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死后,刘备派谁打江东好呢?

手机用户63672566817


派赵云、魏延就可以。但刘备替关羽报仇,根本没想赢。

当初诸葛瑾受命东吴孙权去向刘备要荆州,其实刘备和诸葛亮都想还。因为当时刘备已座拥汉中、益州。还了荆州,其夫人孙尚香必会听孙权指派;备豪礼投汉中王刘备。可以说刘备当年的乐不思蜀会改为孙尚香的情投汉中王!但关羽气傲,视江东孙权、吕子布之流为鼠辈。关羽恃才自傲,诸葛瑾手持刘备书信找关羽要荆州;关羽不还荆州;刘备、诸葛亮也没办法。结果东吴用计白衣渡江,斩杀关羽。可惜关羽的傲,枉送命;且阻碍了蜀吴之间‘秦晋之好’。否则刘备、诸葛亮足以吞下曹魏,而江东孙权到时只是刘备的附属小国罢已!

夷陵之战,刘备表面替关羽报仇。大军一字长蛇阵安营扎寨绵延七百里,结果让久守不出的陆逊探出帅营;火攻长蛇阵;打蛇打七寸;刘备大败。其实这是刘备成心找败。再不懂排兵布阵,也不会如此安营扎寨。刘备败,因为他汉中王的成就;启始是荆州;是受孙权的帮助。夷陵一败,刘备等于还清了东吴外债。这,也是刘备宽厚仁慈;打碎牙自己咽的失败写照。三国鼎立,蜀国最盛;但却败在‘义’字上!可恼!《三国演义》,谁讲义气谁先败!


浮萍寄流水


关羽死了,刘备打江东,派谁去呢?

诸葛亮曾言及,派一上将统军即可也,何劳陛下亲征。那么,我们来捋一捋蜀汉的几个将领吧。

诸葛亮和赵云,此前几无独立带兵经历,不可能委以军权。

命令张飞到江州会合。结果张飞还没动身,就被部下杀死,其首级也被拎到孙权那里去了。

马超、魏延,正防曹兵于北,担此重任。那么谁能成为刘备伐吴的最佳人选呢?

据《三国志 黄权传》记载,黄权说,吴军水师强大,难以对付;蜀军虽善战,但水上作战,不是优势。因此,为臣请求担任先锋,为陛下试探深浅,陛下在后方坐镇指挥就好了。

由此可见,蜀军内像黄权此类的人物,还是有的。那就是有蜀汉七虎将之称的李严。

一、李严来自荆州,是“荆州能”



派去的这位上将,必须是具备治军经验,要是再熟悉荆州事务,是再好不过了。而最近取得了两次平叛胜利的李严最符合刘备的条件。

李严年轻的时候,在荆州刘表的手下当过官,就以才干知名。

曹操进入荆州,李严西奔蜀,又被益州牧刘璋任用为成都县令,仍以能干知名。

二、平黄忠,有蜀汉上将之勇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璋任命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演义中说。

费观听说玄德兵来,差李严出迎。严领三千兵出,各布阵完,黄忠出马,与李严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败。孔明在阵中教鸣金收军。黄忠回阵,问曰:“正待要擒李严,军师何故收兵?”孔明曰:“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来日再战,汝可诈败,引入山峪,出奇兵以胜之。”



能和黄忠大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可见武力不一般。而能让诸葛亮赞叹不已,以诈取之,在演义中也是不多矣。都说,除了“五虎上将”和魏延外,李严是蜀汉的第七上将。

三、平叛南郡,援助孟达

李严率军投降刘备后,在蜀汉节节高升。一开始被任命为裨将军,平定成都后又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把手成都南大门。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兵作乱,队伍数万,李严根本不等刘备在汉中发来大军,就带着本郡的五千名士兵前往讨伐,杀马秦,斩高胜,驱散其众。

不久越嶲夷帅高定又率军入侵新道县,李严也急速出兵,前往救援,贼兵大败而逃。值得一提的是,李严的这两次平叛,都不是在自己的犍为郡。李严的积极跨境平叛,显然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李严的军事才能被刘备看中,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并使其援助孟达、刘封攻略“东三郡”。这条征战路线,不仅要溯江而上,而且要穿越庞大的神农架林区,道路曲折多艰,非常不利于行军。从这点来看,李严的军事才能在蜀汉丝毫不差。



至于,李严的水战能力表现也很好。那是在刘备永安托孤后。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提拔为全军总司令,不亚于当年的关羽。李严留阵永安,那是蜀汉重兵把守之处,对抗东吴。蜀吴仍处于敌对状态。李严只身对抗陆逊,不能让东吴前进一步。

闲将西话:如果,刘备按照黄权的意见,稳妥出兵,避免长驱直入。以黄权为先锋,由李严统领,而他自己坐镇指挥。或许就不会有夷陵惨败。


闲将西话


可以派魏延去打,魏延在攻打西川时就很有谋略,如果诸葛亮依其言,攻占西川时间还可提前。魏延有勇有谋堪当帅材。让魏延挂帅领军,攻打东吴,可避刘备报私仇之嫌,出师有名。同时派赵云为监军,可防不测,刘备自做总预备队。魏延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表现自己,攻打东吴一定会尽其所能,立下大功。如果进攻失利,刘备再率大军接应,也许会事半功倍。不御驾亲征,座观其成岂不更好?可惜刘备没有听诸葛亮等人的劝谏,执意亲自出征,以至惨遭大败,不但丢了自家性命,统一天下的宏愿也成了泡影。

个人愚见,谬误请网友们斧正。


用户李森


出兵东吴,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如果非要出兵,一个人必须在出征之列,这个人就是诸葛亮。出兵东吴,这不是拨营夺寨,而是要灭掉对方,是国与国之间的生死之役,是要撼动政权的。必须倾全国之力,才能有所做为。

出兵东吴,并不比后来的伐魏容易,甚至更加艰难,因为与东吴作战主要得用水军,在水军方面蜀军不如吴国。让蜀国忌惮的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北方邻国魏国。魏国是不是趁时与吴国联手灭掉蜀国哪?这也是诸葛亮反对攻打吴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是过于谨慎了,如果吴蜀交兵,魏国坐山观虎斗,让双方消耗实力,最后在一一击破,对魏国来说是最有利的策略。

但是也不能大意,防备魏国有一人可用,这个人就是魏延,魏延是一位将才,有勇有谋,对魏兵也熟悉,可当大任,诸葛亮应降权力与魏延,脱身出来。出征吴国,惑有希望破吴。但是历史总是不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诸葛亮对魏延是有看法的,所以才造成如此的结果。





玉蝶侵梅


我认为,无将可派,也无兵可以去调去。按《三国演义》来讲,关羽死后,荆州丢失。这意味着,刘氏集团精锐部队覆灭,多名高级将领丢失。他们都在荆州多年,熟悉魏,吴军事作风以及作战环境,而且相比刘氏集团其他部队,关羽的军队装备更精良,战术配合更加娴熟。这样的部队,才是真正攻打江东的部队,因为了解,所以不可战胜。可在魏吴联合行动中,关羽军团失败。这只最好的部队丧失,本来就在江东的吴的计划之内。消灭关羽部队,就等于彻底消灭了蜀国的再侵略念头。东吴不傻,所以无论再怎样的刘氏集团反抗,都会失败。事实也证明,找到理由的刘备集合部队准备一举进攻江东,随后也在一场大火中彻底失败,刘备统治者自己,也在白帝城幽怨而亡。所以这就不是再继续打下去的事,关羽死后,蜀国内忧外患显露。其实已经没有余力去继续攻打江东,刘备的贸然攻打,其实是加速了蜀汉集团的灭亡。





战地记者KZA111


关羽死后,刘备亲自去打江东就是一个错误,一时性急导致全军覆没,被东吴火烧连营七百里,元气大伤,如果我是刘备我就拍诸葛亮去打,自己就在西川,不要出战,收着就好待到诸葛亮稳定与东吴的关系后,在图别的良策,总比自己孤身犯险要好











蒋小哥哥


诸葛瑾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领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这话意思是说陛下觉得自己跟关羽的亲近程度能比得上汉朝的先帝吗?荆州的大小跟全天下相比,谁轻谁重?面对公事与私仇,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如果能权衡其中的道理,(解决问题)就容易了。

等他一说完,刘备就被诸葛瑾给轰了出去,刘备是铁了心要狠狠暴打孙权一顿,不然怎么对得起桃园三结义的情谊?诸葛瑾这话刘备根本没听进去,但并不代表他的话没有用啊,后来刘备夷陵之败,八十万大军被陆逊消灭,如果他趁早听从诸葛瑾的建议,就不会损失那么多人马了。


孤独往生


夷陵之战败后,几乎可以宣布蜀国集团崩盘了。这对蜀国的武将损失过于严重,刘备盲目地开动了夷陵之战,冯习(战死)、张南(战死)、傅肜(战死)、程畿(战死)、马良(战死)等一大批优秀人才都损失了,实际上蜀国的大部分将才就这样被损耗光了,而后续的并没有培养起来。

孙吴集团是最不能先打的,当年赤壁曹操百万精兵(不管什么原因)也输了。孙吴集团在三国中始终保持着看你们玩的角色,因为人家集团没有一统大业的欲望,蜀打吴,吴假投魏,魏打吴,吴假投蜀,这就是吴国在三国鼎立时高明不败之处。

用正史分析说实话,蜀国派谁去都打不过孙吴集团的。

东汉末年国家该由谁统一,一靠帝王之才,二靠人才,三靠经济实力,而人才的重要性胜于实力。因为有了人才,实力是可以转化的。其中主要看领导者是不是一个帝王之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蜀汉集团的实力是三国中最差的,蜀汉帝王刘备也是三国帝王中最平庸的一个。平庸之主加上弱小的国力,军事人才匮乏到了极限程度,这样的国家,拿什么对实力更为强大的东吴呢?真实的说蜀汉集团只有被收购的悲哀结局。



i小献


关羽死后,刘备不该自己亲自率领大军去打孙权,不但自己命丧白帝城,还间接搭上张飞的性命。被悲伤冲昏了头脑,所以刘张都不可以去打江东。

派谁去打江东好的,刘备当时实力已经很大了,可惜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已经失去两个,剩下的三个赵云比较合适,赵云有勇有谋,能力远胜他人,赵云去比较合适。


岁月静好932


刘备伐吴的目的是夺回荆州

演义所谓替关羽报仇是小说家言

刘备没打算灭吴 而是想要通过战争手段 逼迫孙权和谈 在谈判桌上要回荆州 这是上策

之前孙权也来过这么一手 趁着刘备入川 立足未稳,孙权直接对刘备开战了,孙权派吕蒙率军进取了长沙、桂阳二郡,两郡郡守望风而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不降。

刘备得到军情亲自引兵五万从成都赶回公安坐镇,派关羽率军三万争夺三郡。孙权也从秣陵进驻陆口,派鲁肃率领一万人屯守益阳,和关羽对抗。

眼看两家大战一触即发,曹操来“帮忙”了.

他亲自领军进攻汉中,刘备得益州才没多久本就根据不牢,刘备怕益州有失,赶紧服软认输派人跟孙权议和。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

所以刘备伐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之前通过战争手段逼着我和谈归还三郡,我现在也通过战争逼着你和谈归还荆州。

但是,事情的发展却不像刘备设想的那样。

1.曹丕决策失误

他相信了孙权的诈降,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没有采纳刘晔的正确建议,趁机攻打东吴.事后的发展就像刘晔预测的那样,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

而曹丕也错过了灭吴甚至是统一的可能性.

上次孙权成功得到三郡,是因为曹操去打刘备了,刘备被逼无奈.这次刘备想着曹丕怎么也得参与吧,但结果曹丕是观望态度.这样一来,孙权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专心对付刘备.

2.对陆逊不了解

夷陵之战时,陆逊才38岁,这年龄对于一个统帅来说还算年轻.而且陆逊是第一次指挥打仗,刘备对他也不了解.加上刘备一开始的战略意图是逼迫孙权求和,但是曹丕按兵不动,孙权没什么压力.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对于远道而来的蜀军来说已经陷入被动.

综上所述,只要孙权下定决心顽抗,刘备就没有办法达到自己的战略意图,派谁都是没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