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金国人在元朝当宰相

蒙古人入中原之后,统治的范围地域都扩大了,那么,如何改变草原游牧民族的统治方式来适应中原的农业社会呢?这是元朝第一个皇帝成吉思汗必须面对的问题,他是如何找到这个“治天下匠”——耶律楚材,来帮蒙古贵族完成这一转变的呢?

·“治天下匠”出山

耶律楚材,复姓耶律,名楚材。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六月二十日,耶律楚材出身于燕京西山一个契丹贵族家庭,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


耶律楚材:金国人在元朝当宰相


耶律楚材出生之时,其父耶律履已年近花甲,老来得子,使他非常高兴。于是,就借用《左转》中“耶律晋用”这个典故的寓意,为儿子取名楚材,字晋聊。似乎他的父亲早就料到他只有在国外才能大展宏图。

虽然父亲早逝,但还好,耶律楚材的母亲杨氏是当时名士杨昙的女儿,出身于书香门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被封为漆水国夫人。因而,耶律楚材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为了使他学有所成,他母亲或许也受到“孟母三迁”的影响,杨夫人曾带着他从上都(今北京)回到老家东丹(今辽宁北镇一带)。

几经波折,耶律楚材的母亲最后在医巫闾山的桃花洞南部的悬崖上修了两间小屋,教儿子刻苦读书,真可谓“挑灯教子哦新句,冷淡生涯乐有余”。

这种“封闭式”教育方式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耶鲁楚材年纪轻轻就精通汉文,博览群书,凡史籍、儒家经典、诗词歌赋无所不通,旁通天文、地理、侓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

以他的才华,出仕当个官自然是不成问题,他原来也想就近在本国当个官,还可以孝敬下老母亲。其实,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呀,更何况其母亲还在呢!

抱着这个想法,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耶律楚材16岁,参加金国正规的进士科考试,果然其才华打动了面试官,便正式任命他为金国某个政府部门的掾官,协助掌管文书,办理行政事务。

权力虽然不大,但对一个16岁的青年来说,初入仕途,锻炼锻炼,也是大有好处的。不久,他又升任开州同知。

十几年过去了,随着对官场了解得越来越深,他越发郁闷,不是愁没有升迁的机会,也不是嫌俸禄太低,他看到金国政府的腐朽,那种不为民做主的嘴脸,使得他对金国的政府完全失去信心,他或许也在等待着那一天。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军攻占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派人向他询问治国大计。这下,可正合耶鲁楚材之意,面对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他决定以自己的才华辅助成吉思汗,拯救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于是成吉思汗也不用似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那么困难,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这位“治天下匠”,真是个明智而幸运的选择。

后来的历史可以证明: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随成吉思汗西征,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建奇功,备受器重。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伐杀戮,使贪暴之风收敛。

在元任相,辅佐安国

耶鲁楚材不愧为“治天下匠”,他为元朝蒙古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个得力的人才,其功劳相当多,数点数点,其最为突出的贡献表现在:

政治方面: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策略,元朝太宗窝阔台继位时,耶鲁楚材参照中原王朝的礼仪,为他定制了登基的仪式,并劝服窝阔台的哥哥察合台率领皇族中长辈向他行参拜大礼,也因此得到“社稷之臣”的美名。

参拜礼节的制定,使大汗在蒙古贵族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增加了大汗的威严和权力。这是耶律楚材自己的主张,按中央集权的方式向蒙古统治者施加影响了第一步。

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分离的制度。地方上应设置官吏统治老百姓,另设万户总管军队,使军政相互遏制,防止独断独行。窝阔台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中央设立了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

法律方面:蒙古军队征服亚欧各国和国内民族的时候,曾执行残酷的屠城政策。耶鲁楚材体恤百姓,多次劝说,屠城的事情渐渐少了。当时,成吉思汗并没有制定完整的法律,“礼撒黑”只是一种适用于草原的习惯法。

蒙古族统治范围扩大到中原以后,刑事案件的数量大大增加了,耶鲁楚材便提出《便宜十八事》作为临时法律,逐渐安定社会秩序。

当然,耶律楚材在经济方面也提出了“五个丝”制,即5个人缴纳1斤丝赋税制度。在教育上,他是促进蒙古贵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人,他大力倡导儒学,推崇孔子修复孔庙,建立国子学,用封建文化教育民众。

总之,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他多才多艺,是我国提出经度概念的第一人,编有《西征庚午元历》,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历》,

举报/反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