很商业化了。


史之策


作为清朝守陵人后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朝入关后,先后在河北遵化和易县建立了皇家陵寝,而伴随着陵寝的营建,大量八旗子弟由京城迁入陵寝所在地负责祭祀和守卫皇陵,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守陵人”,忠义村是易县清西陵的守陵人后裔村落,在我的家乡清东陵同样也有很多守陵人后裔村落,这些村落大多都是由清代皇陵内务府人员居住区和八旗兵营转变而来的。要说清代时守陵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守陵人的历史。


▲裕陵最后一任翼长阿和轩

守陵人的来源。

最早的清朝关内守陵人是清东陵顺治皇帝孝陵守陵人员,康熙二年,孝陵建成并安葬顺治皇帝,由此一批八旗子弟由京城迁往东陵管理并守护皇陵,这些人的来源都是由驻京八旗挑选出来的,如有正白旗都统吴拜,费扬古,顺治皇帝的侍卫,乳公等等,这些人的后裔基本世居东陵,家族后裔都分布在之后营建的各陵寝中任职。随着陵寝的陆续修建,每建一座陵寝都会有相应的衙门建立,所以守陵人员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后裔也成为了现在东陵满族人的主体构成。


▲重修慈禧定东陵现场守陵官员

㈡守陵人的工作。

清朝守陵人员的工作主要就是祭祀、守护陵寝,统归马兰峪的承办东陵事务衙门管理,东陵总管内务府大臣由马兰镇总兵兼任。各陵均分设内务府负责日常祭祀,八旗兵负责巡护安全,而礼部和工部各陵不单独设立,由陵区外的礼部和工部统一负责。以孝陵为例:

⒈内务府人员包括: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尚膳正、尚茶正各一人,内管领、内副管领各一人,膳房拜唐阿七人,茶房拜唐阿五人,香灯拜唐阿两人,领催两人,闲散拜唐阿二十八人。

⒉驻防八旗包括:总管一人,翼长两人,三等轻车都尉一人,佐领一人,云骑蔚一人,章京十六人,骁骑校二人,领催四人,披甲人七十六人,衙门吏两人。

以上只是孝陵的守陵人员,还不包括孝东陵,其他如裕陵、定陵等人员均类似不等,皇后陵及妃园寝人数略有减少。这还不包括树户、鹰手、割草人、扫院人等在内。这些守陵人各司其职日复一日的守护皇陵。

▲重修慈禧定东陵现场守陵人员

㈢守陵人的待遇

守陵人的待遇应该说是不错的,他们不用种地,由朝廷拨付俸禄及米粮,东陵设有永济仓,米粮由通州运河码头领取运至永济仓按时发放,俸禄由遵化州、蓟州、丰润县、玉田县到直隶藩库领解。请看清代东陵守陵官员的俸禄记载:

总管内务府大臣春秋两季各七十七两五钱,米粮为三色俸米六石四斗五升、江米三斗二升五合、白米二石五斗、粳米三 石二斗二升五合。俸粟米折银四十两零一钱六分,八成银三十二两一钱二分八厘。眉批:粟米二十五石八斗五升。四色共七十七斛二斗五升。各内关防郎中、员外郎、内管领每员春秋二季,每季文职五品双俸银八十两。减半三色俸米三石三斗:江米一斗七升五合、白米一石四斗七升
五合,粳米一石六斗五升。俸粟米折银二十一两零六分五厘,八成库平实银十五两八钱四分二厘。眉批:粟米一十三石四斗。四色四十斛。––援引《陵寝易知》

各级守陵人员的俸禄均有相应标准发放,最高的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最低的为各陵树户、割草人等,每月仅有银一两,米二斗五升。
▲图中红圈处为清代东陵内务府营房


综上所述,清代守陵人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甚至比公务员还要好,不但有俸银还有米粮,连住所房子都是朝廷盖好的,并且可以携带家眷,而且大多世袭,后代子孙大多都在各陵当差,可以说生活相当稳定。清代时这些守陵人除内务府人员居住在陵区里以外,其他人员均住在陵区外的马兰峪,承办东陵事务衙门、八旗兵营、礼部库房、永济库等都在这里,因为守陵人都是由京城陆续迁来的,很多京城老字号店铺就在马兰峪开设分号以满足守陵人员的生活习惯,马兰峪因此当时也被称为“小北京”。守陵人世代居住生活在此,当差守陵是工作,吃喝玩乐是生活。


孤竹公子


河北有个忠义村,村民全是清朝守陵人的后裔,清朝守陵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大部分中国人其实对于祭祀方面的一些事情十分的看中,因为从古至今,我们对于大自然上一些奇妙的事情无法解释,就利用这种说法,从而就显现出来敬畏之心。当然在皇帝死后,他们就并不是直接被安葬,甚至也会有一部分的守陵人世世代代的去看护他们。元朝的时候,成吉思汗的守陵人就是非常的专业,而往近里面说,或许清朝的守陵人,我们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大概是在18世纪中叶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人群,他们非常专业而之后就开始成为了清西陵的守陵人。当然这些人所看管的皇陵到底是哪一处?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清朝陵墓,也就是皇帝的陵墓。

当然,如果研究过清朝历史的时候,我们一定知道相较于清西陵,其实清东陵所埋葬的人群更多,甚至存在一部分的皇帝和其他的嫔妃。只是由于一种构想或许,清西陵并没有那么辉煌,甚至显得有些落魄。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其他人偷盗的可能也就大大降低。

当然,虽然偷盗的可能降低,但是守陵人也不会降低自己的要求,必然一直守在陵墓旁边缺保护里面墓主的安全。其实说起来也是10分的简单,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并不需要去做任何的事情,仅仅只是负责看护而已,一旦出现任何的问题尽力的保护就是他们的职责。甚至在当时也有一部分官员十分想要去清西陵,因为十分闲散。除了晚上的时候需要看管一下平时只要自己形骸放浪就可以。当然这种自己的境况其实是按照当时朝廷的本领来看的。

可能在早期的时候,这些手里人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舒适、娴静,但是等到了咸丰帝之后就改变了这种结局,为什么呢?当时内忧外患,其实朝廷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时候,甚至有可能被别的地方的人压迫。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上下非常紧张。所以大部分的人以及资金也就投入了军事防御方面,减少了工资的派发,这些人生活也就更加的艰难。

最重要的是我们都知道晚清在辛亥革命之后就彻底的消失,而他们所要的职责就是守护这些清朝的皇帝,所以社会上其实对他们有些不太认可。自己唯一的依靠都已经消失,到底应该如何寻找出路呢?他们的生活也是非常的贫困。加上之前的闲适生活让他们身上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更加不愿意去自己劳作。

当然当时有这样一位秀才提起了清西陵,所以经过上面的改正,将他们所处的这个地方称之为忠义村。

之后的生活差不多就是在建国以后了,相比于他们之前有工资的生活就更加的困苦,也就不得不融入到社会主义的阵营之中,和我们现在生活方式一样。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也丧失了自己的特权比如对于土地的拥有,但是经过新政府的调整,他们有了自己私人的土地,也就像其他的老百姓一样只是身上还有自己的指责。我们也可以看到经过他们的努力自己丰衣足食,而不用操心其他的事情。特别是现在一些,对于文物的的保护更加让他们放心。

当然现在关于陵墓的一些事情,其实做做旅游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忠义村的干部或者老百姓就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极力的发展当地的旅游业,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来源,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幸福美满。很多人表示守陵人是非常痛苦的世世代代都是如此,但实际上内心存在这样的职责,自己还可以选择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他们也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对于忠义村你是怎样看待的呢?欢迎一起讨论。


猫眼观史


在忠义村的西面,那是大清的孝圣宪皇后的陵墓,也就是乾隆生母的埋骨之地,我们经常听说的清西陵,就包括这里。

按照历代皇室的习惯,皇族的陵寝都是在生前就修好的,而这位太后的陵寝,动工于儿子登基后的第二年,历时七年完工。这是妃嫔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既体现了乾隆对母亲的尊敬,更是当时大清国力鼎盛的象征。

陵墓的配制问题

按照满人的习惯,一般只有皇帝才会有单独的陵墓,皇后、妃嫔几乎都是在靠近皇帝的地方,一个坑里面埋入的。但是也有少数女性,因为受到格外的荣宠,或者就像这位皇后一样,儿子做了皇帝,那么他们就能得到单独的安葬。忠义村一开始并不是作为孝圣宪皇后单独的埋葬之地的,早在雍正还活着的时候,就把这里选定为众妃嫔的埋葬之处。在1730年决定将这里定位陵墓后,就自然要选定一波人马,来负责墓地建成后的维护工作,包括打扫、祭祀这些事情。于是不久后,这里就设立了内务府营房,准备以后专门管理这片墓区。

村子里住着些什么人?

这村子里面一开始只住着内务府营房的人,外面周围的百姓,根本不能靠近这里,连里面有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乾隆二年这里开挖墓地之后,为了符合祥瑞之意,他们先是在墓地周围建起了长达40多华里的风水墙,然后在墙外又每隔三米就要种红椿树,距离这红椿40步外要种白椿,再在十里外的地方还要种下青椿树。最外围的椿树之间还用代表着皇室的黄色的丝线连接起来,然后挂上牌子做警示用。又在据此20里外的地方,竖起了界牌,上面写着禁止老百姓进去。



里面的人也是经过挑选才能去的,这些人都是正宗的满人,而且个个都是上三旗的人。起初这里只有三十多人,包括一个主事,一个副职管理,还有三十个打扫的下人。这些人分工明确,有的是负责做面的,有的负责做酱的,有的负责酿酒,所有的这三十多个人,都统称为守陵人。

这些人平时做些什么?

自从被选为守陵人后,这些人就定居在这里了,除了日常的打扫工作外,其实没什么别的事情,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要在主事的带领下,在墓地祭祀太后。过年的时候这里还有耍龙的表演,据说这是乾隆来的时候,留下的一个节目。起初他们耍龙的时候,龙是一个整体,后来为了纪念雍正在位的十三年,就把龙分成了十三截。这节目表演得很有看头,据说经常在过节的时候进宫表演,还多次得到过赏钱。即使是到了慈禧的时候,他们还进宫表演过。



村民现状

自从1920年前后,满清灭亡没几年,这里就不再是单纯地作为守墓人了,很多人变成了农民,在当地耕作。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兴起,他们又把这里开发成旅游景点,收入还不错!


小镇月明


守陵人,他们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毕竟守陵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信仰。

古代人非常看重风水,特别是皇室,他们认为这不仅仅关系到自己百年之后后代子子孙孙的富贵,也关系到后代的命数,所以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修建只属于他们的陵墓,并且专门派人守陵。

清朝刚刚入关的时候,在关内是还没有陵墓的,只有在关外的三个陵墓,也就是福陵、永陵、昭陵,这就是著名的“关外三陵”,墓里埋的分别是太祖、太宗以及四个元祖,这其中建立最早的是埋有四个远祖的永陵。

这座陵墓刚刚建立的时候,守陵工作一直都由爱新觉罗氏担任,满族人入关之后,守陵工作变成了三个,加上了清东陵和清西陵。

守陵人的职责不仅仅是防止盗墓贼的入侵偷盗,还要在当朝皇帝来皇陵祭祖的时候负责准备祭祀的贡品以及皇陵的日常维护。

守陵人的挑选上面也非常严格,仅仅从八旗子弟中挑选,这些人一般要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在面对盗墓者或者是擅闯者时,至少要有将他们擒住的能力,所以,守陵人一般都会武功。当时的大清律法规定,如果有人敢靠近陵墓400米以内的范围,这些守陵人有资格将他们射杀。


朝廷给他们这些人的待遇是相当丰厚的,在清西陵建立之后,朝廷就开始为守陵人们设置各种各样的机构专门为他们服务,比如面匠、酒匠、糖匠等等很多琐碎的小东西。

但是,守陵人也有他们的苦恼,他们不能跟外界有任何的接触,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境地。他们这些人,在这项工作上基本上一干就是一辈子。如果他们的后代传承了上一辈的技术,也会延续下去。

在陵墓附近,一般建有大规模房屋,以提供守陵人居住,在那些工匠们来到这里之后,也会分发给他们一批房屋和土地,之后,他们那些人也开始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为了方便这些人的子女接受教育,清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学院机构,除了让他们学习文化之外,他们平时还要学习怎样守护陵墓以及很多关于祭祀的内容,以便于“子承父业”。


那么,在大清朝灭亡之后,守陵人怎么样了呢?

清灭亡之后,守陵人的管理方面越来越混乱,有很多人离开了皇陵,有一些人则选择了留下。

根据当时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约定,留下来守陵的那些人,一切开支都由民国政府承担,但是,相比清朝还在的时候显然少了很多。

后来也有人说有一些地方的村子原本是守陵人家族生活的村落,就是守陵人的后代,河北著名的忠义村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他们仍然守在这里,依靠的完全是信念。

不过如今的忠义村已经发展成了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参观,这里的居民也因此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


夏目历史君


清代时的皇陵普通全都布置活人守陵,代代相传,而这一任务也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担当的,他们必须得是宗室亲贵,以至有相称一部分人是天子的远亲。

我们如今提起守陵人,大部分以为其义务就是维护好陵墓,防止呈现盗墓或许破坏的状况。实在他们的任务并不是如此复杂,守陵人除去关照好皇陵之外,还需求包管祭品的一般供应和高品质。

并且每一年天子来皇陵祭拜先人的时分,守陵人都需求做好欢迎任务还有布置好随行人员的留宿麻烦。以是守陵人的合作是十分详尽的,他们的职位也相称于清代期间的公务员。

朝廷除去每一年赐与一定的俸禄外,还会给他们一些地盘。清代天子的祖陵永陵建成后,事先朝廷布置了一个完好的部队领袖,守陵人部队最高峰期间增加到三千人,这些人终身只干一件事,就是保卫皇陵。

在这么世代保护的轨制下,在关外三陵左近也逐步形成了守陵人乡村。直到1912年,清代正式沦亡,这也意味着,这些为皇家效劳的守陵人下岗了。

固然他们不在祭奠,但世代假寓,依然生存在关外三陵左近,默默地保护着先人。清代沦亡的一百多年来,固然守陵人的生存已与这个社会融为一体,生存习性也与周边汉人没有甚么两样,以至愈来愈多的守陵人后世为了寻求更好的开展而挑选分开本来的村落到大城市里闯荡。


奇趣讲史


自古,中国人对宗族祭祀的事情就看的极为重要,自古至今,能够留存下来的,某些朝代的守陵人其实还是不少的,比如元朝就有,世代守护成吉思汗衣冠冢的专业的团队,而清朝作为一个灭亡了一百多年的王朝,清朝的守陵人自然也是还在的。

相传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永宁山下就来了一批人,他们组织起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看守清皇陵。



这群人看守的那一座陵墓,正是清西陵,清朝的皇帝,大半都埋葬在了清东陵,只有少部分皇帝,以及数目众多的妃嫔埋葬在了清西陵。

相较于清东陵,清西陵无论是在规格制实,抑或是在奢华程度上,都差了很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初清东陵被盗的时候,清西陵可以躲过一劫。

专门负责守护清西陵的那个部门,在清朝时期地位一直都比较超然,因为他们只是负责看守陵墓,主管一些祭祀的事宜,平日里却是不需要做太多事情的,也正是因此,清西陵的守陵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一块香馍馍。



清西陵看官部门的官员,抑或是职员,平日里只需要放浪形骸,领工资就足够了。

等到晚清时期,也就是从咸丰帝的时候开始,清西陵人的生活水平下降了不少,因为大清内忧外患,清西陵的守陵人很多时候也得不到够数的工资。

等到辛亥革命以后了,晚清政府也消失了,这时候的清西陵生活过得更是苦不堪言,在一名秀才的提一下,清西陵的看官部门正式更名为了忠义村,而里面的百姓,虽然过得也还好,可以靠着租赁土地收费,但是却因为养尊处优惯了,生活过的一直都比较差。



当然了,清西陵的守陵人虽然过了一段时间的苦日子,但苦日子并不是永久的,清西陵的守陵人在建国以后,也加入到了社会主义的阵容中来,入乡随俗,跟着一起分配大队,一起工作一起收获。

清西陵的主子们也就是在晚清的时候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等到建国以后,里面的人大多已经能够习惯这种生活了。

虽然说清西陵的守陵人们没有了特权,没有了属于自己私有的土地,但是自从跟着共产党走以后,忠义村的生活条件却是改进了很多的。



现在里面的居民完全可以靠着忠义村的名声,发展旅游业,让更多的人前去参观,忠义村的村民也因此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魏青衣


在古代对祭祀是非常重视的,到了皇家更是无比的重视。每个皇帝上台之后都会开始修建自己的皇陵,而且整个朝廷对陵墓的修建非常的重视,很大一笔国库的收入都会投入到陵墓的建设中去。

当皇帝死后,葬入皇陵之中,还需要有人看守黄陵,这些就是传说中的守陵人了。在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在东北的陵墓之外,他们先后修建了东陵和西陵。在这些陵墓在建设完成之后,肯定会有专人来看守这些陵墓,保护这些陵墓不受毁坏。

满清为了保护这些陵墓,可谓是花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首先这些守陵人都是从八旗的子民中挑选一个,一个个都是身强力壮。同时守灵人他们的待遇可谓是非常的优厚,因为皇家需要他们所做的事是非常重要的。只不过他们虽然过得似乎不错,但是却完全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和外界不能有任何的往来。

河北的忠义村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这个村的子民原来就是守陵人的后代,因为守陵人的后代会继承他们父辈的事业,把陵墓继续守下去。满清在的时候还好说,满清灭亡了之后,民国政府虽然还发给他们工资,但是与满清在的时候相比已经非常少了。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会像以前那么不自由,很多人都离开了这个地方。

现在这个地方已经完全对外开放,作为一个风景名胜地区。村子里的人也像普通的老百姓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样与世隔绝。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13世纪末,欧洲东部诞生了一个国家:莫斯科大公国。当时在欧洲它还是个不起眼的国家,领土还没有北京市大。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日后那么疯狂成为叫全世界恐惧的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