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新冠病毒肆虐全國!事關自身健康和安危,無數朋友不斷地刷著手機,瞭解新型肺炎疫情的最新消息。除了主流媒體以外,我們的手機上還會充斥著無數自媒體、私聊和朋友圈信息。周圍的親朋好友紛紛互相叮囑防疫注意事項,各大媒體推波助瀾奉上最新消息和各種秘方: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除了可以遏制疾病傳染的雙黃連,還另有“鍾南山院士推薦大蒜水”、“洗熱水澡可以殺死病毒”等等說法,真假莫辨、不一而足。


而在海外,某些媒體以危言聳聽的方式迫不及待地報道疫情。例如,美國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稱,衛生專家在三個月前就對冠狀病毒蔓延發出警告,其模擬結果顯示6500萬人將因病致死。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相關報道新聞截圖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辨別海量消息真偽對所有人都構成重大挑戰。

謠言為何滿天飛


社交媒體興起


與大家都從同樣的少數幾家媒體獲取信息的傳統媒體時代不同,社交媒體時代大大降低了發佈內容的門檻,人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生產者。同時,以廣告為基礎的商業模式,讓發佈高點擊量的內容成為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因此,大量懷著逐利動機的個人和組織進入內容生產領域。BuzzFeed分析,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就有一批馬其頓的青少年依靠在Facebook上炮製假新聞獲利不少。這些將假新聞視為搖錢樹的人,和那些希望通過編造與傳播假新聞來支持某個政治候選人或政策提案的人一起,成為了主力的假新聞生產者,他們的主要平臺就是社交媒體。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包括社交媒體在內的網絡渠道正在成為美國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當然,社交媒體上並非只有這些信息“汙染者”,也有大量生產真新聞的機構媒體。根據《科學》雜誌刊登的政策分析文章,區別正規機構媒體和假新聞生產者的主要依據就是:前者有著組織化的流程和編輯守則,來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和公信力;後者並不具有這樣的守則,也並不願意受這種規範的約束。例如,重要的信息必須有兩個以上獨立信源“交叉印證”。媒體界常說的“新聞專業主義”指的就是這些規範和原則。


早在2013年,一位意大利軟件工程師就提出“狗屁不對稱原理(Bullshit Asymmetry Principle)”,該原理表明:“闢謠所耗費的成本遠大於造謠。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科學》雜誌假新聞研究結果

在2018年3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麻省理工學院的三位研究者發表了一則迄今為止最大規模、最系統性的假新聞傳播研究。經過分析過去12年間在推特上傳播的12.6萬則新聞,他們發現:

假新聞傳播得遠比真新聞更快、更深、更廣,而傳播力度最強的假新聞類型則是政治新聞。這一結果也證實了“狗屁不對稱原理”。


後真相時代


1992年,史蒂夫·特西奇(Steve Tesich)在美國《國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裡使用了“後真相”一詞。特西奇認為隨著水門事件、伊朗門事件和海灣戰爭等事件的幕後事實被揭露,說明統治者在竭力壓制令他們蒙羞的真相,封鎖壞消息,民眾則竭力從中辨別出真相,並自覺或不自覺地“生活在一個後真相(post-truth)的世界裡”。


2004年,美國學者拉爾夫·凱斯(Ralph Keyes)出版了《後真相時代:現代生活的虛假和欺騙》一書,將“後真相”的概念從政治拓展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並進行了道德層面的批判。凱斯認為,人們生活在“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同時也處於倫理的灰色地帶。“在後真相時代,欺騙別人變成一種挑戰、一種遊戲和一種習慣”。


很多時候,事實的真相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在目前這個“後真相”時代。很多不良媒體出於自身利益(吸取流量、攻擊他人、推銷產品...),似是而非地炮製報道內容,其手段是僅選取部分或全部有利於自己觀點的事實,再捏造一部分情節,並採用“斷章取義”、“合理想象”、“以偏概全”、“歪解數據”等手法,向視聽者傳達誤導性的信息。當人們充斥這類內容之中,往往忽視對信息真實性的追求,而是沉浸在滿足個人固有思維和情感的虛幻滿足感中,被潛移默化地強化其偏見並陷入到迷茫之中。


一名微信公眾號寫手在接受《紐約客》雜誌訪談時表示,他相信事物的真相從本質上是不可知的,熱點新聞的意義在於人們自己對它們的不同解讀。為了能夠更好的闡述自己的理念,他用一個兼職做性工作者的研究生打比方。他問採訪者:“如果有這樣一個故事,你該如何定義它?標題我們可能會取:‘震驚!道德破產!精英學校的研究生去賣淫!’,但也可以是正面的,比如,‘勵志!應召女郎考上了名校!’......正確性並不存在,因為真相總是相對的。


以往說謊的人會帶著焦慮、內疚和恥辱的心情,可是如今人們有了各種篡改真相的理由,並以此對自己的不道德行為進行開脫,說謊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造假手段層出不窮


不下幾十個網站可以讓任何人都輕而易舉地偽造社交媒體帖子,然後轉發到Facebook或者嵌入至新聞報道。對於多媒體內容,則可以通過回收、貼錯標籤、分段或重新編輯等方式篡改現有圖片、音頻或視頻。


不過,這比起一種新型技術難免相形見絀: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仿造視頻,讓人們發表其根本沒有說過的言論。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生成一段前總統奧巴馬的視頻,在視頻中他警示觀眾們偽造視頻的潛在危險。雖然這一視頻本身也是假的,但非常有說服力。因為人工智能工具精確地模擬總統說話時的口型。


進入2019年,作為“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和“fake”(偽造)兩個詞的合成詞,“deepfake(深度偽造)”變得異常流行起來。該術語代表的內容不僅包括視頻和圖像,還包括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生成或修改的音頻文件,其目的是欺騙受眾,讓他們認為這些虛假文件是真實的。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人工智能開發的”深度偽造“多媒體內容

與兩年前相比,開發“深度偽造”視頻的技術變得更好、更普遍、更容易使用。現在任何人都可以製作超現實的“深度偽造”事物,即使他並不懂得多少專業知識。你還可以在網上付費定製一個“深度偽造”視頻。例如,在YouTube上,你很容易就能找到那些每次只需20美元就能提供服務的人。這種技術有可能被用於信息戰、誤導公眾輿論、操縱股價或贏得選舉支持。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美國媒體公信度逐年下降


謊言最終會被揭穿。不過,同一家媒體誤報誤傳的次數越多、頻次越高,公信力流失的也就越快。多家媒體連環傳假,則降低了整個媒體行業的社會公信力。


信謠傳謠似乎是人類天性


來自華盛頓大學,計劃主修數據科學的19歲本科生康納·阿德曼(Conner Ardman)說:“很多人看到什麼就會分享,他們甚至不仔細看一眼。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分享了什麼)。“來自同一所大學的傑西卡·巴薩(Jessica Basa)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和信息學,她表示:“很難區分真假,因為如果消息來自朋友,你往往會相信他們。但是朋友分享一些有趣但並不真實的東西,他們並不是存心想騙你。”


人們分享假消息,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們沒有真實信息來源。皮尤研究中心一項調查發現,美國成年人中有14%轉發明知是虛假的信息。研究人員表示,在很多情形下,這樣做出於身份認同,例如對某些團體或想法表示贊同、感受身為某項運動的一份子、甚至就為了好玩。然後則是數量問題,研究人員通過複雜的數學模型證明,網上分享的大量信息,無論真假,造成一種此起彼伏的效應,很多漏網假消息過一段時間又會浮出水面。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約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承認傳播假消息

接受《紐約客》雜誌採訪的微信公眾號寫手不加掩飾地聲稱:“正確性並不存在,因為它總是相對的。每當我們說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觀時,真正的意思是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價值觀而已。


這種論調雖然不堪入耳,但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反映了現實狀況。2016年,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和聖克拉拉大學研究人員向2,000多名27歲以下青少年和成年人展示一些或煽風點火、或真憑實據、或無中生有的論斷,這些結論均與收入不均和稅收政策等高度敏感話題。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各種爭議性話題


研究發現,對於這些爭議性話題,無論相關陳述正確與否,如果它們與受訪者原有觀點一致,通常都會被認為是準確的,這基本上起到了鞏固偏見的作用,人們傾向於尋找並信任強化其世界觀的信息。這一研究結果雖然發人深省,但並不出人意料。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如果爭議性話題與受訪者原有觀點一致,更可能被認為是準確的


媒介素養


然而,研究人員隨後對數據進一步挖掘,得出令人振奮的結果。他們分別考察兩組不同的研究對象:其中一組具備高於均值的政治知識,但沒有接受過任何媒體素養培訓;另外一組則對政治毫不關心,但具備一定程度的媒體素養。作者寫道,具備政治知識“並不足以提升對準確性的判別能力。”媒體素養能夠培養辨別真偽的能力!。其他研究也預示類似的結果。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媒體素養有助於提升辨別真假的能力


什麼是媒介素養?


媒介素質(Media Literacy),是指在各類處境中取用(access)、理解(understand)及製造(create)媒體信息的能力。是能意識到媒體是如何被使用和濫用的。


如今,媒介素養的內涵進一步豐富,經歷了從最初瞭解認識媒介,到後來思考分析媒介,再到今天利用媒介參與社會生活,並創造傳播信息的過程,形成了新媒介素養。新媒介素養是從媒介中受益,意識到屏幕背後內容製作的過程和利益,並能控制在線決策的能力。


“媒介素養教育”有別於培養媒體從業人員的媒體專業教育,教育對象的主體是全體公民。

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全民具備有思辨與製作資訊的能力,可以以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讀所有的媒體信息。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媒介素養的維度

“如何在大數據時代辨別真假”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2016年美國大選受到操縱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假新聞時代,新聞視頻和音頻都經過了數字處理,這將進一步削弱和破壞公眾對新聞業的信任。傳統媒介素養採用的工具,例如核對來源、依賴知名媒體等,已經很難應對假新聞層出不窮的手段了。甚至連美國大選都無法擺脫假消息、機器人轉發以及標題黨新聞的負面影響。


華盛頓大學“抵制狗屁”課程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抵制狗屁課程官網

由於對誤導性科學報道、虛構新聞以及利益集團/企業扭曲數據的方式深為擔憂,兩位來自華盛頓大學的教授決定挺身而出。卡爾·伯格斯特龍(Carl T. Bergstrom)教授是一位進化生物學家伯格斯特羅姆,他聯合其同事,數據科學教授傑文·韋斯特(Jevin West)推出一門跨學科課程“大數據時代如何抵制狗屁(bullshit)”。不消一分鐘,這門課的報名人數就達到限額,不得不把數百名學生拒之門外。


伯格斯特龍教授指出:“美國人每天平均在Facebook上花費一個鐘頭時間。他們在上面幹什麼?最多的時候無非就是互相傳播狗屁扯淡信息。”開學伊始,教授展示了幾個網上廣為流傳的圖片,讓學生對其真實性進行投票。韋斯特教授展示了一張配有文字說明的廁所照片,告訴學生:“大家上廁所時得多加小心!可能沒人告訴你,不過每年有30,000名美國人如廁時受到傷害。”


教室裡學生們鬨堂大笑。約有65%的學生投票認為上述說法純屬胡扯。韋斯特教授揭曉答案:“這不是胡扯,確實有這麼多人在上廁所時受傷。”


“上廁所確實存在危險”對於我們所處的時代提出一個相當深刻的問題:如果在網上聽起來荒謬的說法是真實的,那麼互聯網使用者如何得知貌似合理的事情真假與否?“抵制狗屁”課程通過培養媒介素養來解決這個問題。


課程大綱


雖然名稱聽上去相當粗俗,但這門課程設置還是非常專業和嚴肅。課程網站的教學大綱頁面公佈了全部的課程內容和閱讀材料,摘要如下:


在引言部分,課程使用的教科書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哈里·法蘭克福(Harry Frankfurt)的《On Bullshit》(南方朔將其翻譯成了中文,在臺灣出版的時候用的書名是《放屁!名利雙手的捷徑》,在大陸出版的時候則採用較為保守的譯名《論扯淡》)。


課程開始部分介紹一些常見的分辨狗屁的方法;以及孕育狗屁的生態系統,比如社交媒體如何促進其傳播,還有就是貌似高端的TED演講有時候兜售的也是狗屁。


接著,課程從統計學和邏輯學的角度出發,具體分析了一些狗屁的類型,包括混淆相關性和因果關係、中位數和平均數、“檢察官謬誤”(一種非形式謬誤,系取一不甚相關、或有關但未正確考慮條件幾率的數據,認定被告“無辜的幾率”很小)等。課程還單獨闢出一週介紹了數據可視化中常見的誤導。


隨後課程開始轉向大數據,重點介紹在大數據及其相關算法的光鮮外表之下,“輸入的是垃圾,輸出的也是垃圾”的現象,以及對機器學習的濫用和參數誤導等。其後幾周深入科學研究領域,介紹了“發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指負面研究結果往往被掩蓋的現象)”、“掠奪性出版(Predatory publishing,為了學術灌水或以此牟利而組織發表大量低品質的學術會議和期刊)”等概念,以及學科之內、學科之間互相批評的倫理。


在此之後的課程則關於假新聞,內容包括假新聞的經濟驅動、迴音室效應(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並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令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如何進行事實核查等等;以及如何針對不同的受眾,採用不同的策略對狗屁進行駁斥。


解決之道


在短短一篇文章中概括一個學期課程內容似乎是一個不可完成的任務。不過兩位教授確實提出一些原則性建議。


1、追本溯源

順著報道尋找消息來源永遠都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好辦法。在傳媒業無比發達的今天,獨家新聞越來越少,這也給了我們可以向多方求證的機會。而強大的互聯網搜索引擎,也使多方求證成為可能。


教授們推薦了一些技術性或技巧性的策略。例如學習如何查找內容源頭網站的域名註冊記錄(儘管這些記錄也可以偽造)。作為經驗之談,任何註冊在東歐的英語新聞網站(絕大多數假新聞的發源地)發佈的很可能就是假消息。另一個很好的工具是圖片搜索,如果希望追蹤一張照片的來源,只需將其置於搜索引擎圖片欄中(大概率)即可找到內容的出處和原始文件,並查看否有所篡改。另外,廉價的圖片(或其他多媒體)設計和糟糕的遣詞造句往往也是假新聞明確的預警信號。


2019年10月18日,約翰霍普金斯健康保障中心(Johns Hopins Center for Health Security)在美國紐約主辦了一場同樣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病流行桌面預演,目的在於通過模擬未來可能爆發的世界性疫情,勘察在疫情防護中可能遇到的各類危機,從而制定應對方式。然而,世事無常,傳染病在六週後的武漢成為實戰,由於驚人的相似性,若干境外媒體稱該模擬實為‘預言’,陰謀論隨之接踵而至。


然而,我們只要考察多個來源既能發現包括“商業內幕”網站、“每日郵報(Daily Mail)"等媒所發表的聳人聽聞消息其實是以訛傳訛的謠言。以下是主辦方發佈的澄清聲明。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主辦方約翰霍普金斯健康保障中心發佈的澄清聲明


2、信息核查工具

網上有一些比較實用的核實新聞真偽的小工具。為了提高公眾辨別真假新聞的能力,國內外均有一些權威機構專門推出了線上消息核查板塊。例如,Factcheck.org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發起的一個公共服務項目,將疫情“預演”混淆為“預測”的假新聞在該網站上同樣可以得到澄清。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factcheck.org闢謠截圖

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企業也推出類似的產品,例如我們可以通過騰訊新聞“較真”欄目最新推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實時闢謠”平臺第一時間篩查流言的真假。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騰訊較真稱雙黃連口服液遏制病毒“存疑”


無論中外,第三方信息核查工具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對於類似“雙黃連究竟能否遏制病毒”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結合常識獲取答案。


3、常識+批判性思維

確實有些建議看上去並不新奇甚至顯而易見,但確實有用。“抵制胡扯”的兩位教授告誡學生,當他們對一則報道、研究或數據舉棋不定時,應該帶著批判性的思維去閱讀,多思考以下三個為什麼,很多謊言就會不攻自破。

這是誰告訴我的?

他們怎麼知道的?

做這件事對他們有什麼好處?

對於本文開始提到的“雙黃連”遏制新冠病毒的說法,儘管消息來自權威媒體,但也遭到很多質疑。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張洪濤撰文指出:“目前沒有任何正式的臨床使用報告,證明雙黃連有治療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效果。”


當事方之一上海藥物所承認有效性研究基於體外,尚待臨床研究證實。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病毒來襲流言紛紛,我們應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新華社國是直通車相對採訪記錄


通過對上述信息的分析比對,讀者應該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


4、大數據和區塊鏈

對於”深度偽造“的視頻內容目前尚無很好的識別方法。不過來自斯坦福大學一位人工智能研究員湯姆·範·德·韋格(Tom Van de Weghe)表示,最有希望恢復人們對視頻的信任的方法可能是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是一種在互聯網上記錄數據的全新方式。它能夠在分散的分佈式分類賬中為數據和交易提供不可變的、防篡改的記錄。


在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這位研究員與一些學生共同設計了一個原型,通過提供真實性證明,人們可以追蹤數字圖像的來源。其目標是提供一個高度安全和可信的歷史追蹤和跟蹤工具。每個視頻片段都與指向其原始或母視頻的智能合約相關聯。如果無法跟蹤到,則無法信任數字內容。


結語


我們周圍的環境充斥著各種不同的媒介,我們可以與他們互動,他們同時爭奪著我們的注意力。作為媒體用戶,我們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而非事實的驅動。人與人之間的感同身受驅使著許多人在未確認媒體內容真實性的情況下進行轉發傳播,試圖將自己的立場和情感傳達給更多的人。


面對著嚴重的疫情,我們的朋友圈中充斥著大量情緒類的文章。回想一下,這段時間閱讀各個媒體平臺的新聞信息時,你是否時常會感到憤怒、恐懼、難受、焦慮、感動等等強烈的情緒?你是否會在閱讀完某則消息後立刻按下“轉發”,“在看”,“點贊”的按鈕?


我們被媒體操縱的方式非常隱蔽和微妙,以至於自己意識不到事情正在發生。隨著社交媒體佔據我們大量時間,每當我們一旦有空就迫不及待地打開微信瀏覽朋友圈,或者給朋友留言時,我們很難感覺自己(包括朋友們的)思想、觀點、行為和世界觀正在受到影響。


傳媒在當今社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即使一個人不搜索信息,大眾傳媒也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和決策。媒介素養作為一種可以在各種形式的媒介中進行訪問、評價、創造與分享的能力,可以意識到媒體是如何被使用和濫用的。換句話說,媒介素養是從媒介中受益,意識到屏幕背後的過程和利益,並能控制在線決策的能力。


為了獲得這個21世紀的人類必備的技能,我們需要從小接受良好的媒介素養教育。有媒介素養的公民應當設想自己是社會變革的一份子。下一代有媒介素養的公民不僅可以敏銳地探索更廣泛的媒體世界,而且能夠通過批判、設計和創建媒體,投身於社會變革從而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8/12/10/social-media-outpaces-print-newspapers-in-the-u-s-as-a-news-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80/1146

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e-desk/the-post-truth-publication-where-chinese-students-in-america-get-their-news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3102/0002831216679817

http://www.centerforhealthsecurity.org/newsroom/center-news/2020-01-24-Statement-of-Clarification-Event201.html

https://callingbullshit.org/syllabus.html

https://www.ixinwenjie.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1030




喜歡本文?歡迎關注視角學社(微信公眾號ID:my_perspective),加入留學家長公益交流社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