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里毒鸡汤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至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还有长100米、宽2米的六尺巷,经修复后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六尺巷里毒鸡汤

另有说法,六尺巷在安徽合肥三孝口西南侧。

当年这里曾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

一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两户人家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

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不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

龚家派家人持书往京城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

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也很气恼,好在 其妇知书明理,笑而劝道:“相邻相争,只为一墙,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

龚大人闻妻言之有理,随即付书一封。龚家人接到龚大人来书,拆开一看,见书仅诗一首。词曰:“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龚家人见言,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

万家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退建三尺。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六尺巷里毒鸡汤

还有说法,清朝康熙年间的大易学家、理学家胡煦在京为官时,收到家信,老家河南信阳光山县,家人与邻居为房屋地界发生纠纷,以至中间巷道狭窄几乎不能走人。胡煦当即写下那段诗句,托人带回家中。于是胡家在原来争辩的基础上朝里让了三尺,邻居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多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于是时人称此巷为“仁义巷”。此故事在光山县几乎家喻户晓,已被载入《光山县志》。

六尺巷里毒鸡汤

又有说法,郑板桥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郑板桥回信做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双方遂各自退让三尺,这就成了六尺巷。

传说五: 明朝郭朴说。吏部尚书郭朴曾写劝弟诗---

传说六: 明朝舒芬说。明正德年间的状元舒芬家书---

传说七: 明朝林翰说。林翰《诫子弟》诗---

传说八: 清朝张廷玉说。张廷玉是前述张英之子。雍正年间曾写家书---

传说九:清朝曾国藩说。曾国藩给弟曾国潢家书---

传说十:清朝何绍基说。道州人何绍基家书---

那几句诗,最多改动几个字,安到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物身上,演绎出了不同而又相似的六尺巷故事。

六尺巷里毒鸡汤

"六尺巷"究竟在哪儿,哪个版本才是真的,这并不重要。也许是很多人都听说了这个故事,于是纷纷效仿,搞出了很多个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两家人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我们不得不感叹清朝时候的官员觉悟很高,懂得在利益面前让步,懂得礼让百姓。

六尺巷里毒鸡汤

值得注意的是,六尺巷所代表的宽容退让精神,只能够针对君子,不能够面对小人。面对君子,你退三尺,他也退三尺;遇到小人,你退三尺,它进三丈。

宋朝时期,就是一味的退让求和,最终搞得被灭了国。

六尺巷里毒鸡汤

我家对面有一户人,老头子在解放前是土匪棒客,因为懂点医术,没有被枪毙,后来就横行村里。谁家土地山林跟它们交界那可就遭了殃,你要是跟它退让三尺,它立刻就要欺过来三百丈。反正它们一家就是那样泼皮无赖。

对于这种赖皮,用“六尺巷”的方法,只能是自讨苦吃。

其实再回头看看六尺巷故事:两家都想要占路,争执不下,“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断案不问是非曲直,只看双方家业,双方都是名门望族就不敢断案,这难道不是问题吗?如果一方家境差一点,是不是就欺软怕硬徇私枉法?

两家建房为一墙,针锋相对上公堂。

笑叹官家难判断,不因是非因门望。

那个六尺巷,是双方各让三尺形成的。那么有两种可能:一,此地原本没有巷道,双方各让三尺成了六尺巷。这是双方在官方王法管不了的情况下各自退让的结果。二,此地原本就有六尺巷道,各自都想多占三尺,官方不敢管,最后各自都不好意思了,双方宽容退让。

六尺巷里毒鸡汤

你跟他讲法治,他跟你讲道德,官家王法都管不了的事情,靠当事人自觉,自己退让三尺,这不是规则的没落和悲哀吗?

人人讲法治不问道德,社会就秩序井然;人人讲道德不问法治,社会还有秩序可言吗?

该宽就宽,该窄就窄,但求规则,别讲道德。

别拿道德来作为规则的遮羞布,没有原则的宽容退让,只会带来毁灭。

六尺巷,就是法纪沦丧苛求道德漠视规则的毒鸡汤。

感谢您的关注,请理性辩论,文明发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