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壮士断腕,挥泪斩马谡,真的很难吗?为何?

知之甘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斩马谡,真的是很难,因为马谡是自己好朋友马良的亲弟弟,并且马谡这个人是诸葛亮的嫡系幕僚,是诸葛亮主要培养的苗子之一,他现在斩了马谡,等于自断一臂,诸葛亮心里比谁都难受。所以下这种决定是很难很难的。

现在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场景


第一,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和诸葛亮是好友,诸葛亮因此爱屋及乌。

首先马谡是蜀汉侍中马良的亲弟弟,马谡有五个兄弟,马谡是老小,他们五兄弟在他们当地小有名气,被当地人常常称赞为人中俊杰。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其次,由于马良和诸葛亮是好友,并且马良这个人为人谦虚,也有能力,因此诸葛亮对马氏五兄弟都有着先天的好感,因此爱屋及乌的对马谡也是甚是喜爱。所以将马谡一直带在身边,等到马良在夷陵之战中不幸离世后,诸葛亮因为痛惜好友的离世,所以更加的对马谡好,把马谡当为亲弟弟一样看待。

所以等到街亭兵败后,要处理马谡的时候,诸葛亮是很痛苦的,一是因为处理马谡的话感觉对不起马良,二是,因为诸葛亮也是人,也有情感的,日新月异的接触,他和马谡的感情就已经如同了亲兄弟。现在要处决马谡,诸葛亮痛心疾首。

诸葛亮的好友马良(上图),马良之弟马谡(下图)


第二,马谡是诸葛亮的嫡系手下,是重点培养的重要谋士.

首先马家兄弟来自荆州赫赫有名的大家族,而当时的蜀国人马分为益州本地的官僚势力和荆州的本土人马,诸葛亮为了平衡双方势力必须在扶植起一个势力,作为自己的嫡系,而这个人就是马谡.

其次,马谡作为文官出身,对政务也有自己的一知半解,所以诸葛亮喜欢带着他讨论这些政务.就这样,马谡天天耳渲目染诸葛亮的治国理念,自己的理论知识突飞猛击,诸葛亮看到眼里,更加下定决心要培养马谡,就这样马谡成了诸葛亮的左膀右臂.

但这次,诸葛亮把一个关系北伐全局命运的街亭,交到了马谡的手上,属实托大,因为在诸葛亮身边,马谡只是学到了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应用,导致马谡只知道按理论排兵布阵,不知道打仗应该懂得机变.导致兵败街亭,马谡的兵败把诸葛亮的北伐计划给破坏了,还把诸葛亮后续的人事安排也给打乱了,本来他想后期让马谡挑大梁.这次兵败以后,马谡永远没有机会了.

诸葛亮本来想马谡以后挑大梁,看来没机会了。


第三,马谡曾经给予诸葛亮正确的建议,也是有功之臣,诸葛亮念及功劳,有点左右为难。

首先诸葛亮为什么敢于让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守卫街亭那,就因为在诸葛亮在平定南蛮的叛乱的时候,马谡献策,使的诸葛亮平定了南蛮之乱,至此使诸葛亮对马谡另眼相看。主要事例如下:

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和蛮王孟获的叛乱,马谡在送行前,建议诸葛亮对少数名族实行王道,希望诸葛亮南征应该以“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用仁义来感化这些少数名族。

马谡的策略分析,和诸葛亮的不谋而合,这让诸葛亮看到马谡确实是一个良才,对政治战略分析的还是十分清晰,就这样,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的了,因此诸葛亮才会冒失的取派马谡守卫街亭,导致兵败。

马谡因为献策的成功,使的诸葛亮平定了南蛮之乱,应记一功,但是因为街亭失败,致使北伐失败,诸葛亮想通过这件事情来保马谡,也是无能为力。

<strong>

诸葛亮平定南蛮之乱,里面也有马谡的功劳。


第四,诸葛亮后悔没有听刘备的临终遗言,懊悔自己没有听,平白断送了马谡的性命。

首先蜀汉先主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安排好了后刘备时代的人事布局,也嘱托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件事情就是专门针对马谡说的,说马谡这个人:“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但是诸葛亮却没有听,还是继续重用马谡。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马谡)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其次,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和曹操比谋术,他分分钟钟被碾压,但是刘备有曹操不具备的能力,就是眼尖,了解人性,这也是他多次能够从险境逢凶化吉的原因。所以他对马谡的判断是正确的,马谡失街亭,和刘备的遗言相互印证了。

因此,诸葛亮感觉对不住自己的主公,辜负了他的临终遗言,他也觉得对不住人家马谡,马谡是被自己赶鸭子上架。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诸葛亮。所以诸葛亮痛哭不已,一直在懊悔自己。

<strong>

刘备临终劝诫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上图),诸葛亮懊悔自己辜负了刘备的遗言和断送了马谡的性命。


第五,诸葛亮的“事必躬亲",白白断送了马谡的性命,后续全力培养姜维,让姜维有机会历练,也是弥补了自己的过失。

诸葛亮不听刘备的临终劝告,难道只是自己用人上面的过失吗?不是,诸葛亮在领导方面上是有致命缺陷的,他事必躬亲,即使很小的事情,也不愿放手,不愿去锻炼新人,比如对马谡来说,诸葛亮完全可以在一些无关大局的战斗中让马谡上,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而在街亭一战中,诸葛亮又心存侥幸,终于葬送大局,这就好比一个婴儿,你不让他学会走路,直接让他上来就跑,他能不摔倒吗?所以这场悲剧,诸葛亮难辞其咎。

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在处理完马谡的事情后,紧接着向刘禅写了一封奏章,检讨自己的过失,弹劾自己,请求降职三级的原因,诸葛亮心里知道主要的过错在自己身上,但是因为自己是主帅,多少碍于面子,只能用这种方法来舒缓心中的压力。

所以,诸葛亮后期会全力辅导姜维,一是害怕马谡的事情再次上演,二也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

诸葛亮全力培养姜维,弥补马谡之死的过失。


综上所述,诸葛亮因为马谡失街亭,在对于的马谡是杀是留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毕竟马谡乃故人之弟,又是自己的嫡系幕僚,杀之于心不忍,但是因为军法重于泰山,不杀不足以平军心,因此,诸葛亮含泪将马谡明正典刑。


向日葵爱历史


我是金全有,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面对马谡的失误,诸葛亮虽然斩了马谡,但这个决心不好下,站在诸葛亮的立场,真的很难。

一、头可断,情难断

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非同一般。

1、父子情。马谡的哥哥马良和诸葛亮是结拜兄弟,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马良在夷陵之战牺牲后,诸葛亮十分痛心,马良一家兄弟五人,马谡为马氏五兄弟中最小的一个。马良牺牲后,诸葛亮把马谡当作自己的儿子呵护。马谡也曾说过:“明公视谡为子,稷视明公为父。”马谡被杀前,请求托孤给诸葛亮,马谡被杀后,诸葛亮对其子女视同已出,关心备至。显示出他们二人确实不一般的关系。

2、知遇情。由于马谡熟读兵书,好议军事,并任参军一职,因此经常伴随诸葛亮左右,在姜维没有投汉以前,诸葛亮当时身边文官不多,而能和他谈论军事的更少,《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记载只有马谡一人经常和诸葛亮谈军事到天明。一个领导能和一名部属经常相谈,如果是话不投机,那一定谈不下去,能经常谈到天亮说明相谈甚欢,长期以往,两人的感情自然不一般,如何不是上下级关系, 一定双方会成为知己,如果是上下级关系,作为上级一定会喜欢这个部下,而作为下级就会产生知遇之恩。诸葛亮和马谡的心态此时应该就是这种情况。

3、同乡情。马谡是襄阳宜城人,诸葛亮虽是山东人,但14岁后随叔父进入荆襄之地,所以和马谡也算是半个老乡,在蜀汉政权里,当时分成三大派别,为了遏制本土派,对荆襄系的官员诸葛亮是重点扶持的,象蒋琬、费伟等人都被按排在重要岗位,处于蜀汉集团的上层。而马谡也属荆襄派,所以诸葛亮自然也要扶持。在第一次北伐时,当时有久经沙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人,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

————马谡与王平去街亭

二、颈可断,才难找

马谡失了街亭,被后人冠上纸上谈兵标签。这个评价其实并不准确。马谡不是一个庸人,自身是有才华的。马谡只不过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错误的事,如果他不要求去带兵,继续做好他的参军一职,想必他还会有更好的前途。

1、有战略眼光。北伐之前,南中孟获造反,诸葛亮出发前,征求过马谡的意见,马谡提出“攻心为上。”与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深得诸葛亮的赞赏,从此,马谡再也没有离开过诸葛亮身边,也为诸葛亮出了不少好点子。

2、能拾遗补缺。众人拾柴火焰高。诸葛亮尽管很突出,但总有缺失的地方。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马谡能经常给诸葛亮补漏。比如:曹魏让司马懿复出,使诸葛亮感到对伐魏增加了困难,马谡及时献出离间计,让人在长安到处造谣说司马懿有反魏之心,弄得魏主心怀狐疑,罢免了司马懿的军职,为蜀汉伐魏扫除了一大障碍。

3、名望出众。马谡兄弟五人,在当地俱有才名。蒋琬称他为“智计之士”。一开始跟随刘备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太守,在当时蜀汉同僚当中属佼佼者,后被诸葛亮看中用为参军。马谡在每一地方任职,都受到百姓的拥戴。马谡被处斩时,蒋琬曾为他向诸葛亮求情,去刑场路上,沿途数万百姓为他流泪不已。

——————马谡离间司马懿和魏主

三、杀马谡,正军纪

1、马谡违背了作战计划。诸葛亮在马谡出发前交待要依要冲建立栅栏阻挡魏兵。马谡出发前答应得好好的,可到了现地后,马上就把诸葛亮的要求置之脑后。导致整个街亭战事失利。

2、杀马谡正军纪。有错必纠,有罪必惩。一个大的军事行动过后必须要兑现赏罚承诺,诸葛亮是崇尚法治的政治家,在治理益州时法律定得很严,当时法正曾问过诸葛亮是不是太严了,诸葛亮说,汉朝之所以衰败就是因为法治太宽。益州的治理证明了诸葛亮的决策是正确的。那么对军队的管理则更是要严上加严,况且马谡是立了军令状的,不杀马谡不能严肃军纪。

四、杀马谡,按众心

蜀汉政权在刘备手里经历了两次大的劫难。一次是关羽的荆州之败,丢掉了蜀汉一州六郡,损失兵马近十万人。第二次就是夷陵之战,几十万人马灰飞烟灭,刘备自己也亡故,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一个,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年事已七旬,当时诸葛亮跌足说道:蜀汉气数已尽矣。这两次劫难使蜀汉元气大伤,开始向下衰落。刘备去世后,凭借他的威望建立的蜀汉政权进入风雨飘摇时期,好几个地区出现反叛的现象。面对这么一个烂摊子,诸葛亮此时也是焦头烂额,经过五年的治理,才把蜀汉重新纳入正轨,并可以出兵进行北伐。这五年的治理我们可以想象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其中的艰难不亚于一场战役的胜利。

————马谡被斩

1、街亭失败的损失必须要有人来负责。第一次北伐是蜀汉恢复元气后的第一场大战,诸葛亮也是做足了准备,兵员、物资也是自征东吴以来最大的一次,益州地处偏僻,虽特产较丰,但人口太少,可动员的兵员有限,一旦战争暴发势必将会影响到益州的方方面面,人民的生活必然受到影响,地方经济秩序也要为战争让路。如果战争打胜了,众人没有话说,一旦失败必然会出现四面八方一片抱怨和指责之声,而偏偏这场战斗由良好的开头变成失败,一大批青壮年在战争中死去,许多物资受到损失,战役归来川中许多老百姓家中又添新坟,这对于诸葛亮的统治地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史书上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等同于蜀汉前两次劫难,有人把它归为第三次大灾难。所以这么大的事必须要有人负责,因此杀马谡就是必然的了。

2、必须要堵住众人之口。马谡去街亭是诸葛亮同意的,而且当众人认为应该让魏延等久经沙场的老将担任先锋的时候,诸葛亮拒绝了众人提议,硬是提拔马谡这个菜鸟担当重任。在用马谡的问题上诸葛亮有任人唯亲的嫌疑,如果不杀马谡便为自己坐实了口实,只有杀了马谡才能保持自己大公无私的形象,当然诸葛亮是不会任人唯亲的,但情绪是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决策的,这一点已经为现代管理学所证明。

3、北伐失败的后果很严重。本来蜀汉经过夷陵之战,元气大伤,曹魏集团认为蜀汉已经无力对他们构成威胁了,所以对边境的防守很松。这一次诸葛亮出师北伐,最初的胜利让曹魏集团上下震动,他们没想到蜀汉还有能力进攻。从此,曹魏加紧了对蜀汉的防备,诸葛亮自第一次北伐以后,再也没有取得超过第一次北伐的战绩。相反,曹魏却开始准备消除蜀汉这个心头大患。从国力上看,本来就是魏强蜀弱,这样一来诸葛亮要想完成刘备遗愿,兴复汉室,克复中原基本就没有可能了,这也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胜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所以诸葛亮杀马谡心情是复杂的,下决心杀马谡是难的,某种情况也是迫不得已的,究竟诸葛亮当时心情如何,我们后人是无从知晓的,也只能从史料上进行推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金全有


在《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堪称全书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在这个故事里,诸葛亮任用马谡防守街亭,可是马谡骄傲自大不听诸葛亮吩咐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斩马谡,这历来就被认为是诸葛亮公正无私,执法严明的体现。可是却很少有人关注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杀掉马谡,这背后究竟有何难言之隐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马谡是一个怎样的人。

马谡字幼常,是荆州人氏。马家兄弟五人都并有才名,而马谡的四哥马良则是最为出众的,由于马氏兄弟的字都有一个常字,故而当时也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所以这句话是在赞扬马良。诸葛亮少年时避乱荆州,与马良马谡兄弟相识,并结为好友。后来诸葛亮出山,马良马谡兄弟也相继追随并辅佐刘备。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首次北伐曹魏的战争,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委任马谡为参军防守街亭,可是马谡自恃熟读兵书,违背诸葛亮的节度,舍水上山,举动失宜,大败于张郃,街亭失守。在罗贯中笔下马谡是战败后自缚请罪并被诸葛亮斩首示众的,可这深入人心的一幕却并非史实。

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马谡兵败之后并没有自首,而是选择逃跑,向朗知情不举,被免官。可是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看来马谡并没有被斩首示众,而是死在狱中。然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戮谡以谢众。”这就奇怪了,同一本书《三国志》,同一个作者陈寿,可是关于马谡的结局却为何有三种不同的记载。其实这看似矛盾的记载却并不矛盾,让我们尝试回到千年前的那个战场去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历史。

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马谡战败之后害怕受到处罚,于是选择了逃跑,向朗与马谡关系友善,所以隐瞒了这件事,后来马谡被捉住并关到监狱,诸葛亮给马谡判了死刑,可是还没等到行刑,马谡就在狱中去世了。这就是马谡之死的全部经过,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可谓是大相径庭。那么诸葛亮为何一定要任用马谡呢?蜀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临终之前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看来刘备确实很有识人之明,可是奇怪的是以诸葛亮的明智怎会将刘备的嘱咐抛诸脑后呢?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亮违众拔谡。”看来诸葛亮破格任用马谡是遭到反对,违背众人意愿的。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镇守街亭最合适的人选是魏延和吴懿二人,可是诸葛亮却偏偏选择了从未上过战场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这又是为何呢?在我看来,一向公正无私的诸葛亮破格任用马谡可能是这位贤相一生中唯一一次动用了私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讲过马谡是马家最小的儿子,他的四哥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非常的好,诸葛亮年长马良六岁,马良曾在信中称呼诸葛亮为尊兄,以此推测二人应为结拜兄弟。再加上马良此人才智过人,辅佐刘备建言献策,安定荆州。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东征伐吴,为关羽报仇,马良随军,可是刘备在夷陵被陆逊用火攻打得大败,仓皇逃往白帝城养病。马良在此役中不幸遇害,年仅三十六岁。马良英年早逝对于一国之相诸葛亮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想必在那些日子诸葛亮的内心是痛苦的,他为没有照顾好这个弟弟感到深深的自责与愧疚。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看待马良唯一的弟弟马谡自然就多了些关怀与疼爱。从私心讲,诸葛亮希望马谡能够建功立业,能够对得起马良的在天之灵,诸葛亮相信自己更了解马谡,所以在首次北伐中诸葛亮不顾众人意愿提拔马谡,他相信马谡可以胜任。这位一生都公而忘私的丞相此时此刻终于忍不住动了一丝私心,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会有情感,会有喜怒哀乐。作为千年之后的人,我们可以说他用人失误,一时不察,但却不能非议他,因为这个决定是可以理解的,是诸葛亮作为一个人的正常决定,这无可厚非。可是马谡却辜负了诸葛亮的厚望,他自恃熟读兵书,不听副将王平的苦苦相劝,执意上山扎营,结果魏军围山放火,蜀军大败。那么马谡战败之后是否一定要被处死呢?答案是未必。

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每个将军打了败仗都要处死的话,那以后谁还会去打仗。马谡战败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惩罚方式,例如贬官,杖刑,或军前戴罪立功。蜀国本来就人才稀少,没必要打一次败仗就处以极刑,那诸葛亮对此是何种态度呢,他想不想处死马谡?我的答案是诸葛亮根本就不想杀马谡,那么有什么证据呢?哭就是证据,如果诸葛亮真的认为马谡十恶不赦,理当处斩,那他就不会几次三番痛哭流涕了!那么诸葛亮为何舍不得杀马谡,我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马谡是亲信,前面说过由于马良早逝,诸葛亮对待马谡格外关怀。马谡在狱中临终之前曾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原文是:“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蓟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意思就是说丞相对我就像是对待儿子一样,我对丞相就像是对待父亲一样,我自知犯了死罪,希望丞相能秉公执法,不要因为我破坏了军纪,在我死后善待我的儿子,那我就死而无憾了。很多人认为父子的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因为诸葛亮只年长马谡九岁,可在古代是长兄如父,诸葛亮对于马谡应该是如父的长兄,这是亲信,所以于情诸葛亮不想杀他。

第二,马谡确实才器过人,好论军纪,是个人才。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试想诸葛亮诸事缠身,公务繁忙,基本没有什么时间去聊天,可是每次都能跟马谡从白天谈到晚上,说明马谡一定有非常过人的见解,诸葛亮才会经常跟他商讨军机,自昼达夜。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亲自率众南征,马谡出城数十里相送,并提出了平定南方的十六字方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仅用了半年就平定了南方叛乱,如此看来马谡也并非是个废柴,还是有一定才智的,如果处死实在可惜。

第三,马谡有威望,很多人对这点不甚了解,认为马谡只会夸夸其谈,和战国时纸上谈兵的赵括属于一类人,其实不然,马谡的本事不是赵括所能比的。那么马谡的威望表现在哪里呢?据《襄阳纪》记载:“谡死,于时十万之众为之流涕。”请注意不是诸葛亮一个人为马谡哭,而是军中十万之众都哭了,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如果马谡跟赵括是一类人,那么他不可能在军中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那些将士更不可能为他的死感到伤心。综合这三点原因,诸葛亮是舍不得杀马谡的,那既然马谡罪不至死,诸葛亮又舍不得杀他,那为何最后一定要将马谡处死呢,这背后究竟有何难言之隐呢?大家都知道,蜀汉政权是由三大集团构成,分别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荆州集团就是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招纳的贤才,代表人物是诸葛亮、蒋琬;东州集团是跟随刘焉、刘璋父子入蜀的人,代表人物是李严、法正;益州集团则是世代都居住在益州的本土人士,代表人物是黄权、谯周。这三大集团互相牵制,矛盾重重,而诸葛亮作为荆州集团的代表人物又大权在握,蜀汉的三大集团之间的关系就失去了平衡,而是一方强,两方弱。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两个集团自然不服,尤其是益州集团跟诸葛亮是面和心不和,他们都在等着诸葛亮出错,好借机染指军权。马谡作为诸葛亮的亲信,兵败之后如果诸葛亮网开一面,那么以后他就不好再令行禁止了。在这种关键时刻,其他两大集团都在等着看热闹,如果诸葛亮不处死马谡,那么以后他们也会争相效仿,违反军纪。长此以往,诸葛亮还怎么带兵打仗,马谡是给诸葛亮出了个天大的难题,诸葛亮别无选择,只能重惩马谡来严明军纪,表明一视同仁的治军态度。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戮谡以谢众。”请注意这里的‘众’指的是谁呢?一定不是老百姓,马谡战败,他的生死与百姓何干,所以只有一种解释,这里的‘众’指的是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诸葛亮执掌军政大权,坚持北伐,可是因为马谡的关系首次北伐失利,全线败退,诸葛亮必须要处死马谡给其他两大集团一个交代,如此方能稳定军心民心,做到真正的公开公正公平。基于这个原因,虽然诸葛亮心中不愿处死马谡,可是他却不得不这样做。诸葛亮将马谡判处死刑之后,蒋琬千里迢迢从成都赶到汉中希望阻止这件事情,蒋琬认为国家尚未安定,先杀智谋之士实在可惜。诸葛亮再次痛哭流涕的说道:“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耶!”试想以诸葛亮当时四十八岁的年龄,官居宰相,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因为马谡之事屡屡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声痛哭,若不是心中万分不舍与难过,以诸葛亮的沉稳断不会如此失态。

每当我看书看到此处,都恨不得与武侯同哭。一个人才犯了罪不至死的过失,可是却不得不将他处死,诸葛亮心中的无奈与悲凉可想而知啊!身为一国丞相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亲如手足的兄弟身首异处,可自己却无可奈何,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马谡死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遗孤视若己出。而后诸葛亮为严明军纪上书皇帝刘禅请求免去丞相之位,自贬三等,以儆效尤。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承担了北伐失利的全部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他无私耿介的宽广胸怀。诸葛亮赏罚分明,挥泪处死马谡是身不由己,迫于无奈,为了国家,为了北伐大计,为了先帝遗愿,诸葛亮只有忍痛割爱,自断臂膀,这种壮士断腕的做法怎不令人悲痛万分?难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正是由于诸葛亮的公而忘私,以身作则,才使得蜀国上下都对他无丝毫怨言,他的名字也得以流芳千古而经久不衰。可是又有几人知晓他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呢?在那无数个难眠之夜,诸葛丞相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何人能谅?文及此处,我已然泪湿衣襟,如今虽千载已逝,可我相信诸葛武侯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是不朽的!此乃挥泪斩马稷的不得已之处。也反映了诸葛亮的在律法面前人人平等。








寂寞是傻子


马谡对蜀国的历史中有过深远的影响。他随刘备来到益州后来还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以及越砈太守。可以就看得出此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并且与丞相的关系如同父子。在诸葛亮去平定西南时还向马谡讨问计策,试想堂堂当朝丞相向一太守讨问计策这是得有多看得起他。同时马谡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政治眼光策略那就是定人心,西南属地地势险要人心涣散,他务必请求丞相要西南各大势力须真心诚服也就有了后面的“七擒七纵”孟获。

从这可以看出马谡此人的机智与政治眼光,西南各地是蜀国的大后方不能出任何差池,只有后方的稳定才能居全国之力北伐。那如果马谡没有被问斩那诸葛亮也就后继有人,马谡也能接替诸葛亮的位置继续北伐继而一统天下呢?

我们都知道蜀汉时期特别是白帝城托孤之后蜀国一直没有找到能替诸葛亮分担重任的人。直到后面出现的姜维也无法与马谡相提并论。我们纵观历史蜀汉时期能为诸葛亮解忧的人唯有马谡。在上面的七擒孟获的例子上就可以看得出来。马谡的才智、军事、都是其他人不能比拟的。纵观诸葛亮的六出岐山中能用之人一次比一次少,五虎将死的也差不多了。像诸葛亮这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更是没有,唯有马谡能跟上诸葛亮的脚步。替丞相分担事务,也不至于丞相过度劳累英年早逝。倘若马谡并没有被问斩,那他在经历过街亭失守的失败后一定会痛改前非,毕竟马谡的才智可在大多数人之上,因为这也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没有经验,但是此役过后给他点处罚,给他点锻炼的机会,再加上他独特的政治眼光,那问鼎中原的是谁还不一定。

再看看曹吴两国,曹操后代势力越来越弱,以至于司马家族的专权,到最后魏变成了晋。如若马谡没死他肯定会借助司马家与曹魏争权之时再次北伐,到那时司马家与曹魏那有余力来顾及蜀国大军。前面几次北伐的失败是因为司马家为曹魏卖命,鞍前马后阻挡住诸葛亮的一次次进攻,但是当司马家有二心时就不一样了,司马家就不会为了曹魏跟蜀过大军拼个你死我活。到时候蜀国大军各个击破。东吴家族此时还在内斗期间,也是依靠长江天险顾守,等蜀国一统曹魏,东吴还是问题?

当初诸葛亮没有挥泪斩马谡可能就是蜀国一统中原,完成刘备的遗愿。我们也看不到丞相泪流满面的画面了!


古今历史观文


确实很难,要不怎么能挥泪呢。

诸葛亮很后悔,很难办,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了,街亭的失守,让诸葛亮的满心希望,顿时归零,可与关羽失荆州,刘备大败夷陵划等号。

他们把诸葛亮苦心积虑费积攒战的家底,分分秒秒败光。后悔呀,诸葛丞相,痛心呐,诸葛丞相,当初刘备特意嘱咐自己,马谡华而不实,没有大才,不可重用,怎么都当耳旁风了你?诸葛亮后悔的甚至狠狠咬上自己几口方能泄愤,唉,都怪自己老眼昏花,识错人了,诸葛亮想,当初征讨孟获时,你马谡不是说的头头是道吗?那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胜,以短兵相接为下,这些策略和自己的想法都相同吗?致使七擒孟获,蛮夷久不敢叛乱,你为参军,议事能力很强吗?为什么实战就不行了呢?,自己能力不够,为什么不听王平的呢?你要是听王平一点点意见,也不至于败得这样惨,诸葛亮越想越生气,快把自己气死晕了,真是该杀,

诸葛亮还很痛心,他痛心的不是杀马谡,而是他的整个北伐计划受阻,以后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了,我诸葛亮千算万算,怎么到马谡这失算了?诸葛亮缓过神来,细细一想,自己也有责任,以前多让他在实战中锻炼锻就好了,别停留在纸上谈兵上,让他有实战经验。

野怪自己也太谨慎了,总是对部下放不开手脚,以致于蜀汉后来的人才越来越少,更糟糕的是,北伐受到了严重的挫折,没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如果街亭不失守,攻打曹魏不是问题,曹魏司马懿都不是对手,诸葛亮想,现在没办法了只有撤兵,重整旗鼓,再次北伐。





孙立国


挥泪斩马谡。诸葛亮当然是很难受了。不然也不会哭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的行动路线是先西后东。整个作战方略就是先平定西北,然后再往东平推。大家看看地图。西北的范围包括当时的凉州(当时的主要城池有西平,武威,南安姑藏以及酒泉等城池)和雍州(天水,陈仓,安定,长安,武都等主要城池)。雍州和凉州统称西北。当时的汉中属于巴蜀地区。诸葛亮率军北伐。他有几条路线可供选择。陈仓道,子午谷,箕谷。斜谷等等。魏延曾献策出奇兵经子午谷偷袭长安。诸葛亮认为太过于冒险。否决了。而诸葛亮选定的道路是最为安全,最为保险的。诸葛亮让邓芝等人在箕谷佯动。疑惑敌人。而他本人率大军攻打天水。他也怕魏军的援军。因为军事重镇陈仓在魏军手里。诸葛亮先打天水。也只能先打天水。因为只要天水拿下了。凉州跟魏国的联系就彻底的切断了。果然,随着天水的陷落。凉州数城尽数投降。包括安定郡的部分地区。当然了,诸葛亮在攻打天水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麻烦。因为在天水,他遇到了他最得意的徒弟,幼麒麟姜维。诸葛亮收了他。与此同时。诸葛亮在攻打天水地区的城池,比如翼城,上眭,陇西等地的时候。为了防止魏军兵出陈仓来救这些被他攻打的城池。诸葛亮就要在陈仓至天水的路上,咽喉要地,街亭布防。因为街亭哪里就那么一条路直通天水南安,岐山等地。天水等地一旦受到攻击,魏军走街亭道是最近也最快的。在点将守卫街亭的人选的时候。诸葛亮动了他这一生唯一的一次私心。他没有选择魏延,赵云哪怕是吴翼或者是高翔等人。因为这几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也是比较合适的防守街亭的上佳人选。在街亭的防守上,他选用了马谡。马谡何人?马良的兄弟。荆州的大族。当时人们流传着几句话,其中一句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是马良,马良字季常。马谡是马良的兄弟。字幼常。马良死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而且他跟诸葛亮的关系特别好。就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铁磁。马良死后,诸葛亮把马谡留在身边。两人无话不谈。而马谡也是个口若悬河的人。在我看来,他好像是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托生的。因为两人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经历。马谡在蜀军里认参军。他也是当时蜀国荆州集团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荆州派成员。我们都知道。刘备的蜀国是由四大集团组成的。第一,河北派。这一派有刘备,张飞,赵云,关羽,简庸甚至是糜竺孙乾等主要人物组成。第二,荆州派。这一派有黄忠,魏延,霍俊,马良 ,伊籍,蒋琬甚至是周仓廖化等人。第三,益州一派,这一派主要是由刘璋的原班人马组成。比如,法正颜延,黄权甚至是董和刘巴等人。第四,益州二派。这一派主要是刘备的小舅子为主,比如吴翼吴班扬仪等等等等的。刘备在时。这些人还能够安分守己,各司其职。刘备死后。这些集团之间为了利益而相互倾轧。诸葛亮为了平衡各方的实力。才做出了让马谡守街亭的决定。说白了,他是想提拔马谡。因为荆州派随着荆州的丢失,他们的话语权和实力变弱了许多。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蜀国的河北派已经逐渐的淡化出人们的视线了,要不是赵云活的久的话。河北派就没人了。这一派暂且不提。就说荆州派。黄忠,周仓,马良等人在丢失荆州的期间都死了。剩下的荆州派的实力战将就剩下魏延了。可魏延也有个臭毛病。能打仗,也能惹事。跟亮剑里面的李云龙性格差不多。也跟大家尿不到一个壶里。再看益州派,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人多势众,而且跟荆州派还矛盾重重。幸亏诸葛亮一直将军权抓在手里。不让益州士族染指军政。否则,蜀国还不乱套了。再看刚才咱们提出的守街亭的合适人选。赵云当时应该在箕谷,不在诸葛亮身边。魏延,诸葛亮又不放心。或者他也有事,总之诸葛亮没有想起他。剩下的吴翼(刘备的大舅子)益州新派。张疑,高翔,高定等等的,无一不是益州派。所以说,诸葛亮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实力,扶持弱势的荆州派。他就做出了让马谡去守街亭的决定。要知道,诸葛亮要马谡守街亭,并不是让他驻扎在城里。而是要他在路中间扎营。堵住魏军的救援部队。在诸葛亮看来,守街亭并不是什么苦差事。因为就是守一段不长的时间而已。并不是长期驻守。因为他更是明白,守住街亭。挡着魏军的援军,让他腾出手来,安心的收复长安以西广大的土地之后,蜀军东进就再无后顾之忧了。等他办完这些事。论功行赏时,自然会给守街亭的马谡最高奖赏。这样,荆州派的实力就慢慢的恢复了。再说诸葛亮本人也是荆州派。谁不爱用自己人呢?再加上他跟马谡朝夕相处,马谡也有着他自己的真才实学。诸葛亮也看好他。为了保证马谡的成功。诸葛亮还给他配了一个能耐极大的副将,王平。因为王平是副职,所以,守街亭胜利了,主要的大功还是马谡的。但事情的发展并不尽人意。马谡在街亭擅自更改诸葛亮的部署。经过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兵败后,马谡跑了,又被抓了。这都是后来的事。街亭失败后。司马懿和张合率军直奔西城。接下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空城计的故事了。由于街亭失败的太突然了。不仅诸葛亮有些懵,就连司马懿也没想到。在西城时。诸葛亮让人打开城门,他自己在城头弹琴。司马懿一看。诸葛亮有难处了,自己不能不帮。因为司马懿在魏国经过几起几落后。他明白一个道理。诸葛亮不死,他司马懿也就不会死。所以,为了诸葛亮不死,当然最主要还是司马懿自己不死了。所以,司马懿连哄带骗的说城里遍布杀机。可怜的司马师和司马昭还在提醒司马懿。派一队百人小队进城一探,什么问题不就出来了吗?司马懿内心气的真想抽这两个蠢货一巴掌。因为张合在一旁虎视眈眈的看着他们。司马懿苦于不能明说。于是,司马懿不顾众人的疑惑。连哄带骗的向后退军。退到十多公里后,估摸着诸葛亮走了,这才装作幡然醒悟的样子。回军假模假式的追赶诸葛亮。看到赵云在护着诸葛亮的时候,司马懿内心道。好我的神呀,你来的可真是时候。表面上,司马懿说,杀。大伙给我杀了诸葛亮。但面对赵云。就连张合本人都发怵。更别说别人了。张合一不敢上。司马懿心道,这可不赖我。现在,我不挡你了。你张合去呀?你不去?那咱就接着跑吧。于是,大家在司马懿的带头下,呼啦啦的跑了个干干净净。诸葛亮他们回到汉中大营。大家都在等着看诸葛亮怎么处理马谡的失误这件事。要知道,如果马谡不失败。诸葛亮就用不着以后的五次北伐了。因为如果不是马谡失街亭。第一次北伐成功的希望是非常大的。由于大家都知道马谡的错误带来的损失太大了。大家也都知道马谡跟诸葛亮的关系。所有的人都在看诸葛亮怎么处理这件事。这其中,各大派别的心情也大相径庭。有惋惜的,也有看热闹的。更有借着这件事想染指蜀国军政的。所以,诸葛亮杀马谡,一是不得已而为之。二是杀鸡儆猴。三是借着马谡的人头而平息大家的心情(说怒火也可以)总之是用马谡的人头来巩固和调和蜀军内部的矛盾的。诸葛亮之所以哭,之所以挥泪。是他不想杀,而又不得不杀马谡的心情。这是真情流露而不是做作。因为马谡何尝不是诸葛亮的重点培训的对象呢?谢谢。


风雨中的梅云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蜀国在诸葛亮带领下,经过六出歧山,国力、兵力、将领伤亡很大,大敌当前,折杀大将,是兵家大忌。按照军纪,马谡当斩,是杀是留,的确两难诀择,同时马谡也是诸葛亮的手下爱将,诸葛亮也深知马谡华而不实、自负的致命缺点,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衡量再三,还是决定杀掉马谡。其实,杀不杀马谡,蜀国在综合国力、政治、经济上与魏国相比,终将被魏国所灭,诸葛亮尚在,只是维持危局而已,诸葛亮五丈原已死,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李同民


建兴六年,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采取声东击西的军事策略,遣赵云、邓芝兵出斜谷,是为疑兵;而诸葛亮再率军进攻祁山,由马谡为先锋大军。不曾料想到,马谡的先锋大军在街亭被司马懿所击溃,一连锁反应之下,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军事失败,而且还是指挥人员大意加失误的前提下,诸葛亮就必须为这一次军事行动画上一个句号。因此,马谡便被推了出来。

而当时,诸葛亮斩掉马谡是很困难的,是伤其筋骨的。原因如下。

其一,自夷陵之战后,蜀汉能拿得出手的人才并不多

关羽趁江东和曹魏对峙之际,提兵北上,打响襄樊之战,一度威震华夏。但是,关羽的孤军深入,也让江东和曹魏看到了可趁之机,二国便把关羽的荆州兵包了“饺子”,最后不得不败走麦城。

关羽的死亡,让刘备很震怒,于是便率七十万大军复仇江东。怎奈何,刘备中了陆逊的以退为进和骄兵之计,在夷陵一战中,蜀汉的军队损失惨重。

而且,最为紧要的是,跟随刘备伐吴的众多基层将领都被杀掉了大半,再加上关羽在荆州所损失的那一批,直接把蜀汉的将领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也正是因为此,才让诸葛亮征讨孟获,以及北伐时,有了无将拿得出手的尴尬局面。否则,诸葛亮也不会因为赵云,以及张苞的去世而痛苦。这实在是,损失一位都是伤其筋骨。

<strong>

马谡,可以说是较早跟随刘备的那一批从龙之臣了。而且,马谡自从跟随刘备以来,一直和诸葛亮交好,被诸葛亮所重视。

马谡也不负诸葛亮所望,无论是在任绵竹还是成都等地方的县令之职,亦或是在征讨孟获时,都有着不错的表现。两人亦师亦友。

以马谡这些表现来看,在蜀汉后期也许可以成为领军人物的。而且,这个时候的蜀汉,很是需要马谡这一样的中基层将领去稳定军心。所以说,马谡的死,必然是蜀汉的损失。

其二,马谡是由诸葛亮直接任命的,其失败,诸葛亮难咎其职

马谡和诸葛亮交好的事,蜀汉的人都知道。而马谡被任命为先锋大军,领军去镇守街亭,为北伐大军争取时间,也是诸葛亮一手操作的。

诸葛亮之所以把身边的人派遣出去,无非就是想让马谡获得功劳,镀层金。况且,街亭所在的位置,处在蜀汉和曹魏两国交锋的中央地带,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马谡能够争取把这件事做好,马谡以后无论是在军中,亦或者是在蜀汉的政权中心中都会与大幅度的提升。

另外,诸葛亮之所以要提兵北伐,除了扰乱曹魏的平稳发展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把蜀汉的内部矛盾向外转移。因为,随着刘备集团进入益州,其麾下已经不再是原先的元老派占据大势了,而且还多出了荆州派、益州派,以及东州派。以前蜀汉占据荆州还好,多出一块分配的蛋糕。

但是,自从关羽失荆州之后,蜀汉所占据的地盘,就只有益州,以及益州南方的一块了。在这么小的地盘,再加上这么多的世家大族,蜀汉根本无法满足的了他们。所以,缓解派系斗争已经刻不容缓了。也因此,才有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而马谡作为诸葛亮的亲近之人,其失败了,很大程度上也是有损诸葛亮的利益的。况且,诸葛亮虽然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以诸葛亮这种追求完美的人来说,其是不允许有污点存在的。故而,为了掩盖掉这个污点,诸葛亮必须要斩杀马谡。同时,这也是诸葛亮给蜀汉的这些人的一个交代。

<strong>

总结

总而言之,马谡和诸葛亮亦师亦友,同时也是诸葛亮在外的一个“代言人”。马谡的失败,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略的失败,也是诸葛亮的一个重大损失。于公于私,马谡的死亡,对于风雨飘摇的蜀汉来说,都可以算得上是损失。而对诸葛亮而言,更是一个难于抉择的决定。

<strong><strong><strong>


韶华倾梦


《三国演义》其实已经给出了解释,挥泪斩马谡,一方面是因为马谡确实忠心耿耿而且很有才干,纸上谈兵理论了得,只是缺少实战,并非没有用武之地,只是诸葛亮被马谡自信的外表蒙骗了,用人不明,造成北伐大业受挫,伤心欲绝,诸葛亮挥泪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心痛为马谡伤心,更多的因素是劳民伤财的第一次北伐因街亭失守功亏一篑,而诸葛亮自知年事已高,不禁惋惜悲从中来~






玛雅古堡


有点难,因为按《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视马谡为自己的徒弟,让他侍奉左右。同时把蜀军最总重要的军事位置——街亭让他把守,这足以看出诸葛亮对其的重视了!而马谡刚愎自用丢了街亭,诸葛亮若放了他,对蜀军将士没法交代,杀了他又有违师徒之情,毕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诸葛亮作为一国之宰相毕竟要顾全大局把他斩掉以安抚三军上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