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听父母的话,这才是好孩子。你如何看?

老嘢黎叔


听话是应该的,因为老师、父母的岀发点都是为你能健康地成长。然听话不应是一概顺从,我认为应分别对待:1,具有自主能力之前应该听话。2,成人之前要以听话为主,毕竟这个年龄段社会阅历有限。3,成人之后应自有主见,行事合理合法,凡事商量而为。


路边栏杆


我经常跟孩子说要听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同时对父母和老师的话也要有判断,因为人无完人,大人也有说错话的时候,当你觉得不对或者有疑问的时候,可以提出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很机灵,一说就明白,不像过去我们小时候,机灵的都调皮不听话,听话的比较死板。

我平时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但也会定期跟孩子进行沟通,询问她最近妈妈的表现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她会很认真告诉我她的感受,我也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上学时也会经常问她学校里的情况,对各科老师的看法,有哪些是她喜欢的地方,有哪些是她不喜欢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帮她分析。

最理想的大概就是孩子听话懂事,又能分辨是非,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潇湘薇子


大家好,我是思南申阿姨。一个经历了传统农耕、计划生育、家电下乡和精准扶贫的农村老阿姨!

教育孩子还是不能太主观,啥都要按父母的安排去做,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而不去实现父母的要求。


思南申阿姨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来,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妈妈,老师说我们对牛弹琴,那么,你说这是老师笨还是我们笨啊?”

我了解儿子,我能猜出来他接下来要说什么,而且说出来的话一定是能瞬间把老师怒火点燃的,于是,我对儿子说:“你说说看吧,但这话只能跟我和爸爸说,你可不能对老师讲。”

儿子吐了吐舌头,顽皮地说:“我知道了。”然后接着话茬继续说道:“既然老师说我们是牛,那老师干嘛还对着牛弹琴啊?这是不是很笨啊?”

可能有的家长听到孩子出言不逊,立马会训斥孩子,认为这是对老师、对长辈的大不敬,的确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会让听者非常不舒服,但从思维的角度来讲,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应该值得表扬,这是一种批判思维,是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

曾经看过这个案例,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孩子们讲灰姑娘的故事,有一个男孩突然举手问老师:“到了午夜十二点,魔法就会消失,一切都会变成原来的样子,为什么灰姑娘的水晶鞋却没有变呢?这不合理啊!”这个男孩得到的回答是,“书上就是这样写的,考试就这样考。”男孩悻悻地坐下了。

在大多数人眼中,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和老师、家长唱反调,有不同寻常的想法、行为,都会认为是叛逆,是坏孩子的标志,总是被打压,久而久之,孩子的创造能力就逐渐消失殆尽了。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

我们的教育存在着矛盾,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有创造力,不要人云亦云,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孩子乖巧听话懂事,对父母、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不能调皮捣蛋。殊不知任何的创造都走着是不寻找路线,都需要改变人们以往的固定认知,从质疑开始,而质疑就要挑战权威,势必会引起人们的不满。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被人们当成真理信奉了两千年,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却对此产生了质疑,并在比萨斜塔用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做了实验,以此证实了不同重量的铁球会同时落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拥有批判性思维才是真的聪明者,可现实中我们却常常对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给予否定,甚至批评训斥孩子,这是因为我们对批判性思维存在着误解。顾名思义,看到“批判”两字,人们就会把它们看成是贬义词,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没事找茬,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其实不然。

批判性思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观点和被认同的知识所采取的主动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支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是对思考过程的再思考,是思辨性的、建设性的,并不是否定一切。批判性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是培养儿童独立人格的重要方式。对于儿童而言,批判性思维究竟有多么重要呢?

第一,批判性思维可以让孩子的脑袋更聪明

不少家长有这样的苦恼:一道题给孩子讲了很多遍,他为什么还不会?这道题会做了,为什么换一个条件,孩子又不会了呢?其原因就在于孩子不会思考,没有形成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需要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反馈,而不是简单地接受。

仔细回想一下,当你给孩子讲解时,他除了点头,有没有向你提出疑问呢?如果没有,不代表他一定听懂了,而只是在被动地接受你输入的信息,他自己并没有思考,所以才会出现一道题反复讲,或者换个条件,孩子又懵了。

这种情况称之为海绵式思维,它时一种与批判性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指在缺乏独立思考的情况下被动全面吸收所传授的知识和结论,一些孩子学习不好,往往就属于这种情况,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教给的知识,自己却不动脑,不去思考,死读书,读死书。

相比较之下,有些孩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这并不表示这样的孩子没有把知识掌握牢固,而是他们善于质问,举一反三,他们的思维是发散的,往往有某一个问题将相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这样的孩子往往越学越轻松,越学脑袋越灵光。

不管是学习哪一门学科,质问都是必须的,而质问则是批判性思维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学习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第二,批判性思维能够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我们今天在网络上看到大学生失联、被骗于传销窝点、被害等新闻,这并非是犯罪分子有多高明,也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涉世未深这么简单,而是大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是人云亦云,很容易轻信他人,这就是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典型表现。

记得我刚上大一没多久,在国庆节前夕,宿舍里来了一个中年妇女,自称是某个化妆品牌的推销员,要招一批大学生在十一期间在人民广场做导购员,每天可以得到60员的报酬,一开始我们宿舍里的几个姐妹都心动了。

随之,这个中年妇女说要想成为导购员,首先要花100元购买一些化妆品,我马上就起了疑心,问她缘由,她解释说十一期间就可以拿着购买的化妆品去找她,以此来证明我们是她招聘的导购员。我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说服了姐妹们不要上当,女人悻悻地走了。后来我们才知道学校里有很多大学生被骗了。

这原本是一个漏洞百出的骗局,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大学生被骗呢?其原因就是从小就做乖娃,从小听老师、父母的话,不具备思考的能力,不会反驳和质疑他人说的话。

我常常对我的孩子说,不管是谁说的话,你要想一想是不是对的,即使是老师说的话,也不一定全对。和我儿子同班的一个男孩,因为上课走神,不听讲,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吓唬这个孩子,说已经把他的事情跟校长讲过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校长就会把他开除,孩子信以为真。那天放学还跟我们说他已经是通缉犯了,再不听话就要被开除了。

诚然,乖娃不会和我们唱反调,很听话,似乎不会让我们操心太多,不会让老师打电话告状,但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样的孩子没有主意,没有独立的人格。

当今社会,我们缺少的不是信息和知识,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在信息交错,错综复杂的信息时代,盲从会让我们不知所措,失去自我,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自然就难以获得幸福感。

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孩子质疑,表扬孩子的提问行为,二是不要用标准的答案限制孩子的思维。

1.鼓励孩子质疑,表扬孩子的提问行为

其实,质疑是不需要学习的,每个孩子天生就会,孩子从三岁开始,就喜欢问“为什么”,这标志着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开始萌芽。一开始家长可能还会有些耐心地给孩子解释,但慢慢地家长就会觉得很烦,“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你烦不烦啊?”

甚至有的家长会把孩子质疑和提问的行为,看成是不服管教。比如,饭前让孩子洗手,孩子会说“为什么呀”,这不一定是他故意的,他只是想弄明白洗手与吃饭之间有怎样的必然联系。

美国学者布朗和基利说,学会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所以,当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或者开始质疑我们时,我们不仅不应该责备孩子,还应该鼓励和表扬孩子爱思考,孩子爱问,说明他在思考,没有思考,何来的问题呢?

如果孩子不爱问,家长就要引导他去思考,我和孩子读书的时候,就会询问孩子,你觉得这个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想法呢?这都是引导孩子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

2.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孩子的思维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然而,这似乎与现在的考试有些相悖,考试上的答案往往都是统一的,尤其是文科试卷,我觉得所谓的标准答案是限制孩子的思维的,不利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虽然是不容易改变的事实,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有一次,我拿出两个鸡蛋,一个是生鸡蛋,一个是熟鸡蛋,让孩子判断哪个是生鸡蛋,哪个是熟鸡蛋,大儿子说,我用手转一下鸡蛋,如果鸡蛋能转动起来就是熟鸡蛋,小儿子不知道这个方法,他说我可以用手摸一下,熟鸡蛋是热的,生鸡蛋是凉的。

我家老大读三年级了,三年级的小学生要求会续写作文,那么,这也是一个很好地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我们可以让孩子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续写,使结局完全不一样。

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归根结底是要求父母必须认清孩子是一个区别于我们的独立的个体,才能真正学会尊重孩子,尊重他的想法和观点,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培养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才。


经常用了


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听父母的话,这才是好孩子,如何看吗?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孩子自然是个好孩子,懂事即听话的好孩子,第一,先说说在学校听老师话的孩子,一般这样的孩子在学校老师都会喜欢,因为听话,不会给老师捣乱。同时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那么老师肯定是喜欢这样的孩子多。

第二,在家听父母的话,在父母眼中这样的孩子,绝对都是好孩子无疑,父母叫孩子做什么孩子马上就会去做。父母当然就觉得这样的孩子很让人省心了,但是有的时候,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别老是说要孩子听话,我倒是觉得孩子有的时候,偶尔要犟一下嘴,这样的孩子更聪明,也比较招人喜欢!

说啥都听的孩子,自然是好,但也并不全是哦!首先孩子要活泼开朗,有思想有觉悟,然后又听老师和父母的话,这样的孩儿人人都喜欢!做个有主见的好孩子。


南风交通设施jixs


这是很多大人心中的好孩子,但是并不一定就是好孩子。

首先,当你还是学生的时候,其实你的知识和社会阅历并不一定比大人们丰富,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决定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应当听老师的,这做到了老师心中好孩子的形象。但是,个人认为在听老师话的时候要善于思考总结,将老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有自己的见解,这应该做到了自己心中的好孩子。

其次,当你在家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作为孩子,我们很多方面没有大人们的经验丰富,这个时候听家长的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才能达到家人的期望,这就做到了家人心中的好孩子。但是,也要像上述说的一样,你要更进一步的去思考,同时有一定的自我见解,不是一味服从,这才是你心中的样子。

再次,进入社会也一样,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向别人学习的时候很多,当你经验能力不够的时候更应该的听从,但是自己更进一步学习别人长处后才会拜托被动的状态。

最后,其实人人都想在别人心里有一个好形象,又想做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在别人心中有一个好形象,这是必须的,我们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一员,在别人心中“好孩子”的形象总是做事方便一些,做自己心中的“好孩子”那么自己内心也会顺畅一点。看似难以两全,其实自己多思考,多想想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那么还是可以的,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有更好的见解可以评论区交流讨论。


爱教育De菜鸟


这类孩子的确可以被称作老师、家长眼里的好孩子,但他们自己不一定快乐。

一、听话的孩子一生平顺

老师、家长按照社会规范来要求孩子,希望孩子走一条比较平顺的大众路线。这条路虽然特色不鲜明,但确实比较保险、安全。

中国的文化也鼓励社会成员整齐、统一,无论是价值观,还是衣着打扮,和众人保持一致就能够得到普遍接纳。

从小听老师、家长话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也习惯于按社会标准为人处事,一般来说,他们虽然不一定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但一般也不会有大的波折,总体会比较安稳、平顺。

二、内心不一定快乐

有一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听话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很多自认为是听话孩子的受访者坦陈自己:

“不会拒绝别人。”

"循规蹈矩,没有主见。"

"对现实不甘,对未来害怕,对过去后悔。"

有这样的内心感受并不奇怪。听话的孩子按照老师、家长的要求亦步亦趋,只要是老师、家长说的就是对的,放弃了思考的权力。

有的时候,即使并不认可老师、家长的教导,但为了不惹对方生气,还是压抑了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探索的勇气和快乐。

这种压抑内在生命力的结果,换来了听话、懂事的标签,但这种讨好型人格,常常会让自己感到委屈、痛苦。

三、老师、家长多容忍孩子的个性

过去,经济不发达,社会资源不充裕,容不得孩子有那么多个性。而现在,社会发展了,有条件允许孩子在某些地方主张个人权力。

比如,孩子挑食的问题。

过去,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只有简单的食物,不吃这样,别的就没的吃。而现在,经济宽裕了,选择余地也大了。不喜欢吃妈妈做的这个菜,可以叫外卖。

老师、家长还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听话乖巧的孩子比较好管理,省事,但是,不听话的孩子存在感更强、更有创造力。

不听话意味着要和老师、家长对抗,需要调动更多的能量,他们的意志力更顽强,更有创造性。

任何科学发明、艺术创造都是推翻既有的学说或是突破原有的成果,要对延续了多年的原理、现象大声说“不”。

如果从小只追求别人的认可、表扬,长大怎么还能自信地肯定自己的新发现呢?

老师、家长千万别为了满足自己被服从的快感而毁了一个天才。

四、听话的孩子要勇于突破

让一个孩子保持个性,对抗强有力的老师、家长太难了。

但是,长大以后,我们自己一定要意识到老师、家长是有局限性的。他们的认识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跟上社会变革的速度。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真理从哪里来?从真实世界中来。

所以,要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事实、从自己经历中总结出的经验。再不是老师、家长训练出的人云亦云的说辞了。

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而是成为我们自己。


成花纹般的云彩


普遍来说,这话没毛病。老师家长作为领路人,他们会为你指明人生坦途。不听话,难免走向歧途。

但是要让我信服这句话是至理真言,得经得住我的质疑。首先我要质疑老师有没有资格,能不能以德服人。老师从事的是人类崇高的事业,教书育人是他们的工作,并且持证上岗。学生都是涉世不深的孩子,有些喜欢调皮捣蛋,难免良莠不齐。老师有没有戴着有色眼镜,嫌差喜优,差别教学。这时听老师的话,优生就会染上老师的坏毛病,差生的毛病得不到纠正。

老师所教授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快速让学生掌握知识,这也是重要的一点。学生费了很大的劲听课,有的理解消化了,有的还一窍不通。在学习方面,他讲的知识我不能及时掌握,越来越跟不上。那我继续听老师的话,我还是好孩子吗?

学习知识不光是为了升学,更是为将来用这些知识工作而蓄力。老师教的知识很死板,说这是驴,你不能说是懒驴、灰色的懒驴、死气沉沉的灰色懒驴。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动接受灌输。听这样老师的话,就会变成不会变通的老古板。

再说家长,你不能以身作则,就少给孩子发话。家长能拍着胸口说,我说话做事对得起天地良心。那你就可以要求孩子听你的话。即使有的家长很优秀,给孩子指的是一条光明大道。但是孩子却感到无尽的痛苦,难免做傻事。

所以说,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听父母的话,是好孩子。但是,不听话的不一定是坏孩子。


客座评论员


因此,再回到题主的问题,题目在孩子的某些求学时期答案是对的,特别是孩子的幼儿小学等成长阶段,关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到了初中高中孩子就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你要求孩子在家完全听父母的、在校完全听老师的是不是有点偏颇?孩子该独立的时候就该独立了,不独立就当不了“主人”,别让他到社会无所适从。

虽然说孩子要尊重师长,到了一定年龄父母老师该转变一下身份,和孩子平等相待做朋友,这样培养的孩子在他成长的初期阶段少走了弯路,有了自己思想独立的时候,父母老师又尊重其思想建议纠正人生轨道,能够让其作“主人”,怎么不会“迎宾客”呢,可能会做得更好,是吗?题主怎么认为呢?


鱼爱流浪


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听父母的话,老师、父母都省心,当然是好孩子、乖孩子。

这样的孩子,老师、父母真的就遂意了吗?

难免心里也打鼓。

为什么打鼓?

这样的孩子有鲜明的个性特长吗?将来有竞争力、独立性吗?

所以我们说:孩子听话当肯定,但也应该允许调皮、允许他有个性特长。只要孩子能接受以理服人、允许平等沟通而醒悟,都是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