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這兩個詞語有什麼區別?

手機用戶4132641384


在古代有很多文豪、詩人,他們的文學作品在今天看來都是一些仰之彌高之作,但或許是由於時代不同的緣故,導致了對古代詩詞的理解方面有一定的誤解。

就比如“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這兩個詞從字面上看,兩詞之間只有一字之差,而且都有“黃花”二字,注意此處黃花並不是指黃花菜而是指超凡脫俗的菊花。


看似區別不大的兩詞卻大有不同,因為昨日黃花這詞本就不存在,是後人對明日黃花的誤用,所以昨日黃花一詞雖然現在很多人在用,本身其實毫無意義。

而明日黃花是有出處的,這詞最早出自於蘇軾的《九日次韻王鞏》這首詩詞: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従事到青州。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古代的好朋友之間聚會都非常文雅有情調,他們的聚會是為了敘舊的同時一起欣賞美景然後吟詩作賦,互相學習互相探討,並不像今天的我們聚會,大多就是簡單的吃飯唱歌,或者為了在朋友面前炫富。


而且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有便捷的通訊工具存在,好朋友之間都可以通過打電話或者視頻。而古代並沒有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只有通過驛站向對方傳遞信息。在交通工具發達的今天郵寄一個普通郵件可能都需要三四天左右,可想而知在古代收到一封信沒有十天也要半月之久,相隔很遠的兩人之間想要交流並非容易之事,好友之間想要見一面就更加的彌足珍貴。

這首詞是蘇軾和好友王鞏在九九重陽節相聚一起登高賞菊所寫,兩人難得一見,肯定少不了把酒言歡,吟詩作賦。詞中所寫的是蘇軾在深秋降霜的時節和友人在重陽這個節日不知道如何度過時,只能借酒來消愁解憂,並一起在樓中遠眺大江兩岸晴秋的美景,喝酒過後酒力慢慢減退,感覺到了冷風拂面。

在此情此景之下,蘇軾便想到了自己身處在世事的紛紛擾擾和官場的勾心鬥角,內心無比的無奈和厭惡,渴望超凡脫俗,但卻無法真正免俗的無可奈何。

只有在如此美景和友人一起痛飲,才是最快樂的時候啊,而此時友人王鞏卻說,時候不早了,要準備離開,蘇軾內心是多麼不捨,所以便挽留友人王鞏說:“重陽節過後菊花會慢慢凋謝枯萎,並不是像今日的菊花一樣美,可能連迷戀菊花的蝴蝶都會為之感到嘆惋傷悲。”勸王鞏在這難得美景之下痛快淋漓的暢飲一次,要珍惜眼前的良辰景色,要盡興而歸,不要等到“明日”黃花凋謝了,才會為此感到哀愁。



詞中“明日黃花”中的“黃花”指的是菊花,“明日”不是指明天而是泛指重陽節過後,所以“明日黃花”的原意就是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

“明日黃花”後來在《少年遊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這首詞中也出現過,“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此處的“明日黃花”意思是美好的時光容易逝去,好的花很難長久,所以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在蘇軾看來,人生就如同一場夢,在夢還沒有醒之前就要盡情的玩樂,就如同明日黃花將要凋謝,所以要趁著黃花盛開盡情的玩樂。

後來宋朝的胡繼宗《書言故事》中對“明日黃花”下了一個定義為“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

這便導致了後人們開始用“明日黃花”這個詞來比喻過去的事物,現代人的用法多半是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經過時過氣的人物事物。


歷來現實


有文化和沒文化的區別。

現代社會,文盲比較少,但沒文化的人一掃一大片。


很多人提筆就寫錯字,張嘴就唸別字,而由於不瞭解成語背後的文化意義,胡亂使用,更是比比皆是。

比如,題目中提到的“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如果,不瞭解其來源,還真不好分辨誰對誰錯。

咱先說答案,這兩個詞的區別就是,“昨日黃花”根本就是後人瞎造出來的,只有“明日黃花”,沒有“昨日黃花”。

啥是明日黃花呢?宋代的胡繼宗在《書言故事》中解釋: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

這麼說來,“昨日黃花”不更過時嗎?

要解開這道題,得先搞清楚“明日”是哪一日。

這個成語是大才子蘇東坡搞出來的。

他在給好朋友王鞏的和詩《九日次韻王鞏》中說:“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他們在重陽節相聚,登高嗨皮,喝著小酒,賞著菊花。

老蘇對老王說:待會兒,嘛去,著什麼急,過了重陽,菊花就敗了,蝴蝶都沒花采蜜了。

所以,明日黃花,不是明天的黃花,而是重陽之後的黃花,比喻過了時的事物。

昨日黃花就不知所謂了,沒有任何文化內涵。

昨日也許黃花正含苞待放呢?


飲水君


有書君首先說明,本來只有“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不知何時起冒出一個“昨日黃花”,後者實際是前者的誤用。

學者們普遍認為“明日黃花”出自蘇軾的詩《九日次韻王鞏》: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蘇軾與友人在重陽佳節聚會,登高賞菊,賭酒賦詩,心中無比開懷。


因好友難得一聚,他便作詩勸友人今日要盡情玩樂,不要急著回去,不然明日菊花凋零,連蝴蝶兒都為此惆悵。

時光不再,大家相聚無期,該是何等遺憾。

詩中的“明日黃花”就是指重陽節後,逐漸枯萎的菊花。

後來,人們將其作為一個固定詞語,用來指代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宋朝的胡繼宗在《書言故事·花木類》中就寫過:“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

但是,菊花的花期明明較長,在重陽前後正是怒放的季節,怎會在重陽後的“明日”就開始凋零?蘇軾的這句“明日黃花蝶也愁”與實際情況匹配嗎?

根據林衡先生《“明日黃花”的喻義和寓義》一文,我們得出答案是肯定的。唐末詩人鄭谷曾寫過一首絕句《十日菊》:

“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

古人賞菊時,喜歡折下幾朵養在瓷瓶裡,即“折殘枝”。菊花與水仙之類不同,其在瓶中養植枯萎較快,而“十日”恰好就是重陽節的明日,一夜過後,瓶中的菊花開始凋零,失去觀賞價值,正好與蘇軾“明日黃花”的說法對應。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在“明日黃花”條下,先引鄭谷詩,再引東坡詞,便很好地解釋了“明日黃花”這個說法的合理性。

“明日黃花”這個詞甚為雅緻,許多文人都喜歡用。冰心在《寄小讀者》二七中寫道:“再經過四次月圓,我又可在母親懷裡,便是小朋友也不必耐心的讀我一月前,明日黃花的手書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聞業開始崛起,而新聞最是講究時效性,忌諱“明日黃花”。因此,“明日黃花”又多了一層釋義: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

因為“明日黃花”的意思是過時的事物,而明日對應的一般都是希望,昨日才是過時,人們便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是“昨日黃花”才對。荒謬的是,這種誤用居然被普遍接受,甚至有人提出根據“從眾”原則,提出應該用“昨日黃花”代替“明日黃花”的建議。

試想,今日是重陽,昨日的菊花應該是含苞待放或者開得燦爛,怎會跟過時、過期扯上關係?硬要解釋的話,“昨日黃花”的釋義也該和“明日黃花”相反,指代風頭正盛的事物或者旺盛蓬勃的生機。

有書君以為,文化必有根,我們在傳承的過程中,萬萬不能因圖便利而擅自篡改。沒有根的樹不可能成材,沒有根的文化缺少底蘊,終究會淹沒在歷史洪流中。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簡單來說,“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的區別是已然和未然的差別,兩者表達的情感上有差異。

“明日黃花”有出處,是很明確的詞彙

黃花其實就是菊花,古人一般把菊花當成一年中最後一種盛開的花。最後的美好事物總是會讓人留戀。

蘇軾就不止一次將“明日黃花”寫入詩詞當中,比如“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明日黃花”也就是出自蘇軾的筆下。

從涵義來看,黃花尚未凋謝,表露的是一種即將消逝的惋惜。美好事物即將過去,自然會有一種惆悵在其中。而這種惆悵有引申出來世事無常的感慨。

“明日黃花”的涵義比較豐富,但總體來說是一種對正在消逝的美好事物的惋惜,悲觀的情緒較多一點。

“昨日黃花”不知出處,更像是現代詞彙

“昨日黃花”語義比較單一,主要就是說過時的消息或者事物,一般用來形容信息價值的不對等。

比如:小鎮中沒有高樓已經是昨日黃花了,現在這個地方已經高樓林立。

詞性比較中性,沒有很明顯的悲喜褒貶,也更容易被人理解。

有一種說法,“昨日黃花”是“明日黃花”的誤讀

這種說法我個人不是很贊同。我們經常有一句話,“黃花菜都涼了”,就是在說為時已晚的意思,而“昨日黃花”更像是從這一語境中引申出來的含義。

可能在形成詞彙的過程中借用了“明日黃花”的構成形式,但應該不算誤讀。

總結一下:

“明日黃花”是一句古語,主要是惋惜即將或正在消逝的美好事物,語義較為豐富,一般用於悲觀情緒地表露;

“昨日黃花”極有可能是現代詞彙,主要表示時效性已過或者無價值消息,不像是“明日黃花”的誤讀,更有可能是從生活俗語“黃花菜”引申出來的含義。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先說“明日黃花”吧。 這句話被蘇軾在多首詩裡面說過。

如《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的: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碟也愁。”

和《九日次韻王鞏》的: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碟也愁。”

這裡的黃花指的都不是黃花菜,而是菊花。這是因為菊花歷來都有用作觀賞。漢魏時期更是有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



到了唐宋時期,重陽節賞花就是很普遍的事了。 九月九日重陽節,大夥都喜歡把菊花折下來,插在瓶器裡,就是現在的插花,用來觀賞,算是過節的一種習俗。

明日黃花,也就是重陽節的第二天,折在瓶子裡的菊花已經枯萎凋謝了,沒有菊花的香味和供蝴蝶採的蜜了,所以這一天,連採蜜的蝴蝶也為生計犯愁。

因此明日黃花是用來指過去的事物,無意義的事物,或者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



那昨日黃花呢?

這個詞其實是不知明日黃花用意中“明日”定義的人的誤解,以為這個明日黃花是錯誤的,既然是指過去的事物,那應該是用“昨日”才對吧,以為“昨日”才是過去式,才有了“昨日黃花”這個說法。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牧子閒話


明日黃花,是指過了重陽節的菊花,其明日,專指重陽節後,而不是明天。它出自蘇東坡"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曰黃花蝶也愁"。意為重陽過了,菊已枯敗,連蝶都愁不去理,沒什麼看的了。後人多引用為喻女孩,如黃花閨女。如加明日黃花,即是過了時的大齡女子。再有問與昨日黃花的區別,這要說明兩點:一是,昨日黃花在古詩中無出處,是對明日黃花的誤用。也有說有近代或現代有人用過,且寫入愛情詩中。其二,即是有引用,哪怕是誤用,也是形容過期,過了時令的意思。所以,明日黃花與昨日黃花,所引指比喻是一樣的。


黃親國旗


問題:“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這兩個詞語有什麼區別?


前言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明日黃花有出處,在蘇軾的詩詞中可以見到。但是昨日黃花更像一句俗語,意思和明日黃花差不多。在古人的作品中極少見到昨日+黃花的組合。

一、黃庭堅的昨日黃花

黃庭堅有一首絕句《答餘洪範二首》

懸磬齋廚數米炊,貧中氣味更相思。可無昨日黃花酒,又是春風柳絮時。

可無昨日黃花酒,很明顯是指昨天的黃花酒,和今天說的“昨日黃花”不是一個意思。

二、蘇軾的明日黃花

最早用這個詞的好像是蘇軾,一首七律中用到過:

《九日次韻王鞏》[宋] 蘇軾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注:已教從事到青州,青州從事是指美酒。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

桓公有主簿善別酒,有酒則令先嚐,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

一首詞也用到過:《少年遊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明日黃花的意思是“良辰易逝,好花難久”,所以要珍惜眼前。即晏殊“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之意。

《浣溪沙》[宋]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三、其他人的【】日黃花

1、九日黃花,前邊是數字,表示重陽節

例如岑參的《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徵雁,嬌歌落塞雲。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2、旬日黃花,旬日,十天

《生查子》[宋] 李劉

萬里綵衣遠,旬日黃花後。蓬矢紀佳辰,蓮幕翻新奏。
更看桂枝香,歸獻靈椿壽。同對小蟠桃,共醉長生酒。

3、今日黃花

《九日登資福山呈胡宣教》[宋] 呂聲之

飛屐來登最上峰,千山擁翠景無窮。遙看雲影參差外,靜聽泉聲斷續中。
今日黃花重九約,何時青眼一尊同。好天風月閒相寄,早晚南來有過鴻。

結束語

今天我們似乎更習慣於用昨日黃花這個詞,不過明日黃花才是這個詞的本來用法。表示過時之物。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明日黃花"出自宋代蘇軾的《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如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其中,黃花指的是菊花。"明日"指的是重陽之後。詩歌大意是好不容易相聚在一起就不要著急回去,趁著重陽節好好欣賞這盛開的菊花,否則等到"明日",菊花凋敗失去欣賞價值,就是彩蝶飛過看到也會感到憂愁,後多用來比喻過時的事物。

在這個詞語流傳使用的過程中,慢慢出現"昨日黃花",比如2001年5月3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黃宗江是一位大學者、大才子,然而他卻以'藝人'自詡;他對自己過去的成績,自謙為'昨日黃花'"。這說明"昨日黃花"的這種誤用已經是屢見不鮮,甚至像《人民日報》這種官方媒體也是如此。

這種誤用出現的原因是什麼?"不知原成語之來歷;不合邏輯;生造詞語;盲目類推"(施春宏《關於成語用變和演變的思考——從幾則成語的現實使用談起》)對於"昨日黃花"的誤用原因,我更傾向於前兩條"不知原成語之來歷""不合邏輯"。

首先,相對而言大多數人對"明日黃花"一詞語出何處知之甚少,"不知道原成語之來歷",自然在理解、使用的過程中容易望文生義;另一方面,正因為不知"明日黃花"語出何處,所以望文生義。那麼拋開典故來歷不去考慮,單從字面來看"明日黃花"和"昨日黃花",很顯然"昨日黃花"更符合邏輯。在人們的慣常思維中,"昨日"即過去,是舊事物,代表的是過時,不合潮流,而"明日"是將來,是未來,尚未發生。如此看來,人們認為"明日"的東西是新生事物,生氣勃勃,符合時代潮流的也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依照邏輯用表示過去的"昨日"指代過時的事物更容易讓大眾接受。所以,一些對"明日黃花"出處不甚瞭解的的人們便用"昨日黃花"代替"明日黃花"表示過時事物。但"明日黃花 "作為一個典故,"語出蘇東坡的詩:九月九日重陽節賞菊恰逢其時,明日黃花將逐漸枯萎,時空從過去走向未來,而黃花卻走向過去,行將就滅,從而形成了'菊花在時空推移下走向過去'的情況,而人則處在即將到來的'明日'和行將枯萎的黃花之間,將注意力引向時空,而忽視特定事物,筆者以為這是造成這則成語被誤解的主要原因" 。(王學寬《"明日黃花蝶也愁"》)

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昨日黃花"。因為不論是"昨日黃花"還是"明日黃花"它們作為語言系統的一部分必須遵循語言流變的法則——約定俗成,就如 《詩經 》的"桃之夭夭",今天已變成了"逃之夭夭\

一往文學


其實,這兩個詞語屬於李逵和李鬼、孫悟空和六耳獼猴的差別。

李逵、孫悟空是“明日黃花”

元豐元年(1078)九月九日,九九重陽節,蘇軾和王鞏等朋友聚會宴飲,並寫了首賞菊、飲酒時的即興和答詩。

九日次韻王鞏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此詩寫重陽賞菊,就地取材,寓意於菊花、蝴蝶,又借秋色表現詩人年老而樂天的情懷。登高賞菊,把酒賦詩,難得一聚,酒喝醉了也要多看一會兒菊花,不要急忙打算回家。最後一句其實是想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境遇,暗示自己就如同明日的菊花一樣。

後來,人們就把“明日黃花”作為一個固定用詞,用來比喻事物已經過了時效性,失去價值。後來一位宋代的文人胡繼宗在《書言故事》裡就說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

為何出現“昨日黃花”

其實昨日黃花就是明日黃花的誤寫,大家可能會想當然的以為昨日黃花,就是指昨天的黃花,已經凋謝,已經過時的了。想當然的以為,反而三人成虎,流傳開來。從古至今也有很多類似的詞語被誤讀,並且形成了俗語。


網絡上也有很多錯誤的解釋,直接導致更多的人的誤讀。確實對文化傳播起到相反的效果了。

01

不到黃河心不死,本意是不到烏江心不死

02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本意是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

03

王八蛋,本意是忘八端。古代 " 八端 " 是指 "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 " 八端 " 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後來卻被訛傳成 " 王八蛋 "。

04

狗屁不通,本意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時,狗要藉助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 狗皮不通 " 就是指狗的身體這個特點。

05

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意是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這個巨搞笑,我們江西方言說鞋子就是孩子。以訛傳訛,哈哈

06

無奸不商,本意是無尖不商。是說古時候開糧行、賣穀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賣穀米每次都把升和鬥堆得尖尖的,儘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所以叫無尖不商。如果是 " 奸 ",那世上做生意的,沒一個好人了。這個成語最冤枉了,徹底改變了詞語的屬性了

07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 皮匠 " 實際上是 " 裨將 " 諧音," 裨將 " 在古代是指 " 副將 ",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 " 裨將 " 說成了 " 皮匠 "。

08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為 " 嫁乞隨乞,嫁叟隨叟 ",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俗語轉音成雞、成狗了。

09

無毒不丈夫,原句是 "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而 " 無毒不丈夫 " 與古人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蕩蕩、胸懷寬廣的男人,要有試題,才可稱為男人。國人以訛傳訛的功力真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最近程愨在聊陽明心學,歡迎喜歡的朋友點擊關注。


程愨讀書


“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這兩個詞語的區別,就在於“明日黃花”是個已固定下來、意思明確的詞;而“昨日黃花”是個意思不明、誤用或套用“明日黃花”的詞,各種詞典中沒有的詞。

為何會出現這個詞典中沒有的詞,可能是在對“明日”一詞理解上出現了問題。人們常用的“明日”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明天、次日,是今天的下一天;二是指不久的將來,是沒用具體日期的不遠未來。

而“明日黃花”中的明日,是指的重陽節的次日,重陽節後賞菊,就顯得晚了。

請看蘇軾的《九日次韻王鞏》: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蘇軾向朋友表示:既然來都來了,難得相聚在一起,就彆著急回去,還是在菊花盛開的重陽節日賞花為好。因為,待到“明日”,重陽已過,人賞菊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對那那過時的菊花會犯愁吧。

再看看元代散曲家張可久的《九日》: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容思家。翠袖殷勤,金盃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上面二首詩詞中的“明日黃花”的明日,都是指的是重陽節的次日。但也有詩詞中的“明日黃花”的明日指的是重陽節這天,如南宋詩人虞儔的《九月八日遊報本寺》:

詩翁懷抱十分秋,探借重陽作勝遊。
蓮社政須陶靖節,竹林未羨阮陳留。
逢僧應說無生話,顧我何如不擊舟。
明日黃花須斗酒,莫將容易換涼州。

這裡的明日,明顯說的是明天

從上面可以看出,“明日黃花”本意是指重陽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來多比喻過時失去作用的事物,或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

偶爾在文章中看見“昨日黃花”一詞,總覺得不倫不類,不清楚要表達的是什麼。“明日黃花”是漸萎的菊花,那“昨日黃花”是含苞待放的還是盛開的菊花呢?“明日黃花”是過時的失去價值的東西,那“昨日黃花”就是正當時正有價值的東西嗎?其實,用這個詞的作者他也說不清是啥意思。

“昨日黃花”這種含混不清的詞不用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