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背米書記”翻越山路去“送貨”

青田“背米書記”翻越山路去“送貨”

東源鎮東源村第五黨支部書記徐永新扛著30斤大米翻山越嶺給村民送去

春寒料峭時節,氣溫只有零下三四攝氏度。一位剪著寸頭,戴著藍色口罩,穿著黑色棉衣的58歲老人,左肩扛著一袋大米,佝僂著腰,一步一頓地向上攀登,朝著東源村東面650米高的山頭上唯一一棟土房走去。

這間土房,是從湖北務工回鄉的村民徐勇軍的家。春節前,徐勇軍從湖北務工回鄉後,主動跟村裡彙報去東源村後降雙朵自然村的老家居家醫學隔離。由於連日來,出行受限,急缺物資的徐勇軍只好給東源鎮東源村第五黨支部書記徐永新打了個電話。

“你好,徐書記,我家的米快吃完了,雞也沒飼料了,我在家裡無法出門,能不能麻煩你幫幫忙運點上來。”

“好啊,沒問題!”接到村民徐勇軍電話後,徐永新二話沒說就跑了村裡五六家店選購了30斤大米和30斤玉米。由於路段不通,驅車抵達東源後降村後,徐永新只好選擇以徒步的方式給徐勇軍送去物資。

雙朵自然村屬於高山村,東源村至雙朵自然村近15公里。部分路段未通車,一條崎嶇蜿蜒的山路是通往雙朵自然村的唯一通道。山高坡陡,行路難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著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人口紛紛外遷。至今,只有徐勇軍一家三口住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破舊土木屋裡。為了幫助居家醫學隔離對象徐勇軍解決“買糧難”問題,這些天,徐永新幾乎包攬了徐勇軍一家的“糧事”。

2月3日,徐永新又送去了30斤大米,他肩上扛著沈甸甸的大米,穿過泥濘曲折的田埂,茅草荊棘叢生的山路,翻山越嶺,一趟又一趟。他得時不時地調整位置,把米袋從左肩往中間挪挪,以緩解肩膀的痠痛麻木。

“山路難行,為什麼還要一趟趟地往上背呢?”記者問,“那肯定要背的啦,總不能讓人家餓肚子吧!” 徐永新笑呵呵地說。

徒步近半個小時,徐永新終於抵達了徐勇軍的家門口,他一把將大米從肩上卸下,喘著大口大口的粗氣。“我們就送到這裡哩,你出來拿一下吧!”徐永新又扯著嗓門喊道。“好,徐書記,麻煩您了,謝謝您!” 徐勇軍迎著聲音走了出來,連連道謝。

“能幫的就要幫”是徐永新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東源村人口近8000人口,是人口大村,從溫州回來的村民較多,人員管控工作不容易。徐永新作為村裡的黨支部書記,在疫情爆發後,他主動加入鎮里黨員志願服務隊,負責東源後降村200戶650人,幫助解決居家隔離人員日常生活需求。

他的身影經常在村裡的各個角落穿梭著。每天要前往武漢及湖北返鄉人員家中,早中晚逐門逐戶地進行探訪摸排,監控居家隔離人員體溫,詳細詢問身體狀況,還要負責村裡所有卡口管理工作等,常常忙到深夜才歸。“徐書記,夜裡有人進村,不知道是從哪裡過來的!”大半夜,經常有村民打電話跟他反映情況,“好的,我馬上過來!”防疫期間,夜間酣眠處,他也經常被電話吵醒,他趕緊掀開被子,披著衣服出門巡查情況。

“徐書記是一個默默做事,卻不喜聲張的人。”駐村幹部餘勝告訴記者。送米的事情,徐永新至今沒有告訴家裡兒女。他只是說:“這只是一樁小事,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特殊時期,這些事情是我應該做的。”等到第二天進山探訪時,徐永新低頭一看,才注意到自己腳上的那雙黑色皮鞋已經被荊棘割破了好幾個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