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於三個女人之間的愛和人性,生死間《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是日本作家白石一文在中國發行的第一部小說,小說的故事內容其實比較簡單。

周旋於三個女人之間的愛和人性,生死間《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主人公松原直人是東京某家出版社的編輯,很小的時候他們母子就被父親拋棄。在被父親拋棄之後,母親也沒能給予小直人足夠的關愛,只顧著周旋於多個男人之間。

長大以後的直人不僅有著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而且,俊朗的外表讓他擁有非同一般的魅力,好幾個女人都喜歡他:家境富足的大西昭子,獨自經營酒吧的單身母親朋美,年輕貌美、善解人意的枝裡子。不過,周旋於三個女人之間並沒有讓直人感到滿足,他的內心自始至終是孤獨的,他討厭一切,對生活沒有絲毫熱情。

當然,作者絕不僅僅只給我講述一個充滿糾結和愛慾的故事,而是通過這麼一個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現代都市生活中,愛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主人公松原直人雖然有著讓人羨慕的外表、學歷、收入,但他的內心深處卻是自卑的,隱藏著深刻的傷痛。通過直人與3位女性的交往,我們不難發現,他有著現代都市人的通病,對親密關係極度排斥卻又極度渴望,否定自我又期待被需要。

周旋於三個女人之間的愛和人性,生死間《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1,小說中的枝裡子年輕、漂亮又溫柔,是非常完美的交往對象,更難得的是對直人一往情深。但是當她提出帶直人去見自己父母的時候,直人居然“心想別開玩笑了”,並以“我完全不相信家庭這種東西”拒絕了枝裡子。

他一方面留戀、享受著枝裡子對他的愛,“心中充滿了安穩的感受,把一切交付予她”;另一方面又覺得跟她“是不同世界的人”。因此,在他們相處的時候常常會感到很有壓力,多次想要離開枝裡子,結束這段關係。

作者用一句“是不同世界的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直人對枝裡子的情感。他並不是不愛枝裡子,而是自卑感作祟,這種自卑感就來自於他的童年。

任何一個人從出生的那刻起,在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父母的角色至關重要。因為父母是他最早面對的“他人”,是他在自身以外第一次關注“別人”。心理學家阿德勒表示,如果人們在兒童時期就從父母那裡看到彼此及家庭以外的和睦相處,他們就更容易在家庭內外找到能信賴自己也值得自己信賴的夥伴和朋友。

很顯然,直人並不具備,他在童年時候沒有得到“愛與被愛”的滿足。被父親拋棄後,母親也忙於在不同的男人之間周旋,並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關愛他。所以,他拒絕見枝裡之的父母,並不是不愛她,而是他不敢面對見面之後就要確定的更進一步的關係——婚姻。童年時候被父親拋棄、被母親忽略使得他的內心深處是自卑的,對建立親密關係懷著深深的恐懼。因為一旦建立一段親密關係就有失去的可能,他不想承受,也沒有勇氣承受。

周旋於三個女人之間的愛和人性,生死間《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2,與枝裡子不同,直人在和大西昭子交往的時候卻感到很輕鬆。因為直人清楚的知道,對於富有而寂寞的大西夫人而言,他只是她滿足慾望的夥伴;對於直人自己來說,與大西昭子的交往讓他能夠持續負擔母親高額的醫療費用。這種關係或許太過赤裸且於道德不合,但勝在簡單直接。正是因為這樣簡單而直接,各取所需,直人反倒能夠對大西夫人敞開心扉。

直人信奉大學德語老師說過的話:“女人的身體是寶物,身體之外的部分卻令人厭惡,因此,為了那寶物得忍受其他厭惡的部分,就是所謂的交往”。這種觀點無疑是偏激的,但卻又是真實的。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愛他人和被人所愛是人類專屬的獨特感受,在向他人傳遞愛的時候自己也能獲得幸福感。

通過對“愛”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我們得到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愛,就是接受最真實的他。小說中,親密的關係讓直人產生了逃離與疏遠念頭,而刺裸裸的交易卻讓他可以敞開心扉,委以信任。雖然這不是愛,但起碼是真實的,這或許就是直人經歷童年傷痛之後產生的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行為吧。

周旋於三個女人之間的愛和人性,生死間《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3,貧窮且缺乏關愛的童年給直人造成了難以忘懷的傷痛,成年後的他雖然獨自承擔了母親高額的醫療費,卻始終不願回家探望,以此避免與母親和妹妹的相聚。然而,對於單身母親朋美的兒子拓也,直人卻有著近乎父愛式的關懷和照顧。他不僅常常探望拓也,帶拓也出去郊遊,更在朋美手足無措時承擔起救治拓也的任務。這一切,都超越了拓也真正的父親樸一功。

直人做這一切完全不是為了接近拓也的母親朋美,他“談起朋美的事情時,偶爾會有那種與我何干的冷漠表情,可是一談起拓也,老是一臉認真”。

一方面可能是拓也缺失的父愛和殘缺的童年讓直人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樣子,另一方面何嘗不是因為直人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覺呢。外表冷漠、玩世不恭的他只有在拓也面前才真正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愛憎分明的人,也只有在與拓也的相處中,他才完整地暴露了自己“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絕大部分現代人的精神疾病來自恐懼和不安,這種恐懼不僅是對陌生世界的好奇,更是對自我存在的懷疑和對親密關係的不信任。作者在小說中不斷探究存在的意義與死亡的可能性,直人多次自問:

“我對於如此的生活壓根兒沒有感到愉悅,但我又為什麼繼續活著呢?”“為什麼自己不自殺呢?”“你是真的不想死嗎?如果是的話,理由是什麼呢?”


周旋於三個女人之間的愛和人性,生死間《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對於小說中的直人或者說對於作者白石一文來說,死亡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呼吸停止、心臟停跳,他們更關注生的必要性與死的可能性。對此,作者通過直人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如同自己沒有權利和資格剝奪他人的生命一樣,只不過沒有剝奪自己生命的權利和資格而已”,“既沒有恣意了結自己生命的權利,更不會有剝奪他人生命的權利,人並非生存,而僅只是被迫生存”。


《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是典型的都市小說,書中所描摹的人的處境與心理、精神問題都是典型的都市人的寫照。現代都市的發展逐漸解決了物質貧乏的問題,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逐漸擺脫了物質匱乏的困擾,轉而思考精神層面、哲學層面的問題。真正意義上的都市文學探討的從來不是生存,而是存在。正如書中所說:

“人的存在,如果拿竹篩徹底過濾掉所有終會消逝的東西,像是青春、美貌、愛情、情感、富貴、地位、世間的能力等,所剩的骨子裡就只有人類共通的老、病、死”。


周旋於三個女人之間的愛和人性,生死間《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在死亡面前,無論你生活在如何優越的環境中,無論你身邊有多少人的環繞,你從來都是,也只能永遠是孤軍奮戰。對於都市人來說,生與死一樣,需要莫大的勇氣。生與死的困擾,一直是都市人心中最難以擺脫的憂鬱。在這憂鬱之中活出真實的自己、保留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將是我們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