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有类文物,假到让人误以为是恶搞,然而每件都大有“来头”

所谓的文物,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遗留下来的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物或者遗迹,文物也好,古董也好,在很多外行看来都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带有满满的年代气息,厚重的历史年代感也是我们判定一件文物的重要依据。然而在现实的今天生活当中,博物馆里总有类“奇葩”的文物,能打破我们对文物一贯的认知,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假到让人误以为是恶搞,然而每一件文物其实都大有“来头”。

第一件:广西合浦博物馆馆藏的绿柱石水晶串饰。

博物馆有类文物,假到让人误以为是恶搞,然而每件都大有“来头”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乍一看,这真的不是满地摊满淘宝都能买到的再普通不过的,小姑娘们最喜欢的彩色珠串手链吗?而人家还真不是,真实的身份和价值都令人啧舌,它的学名叫做绿柱石水晶串饰,现藏于广西合浦博物馆,是两千多年前汉代女性的饰品。也就是说,和现在的女性佩戴的手串看起来一模一样的串饰竟然是来自2000多年前的工艺,因为太过于现代化了,因此当该文物在199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黄泥岗1号墓出土时,很多专业的考古人员都低估了它的价值,认为它仅仅是水晶制成而成。直到2002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该物重新鉴定后,才发现除了水晶,该珠串中还含有绿柱石宝石,当然了文物的价值也随之提升,该物晶莹剔透,精美程度看起来丝毫不逊色于现在饰品,令人在赞佩古人技艺的同时又大看眼界。

第二件:馆藏在山西省博物馆的铜耙。

博物馆有类文物,假到让人误以为是恶搞,然而每件都大有“来头”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这件东西出现在博物馆也绝对让人意外,有人说这不就是居家必备的挠痒痒神器吗?确定不是有人恶搞故意将它混放入博物馆的?又或者说,古人就发明了这玩意儿啦?如果这样想,那我们又是被常规思维束缚了,而且误解就有点深了。这件文物,从外表看确实有点像现在的挠痒神器,然而它实际上跟这个没有一点关系,它就是古代社会家家家户必备的一种农业生产工具,名字叫做耙,是古人翻地用的农具。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农业工具,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而耙的出现,是精细化耕作的最好说明。

第三件,郑州博物馆馆藏的石铲。

博物馆有类文物,假到让人误以为是恶搞,然而每件都大有“来头”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这件文物不得不说,太像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手机壳了,这尺寸,这两孔的设计,简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当然了,它也并不是什么手机壳,而是一件正儿八经的文物,而且资历还特别地“老”,它来自新石器时代,是那个时候的人们使用的石制生产工具,新时期时代也进入磨制石器时代,人们用这种石制的工具或用来垦地,或用于祭祀。而在现代社会,相似形态的设计又出现了,这里不得不让人感叹,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是多么地奇妙啊。

第四件,上海博物馆馆藏对的银香盒。

博物馆有类文物,假到让人误以为是恶搞,然而每件都大有“来头”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如果不明白真相你绝对会认为这就是个恶搞,这分明就是盗墓贼在盗墓时喝了啤酒随手扔下的瓶盖嘛?也没必要捡回来当文物吧?然而,这几个瓶盖形态的物件,真的是文物,它们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是明代时贵妇们随身携带的装散粉的小香盒,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粉底盒,不信的话,你看瓶盖上还戳着一个“香”字呢。令人没想到是,它的样子竟然阴差阳错地与现代社会的另一种物品“撞衫”了。文物界出现的诸如此类的现象也实在是有趣。

博物馆有类文物,假到让人误以为是恶搞,然而每件都大有“来头”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最后这件,你是外形来的吗?,萌化了我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