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人工合成?美《科學家》總編親自闢謠譴責“陰謀論”

   荔枝新聞訊 記者/王晟

  最近,您是不是在個別微信群或微博上,看到了這樣的截圖:


新冠病毒人工合成?美《科學家》總編親自闢謠譴責“陰謀論”

  “一項利用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合成的新病毒引發爭議?這種與SARS相關的病毒經過人工編輯,可能引發流行傳播的風險……”

  這篇英文報道的摘要,看不懂還好,看明白了怕是都要一身冷汗。

  “蝙蝠”、“病毒”、“SARS”、“人工改造”——在眼下疫情防控最緊張最關鍵的時候,這裡面的每個詞都能狠狠地挑動神經。

  難道……難道微信上那些“新型冠狀病毒是從實驗室洩露的”、“新冠病毒是一種基因戰”的傳言是真的?

  當然不是!

  這截圖,原本是2015年發表在美國《自然》(”Nature”)和《科學家》(“The Scientist”)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最近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被好事的網友翻了出來,與“2019-nCoV”新冠病毒加以聯繫。

  截圖最先出現在國外社交平臺,很快就蔓延到國內的微博和微信。尤其是微信群裡,沒頭沒尾的一張截圖,最容易引發關注。


新冠病毒人工合成?美《科學家》總編親自闢謠譴責“陰謀論”

《自然》雜誌網頁的完整截圖


新冠病毒人工合成?美《科學家》總編親自闢謠譴責“陰謀論”

《科學家》雜誌的截圖

  2015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文稱,他們用從蝙蝠體內提取的病毒,與SARS病毒結合,人工合成了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幾個月後,有專家在美國《自然》和《科學家》雜誌上撰文,批評這種實驗存在一定的道德和安全風險。   原本,它只是一篇科學評論,並沒有引起世界的注意。但是2020年初,衝著 “蝙蝠”、“冠狀病毒”、“SARS”、“人工改造”等字眼,舊文被重新翻了出來,在全球社交媒體上被廣泛傳閱。

  一些人如獲至寶,據此判定“新型冠狀病毒是人工合成的,是從實驗室跑出來的”。

  有鑑於此,《科學家》雜誌主編鮑勃·格蘭特(Bob Grant)日前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澄清幾年前這篇評論文章中提到的病毒,與這次的“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並不是一回事兒,並且譴責自媒體斷章取義、牽強附會,提醒全球網友不要被“陰謀論”矇蔽。

新冠病毒人工合成?美《科學家》總編親自闢謠譴責“陰謀論”

《科學家》雜誌主編公開信的截圖

   2015年合成的到底是什麼冠狀病毒

  荔枝新聞查詢了2015年11月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他們稱,從中國的馬蹄蝠(一種蝙蝠)體內發現了一個名為SHC014的病毒。

  他們提取SHC014的一種表面蛋白,與SARS病毒的主幹混合,製成了新的混合病毒。該病毒在實驗室的小白鼠身上導致了呼吸系統感染,產生了類似人類患呼吸道疾病的症狀。

  論文稱,這證明了SHC014表面蛋白具有必要的結構,可以與細胞上的關鍵受體結合並感染。

  這意味著什麼呢?

  通常蝙蝠身上提取的大部分病毒,比如SARS病毒,最初並不能直接與人類受體結合,也就不能直接讓人感染,而必須轉移到一箇中間宿主身上繼續進化(比如果子狸等動物),然後才產生了讓人致病並繼續傳染的能力。

  而在2015年的實驗後,該研究團隊認為,這項人工合成的病毒,證明了蝙蝠攜帶的病毒,具有跳過中間宿主,直接讓人類感染的潛在可能。


新冠病毒人工合成?美《科學家》總編親自闢謠譴責“陰謀論”

 蝠具有聲波探測的神奇本領,卻也是“五毒俱全”的病毒宿主

  然而這項研究成果引起了科學界的爭議。有人擔心人工合成的新病毒具有未知的傳播性,萬一傳播開來,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後果——科學研究是否應該冒這樣大的風險。

  荔枝新聞還了解到,該項實驗被稱為“功能獲得性研究” ( gain-of-function studies),在病毒學或者流行病學上,主要是為了提高病原體的傳播能力或毒性,以研究病毒本身的某些能力,或是在此基礎上研發對抗病毒,阻止傳播的辦法。但是這類研究屬於雙刃劍,既可用於有益目的,也可能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因此一直伴隨著科學倫理和風險方面的爭論。美國政府從2013年開始正式停止資助“功能獲得性研究”。

  2015年發表論文的團隊,是在立法前開展的研究,所以經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審核,確定論文可以發表。

  當時,這項研究就引起了其他專家的批評,不難想象,今天在防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疫情時,更會引起人們的種種聯想。

  但是美國《自然》和《科學家》雜誌都發文闢謠:冠狀病毒分很多種,有些是已知的,有些是新近出現的,2015年論文中人工製造的病毒,與“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並不相同。

   “曲解這篇文章,是為了滿足陰謀論幻想”

  美國《科學家》雜誌主編鮑勃親自上陣,撰文澄清。

  他指出,科學編輯們一直竭盡全力,用清晰準確的文字解釋最新成果,以易於理解和嚴謹的方式傳達科學新知。但有讀者對文章產生誤解或者蓄意歪曲解讀時,他們感覺很無力。

  他還介紹了2015年文章的背景和資助信息,表明絕無暗示合成病毒從實驗室洩露,並嚴肅批評了有人曲解該文章,誤導公眾往陰謀論上聯想,引發公眾對科研的恐慌,對科研人員的不信任。

  鮑勃還反思了媒體的責任,承諾在中國遭遇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將一如既往絕對準確的方式介紹最新研究。

新冠病毒人工合成?美《科學家》總編親自闢謠譴責“陰謀論”

  公開信如下(受篇幅所限,只保留與冠狀病毒、事件本身有關的部分):

  上週,《The Scientist》2015年一篇有關實驗室製造冠狀病毒的文章,其閱讀量激增得令人吃驚。文章閱讀量增加通常是一件受歡迎的好事,但這篇文章引發的關注顯然要打個問號。讀者不僅是閱讀、欣賞文章並與朋友分享,還有些人似乎在利用它來傳播錯誤的信息和不正確的言論。

  作為《科學家》雜誌的編輯,我們有思想準備會被人誤解,尤其是當我們發表一些容易引起爭議的內容——例如自閉症、轉基因等等。我們竭盡全力撰寫清晰、準確、語境優美的文章,以一種可理解和嚴謹的方式來傳達科學的核心,即使是複雜的主題。不過,一旦涉及到市場化的媒體平臺,我們就無能為力了,——某些讀者可能會歪曲或誤解我們的意思,尤其是當人們瀏覽其社交媒體上的文章時,通常只是掃一標題和圖片就下結論了。

  《科學家》雜誌2015年的這篇文章,是關於一個國際團隊的研究成果摘要。該團隊研究了將SARS病毒的部分基因片段與另一種冠狀病毒進行編輯,得出一種新的冠狀病毒,使其能夠在實驗室感染小鼠並,引起類似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也就是SARS的症狀(注:SARS病毒在15年前傳播到17個國家,並殺死了約770人。)這項研究結果的發佈重新引發了關於所謂的“功能獲得性研究”的爭論( gain-of-function studies)。美國政府從2013年開始正式對這類研究停止資助。該新聞中的SARS研究始於禁令之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允許繼續進行審查,最終確定研究人員確實可以發表結果。

  在過去的一個月裡,由於2019年年底才出現的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擴散到中國武漢市及其周邊地區,因此如實報道新聞和故事背後的科學顯得至關重要。讀者不僅關注疫情發展,而且根據背景準確地理解有關新疫情的信息,也有助於防範疫情、挽救生命。但有些讀者發現了這篇2015年的文章,並篡改了內容,試圖用它來支持一個完全站不住腳的假設——即當前的疫情,起源於實驗室培養的病毒。例如,Facebook用戶託比·弗格森(Tobi Ferguson)發佈了這篇文章的鏈接,提出“媒體向你展示的東西背後,總是有更多的東西。”

新冠病毒人工合成?美《科學家》總編親自闢謠譴責“陰謀論”

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影像

  現在,圍繞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還在進行中,因此出現這種錯誤信息特別危險。研究人員已經提出有關病毒起源和傳播方式的設想,其中一些想法被否決,有一些則作為線索用於阻斷病毒傳播。當需要進行全面的流行病學研究,並需要患者積極參與時,煽動對科學家毫無根據的恐懼和懷疑,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在這篇五年前的新聞中提到的病毒,與現在在中國境內外傳播的病毒都不一樣。

  2015年我們發表在《科學家》雜誌上的文章,根本沒有報道或暗示實驗室製造的冠狀病毒已經離開實驗室或正在傳染人類。作為媒體人,我們明白自己的文章可以被用作各種爭論,有些人要麼不看,要麼故意忽略文章發表的時間,以配合他們的陰謀幻想——這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控制範圍。如果,有些讀者是因為不知道冠狀病毒的類型其實不止一種,而誤解了2015年研究工作與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關係,這倒是媒體可以去解決的問題。

  現在,我們對發佈文章產生的影響負有責任。我們會更精心製作標題和圖片,來準確地描述文章的內容。我們注意到,如今,當錯誤信息越來越常見的時候,在這些細節上用心變得尤為重要。報道在武漢傳播的新型冠狀病毒和研究進展時,我們保證會格外警惕,並一如既往地以準確無誤的方式提供信息。

  ——《科學家》雜誌主編鮑勃·格蘭特(Bob Grant)

  (本文截圖和公開信來源:Nature、The Scientist官網,公開信內容翻譯:王晟 本文系荔枝新聞專稿,拒絕一切刪改,轉載請註明來源:荔枝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