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为什么叫三国?18路诸侯讨伐董卓为什么不叫18国?

电子元件生活


我是阿岱,我来回答。

三国为什么叫三国?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为什么不叫十八国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咱们要聊聊对三国的定义。

广义上讲,三国时期是指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80年三国归晋这段时间。

精确来说是指公元220年曹丕建魏代汉到280年三国归晋。

为什么这段时期被称为三国呢?

因为从黄巾起义开始,东汉政权统治根基被动摇,一步步走向了衰弱分裂,最终有三方势力在原来的汉朝版图上称帝建国。

最强大的北方曹操势力由其子曹丕继承,并胁迫汉献帝刘协禅让,至此由光武刘秀肇基的东汉政权灭亡,曹丕建立魏国。

继而号称汉室宗亲的刘备在成都称帝,虽然标榜继承汉祚,但是蜀汉政权确然和东汉正统没啥关系了。

最后是东吴政权的董事长孙权也在江东称帝了,定国号为吴。

这三国都是确实成立了各自的政权,而且传承国祚数十年,在后世历史上是没有争议的。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小说家言,在历史上诸侯联盟讨伐董卓确实存在,却没有演义中那么多路。

而且,如公孙瓒是没有参加讨董的,再如刘备的身份在当时也是算不得诸侯的。

这些组成联盟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即便在他们各自的势力地盘上生杀予夺,大权在握,可他们的官爵却是汉朝政府封赐的。

他们在当时都没有背叛汉室,自立为王,建立国家,都只是汉朝政府框架内的州牧、刺史、太守、国相,而非一国之主。

所以无论他们的势力有多大,都只能算是东汉政府架构内的一部分,不能称之为国。

如果在讨伐董卓时,这些进行联盟的诸侯都已经像后来袁术那样不承认汉室了,称帝自立建国,那倒是可以称为十八国了。

从古至今,名正言顺便是这个道理了。





阿岱


因为十八路诸候只是从属

于东汉的地方官或者军阀,他们并没有独立建国。

十八路诸侯经考证仍有较大争议,在此仅仅罗列三国演义中所描写:南阳袁术、冀州韩馥、豫州孔伷、兖州刘岱、河内郡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陈留曹操。

由上表所罗列出的讨董联军名单可看出,此时的讨董联军均为东汉政权所辖地方的实权人物诸如太守、刺史之流组成。这些名义上的诸侯在此时仍旧是东汉地方官员。并不具备国之名实。充其量只能算是各地勤王臣子,称作诸侯都有点勉强了。古代的封国极其严格,东汉时已经基本都施行郡县制了,这些勤王诸侯联军中,即无国之实,也没有东汉政权册封的国之名,因此不能称为18国,笔者认为,称为18路诸侯都只是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大气而已。

而后经过长期兼并,只剩下曹操孙权与刘备三家,曹操死后,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建立魏国。次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建立蜀国。孙权于南京称帝,建立吴国。合称三国。

后来司马昭派邓艾灭蜀,三国时代结束。

之后司马炎篡位,代魏建晋,又南取江东,吴国灭亡,三家归晋。

综上,三国可称为三国,十八路诸候,只能称为诸候。



当代曹植


首先回答三国为什么叫做三国的问题吧。

三国是对我国一个历史时期的名词定义。精确来讲是自公元220年-280年这一历史时期。上承接东汉,下启西晋。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十常侍作乱,东汉中央政权奄奄一息逐渐失去统治力。而后地方割据势力崛起,经过长时间的吞并战争,在公元208年前,较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只剩下刘备、孙权、曹操、刘璋等。公元208年曹操发起赤壁之战意图统一长江南岸,被孙刘联军击败。此时有能力问鼎天下的诸侯只有刘备孙权曹操三家,三国已经初具雏形,只是此时东汉政权虽已近乎灭亡,但仍有汉之名号,且曹孙刘三家均以汉臣自居,因此还不能以国相称。

到了公元220年,刘备占据荆襄,孙权雄踞江左,曹丕在继承魏王爵位后进一步逼汉献帝退位,自立为帝,曹魏才成为一个国家,而后刘备不承认其政权于公元221年称帝,孙权也于229年称帝。其实自曹丕篡汉后,东汉政权正式形神俱亡,孙刘两家均不承认其政权合法性,三家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已经开启了三国时代,但此时形存而未具三国之名,后续刘备、孙权称帝后正式形成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并立的名实。

曹魏后期,中央政权的权柄逐渐落入司马氏之手,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国,蜀汉灭亡。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自立建晋,但此时孙吴政权尚存,依然是后三国时代的延续。直至280年西晋灭东吴完成统一,三国时代正式终结进入西晋时代。这一历史时期主要是以魏蜀吴三国为主线,因此也被叫做三国。

其次18路诸侯讨伐董卓为什么不叫18国。18路诸侯经考证仍有较大争议,在此仅仅罗列三国演义中所描写:南阳袁术、冀州韩馥、豫州孔伷、兖州刘岱、河内郡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陈留曹操。

由上表所罗列出的讨董联军名单可看出,此时的讨董联军均为东汉政权所辖地方的实权人物诸如太守、刺史之流组成。这些名义上的诸侯在此时仍旧是东汉地方官员。并不具备国之名实。充其量只能算是各地勤王臣子,称作诸侯都有点勉强了。古代的封国极其严格,东汉时已经基本都施行郡县制了,这些勤王诸侯联军中,即无国之实,也没有东汉政权册封的国之名,因此不能称为18国,笔者认为,称为18路诸侯都只是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大气而已。


闲话东西史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一下,希望有用于你。

第一,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脉络。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至此正式灭亡,而三国历史也从此正式开始。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鼎力正式形成。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第二,关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189年,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190年,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打的是“讨伐逆臣、匡扶汉室”的大旗,此为勤王之举。关于十八路诸侯到底有没有十八路、到底是哪十八路两个问题,历史学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考证,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十八路诸侯其实并没有十八路,十八只是一个虚数。我这里给一个十八路诸侯的名单,仅供参考: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第十八镇,洛阳校尉曹操。

第三,关于国与诸侯的区别。中国历史长河绵延几千年,出现很多大大小小国家,这些国家无论大或小,要成其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国号,相当于国家的名字。二是要有君主,而且这个君主是唯一的。三是要有体制,一套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治理体系以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体制。曹、刘、孙在没有称帝建国前,只能算作诸侯和臣子,他们都打着匡扶大汉的大旗,“奉天子令”去征伐、兼并和消灭其他力量。而在他们称帝后,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才有了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十八路诸侯同样如此,他们讨伐董卓完全是以臣子的身份去勤王,为君主铲除逆臣,所以不能称为国家。


新晋过来人


话说当时东汉名存实亡,曹丕废掉了汉献帝刘协,于公元220年在洛阳登基称帝建立魏国,刘备听到消息在公元221年在成都也登基称帝建立蜀国,孙权229年在建业登基称帝建立吴国,于是魏蜀吴三分天下,三足鼎立,所以叫三国。

讨伐董卓那时,仍是东汉时期,18路诸侯其实是18个地方的太守、郡守,再加上他们根本就没有称帝,他们管辖的区域也就不能叫做国。


阿卿聊历史


三国之所以称为三国是因为: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东汉已经灭亡。曹丕在北方中原称帝,建国号魏;刘备在西南称帝,建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孙权在长江以南称帝,建国号吴,史称东吴。三者都已称帝建国,因此,称为三国。

而18路诸侯讨伐董卓,不能称18国是因为当时东汉并没有灭亡,18路诸侯仍是汉家的臣子,仍奉朝廷的旨令;其封号、职位和权力名义上,都得需要汉朝廷封赐或加封。所以,18路诸侯不能称为18国。



常信的蘭舍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朝代歌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腐败,内部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外部边疆战事不断,内忧外患致国势日渐衰微。至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又值全国大旱,灾区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巨鹿人张角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号召各地饥民揭竿起义,以致天下大乱,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正是以此时代背景,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黄巾起义对官僚地主阶级构成了严重威胁,各路诸侯和地方势力借平息战乱之名,趁机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

全书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其中董卓之乱主要是写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继位,西凉刺史董卓趁乱进京,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引来众诸侯不满,从而引出曹操、袁术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一段。

之所以之后的魏蜀吴称为三国,而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叫十八国,是因为当时虽然是群雄拥兵自重、割据争霸,朝廷势微无力制约,但是众诸侯表面上还是归东汉小朝廷管辖,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自立皇帝的。

大浪淘沙,诸侯相继覆灭,一代奸雄曹操称霸中原,权倾朝野,他也没有敢自立为帝。直至曹操死后曹丕子承父业,逼迫献帝让出帝位,自此东汉方才算正式灭亡。曹丕建立魏国后,刘备与孙权也先后称帝,成立蜀、吴二国,三国时代才正式来临。


我是头条号:勇评书话,欢迎关注。精读名著,一起探讨书中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勇评书话


三国就是有三个皇帝,曹丕、刘备、孙权、有皇帝才能叫国。 十八路诸侯那时汉献帝还在位,还是大汉王朝,所以不可能叫18国。那时成王,那不是找死的节奏吗?能称霸一方的人都不简单,所以没人傻乎乎的想被其他17路都会联合起来给灭了。董卓就是很好的例子,抓了小皇帝才被其他诸侯联合打击。最后被点了天灯,连自己 90多岁的老母亲都连累了。

三国(220年-280年)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220年,曹丕野心勃勃,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次年刘备也不甘示弱,为了保卫大汉王朝旗号而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也憋不住了,凭啥他两都称帝我不能称帝,俺老孙也能当皇帝,于是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梦想努力乐观


华夏一族,也称为炎黄子孙一系。华夏大地,从夏朝时期到现在为止,中国的版图一直在变化。从始皇帝大一统到毛泽东建立新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这长河中,中国历朝历代的疆土躯干其实一直有所保留,即三大块,中原地区,江南地区,西南地区也可以理解成多少数民族的云贵川地区。从始皇帝变迁到东汉末年,东汉皇帝权衰落导致被架空,东汉名存实亡。曹操经过十几年的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皇帝以北的疆土,即中原地区。孙权,经过父兄的两代经营江东,经历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完全具备称霸一方的霸主,着实成为一个与江南几个豪族共存的政权。刘备,从桃园三结义到打下西川,也就是现在的四川还有周围一些地盘,在五虎上将和诸葛亮的辅助下,拿下汉中,云南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控制了长江的咽喉要地,荆州。故,三位人物所统治的疆土,即中国版图的三大躯干,史称三国。



福行天下8905


很简单,三国之所以被称为三国,是因为魏蜀吴全都称帝建国了。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打着的旗号就是复兴汉室、铲除奸佞,虽然实为军阀,但名义上依然是东汉的臣子和军队。

自西汉开始,世家豪强势力兴起。后来西汉灭亡,刘秀起兵重新于公元52年建立东汉。汉光武帝刘秀不仅是地方豪强出身,他的班底也多是豪强,比如名列“云台二十八将”的耿纯、刘植等人。可以说东汉就是依靠豪强家族而建立起来的。所以东汉自诞生之日起,世家豪强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不仅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人力,建立坞堡蓄养私兵,把持盐铁、铸钱之利,而且就连朝廷的官员选拔也逐渐被其所控制。而贯穿东汉的外戚宦官权斗,正是世家豪强势力与中央集权势力的斗争。引董卓入洛阳诛杀宦官的正是代表世家豪强势力的外戚何进,但是董卓杀完宦官主政之后才发现,掣肘中央政权的正是这些世家豪强,因此再次诛杀世家豪强出身的大臣,彻底激化矛盾,才引来十八路诸侯的讨伐。东汉也彻底名存实亡,中国再次走向了分裂。

但是,这个时候东汉皇帝依然存在,一开始被董卓控制,后来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管各方势力打生打死,名义上依然是汉王朝的臣子。所以曹操不愿背负骂名,至死未曾称帝,把这个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而东汉末年的大混战,自然也少不了世家豪族的影子,袁绍、袁术兄弟直接出身四世三公的袁阀,司马八达的司马家族,魏蜀吴三家下注的诸葛家族。

终于,曹丕在公元220年逼汉献帝退位,自立为帝,东汉灭亡。而后刘备不承认其政权于公元221年称帝,孙权也于229年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至此,三国时代才正式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