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李文亮之死受关注,两位国医大师离世无声息,中医如何传承?

寻医问药到医院,辨体茶疗"关注"我。大家好,我是

健管师金子李

这两天,好医生李文亮的离世,牵动了很多人的心。他虽然是个普通医生,但是所作所为却可以称为医生的典范。我们也愿他一路走好!

在有关李文亮的文章刷屏的同时,不知大家有没有关注过,有两位国医大师也刚刚过世。这是我的截图:

一位李文亮之死受关注,两位国医大师离世无声息,中医如何传承?

向两位大师,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阮士怡先生、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尚德俊先生的离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在此也仅代表个人,向两位大师,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阮士怡先生、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尚德俊先生的离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每位国医大师,都是国之瑰宝,两位同时离世,这是整个中医界的巨大损失!因为我们日常看中医时,能接触到的国医大师太少了,很多国人还不清楚什么是国医大师?

我在这里向大家普及一下:何为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的简称。评选国医大师,不仅要德高望重、医术精湛,为中医中药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还要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50年以上。所以,所评选出的每位国医大师,都是名医名家,在中医界均为泰山北斗级人物。


一位李文亮之死受关注,两位国医大师离世无声息,中医如何传承?

都是名医名家,在中医界均为泰山北斗级人物

迄今为止,总共评选出三届,每届30名。

我把三届90位国医大师的名单整理如下,大家可以搜索一下,自己所在地是否有国医大师。如果有,恭喜您了,国医大师就是中医界的泰斗,会带动本地中医界的发展,造福我们当地的百姓。资料如下:

2009年6月19日,建国以来,中国政府部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下面是首届国医大师名单

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苏荣扎布、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何任、张琪、张灿玾、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周仲英、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程莘农、强巴赤列(藏族)、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杨德馨。

2013年11月12日,评选出第二届国医大师,名单如下:干祖望、王琦、巴黑.玉素甫(维)、石仰山、石学敏、占堆(藏)、阮士怡、孙光荣、刘志明、刘尚义、刘祖贻、刘柏龄、刘敏如、吉格木德(蒙)、吕景山、张大宁、李士懋、李今庸、陈可冀、金世元、郑新、尚德俊、洪广祥、段富津、徐经世、郭成杰、唐祖宣、夏桂成、晁恩祥、禤国维。

2017年6月29日,评选出第三届国医大师,名单如下:王世民、王烈、韦贵康、卢芳、包金山、尼玛、吕仁和、朱南孙、伍炳彩、刘嘉湘、许润三、李业甫、李佃贵、杨春波、邹燕勤、沈宝藩、张志远、张磊、张震、周岱翰、周学文、周信有、段亚亭、柴嵩岩、梅国强、葛琳仪、雷忠义、廖品正、熊继柏、薛伯寿。


一位李文亮之死受关注,两位国医大师离世无声息,中医如何传承?

每位名字,都代表着一位德艺双馨的中医界的前辈

看了90位国医大师的名单,你可能会觉得有些眼花缭乱。而我却是怀着崇高的敬意整理这些名单的。因为每位名字,都代表着一位德艺双馨的中医界的前辈,就像天上的星辰,在中医界天空熠熠生辉,不断的指引后辈前进。

每一位国医大师,都是国之瑰宝。但是,很多国医大师都是年事已高,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人,已经离开了挚爱的中医界。2月5号,就同时有两位大师离世。我们在哀悼、惋惜的同时,也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大师的医德、医术能否薪火相传?

因为现在中医界真正大师的传承不容乐观。我认为:医术传承重要,医德相传更重要


一位李文亮之死受关注,两位国医大师离世无声息,中医如何传承?

医术传承重要,医德相传更重要

我这里举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例子。有位黄阿姨是印尼华侨,80多岁,没有亲属,一个人在杭生活。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上门去看望她。有一次给她打电话,她说洗澡着凉发烧啦!已经有两三天了。我说这么大年纪了,发烧不能拖,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去看。

下午就专门请假,带她到全省第二大中医院去看病。该院中医科有十多个科室,我帮她挂好号,到一个科室去排队等候。前面排队的有十多个人。一个年轻医生在电脑面前,一边诊治一边开药。有个老专家模样的坐在她旁边。黄阿姨看专家比较空一些,就想咨询一下,这位专家摆手示意让她等候。这也对,要遵守规矩嘛!我们就排队老老实实的等候。

快到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年轻医生起身到急诊去,老专家继续接着诊治,刚好也轮到我们啦!她就问黄阿姨,你是什么问题?黄阿姨回答说有些发烧。老专家说你赶快到下边量一下体温,如果温度比较高,我这里还治不了。


一位李文亮之死受关注,两位国医大师离世无声息,中医如何传承?

如果温度比较高,我这里还治不了

我就赶快带阿姨到下边引导台量体温。还好温度不是太高。又带阿姨气喘吁吁地跑到楼上。这位专家让黄阿姨坐下,蛮有把握的说,发烧是小问题,吃过我的几服药很快就会好。接着她就在电脑面前开药了,不仅开了各种冲服的中药,而且很细心,

连她们医院自制的蝉蜕口服液都开上了

看着这位专家的"效率"这么高,我有些不高兴啦!提醒她;"医生,我们是来看中医的,你脉都没号过,怎么就开药了?"这位专家有点儿不悦,象征性的把三个手指搭到黄阿姨的手腕上,停留片刻继续开药。既然专家开的总要相信些吧。我就带阿姨去付钱拿药,整整一大塑料袋


一位李文亮之死受关注,两位国医大师离世无声息,中医如何传承?

现在的中药真现代化了,都是袋泡茶形式

把阿姨送回到家里,我叮嘱她,照医生的吩咐来吃药。现在的中药真现代化了,都是袋泡茶形式,几袋放下去热水一冲,就可以喝药了,方便了很多。

晚上我给黄阿姨打电话,一副药吃下去,果然体温有些下去了。我觉得果然是大医院的返聘专家,水平还是可以的

第二天上午,接到阿姨的来电,语气很焦急。早晨再次服过中药好,胃疼的不得了。我这才想到,阿姨是受凉发烧,应该用解表发汗的热性中药才对症。可这位专家,舌诊都没看,开的竟然都是寒凉药,相信专家真是坑人!

我让阿姨赶快停下,后面的药不要再吃啦。切五大片生姜、加点儿红糖煮汤来喝。阿姨喝过姜汤好,胃痛终于缓解下来


一位李文亮之死受关注,两位国医大师离世无声息,中医如何传承?

阿姨喝过姜汤好,胃痛终于缓解下来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事情。把它说出来,不是为了反对中医,我一直是铁杆中医粉丝,我现在用的也多是简单的中医方法。说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反对那些只顾赚取、不讲医德的医生。这位老中医,70多岁,是该院返聘的专家,难道说她没有医术吗?但是连最起码的中医基本功四诊望、闻、问、切,都做不到。

这说明了什么呢?而且类似的例子,我还不止遇到一例!靠这样的"中医",怎么能取信于民,传承给徒弟的又是什么呢!

这就回到了我前面的疑问:一位李文亮之死受关注,两位国医大师离世无声息,中医如何传承?这些老前辈的医德医术如何传承?我认为:国医大师的医术要传承,医德更要传承下来。

您接触的中医是怎样的?中医的医德医术怎么来传承呢?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讨论。

行文如酒,如果您觉得味道不错,请"高抬贵手",点赞、转发、收藏,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