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感遇》哪首适合朗诵?

寒山问拾得5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张九龄的诗歌更多地表现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这些诗篇受楚辞的影响较多,但情辞委婉,在古典传统上,可以说是兼有“风”、“骚”的情韵。【其十】

汉上有游女 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 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 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 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 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 日暮长太息

这篇诗的结构比较别致。它以三个互不关联的比喻组成。前六句以男性对一个游女的追求比喻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思念。中四句以兰花之被秋露摧残,即将凋谢,比喻君子被小人排斥。後两句以白云遮住了南山,比喻奸臣蒙蔽了君王;日暮比喻自己年老,难以为力。这些比喻,在古代文学中已经形成传统,所以还是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表达出此诗统一的主题来。张协《杂诗》、郭璞《游仙》已有此写法。(《程千帆新选新评新注〈唐诗三百首〉》


小熊通讯社


张九龄《感遇》组诗共十二首,个人认为第一首更适合朗诵。此首五言古诗语言简洁凝炼,叙述风格清新恬淡,托物抒情言志,读来朗朗上口,流传识别度颇高。

尤其是最后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不管是咏物,还是以言志,千百年来令吟诵者浮想联翩,感慨系之。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葳蕤(wei rui)


个中味


个人张九龄《感遇·其一》最适合朗诵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此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风霜高洁的精神。



国学微讲堂


诗词均可朗诵,要看您用在何处!

🍵个人建议,《感遇》其一,其五,其六更适合一些!

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其五: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其六: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因手工录入,不能全诗仅摘句,见谅!)


安莲居士


诗词是没有不适合朗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