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年轻时的生活那么艰辛却仍然不会得抑郁症?

大美人小智慧



一、首先,父母那辈,社会相对发展缓慢,有钱人是少数,家家过得都是差不多的生活,物质也比较匮乏,也没有如今日新月异的信息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人们思考的比较少,生活简单,也比较容易知足。在我印象里,父母那辈人大多比较随和,说话也比较直接,没有现在年轻人这么多的小心思。


我家那时候,一个月才能吃上一顿肉,我妈脾气算是比较暴躁,情绪不太稳定,但也都是打我们一顿,出去打个麻将也就开解了。我妈那时候,一年四季就一套工作服,我记得她说,看到同事去商场买脚蹬裤,自己也羡慕,但买不起,忍忍也就过去了,还得攒钱供我们念书。那样的日子我们过了二十多年,如今日子好了,我妈反倒更加脆弱了,心情不好的时候很多。


二、那时经济发展水平低。医学不发达对人的健康关注度不够,过去的自杀率是很高的。他们也曾有过焦虑,但那时候人们都不知道或是不重视这件事。所以,父母辈的人从小到大只能靠自己走出焦虑,因此他们养成了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面对焦虑,他们有办法,也有经验可以自我调节。但现在我们90后、00后,人生被父母保护的太顺利了,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挫折,自我调节能力不高,一旦遇到事,想不开,自己又不能调节过来,就有可能得抑郁症。


三、得了也不知道。大部分由外因诱发的抑郁症可以自愈的,不是所有得抑郁症的人都会自杀或者长期没有行动力,很多时候就过去了,可能有人又觉得那不治也可以,没那么娇气,这种病谁得谁知道,注意力记忆能力,还有反应能力,会下降。


四、现代人有更高的追求。如今时代发现的太快,通过个人奋斗成为厉害的人很多。相比之下,很多人开始自卑于自己的平凡和贫穷。以前日子混混就过去了,现在混的话只能在社会底层挣扎。时间久了,求而不得,自然就会抑郁了。

码字不易,费时费心,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或启发,记得花1秒钟点个赞或留言后关注我,谢谢你!


EM秦乐


我就是这代人,今年67岁,50年前,家家穷,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从这个事上就知道有多艰辛。那时穷,生活节奏慢,没有欲望,没有消费,没有娱乐活动,天黑就睡,天明就起。那代人很少得糖尿病,尿毒症,抑郁症,这个癌,那个癌。

现在生活节奏快,吃的东西有毒,喝的东西有毒,娱乐活动多,熬夜的多,三餐无肉不欢,从没饥饿感,穷富差距大,个人欲望大,昼夜难眠,不得病才怪。


刘承泽3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有想过,但是那时候的我可以意会,却无法解释。

直到现在,我学习了心理学,作为这一门专业的学子。我们去深究,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

象。父母年轻是的那一代虽然穷,但是他们容易知足。追求的东西很简单,因为这个话题,我还

故意去采访了我们的长辈——那一代人的生活。

爸爸告诉我,十三岁的他早早地出来工作了,什么都做过。卖过鸡、种过田、做过水泥工等等!

那时候的他们常年都没有一块肉可以吃,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每天可以吃饱穿好。可是对我

们现在的人来说是这么简单的愿望,在他们那个年代却是一个梦。


他说:我们怎么会想那么多,撸起袖子就是干!

生活很艰辛,但是也有甜的味道。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每个成员都可以吃到一块小小的肉丝配

饭。这时候的他们是幸福的,所以每次爸爸都会拼命地吃饭,最搞笑的是,每次都把自己吃到拉

肚子。但还是很快乐,因为他们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朴素。苦,但快乐着!

现在的我们,时代进步得那么快,每个人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正所谓:“选择越多,烦恼也就越

多。”调查显示,现在剩男剩女可是逐年增加,并且速度是越来越快。可想而知,我们的生活压

力究竟有多大,我们面临的事物也越来越复杂,我们不容易满足,因为这个社会真的不允许我们

放慢脚步。

抑郁症是心理学上的一门重要课程。

抑郁症大多出现在高考阶段的学生年龄段和产后妇女身上。我们都知道,现在养一个孩子,真的非常不容易,可以说,比养一个爷还难。现在讲究优生优育,孩子要参加许许多多的兴趣班,买大多的零食玩具,要旅游见世界等等。压力咋可能不大,抑郁症的爆发也就变得普遍了。

我们不再那么容易知足,我们不再那么容易快乐,快乐少了,焦虑多了,自然抑郁症也就多了。


小橙子心理学


我想也许他们也抑郁吧,只是不知道自己抑郁而已,因为太多的农活和工作,他们来不及想太多,那个时候,虽然不像像现在这样要买房子,要还贷款,但是养孩子操的心和受的罪和现在差不多,为了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他们不辞辛苦的干着农活,做着工作,不知疲倦,像个陀螺…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穷,而我最怕的就是村里的大喇叭喊交电费不然就断电,而我家从来都是最后去交或者被上门催收的…那时妈妈上班一个月300块钱还不够我们家半个月的生活,于是,在下了班妈妈会做些零活来贴补家用,那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每天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缠着毛线,直到我有时睡醒一觉还在干…没有手机,不知道抑郁,不然我想那个社会,人们的幸福感有多少?

那时,为了不耽误上班,妈妈有时会四五点起床去地里干农活,然后七点左右匆匆忙忙的回来给我做饭,那时的苦,我想我们的父母们都感同身受,他们不是不抑郁,只是不敢抑郁,因为在他们身后,同样站着日渐衰老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老实本分,不会偷奸耍滑,不会故意偷懒,他们是只求付出不图回报的一代



打不扁的小强


抑郁症分先天性的和后天的!先天性的是指遗传的,当然这种比例很小,大部分是后天形成的!

抑郁症从生理上讲,是小脑不发达!小脑是控制人身体活动的神经区域,当身体活动正常时,小脑会分泌一些兴奋激素,来保持思想愉悦和快感!

以前父母辈的家庭条件确实很穷,但是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以体力活动为主,种田种地,工厂和建设工人!所以他们身体机能能保持正常!思想跟身体活动同步,就很少出现这种抑郁问题!

而现在的人,大部分是脑力劳动的多,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使人的活动锻炼越来越少,思想和身体的使用不平衡,也就容易出现抑郁问题!

一个家庭的贫富,一般没有特别人物的出现,基本都是阶级固化,父辈穷到儿辈基本也穷,问题还是那个问题,不是因为穷就抑郁!所有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见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所以放宽心态,多锻炼,多运动!让小脑发达起来,远离抑郁!


达布kill


这不仅仅简单归结为代沟,而实际上是两代人认知的问题

这就是很多来访者的一个共同问题,在父辈那个年代,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抑郁症,所以当自己患上抑郁症以后,父母对他非常的不理解。认为是回避社交的理由,认为是拒绝上学的理由,认为是拒绝找工作的理由。这个问题不仅仅简单归结为所谓的代沟,而实际上是两代人认知的问题。那为什么在父辈的年代,从来没有听说过抑郁症。

我们曾经把抑郁症称之为文人病,以为是文人的无病呻吟,故作矫情。这其实也透露了抑郁症的一些特性,也就是说抑郁症跟精神层面有关,跟头脑有关。所以在中医里面称之为情志病。所以才有肝郁气滞郁郁寡欢的说法。中医在调理抑郁症在疏肝理气,他相对于西医的神经递质假说来似乎更更能够揭示抑郁症的一些本质。


物质还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们没有时间去抑郁症

不仅在过去,我们的父辈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症,即便是现在我们去物质比较匮乏的地区,很多时候人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症。特别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这些遵循的自然规律而生活的人们压根儿不知道什么叫抑郁症?这实际上也是意识疗法里面提到的天人合一的状态,处在天人合一状态下的人们,根本不知道抑郁症为何物。这实际上也契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一个人还在为物质奔忙的时候,或者是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是没有办法去关注精神上的需求。而我们的父辈啊,甚至祖父辈更加处在这种物质匮乏的年代,所以他们没有时间去抑郁啊!

抑郁症并不是像感冒这样因为外界的压力,或者是因为刺激性的事件。重大的打击挫折。突然之间就抑郁症,实际上它是有一个形成的漫长过程,在古老的东方智慧《易经》里面其实也揭示了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患抑郁症的不同的因素。但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共同的特点就总结起来就是: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田。


从《易经》的观点解读抑郁症的形成原因以及父辈为何不抑郁

上不在天这是人们失去了精神的信仰,一个人要是失去了精神信仰,就没有了精神支柱,他就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在统计调查当中,但凡有信仰的人群比如说像一些宗教团体中抑郁症患者比例是比较少的。那么在我们父辈年代的时候,他们是有信仰的。所以他们不抑郁。

中不在人更好理解了,之前父辈住的都是一些平房,以家族而居。人跟人之间的交往频繁,都是本族的一些亲戚,遇到一些事情,大家都可以扛一扛。随着社会化城镇化的进程,每个人他都融入了城市的生活,在城市里面,你甚至都不知道,隔壁的邻居住的是谁?所以但凡你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些重大的挫折,你只能依靠自己独自去承担。你甚至没有倾诉的对象,所以才积郁成疾。


下不在田也比较好理解人,毕竟人是自然属性的动物,他再怎么样都很难离开自然,但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基本上都将自己囚禁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面与自然界都失去了联系,就像笼子里的鸟儿一样。而在我们父辈,甚至在更遥远的古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在古代人们为了符合这个节气他会登高眺远,遍插茱萸。这实际上是与自然界互动的过程,是为了让自己心情得到涤荡。


出离头脑思维实际上出离抑郁症生存的必要土壤

在当下我们被情绪,被欲望所操纵了,我们在头脑的思维里不断打转,我们为了寻求更多物质上的满足,我们会制造更多的梦境跟虚幻。给抑郁症也提供了土壤,抑郁症只能生存在头脑的思维中,所以《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不厌其烦的反复提倡出离我们头脑思维的原因所在。

很多人也有一种比较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没钱,所以才导致了抑郁症,诚然这是一个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而实际上,金钱代表了它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归根结底是当一个人没法体现自我价值,没有实现自我的时候,他就会抑郁。他就会对自己不满,甚至对这个世界不满,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剧烈到以自杀来终结。

父辈的时候他们虽然艰辛没有钱,但是他们不抑郁,因为他们有自我实现的动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即便是这样,我们也有目标,有了目标,我们就有动力,在抑郁症患者群体当中,他们大部分是没有人生的目标的,没有目标的话,他们就没有自我实现的这种欲望跟动力。所以他们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即便给他们再多的钱,也体验不到金钱所带来的快感及成就感,因为那是一种自我实现所带来的持久的心境,他不是情绪,它不受制于二元对立。

心理治疗抑郁症更要体现在行动上改变不会发生在头脑

所以在治疗抑郁症上了,生理治疗固然很重要,但是心理上的这种头脑思维模式认知方式的转变也是我们要重视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抑郁症在临床上,它的复发率在87%以上,尽管你的身体症状通过药物得到了控制,但是你的思维模式还根深蒂固,当外在压力袭来,当你当你在外界的世界遭受到挫折,的时候,那么内心的这种思维模式又开始运作了,你的抑郁情绪被激发出来。抑郁症他又找上门了!

当然也有很多人意识到了,他也这样去做了,还没有效果,为什么没有效果?因为他纯粹是在头脑层面去,想要改造自己,改变自己,头脑越是活跃,你的行动力就会越会减弱。所有的改变,它不发生在你的头脑世界,它只发生在当下现实的世界,你要学会一种从头脑虚幻世界上到当下现实世界切换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意识疗法里面称为合一,只有心神合一,再到知行合一,你才能够从头脑世界转换到当下世界,所有的疗愈才有可能发生。

陈了凡:心理咨询师,意识疗法创建人,自我心理疗愈发起人,志在帮助所有人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处在各种心境障碍下的人们,肉体的痛苦可以通过生理治疗,而心理上的痛苦是持久的深远的,当每个人长大时都会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受苦似乎是身而为人的一种常态。通过意识疗法的践行让更多处在痛苦煎熬中的人们,获得内在活出自我的力量,不困于情不惑于心的力量,不恋过往不畏将来的力量,出离头脑活在当下的力量,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

了凡心疗愈


我来说说我对抑郁症的理解吧,可能不对,希望大家指正!看了几篇回答,我还是比较赞同的。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不发达地区,人们真的不知道啥是抑郁症。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初父母所在的那个物质匮乏,大家又都条件大致一样的社会抑郁症基本没有,甚至有人称抑郁症叫做文人症矫情呢?个人认为社会因素与社会氛围是主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是社会的进步物质的充盈导致了人们日益攀比的心态所导致。在父母嘴里经常听到人家谁谁家孩子怎么样了,在另一半嘴里经常听到人家谁谁的另一半晋升了,家里添置什么了,在孩子嘴里听到哪个同学有什么了我也要等等。又或者你没有听到这些话,但是当你自己看到别人比你强时,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不为所动?回看自身……有些东西不是你想改变就能改变的。怎么办?怎么办?所以有些人,只是有些人就开始自卑。有些人拼了!拼一把!但现实会毫不留情的告诉你什么叫成功率!成功率又包括什么!然后,从自卑走向抑郁。然后觉得丢人,不愿面对,不想见人,不想出门,成天胡思乱想……时间久了,就会不自觉的拿这个去搪塞去工作……


看新闻评心情


木林解析:父母也可能得抑郁症,只是不是年轻,而是年老时。导致我们现在抑郁症这么多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核心点离不开:体力劳动少了,生活保障高了,脑子想得就多了。

我们的父辈年轻生活艰苦,吃了上顿没下蹲,可能有很多病,唯独很少听到抑郁症。但是我们现在一日三餐不愁,反而抑郁症发病率逐渐上涨。

这在父母的眼中是不可理解的。什么是抑郁症?那都是不是病,就是没事儿“作”的。我像你这么大的年龄,每天干活都累个半死,哪能得抑郁症?

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一日三餐吃饱,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倒头就睡。没有那闲功夫,在哪里“无病呻吟”,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

所以,谈到抑郁症的时候,会出现家庭一个很大的矛盾点,年轻人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了,需要别人体谅。老年人觉得那是闲的,出去干活儿啥事没有。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一辈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像我们这样得抑郁症呢?

1、生活条件决定了他们会离抑郁症比较远

我们父母一辈的人,基本上都已经在60岁出头了,甚至到了七八十岁的样子。他们的确是一辈子苦过来的人。

这个苦,并不是指,现在的年轻人就不苦了。而是指的生活条件艰苦,可能一日三餐都吃不饱,一年到头看不到半点荤腥等。

所以,他们那个时候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论是农民,工人,还是商贩,都是辛苦忙碌着。

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电视都很少,娱乐项目可能就是看看报,或者街头巷尾聊聊天。而且更多的时间是干活。一天下来,特别的累。

回家最大的愿望就是倒头就睡,不会存在睡不着,长期胡思乱想的状态。所以,他们说得也对,他们没有那个心思和精力去思考抑郁症这个事儿。

2、心态会让他们很“认命”

那个年代的人,由于信息不开放,基本也就是和身边的人聊聊天,整个村上的人也未必能够彼此都认识。

不像现在,天南地北一次面都没见过的人,也可能彼此聊着共同的话题,影响着对方。或者受到了很多负能量的渲染,让自己情绪低落。

父母一代的人对于生活状况,个人条件不会去思考太多的不公平,压抑等,而是一味地归结于这就是“命”。

当找到了原因,那么这个状况自己内心就接受了,也就不会心理总是想来想去,坐立不宁。这也是他们不会得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3、就算得了抑郁症,也不认可那是抑郁症

那么,他们就会一个人都不得抑郁症吗?当然不是,抑郁症并不是现代的产物,只是现代信息开放了,心理压力大了,这个病就被凸显了出来。

那么父母一代的人得了抑郁症,会怎么办呢?那个时候医疗条件不成熟,更没有心理咨询师一说,该如何面对呢?

答案很简单,他们不会认可抑郁症。觉得,那就是没事儿,闲的。只要出去干一天农活儿,什么症都没有了。

而至于最终因为抑郁症而导致发生了其它的身体病变,甚至最后导致行为极端或者死亡的人,也会被打上其它的标签,比如“命不好”。

综上所述:

不管什么时候的人,都可能会面对抑郁症。只是时代不同,信息记录点不同。

比如古代人,记录抑郁症时,会讲“思虑过度,阴邪入神,导致日夜不能安宁。。。”

我们父母一代的人,现在的抑郁症发病率也不低,因为他们无法面对“退休了,自己变得没有价值了”、“辛苦了一辈子,还要给孩子带孙辈,还要婆媳吵闹”、“做什么都没意思,不想出去见人”等焦虑型心理。


我是@木林谈心理 ,我喜欢用正能量的文字来探讨生活中的心理学,给您带来温暖的感觉,陪您一路前行。

木林谈心理


这个问题可以从抑郁症的成因来看。

生理因素:和基因、遗传相关。

社会因素:一方面,不知道提问者指的父母是多大年纪,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每个时代下的人们的心理都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父母年轻时生活那么艰辛,但却可能让他们变得格外懂得珍惜平安和美好、格外懂得知足常乐,他们心态比较平和。

心理因素:最主要的就是父母在他们的儿童期在他们的原生家庭经历的他们的养育者的教养方式、养育者关系,以及这些教养方式和关系给孩子内心是否造成了创伤性的体验;以及儿童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是否因为原生家庭而激化了内心冲突,不能顺利度过。

所以即使生活艰辛,但是如果父母的养育者尽心尽力给到孩子那个条件下能给的身体和极重要的情感照护、给予孩子身心智成长必须的养育、给予孩子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那么很自然地就使孩子获得了健康成长的安全感、承受和抵抗挫折的意志、从逆境中重生的希望和信心及力量、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而从心理上减少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北京心理师沈秀琼


有,上学时班里就有2名抑郁症者,退学……。可能当时信息平台闭塞。认为得病人少。

避免抑郁,一定要心宽人厚,对想不通、悟不明之事,学会放下。

心情郁闷,户外走走,多与l阳光健康朋友聊聊天,接近大自然——看看大海、青山像水、花草树木……。

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可以唱喜欢之歌,找空旷寂静地方呐喊流泪。

人是有情绪的,压抑自己,时间久了…也会情绪中毒。情绪中毒:会影响身体健康,降低免疫力。所以学会释放压力很重要。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