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黄鳝是人工养殖的还是野生的呢?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比呢?

农村泉水有点甜


黄鳝是一种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底栖生物,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沟渠,稻田等地方。黄鳝在白天的时候一般喜欢躲在腐殖质比较多的淤泥当中,或者潜藏在石头缝当中。所以对钓黄鳝比较有经验的人,一般都会选择一些鱼塘的石头缝,直接将挂有蚯蚓的钩子插入就行。黄鳝一般在晚上会出来觅食,所以在农村,有很多人抓黄鳝都会选择在晚上,只要用灯光照着,基本上就不会跑,然后用带有锯齿的钳子一夹就能抓住。



现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水土都有遭到污染,尤其是在一些水稻田里面,现在黄鳝基本上很少能够见到。只有在一些养殖的鱼塘里面,或者沟渠里面,才可能见到野生黄鳝的踪迹。由于野生黄鳝现在数量越来越少,所以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黄鳝都是养殖的。一般野生黄鳝只有在农村地区的人,还可能捕捉到,就算抓到他们也不会拿去卖,都会自己吃掉,所以市场上野生黄鳝的数量非常非常的少。那么养殖黄鳝鱼和野生黄鳝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野生的黄鳝因为需要在野外钻洞,而且一般都要钻到非常深的泥土里面,因此它们的头部会比一般的人工养殖黄鳝要尖很多。而且野生的黄鳝一般都会因为钻洞的原因,导致鼻尖出现伤口。

其次,可以用手指放在黄鳝的尾巴处,如果黄鳝会缠绕手指的话,那说明这种黄鳝应该是野生黄鳝,而人工养殖的黄鳝一般不会这么做。

然后,可以根据黄鳝的肌肉硬度来区别,野生黄鳝因为在野外生存,因此活力比较充沛,而且经常要钻洞。如此一来它们的肌肉就会非常的发达,而且非常的结实,我们购买黄鳝的时候只要稍微用力的按一下黄鳝的身体,如果感觉到非常硬的话,应该就是野生的黄鳝,如果肌肉比较软的话,那么就是养殖的黄鳝。

最后,可以根据黄鳝的口感来区分,野生的黄鳝一般口感比较结实,有嚼劲,味道比较鲜甜。而养殖的黄鳝一般肉质比较松散,没有什么嚼劲,而且味道也没有什么鲜味。由于长时间使用饲料,导致养殖黄鳝缺少了野生黄鳝的鲜味。

很多人都说,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养殖黄鳝还是野生黄鳝,如果颜色偏黄就是野生的。其实这种方法,并不能区分,是否是野生的?因为很多养殖的黄鳝都是用野生的种进行人工饲养,在颜色上区分其实并不是很大。不过野生的黄鳝在两侧的斑点,非常清晰,而且颜色比较深,而养殖的斑点比较淡甚至没有,所以这一点也是可以区分的。


少三番


黄鳝营养价值丰富,受到不少人的青睐,在菜市场上有很多黄鳝卖,其中大多数都是人工养殖的,有些商家声称他家卖的黄鳝是野生的,当我们买回来却发现是人工养殖的,因为很多人都不会分辨,我平时在农村捉过很多野生黄鳝,也知道一点,怎么分辨黄鳝人工养殖还是野生的?下面我教大家几个方法。

一、颜色。看黄鳝的颜色,野生黄鳝的颜色比较深色,而人工养殖的黄鳝却没那么的深色。所以我们平时买的时候,首先看外观颜色再看看其他的。



二、温度。把黄鳝放养在装有水的桶里,过段时间后,用手摸水里的温度,如果水温比较清凉的则是野生黄鳝,如果水温比较热则是人工养殖的黄鳝。

三、形状。野生黄鳝的身体细而长,头嘴细尖尾巴也细长,因为野生黄鳝平时钻洞多,所以身体和头嘴都很细长的。而人工养殖的黄鳝身体是比较粗大而短的。


四、用手抓。野生黄鳝比较活跃,很难抓得住它的,而且野生黄鳝平时好于钻洞,它的肌肉很结实,用手抓起来你能感觉到野生黄鳝身体特别有劲。而人工养殖的黄鳝则反应比较迟钝,很容易就把它抓住了,能感觉到它的身体比较松软。

五、测试。把黄鳝放在水盆里,浮出水面的是人工养殖的黄鳝,而沉在水底下的则是野生黄鳝。

六、气味。野生的黄鳝泥腥味比较重,而人工养殖的黄鳝泥腥味没有那么重的。

现在农村野生的黄鳝越来越越少了,这是因为人们过量的捕捉和用农药、化肥量大的因素。所以,市场上野生食物的价格也是一直居高不少啊。一方面是“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是人们对野生食物的一种忠爱之情吧。

以上是一些个人经验总结,你们有什么好的辨别方法吗?请留言评论。


三农天地


在市场上销售的黄鳝90%都是养殖的,真正野生黄鳝量很少,不能光听别说这是野生黄鳝,你就相信,自己要学会看和摸。

野生黄鳝因为喜欢打洞,而且打的洞都很深,就是遇到干旱天气它都能生存下去,由于鳝鱼用头部钻洞,野生黄鳝的头要比养殖的黄鳝要尖,这是鉴定养殖和野生的一个最简单方法

再就是看黄鳝身上的颜色,野生的一般颜色呈黄色或橘黄色,肚皮两边和身上的斑点大而深,养殖的通体呈黄色或橘黄色,身上斑点很浅,花纹不明显。你可以用手指去碰野黄鳝的尾巴,它的尾巴会缠绕你手指,养殖的黄鳝就不会。养殖的肉质疏松,味道没那么好。



野生黄鳝的血呈暗红色或深红色,血量多并且粘稠,而养殖的黄鳝血少,血清稀,呈粉红色,野生黄鳝肌肉发达,握在手上感觉它的力量很大,养殖的就软绵无力。还有在吃的时候野生黄鳝肉质紧实,口感坚韧,味道鲜美香浓。


用世俗的眼光看世界


如何分辨市场上的黄鳝到底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

这个基本上很难,但也不是无法分辨。

1.品种:很多养殖黄鳝种苗来自野生捕捞,而且养殖鳝多是生活在水草从里,和野生鳝环境差别不大,着色上很难分辨。野生鳝多有地洞,有穴居习性,但是这个好象也很难从体色上分辨。

2.体型,理论上养殖鳝营养丰富,应该比野生鳝丰满。但是,如果是从野生饵料丰富地区抓的呢?如果养殖鳝饲养管理不善呢?当然,如果较为丰满,鳝体弹性不足的话,可以作为怀疑依据。

3.捕食习性和攻击性,这个倒是可以作较好判定。抓到手里挣扎有力,鳝体弹性十足,有较明显卷曲缠绕倾向,可以作为野生鳝的判定依据。但是,如果放置较久,或者抓捕后受伤生病的,就不会有明显表现。

4.如果从大量分组的两种黄鳝做比较的话,可以从整齐度上进行判断。但是,如果卖家提前进行规格分类呢?

当然,综合以上疑点,多接触,特别是手感,多抓多摸,还是能够总结出经验来的。但是这个好象和喝牛奶就要养奶牛一个道理了。

最理性的办法是,不要买太大规格和太整齐的鳝鱼。较小规格要么是养殖淘汰的野生鳝苗,要么就是捕捞的较大不适合再驯化养殖。


转眼就是老农了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又到了黄鳝大量上市的季节了,过去每年的五六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晚上去稻田里捉黄鳝,每天都能够捉到几只,个头还都不小。但是现在农村的黄鳝可是不多见了,捉黄鳝的也少了。那么该如何和区分野生黄鳝和人工养殖的黄鳝呢?这里科学兴农就和大家看一下这个问题。

如何区分野生黄鳝和人工养殖的黄鳝?

首先是从黄鳝的体型大小上进行区分,我们知道野外的生存环境非常的恶劣,并且黄鳝的生长速度属于比较慢的,尤其是野外生长的黄鳝生长速度更是慢。过去自己捉黄鳝的时候一般最常见的黄鳝重量都在三四两左右,能够碰到个半斤重的就很不错了,如果能够遇到个一斤重的那简直够自己吹上好久了。而人工养殖的黄鳝虽然生长速度也不是很快,但有生长环境适宜,饲料充足等,体型大小要比野生的黄鳝大一些。另外野生黄鳝从外形上来看肚子比较细长,尤其是尾巴更加细一些,人工养殖的黄鳝身形比较浑实一些,野生黄鳝的身体要更加黏滑。

其次可以从黄鳝的性格方面来进行区分,人工养殖的黄鳝因为生长环境经常和人类接触,对人类的戒备心理比较低,活跃度也比较低。而野生的黄鳝由于常年野外生存,对外界的警戒性非常的高,活跃度也很高,并且比较灵活,如果你用手指去触碰野生黄鳝的尾部,会出现黄鳝的尾巴将手指缠绕起来的情况,人工养殖的就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就是从口感上来区分二者了,野生的黄鳝在口感方面自然是更加优于人工养殖的黄鳝了。野生的黄鳝由于生长时间比较长,活动量大,肉质更加紧实,味道更加鲜美。而人工养殖的黄鳝就很难具有这些优势了,人工养殖的黄鳝生长速度比较快,生长空间有限,造成人工养殖的黄鳝的肉质口感上比较松散,缺乏紧实度。

不过现在野生的黄鳝已经非常少了,人工养殖的黄鳝虽然没有野生的那样优势突出,但是用来解馋还是非常可以的了。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如何分辨黄鳝是人工养殖的还是野生的呢?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比呢?

现在野生的黄鳝是真得少,即便是野生沟渠里面的黄鳝,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不是完全野生的了,到处都是虾田和精养塘,难保吃饲料的鳝鱼流入沟渠里面。这就好比现在养殖土鸡一样,即便是土鸡,但是也是吃饲料长大的。


10几年以前,那时候的鳝鱼才是野生的,那时的鳝鱼多到随处可见,比较奇怪的是那时候鳝鱼没有任何人收购,有很多人都不吃,当然我们除外,与现在去野外捕捞鳝鱼不同,现在用地笼,甚至电鳝鱼,甚至下药来抓鳝鱼,以前我们晚上捕捞鳝鱼,直接拿个袋子或者网兜,拿个手电筒,直接去水稻田里用手抓,一会就回装满袋子或者网兜,而且都是大规格的鳝鱼,现在,在浅水稻田里,你还能够肉眼直接看得到鳝鱼吗?这根本不可能。那时候也根本没什么好菜吃,逢年过节才有鱼肉和鸡鸭吃,所以那时候不入眼的鳝鱼就成了我们记忆中的美味荤菜。


哪么如何区分鳝鱼是野生还是人工养殖的呢?

1.从肉质上来讲,饲料喂养的鳝鱼肉比较疏松,这是因为人工饲养的鳝鱼生长时间很短,长个是激素催生的,导致肉质疏松,而野生的一般生长周期比较长,所以找对来说,肉质比较紧凑。不单只有鳝鱼是这样,任何吃饲料长大的生物都是这样,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鸡鸭鱼肉没有10几年前那么好吃了的缘故。

2.从鳝鱼的品相上来看,人工养殖的鳝鱼短粗,而野生的鳝鱼规格相对细长,而且嘴尖,这是因为人工养殖的鳝鱼尤其是网箱养殖的鳝鱼,根本不需要打洞,天天吃饲料,所以身体短粗。野生黄鳝要经常打洞,所以相应的细长嘴尖。


3.野生黄鳝与人工养殖的黄鳝有在气味上不同,野生的由于长期生活在水底和洞里,所以会有一股很重的土腥味,而人工养殖的鳝鱼由于长期吃饲料,里面的激素和膨化剂,让这些鳝鱼有一股独特的腥臭味,令人作呕,不相信大家可以将这种鳝鱼剖开后闻一闻就知道了。

4.人工养殖的鳝鱼吃的多,活动少,所以与野生鳝鱼比较起来,反应很迟钝,野生鳝鱼不好抓,人工养殖的很容易就拿起来,放在手中。

总结:

我们这里现在掏鳝鱼洞的人基本上没有了,因为大部分都改成虾田,记得以前有人专门以掏野生鳝鱼为生的人,现在也没有见过,最后说一下,从颜色来分辨鳝鱼是野生还是人工养殖时行不通的,一般鳝鱼只有灰色和黄色两种(变异的白色鳝鱼和红色鳝鱼不具有代表性,这里一笔带过),根据我的小经验,稻田里鳝鱼大部分是灰色的,沟渠里的大部分是黄色的。


小龙虾晒太阳


黄鳝是一种外型和蛇差不多的鱼类,喜欢生活在农村的稻田里,水沟旁还有鱼塘边,它身体光滑,一般是偏青黄色。野生黄鳝营养丰富,肉嫩鲜美,颇受人们的喜爱,它的市场价值也是挺高的,像小唐这边街上卖的大一点的黄鳝都要四十五一斤,要是有半斤大的黄鳝可以卖到六十一斤。

野生黄鳝的市场价值好,就让某些商人动了歪脑筋,用自家养的黄鳝来冒充野生的黄鳝拿到街上去卖,要是你不会分辨野生和家养的黄鳝,可以参考一下小唐的这几个方法。

一、看颜色

野生黄鳝一般身体颜色是偏青黄色的,它身体两边有不规则的黑点,就像女孩子脸上的雀斑一样。而家养的黄鳝颜色都是偏黄的,它身体两边是没有黑点的。虽然有个别野生的体表颜色带黄色,但它的黑点还是在的。

二、看反应

野生黄鳝因为生活在野外,它的反应比较灵敏而且也比较好动,放在盆子里它都会往上爬出来,而且你用手拿的时候是不怎么好抓的,抓住了它还会拼命往里手里挤出去,一般没拿过黄鳝的人是抓不住它们的。

家养黄鳝相对来说就比较老实了,放在盆里它也不会乱动,因为它已经习惯了和人接触,你怎么去拿它,它也不会有什么过激反应了。

三、看个头

野生黄鳝一般身形比较细长,个头小,因为在野外生存,它的食物没有家养的充足,而且野生黄鳝好动,一般长到半斤以上的很少。

而家养的黄鳝就比较肥壮了,它身短体肥不像野生的细长,家养黄鳝半斤一条的是常见的,因为饲养成本高,要是太小卖那就划不来了。

四、用手捏

一般野生黄鳝要是长到有大拇指那么大一条要长好几年,而家养的可能一年不到就长的这么大了。生长时间长,还经常运动它的肉就比较结实,而家养的一般都有富足的食物,动的少肉也就松散一些。

买的时候可以用手去捏一下,感觉一下黄鳝肉的紧实度,这样买的时候就不会担心花野生的钱买到的却是家养的黄鳝了。

总结 :我们这里的稻田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水,田里的野生黄鳝和泥鳅也还是挺多的,小唐经常晚上跟着老公一起去田里抓泥鳅黄鳝,所以小唐对区分野生黄鳝还是挺有心得的,希望这个方法能对你有所帮助。


小唐话三农


说起野生的黄鳝小的时候可真是没少吃,因为小的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差,一般情况下不是逢年过节都不会花钱买肉的,如果想要开荤只能去河沟的岸边找黄鳝洞捉黄鳝吃,那时候因为野生的黄鳝比较多,一般夏天捉的时候每一个黄鳝洞里面都会有黄鳝。不过现在随着人们的肆意捕捉以及环境的破坏,野生黄鳝已经不常见了,现在水产市场上主要是饲料养殖的为主。由于野生的黄鳝比较贵,就会有不良商家拿养殖的充当野生的黄鳝谋取更高的利润,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如何分辨野生黄鳝和人工养殖的黄鳝。


首先可以通过体型来分辨黄鳝是否为野生,因为野外生长环境比较恶劣,现在在野外捕捉到的野生黄鳝大多也就是三四两,而且个头一般都不匀称,有大有小。但是人工饲养的黄鳝一般都是统一投食,到达出水标准统一捕捉,所以养殖的黄鳝体型相对野生的大一些,并且个头一般都在一个标准。

其次可以通过黄鳝外观的一些小细节来进行分辨是否为野生黄鳝,通常野生黄鳝经常钻淤泥,所以嘴部一般尖而且长,尾部一般短并且细,其次野生黄鳝因为活动量比较大,身材一般细长,而养殖的黄鳝都是食物送到嘴边,在固定的池塘里面养殖,活动量不大,相对于野生的黄鳝来说身体稍微粗壮一些。





然后可以通过黄鳝对人类的应激反应强弱进行分辨,人工养殖的黄鳝从小就跟人类接触,所以对人类基本没有警戒心,而野生的黄鳝由于生活在野外,往往警戒心比较强,并且身体比较灵活。如果你用手快速捕捉野生黄鳝,它们往往会快速逃离,就算捉到以后它们也会快速扭转自己的身躯,奋力挣脱。

最后的方法就是可以从二者的口感来区分是否为野生黄鳝。野生黄鳝较养殖黄鳝生长时间更长,活动量更大,所以肉质更加紧实,味道更加的鲜美。而且根据我多年吃黄鳝的经验来看,野生黄鳝里面的一整根骨刺相比于养殖黄鳝更大更粗,因为野生黄鳝活动量大,需要骨刺来支撑身体扭动,所以野生黄鳝骨刺相对于养殖黄鳝的骨刺是更大一点的。



养殖黄鳝的口感以及营养价值虽然跟野生的黄鳝没有可比性,但是目前野生黄鳝少之又少,如果嘴馋的话买点养殖黄鳝解解馋也是行的来的,并且养殖黄鳝较野生黄鳝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寄生虫比较少,因为养殖黄鳝都是经过严格消毒检验才进入市场的,可以让大家吃的更加放心。


农业经济第一线


人工的养殖空间比天然的小,一般吃饲料,天然的肉比较结实好吃,比饲养的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