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人遺忘的中醫大師,世界傳染病學奠基人吳又可

中華大地幾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從最早的犛牛飲血到科技發達的今天,經歷了風風雨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和過去比不可同日而語。蒸汽機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從此各行各業走上了科學技術發展的道路。現代醫學也是出現了很多很多先進的儀器,為醫生的診斷提供了依據,更節省了時間。

華夏大地,幾千年的發展,朝代更替不斷,人類受到疾病的威脅,尤其在古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健康意識薄弱,再加上戰爭,經常發生大的瘟疫。

這時,誕生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吳有性,字又可,漢族,江蘇吳縣東山人,他是個遊醫,生活在崇禎年間,這時明朝,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時候,關外,是明朝不能解決的民族矛盾,正與八旗軍開戰,國內李自成,張獻忠等大大小小起義軍不計其數。而此時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在明朝以前,像葛洪,藥王孫思邈,李東垣等大醫家,在治療瘟疫時,基本上是遵循醫聖張仲景<>裡觀點治療瘟疫的,可是這次瘟疫依據<>裡的觀點治病沒有效果,甚至會越治越重,使得很多的醫學家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吳又可到發病最重的地方去,不怕被感染,一個一個的觀察病人,認真總結,認真分析,他發現這個病與傷寒完全是不同的兩個病,所以才沒有效果。他一邊治療病人,一邊總結經驗,並且冒著對醫聖不尊的壓力,終於在崇禎15年,摸索出了治疫良方,寫成了<>,這本書是我國瘟疫發展史上的第一部專著。書中提出了全新的觀點,<>中認為是風寒暑溼燥火不正之氣才使人得病的。而他認為,在天地之間有一種氣體,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看不見,摸不到。隨著外面的灰塵與空氣,一起吸入人體內部,從口鼻而入,附著在肺部和其他的器官上,使人發燒得病,並且具有傳染性,這種病附著地,吳先生管它叫膜原,不是在內,不是在外,而是在中間,藥效無法達到,所以遵循<>裡的依據治病,才沒有效果。並且他還提出,隔離治療,防止傳染的觀點,這個觀點的提出在明末是一個全新的觀點,並且在現在也是適用的。瘟疫學說從<>中分了出來,使醫學中有了傳染病學,使很多患者患病有了理論依 據。吳又可以畢生的治疫經驗和體會,大膽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在世界傳染病學史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為後世傳染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比西方國家早了很多年。而且這種觀點已被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所證實,這是吳又可對世界傳染病學的一大貢獻.

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世界各國對此頑虐之病都束手無策,最後還是藉助於這味在三百多年前問世的神奇藥物——達原飲,主要由檳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藥、黃芩、甘草七味藥組成,是吳又可為治療瘟疫而開的奇方,治療效果奇佳。

清朝入關後,實行剃髮,吳又可因拒絕剃髮易服而被清廷處死,終年71歲,其妻亦攜子投河殉情。他的離世是我國中醫史上非常大的損失,可是他為百姓做的事情,和他這種扶危濟困的精神,併為後世寫的<>這本書,我們都會牢牢記住,會永遠傳承下去,而且會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