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不能吃喝拉撒睡,新冠肺炎下穿“战衣”防护服的痛苦体验

“请问,你是陈炳吗?”

2月4日

一对多日未见面的医护夫妻

在隔离病房走廊偶遇

两人隔着防护服通过眼神认出彼此

用手指了指对方,拥抱了一下

短暂交流后,两人检查防护服

又各自回到工作中……

“你好,是你吗?”

普通场景下,夫妻“相见不相识”的场景足以令人捧腹,但放在特定的战疫背景中,却令人深感心酸和感动。

近期,我们在媒体上不乏看见因穿戴防护服而“面目全非”的医务工作者们,“全副武装”的他们时常会给常人一种神秘的感觉。那么,穿戴“战衣”防护服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我们来听听一线医务人员的心声。

“刚穿戴好,就感觉透不过气……”

据北大医学援鄂医疗队介绍,到达武汉后,首先要参加国家医疗队感染防控培训,对于疾病特点、救治指南以及防控细节进行再一次学习,随后进行防护服穿戴演练。

防护服一般为5层,平均每一位队员穿防护服需要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尤其要注意防菌,“衣服外侧可能被污染,不能碰到。”


揭秘|不能吃喝拉撒睡,新冠肺炎下穿“战衣”防护服的痛苦体验

写上姓名方便识别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援鄂队员发来的日记显示,刚刚穿戴好,就会感觉透不过气,浑身冒汗,即使佩戴护目镜前在内测涂抹了洗涤液,仍然是很快雾气蒙蒙。为了方便辨认,大家相互给对方防护服前后写上名字。

“最累的不是上班,而是穿脱防护服上班……”

防护服像一个不透气的“套子”,穿上它,医护人员在至少6个小时里,不断完成医疗照护工作,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为此,一些医护人员在长大后第一次穿上了纸尿裤。

“但事实上进入病区后,大量地出汗,忙碌起来,并没有便意。”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援鄂医疗队呼吸/感染专业护士孙雪洁第一次进入隔离病区3小时左右便开始出现头晕、张口呼吸、喘憋等缺氧症状,护目镜上的雾气形成水珠不断往下流,不敢喝水加上大量出汗导致口干舌燥。6个半小时的坚持,又累又饿又渴又缺氧。


揭秘|不能吃喝拉撒睡,新冠肺炎下穿“战衣”防护服的痛苦体验

给隔离人员做完监测,刚从病区走出脱下防护服的内科医生车朝康

而越严密的防护就意味着越喘憋、口干,甚至头晕、头痛,护目镜上的雾气形成了水珠,不断地下流,身体里的水都化成了汗,把衣服溻透了,贴在身上。

揭秘|不能吃喝拉撒睡,新冠肺炎下穿“战衣”防护服的痛苦体验

同仁医院ICU护士韩遵海脱下防护服,汗水一直湿到腰际

“进入隔离病区的那一刻,心跳加速,呼吸加快……随之带来的是一系列问题,护目镜被雾气覆盖,视线受到阻挡,呼吸仍旧加快,这种状态下每迈出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刚穿上防护服时,山西省汾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管护理师王海婷深感窒息,“那一刻,我真想冲出隔离病区,摘掉口罩、护目镜,痛快的呼吸两口新鲜空气……”

揭秘|不能吃喝拉撒睡,新冠肺炎下穿“战衣”防护服的痛苦体验

口罩压痕、满脸汗水

对于医务人员而言,平时轻松的操作,查体、记录生命体征、护理操作本是“家常便饭”,但在这身厚重的“战衣”下却变得没那么简单。

揭秘|不能吃喝拉撒睡,新冠肺炎下穿“战衣”防护服的痛苦体验

护目镜全是雾气遮挡视线

不知不觉中就会汗流浃背,汗水蒸腾中护目镜出现一层雾水,戴两层手套有时候摸患者的血管要反复多次,对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北大第一医院援鄂队员郭梦冉在前线日记中写道:“其实最难的不是干活,最难的是穿着防护服戴着五层手套干活;最困难的不是呼吸,最难的是穿着防护服带着N95呼吸。”

“皮肤粗糙,嘴唇发紫,真是丑爆了……”

揭秘|不能吃喝拉撒睡,新冠肺炎下穿“战衣”防护服的痛苦体验

孙雪洁摘掉口罩帽子后,满脸压痕

当天,孙雪洁21:30从隔离病区走出来,摘掉护目镜后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摘掉口罩帽子后,她发现自己的脸被汗渍泡得浮肿,勒痕触目惊心。“照镜子时第一次觉得自己毛孔怎么那么粗大,皮肤粗糙,嘴唇发紫,真是丑爆了……”

江西省儿童医院急诊科任旭凤医师也不例外,脱下防护服,她精疲力尽,浑身湿透,几近虚脱。

因长时间缺水,导致一些人便秘、眼睛干涩。但更令人痛苦的是压疮。“连续多天的防护口罩戴下来,有几个一线护士的脸颊、鼻梁被勒出了压疮,疼痛难忍。”

勒得破皮的鼻梁和脸颊,干燥缺水脱皮的嘴唇,被汗水湿透的隔离衣,沉甸甸的尿不湿……一笔一划勾勒出医护人员走出隔病房后的形象,虽与光鲜亮丽不同,但是你们为生命护航的样子真美!

揭秘|不能吃喝拉撒睡,新冠肺炎下穿“战衣”防护服的痛苦体验

对于防守在一线的白衣战士而言,这样的工作场景还将日复一日地进行,直至疫情控制。然而,纵使战疫之路困难重重,但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没有“逃兵”!因为他们知道,熬过这段困难时期,我们终将迎来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