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鳥瞰加密貨幣市場全景圖

今日推薦 | 汪濤:鳥瞰加密貨幣市場全景圖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原文標題:汪濤:鳥瞰數字資產市場分類

第 27 期鯨直播嘉賓是汪濤老師,汪濤是數字資產領域極為少見的專業投資者,在加密世界有自己非常獨到的深度思考。本次直播的主題是:鳥瞰數字資產市場分類。

如果你需要看視頻直播,可下載(點我下載)鯨交所 APP 觀看;已有鯨交所 APP 的用戶可直接打開鯨交所 APP 回看。直播入口:鯨交所 APP→社區→直播

現將汪濤老師直播分享的乾貨整理成文字,相信可以給各位在加密數字貨幣領域投資的投資者帶來非常大的幫助,分享給你。

直播文字版:

今天會給大家帶來一個蠻有意思的主題,如何看到數字資產的分類。

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是公眾號「彼岸思考」的作者,betaponzi 是我的新號,開新號的原因是會對內容進行一些拆理,更多的輸出幣圈的內容。

為什麼選擇將這個話題呢?

是因為我覺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你得知道市場大致是什麼情況,才知道個人怎麼做選擇。前提是要知道事情開始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要對數字資產做分類呢?

我覺得你對市場的瞭解情況本質上是分類的情況。通過分類是可以很清晰地瞭解市場結構的,分類就會成為你的看法。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思考基礎。

我用到了數字資產這個詞,沒有用 token 這個詞,沒有使用更合規的數字通證這個說法。是因為在我來看數字資產更能描述我們現在所在做的事情和現在接觸的品種。

鳥瞰,是觀其大略。簡單地瞭解事情的大概。

今晚的內容我大概會圍繞:從業分類、資產分類、 活動分類、故事分類、判斷分類、參與人群分類和 2020 年對幣圈的期許及問題展開。

交易者從業分類

今日推荐 | 汪涛:鸟瞰加密货币市场全景图

我認為商業的本質就是套利。什麼叫套利,就是我建立一個模型,有人員,有人員支出。我個人認為,在數字資產領域,一大部分從業者都是套利者。

1 交易所

交易所是非常重要的機構套利者。對於絕大部分用戶,交易所是數字資產的流量入口。大部分人是不相信數字資產的,和大部分人講數字合約、去中心化他們會問有什麼用,是不相信的。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到交易所買 token,買幣。這就導致交易所成為天然流量入口。

交易所就天然成為絕大部分人的錢包,對於錢包本身而言是一款工具類的產品。但對於交易所而言,是把錢存在交易所。在其他投資市場的邏輯裡,錢在誰那裡誰最牛。所以交易所就承擔了資金沉澱和資金歸結的作用。

中心化資產需要去中心化交易所,比如人民幣會有很多影子銀行和錢莊,這些叫去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資產需要中心化交易所,他們在幹一件事,就是跨鏈。去中心化資產天然在交易所跨鏈,交易所本質上是一箇中心節點。

最後一個是核心現金流。交易所手續費本質是市場裡最穩定的現金流,邏輯上找不到任何其他現金流比手續費更穩定,因為交易是數字資產最剛需的,而交易又離錢最近,雖然手續費可能是幣。

2 錢包

數字資產天然會有錢包,是在你手裡的。錢包對個人而言,離資產最近,幫個人保管資產。保管資產過程中,有一大批從業者是做錢包的。

1)原生錢包是所有數字資產最底層的溝通手段。

原生錢包會負責出區塊,負責算力,可能還做其他工作。很多原生錢包就是區塊鏈本身,負責產生鏈和塊。原生錢包是最底層的與區塊鏈的溝通手段。原生錢包的從業者所有權限都會有,可以說是區塊鏈世界的創世者,很多軟件人會通過開發原生錢包的方式做默默的奉獻。

和原生錢包的產出相比,雖然有基金會,但完全是社區開發,有點像《大都會與集市》書中提到的。本身他們並不是為了錢,而是代碼開發帶來的滿足感和創世的感覺。

2)硬件錢包

在零幾年的時候賣軟件很多人是不付錢的,所以那時候會用很重的盒子裝軟件,盒子越重賣得越貴。所以硬件錢包其實是心理上的東西,會感覺「數字幣」變成實物了。

但我認為硬件錢包有兩個問題:一是幣種支撐是相對落後的,因為硬件和軟件比,硬件還是更難一些。二是硬件本身是可以單獨賣價的,本身有成本。所以有一部分硬件工作者在做硬件錢包的工作。

3)軟件錢包

軟件錢包會依託主流幣種。本質上是三件事:一是業務上的資金沉澱,二是流量端,三是整個鏈的交互入口。

交易所是入口,但對於錢包也是鏈的入口,這兩者並不衝突。交易所對鏈上的 DAPP 的支持是不夠的,而件錢包支持的是這些。

軟件錢包的問題是本質上是個工具,工具的核心問題是估值是有限的。有流量,但並沒有交易所估值強。

3 新聞媒體

可能大家覺得媒體不重要,但從從業者角度看媒體很重要。我個人觀點,流量和數據是新的大宗,單個流量是不值錢的,但打包的流量還是很值錢的。大體上可以分三類:

1)媒體平臺:有 UGC (專業生產內容),包括巴比特和金色財經都有 UGC 的內容,好處是可以跟著事件有熱點出來。

2)流量媒體:就是 domain 媒體(自媒體)比如阿拉丁、區塊方舟,他們會有自己的小團隊,更多是在微信上,本質上是做流量的宣發生意。

3) To B 媒體:會搞一些排名、大會這種。比如火星、鏈得得、標準共識,你如果在 To C 端是沒怎麼接觸過他們的消息,但會在 B 端創造價值。

媒體和數據都可以統歸於流量生意。但媒體更像是推的事情。所有新聞媒體都在向用戶 PUSH (推送)信息。

4 金融服務

數字資產看上去是代碼,但其實是個資產,是資產就會衍生出和資產相關的業務,這是我個人觀點,這也會有一大批從業者。

1)借貸

主要是 DeFi 和 CiFi,即去中心化金融和中心化金融。雖然叫金融但本質是借貸,核心是如何在無息的世界裡製造利息。數字資產必須有利息,沒有利息的事是不靠譜的。但在數字資產中大部分人是不去想利息這件事的。借貸市場需要流動性,而沒有利息就沒有流動性。

DeFi 的優勢是在鏈上,天然貼近資產。比如 MarkerDao 就會和 ETH 貼得很近。CiFi 的優勢是貼近用戶,和用戶走得很近,中心化提供的是服務,可以很好和用戶打交道。

數字資產借貸的核心問題是債務問題如何保障。債務的風險敞口是關不掉的,募資、發幣、借貸會很容易,但債務要如何處理?比如經歷了這輪疫情,債務的利息是不是要做下調,如果沒有下調出現了問題怎麼做。

2)結構化產品

結構化產品是今年或者去年的新趨勢,主推的是利用複雜衍生品構建收益曲線。因為複雜的衍生品是可以定製收益曲線的,比如到幾天可以到什麼樣的曲線。正常的曲線是線性的,但對複雜衍生品而言曲線是非線性的,因為非線性所以可以做定製,就是期權。

結構化產品的問題是在具體某個點位疊加大量風險。因為沒有沒有風險的收益,只有看不見的風險。邏輯上是把收益放大了,但買了一些看不見的風險進來,但對於風險究竟如何是不確定和複雜的。

3) pos/staking

pos/staking 本質上是金融服務,雖然它們是鏈的供應機制,pos 可以產生鏈的通脹,強烈的依託於你參與的資產有通脹就會產生一部分利息。所以我會認為 pos/staking 本質上是金融服務。

對 pos/staking 的商業從業者而言,是一項保險服務。是把用戶的幣放到大的池子裡,然後收一些費用。本質上是對 pos 通脹的機制收一些保險費。

4)穩定幣發行方

穩定幣比如 usdt 是一種鏈上資產。Usdt 的興起是因為 94 法幣管制之後,大家需要一個入金通道和錨定物。非常有意思的是,整個幣圈市值上漲的只有 USDT。

USDT 實際上是在印錢,印錢本身就是最好的商業模式,所以就不需要去討論 usdt 如何去獲取利潤這樣的話題。印一個 usdt 的成本其實是 0,不用討論它的商業模式,這就是為什麼 bitfinex 放著好好的交易所不做去做 usdt 的原因。

USDT 的問題在於如何去化解風險。

第一個風險是美元:實際上 usdt 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印鈔權的爭奪,是政治問題。只要你做美元,做大了一定會被搞。

第二是團隊道德問題:雖然我個人認為 75% 的準備金是可以接受的,但未來會不會像現在的央行一樣,到 10% 的準備金率?這個道德風險也是無法化解的,你只能去選擇相信團隊。相信團隊的原因是可以在 usdt 上賺取利潤。

5)機構

機構就是兩類。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

一級市場就是投了項目方,後面需要項目方有所發展才能賺出錢。二級市場大部分都是高買低賣。

一級市場本質是套利機制,二級市場本質是投機機制。

6) OTC

也是一種金融服務。OTC 的本質是稅或者費,依託於法幣渠道的不暢通。

類似於交易手續費或交易手續稅。如果不考慮到後續會忽然順暢,OTC 的現金流是很穩健的。個人觀點這是一個蠻不錯的生意。

OTC 的風險在於,比如 USDT 的出入金渠道,不可避免的會湧入更多的黑錢,這會導致 OTC 從業者的成本會往上走。第二個風險就是法幣出入金渠道的恢復,如果恢復了 OTC 就不存在了。

今日推荐 | 汪涛:鸟瞰加密货币市场全景图

5 礦

最早的比特幣要求有算力,算力衍生出礦機,礦機發展出了礦業。這條路是非常神奇的,是最早完全沒有規劃的。

1)礦機生產商

礦機本質上是比特幣的衍生資產。生產商裡包括已經上市的嘉楠雲智 CAN、比特大陸。礦機生產商套利的本質是作為一個硬件產品、電子產品,不是按照成本曲線定價,而是按照金融衍生品定價。這是礦機最暴利的核心。那在中國會不會以後會慢慢向成本曲線收斂,不能按金融衍生品定價了?我覺得是有這個趨勢,這樣礦機生產商會非常難受。

礦機的第二個問題是,2017 年時利潤是非常巨大的,因為當時是寡頭。但從寡頭到競爭還能否再回到寡頭。比特大陸從寡頭到競爭,不出點血是很難再回到寡頭狀態的,一定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競爭後才會再回到寡頭狀態。

2)礦工

礦工實際上門檻很低,但需要不斷的參與軍備競賽,後面會被淘汰掉。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礦工已經變成軍備競賽下的寡頭。

3)礦場相關

礦場已經變成了現在的核心資源。這點就不展開講了。

4)礦池相關

礦池和 pos 類似,本質上是礦業的保險機構,收的是保險費。集中挖礦,可以保證產出,起到讓礦業的曲線平滑的作用。因為電費是每個月要支出的,所以挖出來的礦需要平滑。保險機構的作用就是越大越好。但現在的趨勢是礦工的重心在上移,礦池的重要性在下降,這是我的個人觀點。

5)經銷商

礦機的經銷商是給礦機提供流動性的,甚至會是整個礦機的主要參與者。

礦的模式是否會被證偽是個有趣的話題。礦本身我認為是能源黑產,這是比特幣的下一個故事。礦本身是和能源綁定的。礦機把比特幣和礦拆分成了兩個不同的資金池。導致比特幣價格能到這地步,礦是必不可少的。

6 衍生服務

1)數據

數據是做展示。其中行情數據分三種,流量最大的是期貨數據,暫時沒有具有,但比如 Bitcoin、合約帝,它們是靠展示期貨數據獲得流量;現貨數據比如非小號,cmc,是展示單獨的市值。還有鏈上合約數據。

鏈上數據:包括瀏覽器和 blockchain.com,就是鏈上數據監控、搜索這些。

挖礦數據:礦的數據和這個不同,但挖礦數據本身是靠數據做盈利模式。

2) ugc 內容

代表就是 8btc、、chainnews、幣乎

3)社區服務

代表的是小流量,增值流量。比如大家都做不起來需求,發現流量還是在微信群的一個、一個的群裡。

7 交易

總結一下交易中的套利者:

Marker maker: 做市商,是吃買一賣一之間的差價

期現期限套利:就是期貨和期貨以及期貨和現貨的價差。比如現在比特幣期現價差有 3-7 個點,你拿到 3 個點實際是可以吃下來的。

跨交易所套利:就是搬磚,因為競爭太激烈,基本已經沒什麼利潤了。

期權賣方:現在還有人在做。

套利的核心是無風險套利註定會被攤薄,核心邏輯上沒有任何門檻,後面就會被攤薄。最明顯就是 16、17 年的搬磚,當時利潤是很豐厚的,但因為是無風險套利是註定會被攤薄的。

有風險的套利的底層邏輯是幣圈的風險是不穩定的,所以很可能馬里奧。因為套利下手都比較重。比如 2018 年 BCH 和 BSV 分叉的時候,BCH、BSV 套利「死」了很多人 , 所以有風險套利因為底層是不穩固的,所以可能淨值曲線一直穩穩往上走,然後一天馬里奧。我對套利相對不熟悉,但大概是這樣的。

還有一部分操縱市場,不得不承認確實有人在操作市場,市場裡必然有主力。山寨幣的主力和主流幣的主力我認為都在國內,比特幣的主力肯定不在國內。操作市場的行為本身是高風險高收益的事情,而且不是我們想的那麼容易的。操縱市場要面臨其他資金的聚集。

還有一部分參與者,大部分在做 delta trading 雙向交易。為什麼大家要參與一個資產?最核心的心理是因為想賺錢,剩下的另外一種心理是因為見過別人賺過錢。

參與者

這部分就類似我這樣,沒有直接從業但一直在參與。

1 理論愛好者

比如橙皮書的李陽,比如比特幣耶穌。他們是真的對這件事有熱情,就會去做社會宣傳和理論先驅,去研究 DeFi、pos。

還有一批理論愛好者是共識的早期一致行動人,比如 ethfans, 這是和宗教相關的。

2 技術愛好者

他們只關心如何寫區塊鏈。

3 商業愛好者

一部分是利益驅動,還有一部分是做羊毛黨階層、套利階層。套利階層的存在是導致 Token 激勵是失效的。低成本的 Token 分發徹底失效。

當你對幣圈從業者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後,背後的東西才會瞭解一些。

這是我對幣圈從業者的一個分類,清楚了這些分類,你就知道這個行業裡到底有哪些人,他們的商業模式大概是怎麼樣的,當你有了這個清晰的認識之後,後面就更瞭解一些。

資產分類

今日推荐 | 汪涛:鸟瞰加密货币市场全景图

1 從常識開始

首先我們從常識開始,流動性和波動性不可兼得。就是說一件流動性特別好的資產,很難有特別好的波動性,一件波動性特別大的資產很難有特別好的流動性。

最直接的比如國內流動性最好的應該是各種指數 ETF,一兩個點都算很高的波動了。幣圈很多資產波動性可以,但流動性不行。

第二件事是說,勝率賠率往往二選一。

2 比特幣

去年我開始意識到,幣圈就是比特幣圈。比特幣是核心資產。數字資產是伴隨著比特幣的成長而成長的。因為比特幣有一個大的貝塔,導致了數字資產的成因。另外幣圈的成長和比特幣是綁定的。

現在 BTC 佔有率是 70%。沒有任何一個成熟市場單品種可以佔比達到 70%。這是我個人認為數字資產市場還在早期的原因。比如美股市場,單資產佔比超過 5% 或 6% 都是很大的比例了。

高佔比會導致兩種可能性,一是幣圈未來只有比特幣,比特幣成為大宗,其他數字資產喪失流動性;第二種可能是比特幣的佔比下降,可能會有新的山寨把比特幣的佔比攫取過來。個人來看,比特幣的佔有率往下走對市場是更健康的,對市場向下會有更大的緩衝。

市場裡是有隻支持比特幣的 holder 存在的。但如果市場裡只剩下比特幣,比特幣是會變得非常脆弱的。是沒有緩衝層的,市場的任何風險都會由比特幣來承擔。如果山寨幣和 token 佔比大,是它們承擔風險,比特幣反而會風險更小。

一個繁榮的市場一定要有一個繁榮的主線和繁榮的生態。當生態穩固的時候,主線穩定程度也是提高的。如果整個市場只有比特幣,比特幣也就到了盡頭了,整個市場、生態、資產是完全不穩固的。

很多人會認為山寨是騙局,我也這樣認為,但個人很支持有更多人和項目能夠參與市場,為比特幣添加更多保護層,這樣整個市場才是健康的。

3 主流幣

是 Alts 替代幣的概念,就是曾今想替代比特幣,現在剩下來的。包括 RTC 你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歷史上想取代比特幣,做得還不錯,也凝結了一部分共識。主流幣和山寨幣的區分也很簡單,就是看期貨是否支持,支持期貨的就是主流幣,連期貨都不支持就是山寨幣。

用流動性和波動性來區分:主流幣是波動性稍差,但流動性比較好。

4 山寨幣

Token 也可以理解為山寨幣,各種小市值、小流動性、高賠率的品種都是。我不說到底是好是壞。

5 衍生資產

1)礦機:整個市場最大的衍生資產是礦機。礦機隱含市值沒有做統計,個人感覺非常大。礦機本質是個多單。

2)槓桿 etf:大家開始不滿足於底層資產的波動,所以有了槓桿 etf。其風險在於誰製造了資產誰需要承擔一定風險。

3) dapp:dapp 資產最火的時候是鏈上資產流動性最高的時候。

4)衍生品:包括期貨和期權。

期貨不是壞東西,期貨是價格尋找重要之人。期貨是未來的比特幣,但因為期貨有了槓桿的原因,流動性天然比現貨大,加上幣圈的模型適合做永續。對於傳統期貨市場一般是按月交割的,因為前一個月和後一個月標的是完全不一樣的。

永續的本質是模擬借貸,是海耶斯的理論。幣圈大部分情況下是期貨決定現貨價格,少部分情況是現貨決定期貨價格。少部分情況就是非常牛的牛市。

期貨因為有槓桿,交易量大,流動性好,所以最終會作用到定價。很多時候大家會以期貨價格為準。這也是對現貨波動性不滿導致的,比特幣波動性變小,不滿足於收益,所以要上槓杆。

期權:猜漲跌的是二元期權,這種很賺錢,但參與肯定是虧錢的。還有一種是傳統的期權類型,但期權是極端的降低了流動性去提高波動性。舉個例子,前幾天有個特斯拉的期權,幾天從兩分錢漲到 39 美元。傳統市場裡期權隱含市值都比較大,但流動性都不好。唯一流動性好的是 A 股中的 A50。

但幣圈離傳統的期權市場還有很遠的路,因為玩期貨加槓桿已經是大家的能力極限了,而期權產品教育的門檻會比期貨高一大截,但也是底層資產波動性穩定後的產物。

6 資產的成因

資產可以分成有息資產和無息資產。

有息資產是大家對新項目有期許,但問題是募資容易,但商業模式相對不容易。個人理解只有真正的現金流才能支撐起數字資產商業,但大量的項目其實在募資之後就結束了,進入落地成「盤」,ponzi 的階段。我們對有息資產期許是個項目是個商業,但後面發現沒有現金流,到商業就卡住了。

這是類似股票的邏輯,但幣圈 share 的邏輯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數字資產構不成現金流。

無息資產可以類比黃金,就是黃金為什麼漲?黃金本身是無息的,它沒有現金流。無息資產的競爭是註定殘酷的,無息資產是一種強競爭的文化系統,有點像你死我活的宗教。黃金、鑽石、白銀都是人們的共同想象體。有一部分都工業用途,但很多無息資產是真的沒有用,但可以有很高的價格。

所以無息資產必須有大的利潤,讓共識慢慢凝聚,而價值變成共識的體現。

所以 BTC、BCH、BSV 在進行的就是無息資產的,宗教的競爭。

個人認為未來無息資產會是數字資產裡真正的資產。

活動分類

今日推荐 | 汪涛:鸟瞰加密货币市场全景图

這部分是講大家在幣圈幹什麼。

1 募資與發行新資產:是幣圈的核心活動。

大部分落地成盤了,一部分創造偉大,一部分附著商業活動。

2 underlying trading 做幣的底層交易。

交易是很專業的事情,但大部分人卻把精力花在了這上面。

3 利息

一部分人早期持有資產,嘗試在市場裡做套利活動。

4 商業缺席

投機是需要波動性的,但商業活動不應該承擔獲利波動。這和非洲國家很難保證本幣對美元對歐元的穩定性的,導致一年的匯率波動會有 30%-40%。這樣對於商業活動就會變得很脆弱,辛苦一年可能盈利 10-20 個點,一次大的波動一年就白乾了。

故事分類

今日推荐 | 汪涛:鸟瞰加密货币市场全景图

個人認為故事才是核心資產。我們來看一下到底有哪些故事:

1 BTC 原生故事

1)去中心化

剛進幣圈時,言必稱去中心化。但去中心化是個錯誤的翻譯,正確的翻譯是讓中心化變小。人類歷史上沒有什麼是去中心化的,最多隻是小中心化。中心化的好處是效率更高,但本身波動性很大。去中心化是在效率實現後再去做權衡,比如安全的問題。我認為更好的翻譯應該是小中心化。

2)區塊鏈

這個故事在 2018 年非常火。當時有很多人做了鏈改和數據上鍊。大家都在說區塊鏈,但沒有很好的解釋。好的解釋可能是會計上從二輪記賬法變成三輪記賬法。按核心的問題是,只能做到數據上鍊這層,而怎麼保證數據上鍊這層是脫錨的。

區塊鏈和現實世界都能做到,但現實世界如何映射到區塊鏈世界這件事是脫錨的,只能靠人為保證。導致區塊鏈的可信性在這層就斷掉了,價值傳輸不過去。

3)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是無邊界資產。我們需要感謝互聯網,在互聯網之前沒有什麼是可以打破國界的。哪怕寄一封信,速率是受限制的。不被邊界限制的資產就能實現價值互聯網,這是比特幣的原生故事。

4)暴富

真正和別人討論比特幣,其實大家都是認的。但不認的是比特幣背後的故事,認的是漲幅。如果你說有個資產漲了 200 萬倍,用漲服我認為是最好說服人的。暴富是最容易傳播的故事。山寨幣也是。

5)新故事

能源黑產 : 比特幣錨定能源。礦機變成能源權力擁有者的變現渠道,所以礦機綁定了所有人。一個資產能有多大就看它能綁定多少人。茅臺綁定了很多貪官,從而綁定了官僚系統,通過官僚系統綁定所有人。當一項資產能夠綁定所有人,就會變得牛起來。

數據生產資料:我國已經把數據劃定到生產資料中了。但這個生產資料沒有生產關係。區塊鏈可能是這個新的生產資料的新的生產關係,而且是確定性的把大數據數據化到生產資料中了。但數據如何應用,如何產生價值是區塊鏈需要發展的方向。

2 alts

1) 比特幣分叉:所有分叉比講到最後都會說自己的另外一個比特幣。我對比特幣不滿意,我才是真正的比特幣。

2)比特幣共生品:最明顯的就是萊特幣。比特金、萊特銀,千年老三 XRP,瑞波從 15 年就是老三。

3 共識機制

最經典是的 pos,是不需要能源的新的共識。當一個市場不和能源共通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孤島,沒有價值傳遞了。比特幣有挖礦價值,就讓比特幣有兩塊市值,一塊是幣的市值,一塊是能源的市值。而對於 pos 而言是隻有幣的市值。

比特幣是兩個圈,是可以綁定礦工的,在能源圈不斷擴大。對於 pos 而言,人民幣的 pos 節點是銀行,銀行能拿到最便宜的錢,所以銀行會控制大部分的商業。一旦把底層的通脹拿掉,pos 會立於不敗之地。但相當於把背後的卡特爾聯盟踢到了前面,是無法破局的。當一個節點 pos,它始終會是節點,任何增量都會有考慮。

4 公鏈故事

最早是從 ETH 開始的,講的是智能合約,把智能合約做圖靈完備。從以太坊開始,它變成了底層的數字資產,所有的交易所必須支持 ETH,因此這個原因它又成為了市場的基礎設施。

Eos 和 tron 也是公鏈的故事。公鏈的問題是鏈上的流動性超過了交易的需求,鏈是不是要有商業,有鏈上用戶、鏈上資產。但目前最重要的鏈上資產是 usdt。全流程的資產映射是一個難點。

5 公鏈工具

在有公鏈的背景下,會有很多工具加持。

(1)合約工具和合約交互的工具,比如 eidos。

(2)複雜合約:比如 DeFi Dex

(3) Dapp 如果有了公鏈,有核心用戶,是不是應該有商業。Dapp 第一是用戶,第二是商業。但 porn 和博彩都不是真正的 dapp,ponzi 也不是 dapp,真正能活來下的只有去中心化交易所和 defi 是 dapp。

6 跨鏈

包括 atom、decred,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the universe of blockchain」是一條鏈,而不是其他東西,其實你現在看交易所是真正的「the universe of blockchain」。在我看來單獨提出跨鏈是個偽需求,因為前面提到過的,去中心化資產天然需要中心化節點。但為什麼鏈上的宇宙一定要在鏈上呢?它可能不是鏈。

7 文件

這塊我並不是太熟。是 ipfs,本質上是文件的規模經濟。

8 隱私

第一點是隱私是可以用到 more dark than dark side(比黑的邊界更黑的)地方的。但走到這個地方是不被主流社會接受的。發展就會成為自身的制約。所有的交易所應該都不希望隱私幣有太好的成就,因為這對交易所本身而言會是很大的麻煩。

第二點我關注更多的是確權,產權是如何而來的。以太坊智能合約最大的問題是智能合約都是公開的。互聯網的模式可能是,前臺看到數據是公開的,但後臺看到都是隱藏的,所以公有服務總是具有私有合約。

如何對項目進行判別

今日推荐 | 汪涛:鸟瞰加密货币市场全景图

核心是一件事:對項目方而言,什麼事情是最難的。

1 流動性

製造流動性是非常難的。流動性取決於兩點,一是如何協同做事,二是社區的廣泛程度。

2 市值

對項目方很難。可以在非小號和 cmc 看到。

3 故事

因為故事就是資產本身,但故事在幣圈是被低估的,且是被異常低估的。同樣,作為能編故事的人也是被低估的。

4 參與人

就是誰在參與這件事。發行者是誰,投資者是誰。我們往往會被光環籠罩,但實際上光環並不是重點。重點是要回歸到人,這個人值不值得你去投資,他會不會做一些離譜的事情。

5 參與時期

參與時期本身就是賠率本身。早期參與項目和晚期參與項目賠率是完全不一樣的,並且對個人而言是與勝率無關的。

6 主要趨勢是什麼

對於所有項目方,都想抓住主要趨勢。但主要趨勢是很難預測的。作為旁觀者抽身世外是更容易意識到主流趨勢,並附和主流趨勢的。

總結起來就是核心看項目什麼是對項目最難的。

參與人群分類

今日推荐 | 汪涛:鸟瞰加密货币市场全景图

這塊之前有重複的部分。補充兩塊內容:

1 外圍資本包括 cme cboe 機構賬戶,它們會關心比特幣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大宗。它們會從大宗上獲得利潤。

2 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這裡給大家介紹的是高毅資產的馮柳的一段話。當你對參與的人群有認識之後,對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是可以做參考的。馮柳是非常強的,能在 2018 年的 A 股市場裡滿倉做到正向收益。

他遵循的一套體系是弱者體系。就是假定自己在信息獲取、理解深度、時間精力、情緒控制、人脈資源等方面都處於市場的最差水平。能依靠的只有時間、賠率與常識。

個人理解是三件事:第一是弱者是不考慮勝率的,只考慮時間和賠率。

第二件事只去贏你可能會贏的局。

第三件是勝率往往是陷阱。有很多人往往會追求跑贏市場。我個人是鄙視阿爾法的,因為追求勝率的阿爾法是會變的,要知道什麼時候失效非常難。過於追求勝率是提高自己的難度,給自己設置陷阱。應該在最弱的情況下能夠賺到錢才是贏。

我很喜歡這句話: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2020 我們的期許和問題

今日推荐 | 汪涛:鸟瞰加密货币市场全景图

1 新的有效資產

即會有哪些新的故事出現。新的有效資產一定是一個新的故事。

區塊鏈或數字資產會有哪些新的領域,會是一次非常大的擴大。

價值來自探索。新的價值是當下未知的情況。

2 新的商業

數字資產上的 share 能不能真正產生價值。現在很多在區塊鏈的從業者做套利,遵循的 share 是股票方式,股權的。哪怕是在幣圈自己賺到錢的,投資也更多選擇股權很少選擇幣權的。

那區塊鏈上會誕生什麼有正向現金流的商業形態。

3 當數據可以做為生產資料,對應的生產方式是什麼,怎麼產生利潤。

4 誰會成為下一個中本聰?

個人偏見是最偉大的創業者會看上去像一個騙子而不是精英。

Next beta , 幣圈從業者和項目方活得都很辛苦,都在等待下一次大的 beta。

直播內容思維導圖:

今日推荐 | 汪涛:鸟瞰加密货币市场全景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