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两千多年的智慧,更是劳动人民的结晶

《尚书》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 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蒸民乃粒,万邦作乂。”

尚书当中的这段记载,详细地讲述了大禹治水所面临的背景,当时民不聊生,水旱灾害不仅仅是的百姓居无定所,而且没有足够的土地来耕种农作物。这样的情况也并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特殊的地区,而是中原九州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禹治水,是两千多年的智慧,更是劳动人民的结晶

历任尧舜统治者都没有将这样的问题彻底解除。而症结在于,他们没有找到最为恰当的方法来治理水患灾害。正因如此,大禹也就更有了它存在的必要性,他的功绩也就更加卓越令人称赞。

大禹治水,有人说他是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段传奇的真实历史,没有任何的夸张和改编。这段故事就来自于民间的口耳相传,从而流传至今依旧历久弥新。

大禹治水,是两千多年的智慧,更是劳动人民的结晶

这段故事已经不简简单单是古老的历史人民和水患灾害抗争的故事,它所代表的是古人那种不屈不挠和自然天气做斗争的精神更是一种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这段故事当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仅仅展现了他的敬业精神更是感动了无数的民间百姓。

在上古时期,由于整个国家水患灾害频繁发生,不论是尧舜还是禹,他们三个人的主要工作核心都是要治理全国上下的各大河流,保证每一个河流都不会轻易的泛滥,因为这关乎到他们统治的核心,如果不能够将河流全部顺畅的治理,那么国家就会陷入骚乱,人民百姓就不会信服统治者。

大禹治水,是两千多年的智慧,更是劳动人民的结晶

“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

而在尧时期,他所仰仗的主要治水的负责人是禹的父亲。可是禹的父亲并没有禹那样敬业,他不仅不专心工作,而且将国家所拨付给他的治水财款都据为己有,这样的行为搞得天怒人怨,国家上下都对他表示不满。

大禹治水,是两千多年的智慧,更是劳动人民的结晶

但是在舜帝时期,即使禹的父亲没有做到治水工作的完成,但是舜帝仍然相信禹可以将父亲未完成的工作全部完成,进而禹也表示自己一定会将国家水患全部治理完毕,这样的决心不仅仅感动了当时的统治者,而且获得了百姓的支持。

而大禹治水的基本方略就是将国家的每一处河流全部挖开,它采用的并不是围追堵截的方式来拦住水患灾害,他希望能够通过更加开明的方法来治理水患,例如当大禹发现某一条河流出现了泛滥之后,它不仅仅不会去修筑大型的堤坝和水利工程,来拦截这条河流,它所采用的方法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将河流挖通,进而使得所有的河流都可以通向大海,这样的方法在当时着实是一个创举,行之有效。

大禹治水,是两千多年的智慧,更是劳动人民的结晶

这样的方法不仅仅治理了许多非常凶猛的河流,而且使得全国上下九州的土地都能够恢复安宁,恢复正常的生产发展,历史学者认为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之所以能够拥有良好的肥沃土壤,这也得益于大禹治水时对这块土地合理的规划。在大禹治水时期有两个著名的典故。

一个是大禹将高山挖出一个小洞,使得所有的水流可以从洞中涌出,进而治理水患灾害,但是那些溯游而上的鱼类在此地却碰到了障碍,而只有那些能够拥有强大跳跃能力的鱼类才可以翻越整座山,这也就有了鲤鱼跳龙门的传奇。

大禹治水,是两千多年的智慧,更是劳动人民的结晶

另一个故事来自于大禹治水三国家门而不入,甚至在他路过家门口时,他听到了自己的小孩呱呱坠地的哭声但仍然迫于时间上的压力没有选择进入家门。十三年间大大小小的工作大禹都没有懈怠,不仅做得井井有条,而且赢得了统治者和人民的好评。

这段故事我们学习和感悟的主要方面自然是人类最古老的历史智慧,他们所采取的并不是从表面上强制水流不再流动的措施来治理水患灾害,而采用了因势利导这样合理科学的方式。这样的思想和智慧值得我们当今人类的学习和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