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中的瘟疫在今天還會出現,但世界已然改變


《大明劫》中的瘟疫在今天還會出現,但世界已然改變

七年前的這部老片,現在回看起來,裡面對軍人與醫生、政治與民心的探討依然十分有意義。而且可以看出中醫對抗傳染病並非沒有先例。

中醫對於傳染病並非手足無措,早在明朝就有醫師對抗瘟疫的歷史

匡扶皇室的軍人,一心為國

這是部根據史實創作的影片,1642年,大明崇禎15年,農民起義軍已經日趨壯大,把官軍堵在開封已成困局。朝內無賢臣良將,崇禎萬不得已將關在牢內的孫傳庭將軍釋放出來,卻還時不時跟太監犯嘀咕擔心人家自立。

孫傳庭先到潼關,整頓軍務,眼見所見即是大明“劫難”之前的各種徵兆:糧庫缺斤少兩、器械破敗殘缺、鄉紳自私享樂、軍官中飽私囊、瘟疫橫行軍民、軍醫愚昧保守。當然這其中主要還是人禍。

《大明劫》中的瘟疫在今天還會出現,但世界已然改變

當鄉紳為其接風洗塵時,面對一桌子的禮物,他不為所動,張口就問他們要錢要糧要贊助,卻只收到幾張500兩銀票。

再也憋不住怒火,質問這些無腦的鄉紳,“給我孫傳芳這些東西,卻只給大明朝這點銀兩,大明朝如果亡了,給我孫傳芳又有什麼用?”

然而面對各種糟糕的情況,作為一心為國的軍人孫傳庭既然接了這個爛攤子,就只能幹下去。

懸壺濟世的醫生,堅守醫道

作為江湖遊醫露面的吳又可,先是給官軍療傷,結果人剛治好了,就遭遇匪軍,被殺了。

然後又給匪軍熬藥治病,保住其性命。當匪軍勸他一起造反,博取個高官厚祿時,他一句世代罔替,焉知禍福就避過了。

直到見了自己的老師,被盤問起來,才知道人家原來是太醫,只因受不了太醫院裡那些當官當得忘記本分的人,才掛冠而去,行走江湖做了遊醫。

《大明劫》中的瘟疫在今天還會出現,但世界已然改變

恰巧他老師是軍醫(官),要去給大量生病的官軍治病,然而兩人卻因為藥方不同、理念不同產生分歧。

要知道那時還沒有傳染病的概念,瘟疫更多是被當鬼魅附體,指望巫術祈福以攘除。

老師作為老中醫,面對士兵的病症只知道遵循傳統,將《傷寒論》奉為寶典,各種調理。

而吳又可大膽提出質疑,結合觀察實踐,發現了瘟疫的傳播方式——空氣飛塵。並據此認為通過開窗通風、隔絕病患、瀉藥去毒等方式,可以避免瘟疫的大範圍傳播。

《大明劫》中的瘟疫在今天還會出現,但世界已然改變

事實證明,刻舟求劍的老師害死了眾多兵士。

殺伐果斷的孫將軍大膽啟用吳醫師治療全軍。(其實也沒辦法,治不好的軍醫不是被殺就是跑路了。)

即使是曾經的太醫吳又可,在那個年代也不可能憑藉一己之力跳出歷史的侷限,真的治好兵士。

但是卻通過分類隔離、瀉藥排毒保住了大部分人不被感染,穩住了患者的病情。

至此,兩人英雄惺惺相惜。一般的劇情該是聯手戰勝疫情、匪軍,還人間太平。

然而故事的結局多少有些可悲悽涼,卻又是符合歷史的。


《大明劫》中的瘟疫在今天還會出現,但世界已然改變

大將軍孫傳庭為整頓軍備得民心而殺豪紳、為不留後患好剿匪坑殺病軍,雖看似殘忍,但也是迫不得已,卻最終只落得功敗垂成,為腐朽的大明做了殉道者。

而看破世代更替的小醫生吳又可本想一視同仁,眼裡只管病患,不管陣營,但看到救的人再多,最終還是另一方殺掉,只得歸隱山林,終寫出《瘟疫論》。


《大明劫》中的瘟疫在今天還會出現,但世界已然改變

歷史會相似,但不會相同

在2020年伊始,人們還準備對春晚吐槽為樂之時,我們也迎來了一場“十年一遇的大疫”(吳又可面對的情況)。

和平年代,對抗“瘟疫”就是沒有硝煙的戰爭。而這時的“國家保衛者”就是醫生。

他們不僅要發揮醫生的角色,救助病患,同時也是承擔起守土衛民的重擔。


《大明劫》中的瘟疫在今天還會出現,但世界已然改變

但正如孫將軍感嘆的得民心者得天下。

因為任何一場瘟疫或戰爭都是對國家的一次大考驗,是對為官者、經商者、從醫者、衛民者以及民眾的全方位檢驗與治療。

這個時代依然有面對疫情而毫無擔當的官員、有不拔一毛從中牟利的商人、有猶豫不決忘記本分的醫生(醫官)、有唯恐天下不亂的造謠者和病毒傳播者。

但是我們相信歷史終究不會重複,因為那樣的人終歸是少數,維護我們幸福的捍衛者一直都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