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思一刻•安徽(2月10日):疫情“寒冬”,却无法阻挡“云端”的暖阳

睿思一刻•安徽(2月10日):疫情“寒冬”,却无法阻挡“云端”的暖阳

教师秒变网络“主播”、网上招聘、网上诊疗……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安徽各地有序做好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加强学校线上教学力度,让各式各样的“云办公”火了! 工作上“云端”、 学习靠“网课”,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选择。

睿思一刻•安徽(2月10日):疫情“寒冬”,却无法阻挡“云端”的暖阳

截至2月9日24时,安徽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3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3例,累计死亡病例3例,累计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17384人。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用“宅”家为疫情防控做贡献,推动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新型“宅经济”保持火热的发展势头。

睿思一刻•安徽(2月10日):疫情“寒冬”,却无法阻挡“云端”的暖阳

据新华睿思大数据平台统计,相关舆情信息共26391条,其中微博平台占比最大。“#当老师变成主播后#”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5000万 次,讨论达1.8万次,“#两亿人在线办公#”“#上班族防疫指南#”“#复工防疫守则#”等话题也成为很多网民热议的焦点。

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据《安徽日报》报道,疫情防控期间,安徽省中小学加强师生线上教学管理工作,分级分类开展线上教学。安徽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教育”形式,通过在线教育教学平台,发挥网络平台、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作用,建立网上教学和师生互动通道。

同时,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教材版本差异、教学进度快慢等实际情况,制定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对学校进行分类指导。在市县教育部门统筹下,初三和高三年级,可在正常寒假结束至正式开学之前,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和复习迎考工作。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精干力量,针对高三年级有针对性地录制专题讲座,通过网络平台或电视频道播出。

各大媒体也纷纷推出了线上教学资源。新华网客户端优选数十家知名学校、在线教育机构、MCN机构,推出“新华云上学”在线课堂。首批上线的课程将为全国大中小学生提供上万节免费课程,通过直播授课、录播回看等形式,为广大用户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在不能回到教室的日子里,近距离的课堂互动、名师在线、专业指导,最大程度帮助用户获得高效的学习体验。

据新华睿思大数据分析显示,各地学校开设的“网课”,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欢乐风,“有趣”“主播”“可爱”“开心”“最棒”等成为社交平台较多提到的词汇。在留言互动中,“爱心”“笑哭”“点赞”“鲜花”是网民使用频率最高的“表情”。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课堂估计不会有打瞌睡的了”,“上课永远不会迟到”。还有网友还总结了“主播式教学”常见句式:“同学们,老师开播咯!”“这道题很重要,背它背它!”“听懂了扣1,听不懂扣2”……

除了“云”上学,“互联网+医疗”还助力远程诊断。据新华网报道,安徽省影像云远程医疗平台通过远程会诊和诊断业务提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断效率,对患者进行分流,避免赴医过程交叉感染,减轻门诊压力,降低疫情传播的潜在风险。

安徽省宿松县地处鄂皖两省交界,距离武汉仅190公里,当地有大量人员在武汉务工,老百姓平时的衣食住行与武汉密切相关。自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来,宿松县启动了疫情应急预案,要求影像中心将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的疑难病例,全部上传到安徽省影像云远程医疗平台申请远程影像会诊,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疫情发生后,安徽省影像云远程医疗平台累计开展远程影像诊断/会诊84000余例,覆盖安徽省1200多家医院,参与远程影像诊断/会诊工作的影像专家达1500多位。

疫情之下,不少企业遭遇人才招聘难。据新华社报道,为了缓解安徽复工企业的用工荒,安徽省将现场招聘改为线上招聘,把“面对面”招聘变成“键对键”对接,通过手机、铁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摸清求职者需求、开展线上对接,推广视频招聘、远程面试,为企业战“疫”提供充足人力。目前,安徽省有1.37万户企业提供近50万个岗位。

全国上下共同战“疫”期间,“宅经济”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据新华社报道,当前,“宅经济”至少在两个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方面,‘宅经济’为‘宅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泰山学者、山东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张卫国说,没有这些便捷的网上服务,如何满足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将是个难解之题。

另一方面,此次全国人民多天的“宅生活”,共同培养了新型“宅经济”的消费习惯,相关行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风口”,为培育明日“经济之星”带来新希望。另外,此次全国战“疫”或许也能为助推新型“宅经济”等领域的新企业、新行业破茧化蝶、涅槃重生带来新动力。

睿思一刻•安徽(2月10日):疫情“寒冬”,却无法阻挡“云端”的暖阳

(数据统计时间:2020年2月10日00:00-2月10日16: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