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华夏文明从氏族公社迈进王政时代的转折点

提起大禹治水,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舜帝禅位于禹”等著名典故。然而事实上,这段历史也是华夏族群的权力体系、社会结构得以重塑和搭建的过程,其背后的深层逻辑远远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简单。更确切的说,经历了大禹治水以后的诸夏族群,迅速从公社氏族社会步入到了一个以王政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完成了君主权力从无到有、开始实质性管辖疆域的过程。

大禹治水,华夏文明从氏族公社迈进王政时代的转折点


需要说明的是,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那个年代,中国北方与现在的感觉完全是两码事。由于当时的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2~3度,因此西北地区几乎全部都是原始森林。中原腹地的河南省(简称豫)在当时遍地都是大象和犀牛,北京河北一带则是鸵鸟的栖息之所,黄河之中甚至存在两三米长的大鳄鱼。所以,那时候的北方不仅没有干旱到需要“南水北调”工程缓解,甚至还经常有洪水泛滥。从如今的考古遗迹判断,基本也印证了古代文献中的说法,那就是大约4000多年前曾存在过长时间的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因此,所谓的大禹治水实际上就是对黄河(中下游地区)进行全流域的综合整治,毕竟仅仅依靠对局部河段的治理根本就无济于事。

大禹治水,华夏文明从氏族公社迈进王政时代的转折点


事实上,即便是技术条件先进的当今社会,对黄河进行全流域的治理也称得上是一个国家宏观层面的大工程了,因此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更需要汇集华夏族群全部的力量才有可能达成目标。在此之前,虽然黄河中下游流域已经存在广泛的龙山文化群,但尚未出现国家的概念,即便大家会以联合公社的方式汇集在某一个联盟领袖的麾下,但大伙依然还是以部落为单位过日子。比如作为黄河治理总指挥的大禹,据史料记载就是本部落的首领。由于在治水过程中需要协调好沿河的各个部族,大禹统领的治水团队必定会组成一支分工明确、上下服从的机制,以达到最佳效率。这期间,沿河的所有部族也必然需要听从于大禹的命令。

大禹治水,华夏文明从氏族公社迈进王政时代的转折点


华夏大地最早的王政国家雏形,很可能就是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因为治理水患需要大量人手,这就导致大量脱产者的出现,为了维系他们的吃穿用度,就必须通过收取其他生产人员的成果来予以保障,这就是税收;在治水过程中如若遭遇心怀歹意的部族和山林中的猛兽侵袭,就需要由完善的武装力量给予保护,这就是常备军;在治理一块区域水患之前,必须要事先勘察好地形水文资料,这就相当于国土普查;勘察完毕之后,大禹为了方便管理而将土地分为“九州”,这正是行政区划;如若治水过程中,队伍中有人偷奸耍滑,就需要依据制定好的规矩和奖惩机制执行,这就是司法体制和刑罚(即“五刑”或“禹刑”)等等。

大禹治水,华夏文明从氏族公社迈进王政时代的转折点


通过前文阐述,我们能够发现,即便大禹不是当时诸夏族群的君主,在经过了前后十几年的治水过程后,他也逐渐树立起了十分崇高的威望。更为重要的是,当黄河水患平息之后,在大禹的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政权体制,其中既有官僚、工匠,更有军队。这些脱产者完全依赖于大禹手中的管理机制才能够养家糊口。换言之,大量的社会成员已经逐渐从氏族公社状态剥离出来,成为大禹掌握权力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不仅如此,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大禹还获得了大量部族的支持。一方面以伯益部族为代表的治水力量,早已在长时间治理水患的过程中与大禹部落结成了患难与共的盟友关系;另一方面大量其他弱小沿河部族感念于大禹的功德,愿意推举和追随于他。其实,大禹和其父亲鲧之所以能够指挥治水,除了个人的才智以外,更重要的是大禹部落是当时最强盛的力量之一,其同盟者伯益部落同样如此。在拥有了牢固的基本盘和坚实同盟者之后,大禹其实就已经获得了掌控华夏的实质权力。正因如此,华夏权力才会从舜帝禅让到大禹的手里。

大禹治水,华夏文明从氏族公社迈进王政时代的转折点


说起“禅让”,人们的脑海中总会闪现出一幅美好的画面,仿佛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权力交接过程。但是真实情况很可能并非如此,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斗争、同样也会有政治博弈的存在。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典故,似乎很少能找到和平禅让的例子,比如战国时期燕王哙就曾禅让给燕相子之,却遭到了将军市被和太子平的叛乱,当时由于子之的名望颇高、政绩斐然,因此获得了燕王和百姓的支持,却还是遭到原先权力结构成员的反击。此后成功篡位者,诸如王莽、曹丕、司马炎等人,皆是在掌握了实质权力之后进行的程序性禅让表演。

大禹治水,华夏文明从氏族公社迈进王政时代的转折点


当然,舜帝也并不是在大禹治水之后就马上退位让贤的,那时候的公社共主是需要各个部族共推出来的,只不过后来大多数部族都选择支持了大禹,这才有了后来禅让的前提。大家之所以支持大禹,是因为在他的手中已经拥有了实质性的权力,足以影响到各个部族的利益得失。后来大禹在会稽山召集各路诸侯,并由自己主持祭祀天地的典礼,用以彰显自身的权威。会盟之时,其他诸侯都乖乖前去,唯有防风氏延期到达,对此大禹的反应非常激烈,他直接下令将防风氏的首领处死。要知道,当时舜帝尚未禅让,名义上大禹也只是本部族的首领而已,却已经凭借手中的力量拥有了管辖整个华夏族群的权力,而防风氏则毫无还手之力。

大禹治水,华夏文明从氏族公社迈进王政时代的转折点


在会稽山完成立威和会盟举措以后,大禹很快就开始联络各个部族建立联军,向南方邻近的三苗族群开展。由于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机制完备、战力强悍的军队,他们很快就取得了胜利。同时,大禹又通过对立下战功的士兵、官员进行赏赐,进一步强化了大家对他的忠诚。至此,大禹取代舜帝成为华夏族群首领也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