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線日記——訪州中心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突擊隊第一梯隊

記者 黎袁媛 通訊員 劉鐵強 侯丹丹

1月22日,恩施州中心醫院44名醫護人員集結,組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突擊隊第一梯隊。他們中,有應對過SARS且即將退休的老將,也有剛剛開啟職業生涯的新兵。目前,這群火線歸來的戰士正在期待著結束隔離觀察,和家人團聚的時刻。

1月22日8時,州中心醫院中醫部感染性疾病科副護士長徐芳在交班時接到命令:感染大樓將成為新冠肺炎隔離病區,迅速按照隔離標準準備病房!

徐芳迅速通知病區所有護士回來加班,全科進入高度戰備狀態。轉移病人、調配物資、佈置病房、病區消毒……半天,第一批10間隔離病房準備完畢。

前一天,消化內科醫生胡晟接到醫務科電話:“明天起,到發熱門診上班。”醫院職工已感受到疫情襲來的緊張:從武漢歸來的有發熱、咳嗽症狀的人排起了長隊。焦慮,籠罩在人群中。

作為參加過抗擊SARS戰役的老兵,胡晟有經驗地在上班前幾小時停止了喝水,並多上幾次廁所:這是為了上班時不用為了上廁所脫防護服,省麻煩、省物資。

為了“不讓一條魚漏網”,每個醫生的接診時間比平時超出幾倍。醫生對症狀、接觸史等一一詢問並進行檢查,再把有疑問的檢查結果發給醫院6人專家組討論,對疑似病例立即採取相應診療措施。

和疑似病例接觸過的問診者逐漸增多。“我和疑似病例吃過飯後就開始咳嗽,怎麼辦?”一位男士十分焦慮,重複著相同的問題。“我們要觀察,各項檢查後才能確診;即便確診是新冠肺炎,我們也能馬上進行治療。”胡晟安慰他。

胡晟的門診從1月23日下午持續到24日4時,接診了30多名病人。

接連14個小時水米未沾牙的連續工作,胡晟已近虛脫。清晨8時交班,終於脫下防護服時,他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冽的空氣。

1月24日,經過醫生加班加點工作,發熱門診問診量明顯下降。

第一批收治的疑似病例在單獨隔離病房裡緊張等待著結果。隨著病人數量增加,醫院調兵遣將,第一梯隊的隊員越來越多。

燒傷整形科護士鄭愛娜老老實實向父母交代了本來準備瞞著的消息,因為在醫院保衛科工作的丈夫也要值班,需要父母幫忙照顧1歲9個月的孩子。

“你自己報的名?娃兒還這麼小!你媽年前才出院!”老父親一聽就“炸了”,一會兒,長嘆一口氣:“去吧!你是科室的院感監督員,你不去誰去?”

護士朱倩1月22日就進了隔離病區。這天,母親在網上看到越來越多的壞消息,打來電話:“為什麼要派你啊?太危險了!辭職行不行?”朱倩故意打岔:“為什麼不能是我,我很差嗎?”

防護服不透氣,每人身上很快出了汗。隔著凝著一層水珠的護目鏡,徐芳還是明顯感覺到護士呂雪姣的狀態不佳。交班時,徐芳讓她回去休息幾天,呂雪姣搖了搖頭。一會兒,她打來電話,哭得稀里嘩啦:家人心疼她工作危險又辛苦,和她吵起來了!

徐芳趕緊緻電呂雪姣的家人做工作。幾番勸解,那邊“屈服”了:“我也是擔心她!護士做的就是這份工作,要去就去吧!”徐芳開玩笑:“我這也算是第一次大年三十搞‘家訪’!”

阻攔,是為了愛;責任,讓他們放手。

1月25日,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

鄭愛娜第一次走進重重大門的隔離病房,感覺“有點兒慌”,雙手拿滿東西進潛在汙染區時忘了回身關嚴門。

感染科57歲的老主任李小丹正好看到,雖然認不出穿防護服的是誰,他怒吼一聲:“關門!”等送完早餐,她們又被狠狠教訓:“不管走進哪一區,在這棟樓裡的每一秒都要有防護意識!”

下班前,李小丹託副護士長嚴芳向她們轉達歉意,鄭愛娜滿臉不好意思:“我意識的確沒有感染科的同事強,以後每一秒我都會注意!”

她一點都不生氣,因為她知道,李主任從1月21日就沒有回過家,換洗衣物都是讓妻子放到樓下後他自取。

病區嚴格按照傳染病收治要求,分清潔區、潛在汙染區、汙染區。進入病房前需要穿戴11層防護隔離裝備,戴醫用帽、N95口罩、護目鏡、面屏、手套,穿防護衣、鞋套、防水隔離衣……10多個步驟,順序不能亂。

穿不容易,脫更不容易。每脫一樣都需要洗手消毒再繼續,每換脫一次防護服,需要洗手消毒10多次。而每次出入病房,都要脫穿一次隔離服。每脫穿一次,前後需要40多分鐘。

為避免麻煩,醫護人員紛紛放棄中途吃飯、喝水、上廁所。“有的醫護人員還準備了成人紙尿褲。”副護士長嚴芳說。

別人眼中的偉大,都是他們的日常。

1月27日,病人越來越多,醫護人員壓力越來越大。

尤其是老人,希望有人陪伴。醫護人員除了常規救治,還要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

當天,一位91歲的老太太列入疑似病例入院。也許是出於對隔離病房的恐懼,她對治療十分抗拒,對護士又抓又踢:“你們這些小毛娃兒,莫想強迫我!”護士們只能連哄帶勸。

連續處理5個病人後,一個小護士蹲在角落裡哭了:“不知道我還能撐幾天!”“沒事的,下班回去好好休息一下就好了。”大家圍著她安慰。

第二天,小護士活力十足地出現了。護士黃婉秋逗她:“今天開心了?”她笑:“看到大家都平平安安的,我就很開心!”

17年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嚴芳經歷過SARS。她感慨:“這批護士中,我年紀最大,經驗豐富,團隊裡許多20出頭的小妹妹從來沒有經歷過這麼嚴重的情況,要靠我們帶。令人動容的是,為了減少同事的風險,這些小護士總是搶著進病房。我們每天聽到的是‘你怎麼樣’和‘沒問題’。”

溫暖的事,還有許多。

“胡心浩主任在能單獨進病房時就不讓護士進去。”

“由於防護服批次不同,質地也不一樣。雖然防範作用是一樣的,可大家總覺得摸上去厚一些的是‘好的’。醫生葛艦就在工作群裡呼籲,把好點的防護服留給護士!”

同袍之誼,讓這支戰隊更暖,更強。

2月1日,恩施州首例新冠肺炎治癒患者出院。嚴芳目送她坐上醫院的“愛心車”遠去,哭了。

她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兒子。4個月後就要中考的兒子說:“媽媽,我還是希望你早點回來罵我,監督我複習!”嚴芳哭得更厲害了。

鄭愛娜正值夜班,突然在監控器裡看到端坐在床上的病人情況不對,立即衝進去,發現病人一頭冷汗,血氧飽和度掉到了51。“我要沒氣了!”看到護士進來,病人面色發紫,憋出一句話。鄭愛娜判斷他是被一口痰卡住了,立即不停拍打他的背部,病人一口痰連著血噴了出來。

那個夜班,她十分忙碌,無暇多想。下班準備跟孩子例行視頻時,她開始焦慮,不斷回憶整個防護過程,全部做到位了嗎?要是染病怎麼辦?孩子還這麼小。

她不敢跟孩子見面了,怕孩子哭,更怕自己哭出來讓父母擔心。

2月2日,第一例重症患者宋某某治癒出院。出院時,他給一線醫護人員捐了1000元現金,“給最可愛的人”。

2月2日下午5時30分,醫護人員交完班,終於結束首輪戰鬥,回到駐地酒店,進入為期兩週的隔離觀察。

2月9日,天藍,雲白,陽光溫暖。

黃婉秋倚在窗邊,給朋友發了一條微信:“冬天總會過去的,春天總會到來。”

和家人短暫團聚兩天後,她將再次踏上戰場,繼續拼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