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养胃的营养餐搭配法,带你去了解常见胃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了解你的胃
(1)胃的形状像囊袋,上段负责容纳,中段负责搅拌,下段负责输出,


(2)胃部内侧的胃粘膜,主要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既是消化吸收场所,同时也是病变的来源。绝大多数胃病都和这层粘膜有关。
(3)胃保护自己的两道防线,一是胃粘膜;二是胃的运动能力,如呕吐。
胃部产生急性伤害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胃部产生慢性损伤的原因
(1)急性肠胃炎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
(2)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
(3)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败变质的食物所引起。

最养胃的营养餐搭配法,带你去了解常见胃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2.急性发作期应对措施
(1)24小时禁食,仅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防止脱水。
(2)待症状有所缓解后给予清流质饮食(以水分为主,内容物少),如稀的米汤、面汤、无渣的蔬菜汁、果汁。清流质饮食后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粥、蛋花汤、藕粉、果蔬汁、牛奶、酸奶、豆浆等。
(3)病情缓解后给予低脂少渣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泥糊状),如稠粥、烂面条、蒸蛋、水果泥、蔬菜泥、肉糜。继而过渡到少渣的软食,如软饭、发酵面食、软烂的小块肉类、纤维较少的蔬菜、鸡蛋、豆制品。
3.缓解期配餐方法
(1)缓解期可用烩鱼丸、烩鱼片、瘦肉丸、肉丝等易消化的富含优质蛋白的软烂食物,增加机体体抗力。
(2)禁食纤维较多的各种蔬菜、生冷水果以及煎炸熏制食品,减少脂肪用量。
(3)禁食各种酒类、产气饮料和辛辣调味品,如汽水、汽酒、辣椒、咖喱、胡椒粉、芥末等。
(4)少食多餐,每日饮食5~6餐。

最养胃的营养餐搭配法,带你去了解常见胃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4.食谱举例
(1)急性发作期流食
早餐:清米汤
加餐:藕粉或婴儿米粉
午餐:蒸蛋羹
加餐:藕粉或婴儿米粉
晚餐:南豆腐蛋花汤
加餐:藕粉或米汤
胃部产生慢性伤害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胃最怕“萎缩”
胃粘膜在持续的慢性损伤影响下,开始发生萎缩后,无论如何保养,都不可能恢复到完好如初的状态。能减少或消除持续性损伤,保持现状就是极好的。
(2)停止这些伤胃的吃法和做法,才是真正养胃的开始
①重口味饮食、辛辣食物、富含鞣制的水果、生冷食物、不洁的食物
②酒精和药物
③吃的太快,吃的太烫、饥饱无常、
④小痛忍着,心情长期抑郁或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最养胃的营养餐搭配法,带你去了解常见胃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胃喜温恶寒,喜熟恶生。
各类冷饮、冰水、性质寒凉的食物还是少吃为妙。
给胃一个温暖的“家”,它会更努力的为你工作。
(3)养胃箴言
【养胃的“三大纪律”】
每天作息有规律,不碰任何刺激性食物,吃药之前问医生。
【养胃的“八项注意”】
按时吃饭,细嚼慢咽;七八分饱,早餐吃好;情绪稳定,烟酒不碰;学习营养,多做运动!
【养胃的“五个最”】
①最养胃的主食是面食(如馒头、包子、发糕、面条)和粥。
对于胃酸分泌过多的胃病患者,在熬粥时放一点食用碱进去,可以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
②最养胃的饮料是热牛奶、温水、蜂蜜水和红茶。
③最养胃的吃法是用餐规律,少食多餐,饭只吃七分饱。晚上要吃少。忌暴饮暴食。
④最养胃的按摩法:饭后、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5-10分钟,完毕再搓热双手按摩小腹5-10分钟。
⑤最养胃的心情是平心静气:胃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保持精神愉快及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是养胃的法宝。


(4)避开养胃的误区
【粥】:胃-食管反流患者应少喝
【面食】:软烂、低脂面食才养胃
【牛奶】:饮用过多反而伤胃
【苏打饼干】:加餐适合,正餐别吃
【山药】:吃对了才养胃


最养胃的营养餐搭配法,带你去了解常见胃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养胃的营养配餐之道
1. 软:软食
2. 细:泥糊状食物
3. 温:温度适宜
4. 节:每餐食量有节制,饮食有节律
增加膳食营养供应,提高胃肠道吸收率的方法:
(1)保证食物摄入量,保证主食充足。
(2)保证蛋白质充足。每天有蛋奶,逐渐加鱼肉,吃适量豆制品。
(3)少渣的新鲜蔬果要保证。
(4)高度重视食品卫生问题。
(5)控制脂肪摄入
(6)少量多餐,一日6餐。
(7)适当使用营养素补充剂和助消化药物。
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区别:
(1)浅表性胃炎胃酸分泌过多,应禁用浓缩肉汤,酸性食品,以及过多鲜美食品,宜食用牛奶,涂黄油的烤面包,带咸味儿的馒头干等以中和胃酸;(2)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过少者,可给浓肉汤,酸味的水果,果汁,以刺激胃酸的分泌,还应多用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的食品。
养胃时间表
7:00喝杯温开水,练习口齿吞津
7:30吃一顿营养均衡的早餐

10:00起身走一走,吃点加餐
12:00午餐营养全面丰富
13:00打盹儿助消化
15:00 加餐喝牛奶
18:00晚餐低脂清淡
19:00散步促进消化
21:30 早睡早起
[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