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宦官和唐朝的宦官哪個更厲害?

王不二說史


私以為唐朝宦官對朝廷造成的危害更大一些。

不管是明朝宦官還是唐朝宦官,他們都有幾個共同點:

  • 均為皇帝家臣,皇帝會給予他們更多的信任;
  • 都是皇帝想要與朝堂大臣抗衡、平衡權力局面的產物。

唐朝初始,唐太宗便有規定:宦官可以有,但官階最高只能是四品官,不能參與政事,只能負責守衛、清掃、後宮飲食等事務。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對於宦官的權柄掌握是非常警惕的,根本不會讓他們參與帝國核心事務,以防亂政。

到了唐玄宗時期,宦官權勢開始增長,這時候宦官已經可以開始統兵在外,官階上限也提高了,宦官可以擔任三品以上的官職,但此時,宦官還在皇帝的控制之下。

宦官專權,禍亂朝廷,勢力猖獗還是在“安史之亂”以後。以前說到過,唐玄宗逃離長安,到達成都以後,驚聞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即位,稱“肅宗”,尊唐玄宗為太上皇。這種公開的奪權行為,正是在宦官李輔國的支持下完成的,因為他擁立肅宗和代宗有功,獲取皇帝極大的信任,皇帝賦予他權力,手握禁軍,又任命他為司空、中書令,朝中一切事務都要與李輔國商量,更是將其尊為“尚父”,可想而知宦官權力有多麼大。

李輔國曾經狂妄地對代宗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如此僭越,觸怒了代宗,於是代宗著手斬殺李輔國:

罷輔國官職,進封為博陸郡王。不久,又派人於深夜將其刺殺,割下頭顱扔到溷廁中。遂刻木代其首級以葬,贈太傅,諡號為醜。

宦官實在太過猖獗,連皇帝都要由他們廢立:

憲宗、敬宗死於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都由宦官擁立,立君、弒君、廢君,如同兒戲。

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後來皇帝與朝中大臣決心剷除宦官,奪回權力,士大夫與宦官兩大集團爭鬥不停,比如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和“甘露之變”。

“二王八司馬事件”失敗

“二王”,指的是王抷、王叔文,“八司馬”指的是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至於為什麼稱他們為“八司馬”,那是因為革新失敗後,他們全部被貶為了州司馬。

這次事件主要是為了:打擊宦官勢力,革新政治,以官僚士大夫為主體,唐順宗為堅實後盾。

順宗一即位,就任命韋執誼為宰相,提拔重用改革派人物,將他們分散在各個重要部門,掌握朝廷的財政和部分兵權,並著手奪回宦官兵權。他們銳意進取,頒佈法令,賞罰分明,停止苛政,罷免貪官,提拔忠良,一時間朝廷海清河晏,政治清明瞭不少。

但如此一來,就如王安石變法一樣,新興的改革群體實力尚淺,改革力度又非常大,不可避免的觸動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站在了宦官集團、朝堂元老、地方節度使等等各方勢力的對立面,他們聯合起來抵制對抗改革派,逼迫唐順宗退位,將皇位禪讓給太子李純,就是後來的唐玄宗,唐憲宗就是宦官等集團擁立的傀儡,自然不支持改革派,於是罷黜的罷黜,貶逐的貶逐,砍頭的砍頭,這場轟轟烈烈的革新以失敗而告終……

“甘露之變”再次失敗

文臣武將從“二王八司馬事件”得到的結論就是,一定要以殺戮的方式才能徹底剷除宦官。於是唐文宗即位後,就開始制定計劃斬殺宦官。

唐文宗毋庸置疑,也是宦官擁立的,他也只是個傀儡,沒有決策權,處處受制於宦官。所以他想要加強皇權,武力解決矛盾。文宗重用宦官推薦的大臣,翦除閹宦,不容易招來宦官的懷疑。

835年11月21日早朝,文武大臣們都在紫宸殿議事,事先安排好的金吾將軍韓約稟告:“昨晚上左金吾院石榴樹上有甘露降下來。”因為“夜降甘露”古時被認為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李訓(也是事先安排好的)向皇帝道賀,請文宗前去觀看。文宗也裝作很高興,讓李訓等人先去看,李訓去了很久,回來說那好像不是真的,不宜讓人觀看,於是文宗派身邊的大宦官仇士良和魚志弘前去探看,他們二人奉命前往。

路上走到一半,他們發現帶路的韓約滿頭大汗,十分緊張的樣子,又看到附近似乎有甲兵埋伏,若隱若現,他們當即覺出不妙,迅速返回大殿,抬著文宗進了宣政門,然後關了大門,仇士良又命令五百禁軍上殿,見人就殺,死了六百多文武大臣,接著他們又派兵全程搜捕逃竄的人,參與誅殺宦官的大臣滿門抄斬,一時間長安城裡血流成河,受牽連而死的人有1000多人。

毫無意外,“甘露之變”也失敗了。

朱溫斬殺宦官,宦官專權局面徹底結束

乾符二年(875年),唐朝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中和二年(882年),起義軍將領朱溫、李克用向唐朝投降。

中和四年(884年),在朱溫、李克用等的合圍之下,起義軍最高領導人黃巢戰敗自殺,由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戰爭至此結束。

唐朝統治土崩瓦解,朱溫成為唐末政局的話事人,天覆三年(903年),朱溫將內侍省幾百名宦官全部斬殺,在外出使的宦官也被就地正法,至此,唐朝宦官專權局面徹底結束。

明朝的宦官雖然也亂政,但始終處於皇帝的控制之下,以皇帝的意志為主,並不能左右皇帝的廢立等。

所以據以上內容,我認為還是唐朝宦官比明朝宦官禍害。

參考資料:《盛世悲歌:唐朝覆亡的真相》


史一下沒事兒


更厲害要從兩個方面來看,是比禍國殃民誰更厲害?還是比對國家的貢獻誰更厲害?

而宦官好的實在不多,所以從對國家的貢獻程度來說唯有明朝永樂年間的鄭和了,七下西洋,開拓航路,剿滅倭寇,發展外交,弘揚國威,自然厲害。

而從禍國殃民來說,雖然明朝的著名太監比較多,唐朝的大多不有名,但唐朝的太監明顯比明朝的太監更厲害。

而更厲害就體現在一個方面,那就是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們已經掌握了國家的軍隊。

首先說明朝的著名太監,無非就是王振,劉瑾,魏忠賢之流。

明朝的太監依附皇權,說到底他們只是皇權的另一種體現,所以不管他們多一手遮天,皇帝哪天想殺他們了,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王振夠厲害了,結果土木堡之變時被亂軍砍成了肉泥。

劉瑾也是如此,在當時號稱世界首富,結果朱厚照想殺他,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魏忠賢也是如此,權傾朝野,朱由檢當了皇帝后很容易的就除了他。

所以說,明朝的太監厲害也有個限度,他們依託在皇帝之下,皇帝想殺可以隨時殺掉他們。

但唐朝中後期的太監則不一樣,他們掌握了當時唐朝最為精銳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而這支軍隊之所以落入宦官之手,還和安史之亂有關。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倉皇逃跑,但周邊保衛他的軍隊並不多,甚至還出現了馬嵬坡兵變這等事,所以當安史之亂平定後,救駕有功的神策軍便成了他的依靠。

如此神策軍自然得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作為皇帝自然不可能親自統領神策軍,所以自然就交給了皇帝的心腹,太監。

宦官掌握了軍隊有多可怕,明朝的王振就是一個例子。

當宦官魚朝恩掌握了這支軍隊並且讓以後的宦官也掌握了這支軍隊後,皇權便不再神聖,皇帝的廢立,甚至於皇帝的生死也完完全全掌握在了他們的手中。

在唐穆宗之後,幾乎所有皇帝的廢立都掌握在宦官手中,如唐敬宗甚至還死在了宦官手裡。

所以,唐朝中後期的宦官雖比不上明朝的宦官那麼有名,但厲害程度不是明朝的宦官可比。


秋水暝


筆者以為在這個問題上 存在著不同的著眼角度 即以生殺廢立大權一面著眼 毋庸置疑 唐朝宦官絕無僅有 但從制度而正規化的權力來看 明朝宦官則後來居上 筆者據此二個不同的層面 分別給予如下論述:

一論唐朝宦官的專權:\r唐朝的三大禍患 一為藩鎮割據 二為朋黨之爭 三即宦官專權 李輔國 程元振以後的宦官 甚至出現了廢立皇帝的情況 其權勢滔天無以復加 帝國宦官掌權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而爆發

至德二年 唐肅宗以李泌所言 用李輔國執掌符印軍號 宦官掌兵自此始 他依附而聯合張淑妃鞏固權力 又加開府儀同三司 封郕國公 因為在內廷 居住宮禁之中 依靠肅宗寵眷而權力變得更大 肅宗時期的他被《舊唐書》總結道:“宰臣百司,不時奏事,皆因輔國上決。常在銀臺門受事,置察事廳子數十人,官吏有小過,無不伺知,即加推訊。府縣按鞫,三司制獄,必詣輔國取決,隨意區分,皆稱制敕,無敢異議者。”(《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四·宦官傳·李輔國傳》)

上元以後 他開始與已經是皇后的張淑妃產生矛盾 已與程元振結黨 鑑於此時的肅宗將有駕崩之勢 皇后開始擔心李輔國會對他不利而召見太子 請太子將他與程元振一併剷除 然而太子懦弱 鑑於其為肅宗親信不想下手 皇后便召見越王李系 對他剖析利害 問能不能殺掉李輔國與程元振 越王表示可以 但事情被程元振所窺測 結局是李輔國與程元振率領軍隊 對越王及一干人等越一百餘人進行囚禁 並以太子的名義將皇后囚禁 當皇帝駕崩後 李輔國直接殺掉了皇后與越王 擁戴太子李豫即位 是為代宗 由於擁戴之功 使得他愈發傲慢 對代宗言:“大家(引者按:皇帝)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四·宦官傳·李輔國傳》)代宗羸弱而被迫敷衍他 進封他為司空與中書令 在掌握實權後的他又在名義上登上了宰相的權位

帝國的權力鬥爭始終在進行著 程元振為權勢更上一層樓而與代宗密謀 如何除掉李輔國 結果是很樂觀的 至少對於程元振來講 他獲得了元帥府行軍司馬 李輔國也卸去了中書令的職務 最終被代宗暗殺在家

然而宦官當道並沒有因為李輔國的下野而結束 反而在程元振當政變得更加滔天 他開始兼帶內侍監 進驃騎大將軍與郃國公 並掌握禁兵 專權至廣德元年吐蕃大舉入侵 邊關叩急 而並不告訴皇帝 以至於吐蕃攻入長安 導致皇帝倉皇出逃 代宗在下詔天下兵馬勤王時 大將李光弼等人因為“忌元振居中,莫有至者。”(《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

帝國在步入憲宗之後 宦官的權勢更加膨脹而肆無忌憚

元和十五年正月 唐憲宗為宦官陳弘志所殺 梁守謙等一派宦官立李恆為皇帝 宦官從此開始了廢立與殺害皇帝的開始

唐憲宗晚年好長生之術而服用金丹 導致脾氣暴躁 宦官經常受到毒打 宦官最終不滿將其殺害 在擁戴誰做皇帝的問題上 宦官集團內部有了不同的意見 吐突承瓘意圖立二皇子李惲 梁守謙等人意圖立三皇子李恆 宮廷的鬥爭展開了 梁守謙一派殺掉了前者而立李惲為皇帝 即唐穆宗 \r

長慶四年 局勢有了動盪 穆宗病重 將權力移交給太子導致宦官集團的不滿而打算請郭太后來效仿武后行使皇帝的權力 但被郭太后大義凜然的拒絕 不久 太子即位 是為唐敬宗

敬宗已然是一個荒道之君 性格暴躁 在十二月外出打獵回宮 與劉克明 田務澄等宦官及玩球的蘇佐明 石從寬等人喝酒 蘇佐明等人後來將敬宗殺掉 劉克明等宦官又假傳聖旨 讓翰林學士起早遺詔 將朝政大權移交給絳王李悟 而劉克明一派的宦官 又想將掌握宮禁大權的內侍省一派宦官除掉 並奪取被樞密使王守澄 楊承和 神策軍護軍中尉梁守謙等人的權力 後者在知道後製定計劃將江王李涵迎接入宮 來代替李悟 結果是劉克明等人被殺掉 絳王也在亂兵之中被殺掉 李涵即位 是為唐文宗 文宗雖然對宦官集團的專權深惡痛絕而與文官集團密謀為求除掉 但結果是失敗的——“甘露之變”並沒有成功

宦官集團與文臣在爭權奪利的鬥爭中 元載雖然除去了魚朝恩 但並沒有將宦官勢力徹底肅清 外朝的文官集團對“甘露之變”的失敗並不甘心 在宦官集團權勢挑戰下 不得已進行反擊 力求將宦官勢力肅清 兩派權力的爭奪 終於將帝國推向了滅亡 崔胤聯合藩鎮朱溫與宦官的鬥爭開始了

光化三年 隨著崔胤被任為宰相後開始了與昭宗的密謀如何翦滅宦官

在崔胤除去宰相王摶以後 外朝的實權被他一人籠絡 掌握實權的宦官集團——劉季述 王仲先等人在受到威脅以後開始計劃開闢新的道路——重新立一個皇帝 來實現他們的擁戴之功 以而“挾天子以令諸侯” 毫無疑問 太子是他們最理智的選擇

局勢的變革在十一月開始 由於劉季述等人在掌握禁軍 使得崔胤一派無所抗拒 昭宗被廢除 太子即皇帝位 崔胤不甘如此 在他看來 如今就如春秋王室衰微 如果能迎接昭宗復位 剷除宦官 那將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 並且曹操作為一個很好的例子 或許可以效仿 他開始了聯絡在外最為強勁的藩鎮之一—朱溫 而宦官集團中的韓全誨也聯合在外的李茂貞 以其兵鞏固長安 在崔胤的計劃洩露以後 朱溫開始率兵進犯 導致了李茂貞與朱溫大戰 李茂貞最終不敵而求和 他妥協於朱溫的條件對宦官集團的剷除 宦官集團開始遭到屠殺 唐帝國自安史之亂以來宦官專權的局面終於覆滅 然而帝國也隨著宦官專權的滅亡而滅亡

唐代宦官的專權 似乎不遜於明代的宦官 甚至遠在明代之上 自憲宗以後的政局裡 宦官始終在帝國政治權力鬥爭上舞臺上表演 他們對皇帝的廢除與殺害 憲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懿宗僖宗 昭帝或被殺 或被廢 無一倖免 相始相終

二論明朝宦官權力制度而正規化:\r

明太祖鑑於唐代宦官之專權 將其專權源頭主要之一內侍省分解成二十四個不同職掌的宮廷衙門其專權至此為之一挫 同時 明令宦官不得干政 亦不得讀書 由於明代宦官掌權的巔峰在司禮監 故而筆者將擇司禮監重點進行闡述

隨著中書省的廢除 內閣的建立 為平衡制約內閣權力的司禮監應運而生——“批紅” 由此而看 明朝中央決策權力機構很顯然的由內廷的司禮監製約外廷的內閣

明代對宦官行使權力的制度而正規化是通過內書堂的實施所建立起來 宦官開始學習“《內令》、《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千家詩》、《神童詩》”(《酌中志·卷十六·內府諸司職掌》) “學優則仕”的宦官開始進入帝國的官職系統

在司禮監官員的選用上 帝國有著一整套的培養制度 即從內書堂讀書 再入東宮對太子言傳身教的輔佐 再入司禮監(或從文書房進)

司禮監的官員經過內書堂的培訓 可以代皇帝處理章奏 這一工作無疑是制度化的進行著 《酌中志·卷十六·內府諸司職掌》謂:“每日早晨,或非朝講之日,及申時後,掌印公過司房看文書,秉筆、隨堂,人各有室,挨次細看。先看文書房外本,次看監官典簿文書。” 此處需要提及的是司禮監下屬機構的文書房亦是其制度化的一表現 文書房在內廷 屬於司禮監下轄機構 與外廷的通政司職能大抵相對 皆是掌握文書的出納 在權力的架構的劃分上 內閣有翰林院 司禮有文書房

《明史、職官志》對文書房介紹說:“文書房,掌房十員。掌收通政司每日封進本章,並會極門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閣票,在內之搭票,一應聖諭旨意御批,俱由文書房落底薄發。凡升司禮者,必由文書房出,如外廷之翰詹也。”

宣德以後逐漸的將宦官之外放制度化 而歸於兵部的任命“宣德二年五月,甲子,命行在兵部,凡去年八月差往各處鎮守內外官皆令還京。”(《明宣宗實錄·卷之二十八》)\r

傳旨這一工作在唐宋以來 一直是宰相才能行使的工作 但到了明代 因為中書省的廢除 到宣宗時 開始讓內閣大臣“條旨” 有大事宣宗召見大臣商議決定 至正統英宗時 因為皇帝年幼 將此交於王振(《翰林記·卷二·傳旨、條旨》)在以後的日子裡 司禮監往往與內閣同時進行發揮這一職權

一則制度化來自於帝國京軍的控制權 但是明代宦官在這方面同時受到文臣與勳臣的制約 也就是說 內臣宦官與文臣 勳臣三方同時對軍隊代皇帝掌控 並不單獨歸為任何一方掌管 並且在調動上 還有兵部的插手(五軍都督府只存籍而已) 按:正統十四年的帝國危機時 皇帝命“太監興安、李永昌,往同石亨(勳臣武清伯)、于謙(兵部尚書)等整理軍務。”(《大明英宗實錄·卷之一百八十四》) 而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帝國在憲宗以後 司禮監將京營進行管轄已經成了制度

二則來自於司法權 在朝廷內司禮監與三個司法衙門——刑部 都察院 大理寺一同進行司法的審理 在地方上 又管轄“熱審” 這一制度化的實施直至帝國的滅亡

三則各地方州府與邊鎮的“鎮守太監”或謂“守備太監、少監”這一權力的架構並不僅僅來自於司禮監 或以其為獨佔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鎮守太監”嚴格來講 他並不是完全的制度化 他們以為不是“祖制”遭到文官階級的反對 由於其他的原因 世宗在登基以後 也對“鎮守太監”大量裁減 並說:“上曰:‘各處鎮守內臣,原不繫太祖定製,今且著雲南、兩廣、四川、福建、湖廣、江西、浙江、大同每用一人,內監慎選以充,不得作威生事。’”(《明世宗實錄·卷二百十一》)《明史·卷三百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張忠傳》說是“盡撤” 可能非實

三則皇權的交接 宦官衙門之首的司禮監又同時受到與內閣大臣的對待 即與內閣大臣同時作為“顧命大臣” 比如英宗時期的牛玉 及孝宗時期的戴義 神宗駕崩時又命閣臣方從哲與“司禮監協心輔佐,遵守祖制。”(《大明神宗實錄·卷之五百九十六》)從“遵守祖制”也可以看出 司禮監在皇權交接之時所扮演的顧命大臣角色由來已久 亦即其制度化的一方面

四則對東、西、內行廠的提督從後來的史料來看 幾乎都是宦官 英宗時期的王振 憲宗時期的尚銘 武宗時又有王嶽 劉瑾 汪直 世宗時期的黃錦 神宗時期的馮保 熹宗時期的魏忠賢 總而言之 明朝時期的大太監 無一不對東廠進行掌控來對文武群臣實施淫威 東廠被宦官衙門所掌管形成制度\r\r明帝國與以往的漢唐帝制社會一樣 存在著宦官專權的問題 如王振 曹吉祥 汪直 劉瑾 魏忠賢等人的存在 其中以魏忠賢最為嚴重 由於其名聲太大 以至於筆者已不需要對此過多贅述 只對其制度化的權力之重要加以表述\r\r宦官階級在通過內書堂系統化的教育 以而得以制度化的進入帝國的行政衙門任職 並出現了權傾朝野的司禮監衙門

除了表現在上述皇權交接下所扮演的顧命大臣角色以外 就是對章奏的“批紅” 由於明代的大多數皇帝日居禁中 與大臣隔絕 司禮監主掌“批紅”便作為皇帝代表一般的姿態存在 從《酌中志·卷十六·內府諸司職掌》的記載來看 他們並非僅僅“遵照閣中票來字樣,用硃筆楷書批之。” 他們需要對上奏的各衙門文書進行詳細的審閱 瞭解以後 才能參照內閣大臣的意見而代皇帝批示 他們以皇帝的姿態進行處理章奏 毫無疑問 這具有很大的權威性 這是司禮監之所以權重的原因 內閣不得不決於司禮監之批紅 故《明史·卷七十二·職官志》謂:“而相權轉歸之寺人。”

明帝國軍國大事之贊否又需要內閣與司禮監共理 在上述史料延伸下 又有《大明孝宗實錄·卷之七》記載:“國家政務,我太祖太宗既設司禮監掌行,又命內閣大學士共理,內外相維,可否相濟。近來政務之決,間有大學士不與聞者。今後政務不分大小,俱下司禮監與內閣公同商榷,取自聖裁。” 故而出現了“監閣共理”這一詞條

張居正秉政期間 作為內閣首輔為了保障執政的順利 在引進內閣成員上還要看是否與司禮監的第一位官員——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存在著矛盾:“居正請增置閣臣,引薦四維,馮保亦與善,遂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贊機務。”(《明史·卷二百一十九·列傳第一百七·張四維傳》)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奄宦·上》總結道:“宰相六部,為奄宦奉行之員而已。”權勢之大 可見一斑\r\r明代宦官與唐代時期比較起來 前者的可控性在於:

一者 歸於明代文官制度的外朝與廠衛制度的內廷各自牽制 明代以東班文臣 再細化則為閣臣 科臣 諫臣制約宦官

二者 軍權的掌控上 由於明代帝王集權之盛皇帝對宦官張弛有度也是漢唐帝王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其實宦官之所以能夠專權往往開始於皇帝對其寵溺與否 唐朝時期即起於李輔國為肅宗寵溺至於明朝 與唐朝後期皇帝被擁戴而不得不敷衍宦官相比 明朝凡是當權的宦官 皆是來自於皇帝的寵溺 也就是說 只有皇帝對其信任 寵溺 宦官才能獲取權力 雖然從邏輯上來講 唐朝似乎也是這樣一個情況 但唐朝的宦官往往以一種“擁戴”的立場而出現 這種擁戴 實際上便是在廢罷或殺害皇帝以後重新開闢的另一局面 而造成他們如此膽大妄為便是因為軍權的掌握 通過上述來看明代宦官在此權力上很顯然與唐朝宦官掌控禁軍 存在著根本上的差別\r三者 宦官具有知識也是一方面的可控性 在宣宗設立內書堂 用帝國最具有學識的官員——翰林學士對其進行正統儒家道德教育其自身操守則亦頗為可觀 加上很多宦官的出身是通過翰林官教習 具有一定的師誼情分存在在與士大夫的相處上自然處於相好態度 而朝政也就較為穩定 這是教育的緣故 在宦官所讀的《忠鑑錄》與《貂璫史鑑》二部書被禮部評價道:“善可為法,身享令名,國亦受福,讀之令人慕;惡可為戒,國將受害,身先誅夷,讀之令人畏。夫祖制貂璫識字有禁,宣德以後始立內書堂,教以《忠鑑錄》,世則所進宜俱定為課程,庶幾口誦心維,可以遷善改過。雖然近侍熟覘好惡在人主善聽之耳。我朝金英以一言定儲位,覃吉以正學輔東宮,則聽之得也。”(《大明神宗實錄·卷之二百五十》)

因此出現了很多被稱讚的宦官 這裡以史家記載舉二三例表露:\r1、懷恩 考《明史·卷三百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懷恩傳》謂:“員外郎林俊論芳及僧繼曉下獄,帝欲誅之,恩固爭。帝怒,投以硯曰:‘若助俊訕我。’恩免冠伏地號哭。......恩遣人告鎮撫司曰:‘汝曹諂芳傾俊。俊死,汝曹何以生!’徑歸,稱疾不起。帝怒解,遣醫視恩,卒釋俊。會星變,罷諸傳奉官。御馬監王敏請留馬房傳奉者,帝許之。敏謁恩,恩大罵曰:‘星變,專為我曹壞國政故。今甫欲正之,又為汝壞,天雷擊汝矣!’敏愧恨,遂死。進寶石者章瑾求為錦衣衛鎮撫,恩不可,曰:“鎮撫掌詔獄,奈何以賄進。”當是時,尚書王恕以直諫名,恩每嘆曰:“天下忠義,斯人而已。”憲宗末,惑萬貴妃言,欲易太子,恩固爭。帝不懌,斥居鳳陽。孝宗立,召歸,仍掌司禮監,力勸帝逐萬安,用王恕。一時正人匯進,恩之力也。”\r2、覃吉 考《病逸漫記》謂:“東宮官典璽局郎覃吉,廣西人,自雲九歲入內。餘初在內書館教小內吏吉提督內使,因識其人,亦一溫雅誠篤之士,識大體,通書史,議論方正,雖儒生不能過。輔導東宮之功為多,《大學》、《中庸》、《論語》等書皆其口授,動作舉止悉導以正。暇則開說五府六部及天下民情、農桑、兵務以至宦官專權蠹國情弊,悉直言之。曰:‘吾老矣!安望富貴?但願得天下有賢主足矣!’上嘗賜東宮莊,吉備曉以不當受,曰:‘天下山河皆主所有,何以莊為徒勞傷財為左右之利?’而已,竟辭之。東宮嘗隨老伴念《高裡經》,而吉適至,殿下駭曰:‘老伴來矣。’即以《孝經》自攜,吉跪曰:‘主得無念經乎?’曰:‘否!方誦《孝經》爾。’其見畏特如此。東宮出講,吉必使左右迎請講官。講畢,則語東宮官雲:‘先生吃茶。’局丞張端頗不以為然。吉曰:‘尊師重傅,禮當如此。’”\r即便如臭名昭著的王振 也只是對待敵對官吏而已 並不能因此否定他\r3、王振 考《菽園雜記·卷七》謂:“本朝中官,自正統以來,專權擅政者,固嘗有之。而傷害忠良,勢傾中外,莫如太監王振。然宣德年間,朝廷起取花木鳥獸及諸珍異之好,內官接跡道路,騷擾甚矣。自振秉內政,未嘗輕差一人出外,十四年間,軍民得以休息。是雖聖君賢相治效所在,而內官之權,振實攬之,不使氾濫四及,天下陰受其惠多矣。此亦不可掩也。”\r又《罪惟錄·列傳卷之二十九·宦寺列傳下·王振傳》謂:“宣廟崩,英宗年幼,呼先生不名,上嘗與小臣擊球,振至而止。詰旦 ,駕在閣中 ,振跪奏曰:‘先皇帝為一球子幾誤天下 ,陛下復踵其好 ,如社稷何 ?’上愧無所容。三楊嘆曰:‘宦官中寧有是人!’

四者 由於明朝的后妃嚴守祖訓 而不沒有發生專權干政 宦官在內廷無所倚靠 這也是不同於唐朝後宮干政的情況 因為后妃干政往往需要利用宦官為其手臂 同樣 宦官也需要獲取后妃的權力來達到自己的權力

縱觀明代歷史 明代帝王始終不受限制於任何宦官 明代的宦官集團只是在君主集權專制下的一個部分 雖如王振之權盛 但始終不叛離英宗 汪直之跋扈 也只是需要一紙詔書便可下貶南京 劉瑾之生殺 亦不過坐以待斃 魏忠賢之遮天 亦草草自盡了結 孟森先生認為即便如權勢滔天的汪直 在面對皇權時也是難以掀起波瀾:“帝於宦寺,倚任時無所不至,旋復厭之,即棄之如脫屣。”(《明史講義·第二編·各論·第六節·成化朝政局》)他們始終作為皇帝家奴一種形態所存在 \r

綜上所述 筆者以為 明代宦官相較於唐朝時期宦官 前者更能通過帝國制度而正規化來合理行使他們的職權 並不如唐代宦官一旦獲得權力 往往蠻橫專權 故而將明代宦官取得權力而認為擅權並不確切 雖然也出現了劉瑾 魏忠賢等人專權故事 但並不如唐代宦官近乎於一種野蠻專權弒殺廢立皇帝的存在\r







張洵美


說起宦官專政,歷史上有三個時代十分突出,漢朝,唐朝和明朝。其中宦官最為猖獗的當數唐朝中後期。因為無論是漢朝還是明朝,宦官做得再大也無非是把持朝政、矇蔽皇帝這類“典型”動作,屬於欺上瞞下的性質。但是到了唐朝卻不然,宦官不僅要把持朝政,而且還可以玩弄皇權。所謂玩弄皇權就是把皇帝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左右皇帝的廢立甚至生死!唐朝宦官猖獗到什麼程度,“甘露之變”可以看出一二。

甘露之變發生在公元835年。由於27歲的唐文宗不甘被宦官控制,所以就和大臣李訓、鄭注兩人策劃誅滅宦官,以奪回皇帝所喪失的權力。在11月21日,唐文宗以觀賞甘露為名,將宦官的頭目仇士良騙到禁衛軍的後院然後將他們斬殺。但是被仇士良發現,最後導致朝廷大臣被殺,這次被牽連的人將近一千多人。史稱為“甘露之變”。

在甘露之變發生後,此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門下省、中書省很多官員都辭官歸家,因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要被殺了,所以就提前離開。而唐文宗更加受到了宦官的欺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

甘露之變的實質是長期被架空的皇權對宦權的背水一戰,但由於長期脫離禁軍控制權,外圍又沒有得到蕃鎮的支持,皇帝反抗不成功最後不得不丟車保帥,皇權最終被壓迫得更厲害。

唐朝宦官這麼猖狂,不是沒有原因的。根源上講玄宗皇帝脫不了干係。唐太宗鑑於前代的弊病,對宦官嚴加抑制,官階不得超過四品。唐玄宗開始毀壞原有的章程,對宦官大加重用,晚年讓高力士省閱批覆章奏,甚至任免將軍、宰相,也時常與他商議,自太子王公都敬畏地侍奉他,宦官的氣焰自此熾烈。安史之亂時,肅宗在靈武即位,因為根基不深,對各路蕃鎮信任度也不高,宦官李輔國以東宮太子的舊屬身份參預軍事計劃。過分的龐信使他驕橫放縱,逐漸達到完全失控的地步。

李輔國之後,歷任宦官都頭子都有神策軍(禁軍)的管理權。宦官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總是與禁軍打得火熱,各種名利恩惠,久而久之,宦官與禁軍就建立了一種共生共榮的親密關係,禁軍儼然變成了宦官的私家軍隊,皇帝反而使喚不動。這也是唐朝宦官猖狂的直接原因。

但從根本是上講,唐朝宦官專權的源頭卻是蕃鎮割據。玄宗聽信奸相李林甫建議,外放軍隊控制權至地方。推倒多米諾骨牌,自此以蕃鎮為代表的地方大員擁兵自重,呈尾大不掉之勢!對於這種情況,皇帝當然不敢再相信蕃鎮大員,於是搞起了創新,每有軍事行動就派監軍,這監軍的人選自然就是皇帝最相信的宦官。

對皇帝來說,宦官都是沒有根的人。沒有根的人貪點錢,弄點權什麼的,沒有大問題,他們的根本還是皇帝。於是乎,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最後連禁軍的指揮權都牢牢地掌握在了手上。因此,宦權的做大根本上源於蕃鎮的不受控制,是皇權用以平衡蕃鎮的一種手段。在唐朝中後期,皇權,宦權和蕃鎮就這樣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使安史之亂後勢微的唐王朝得意延續了一百多年。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皇權、宦權、蕃鎮這三權之間也不完全是等量齊觀的。不同於蕃鎮,宦權是寄生在皇權身上的寄生體,皇權也要依賴於宦權,皇權與宦權是一種共生關係。中晚唐時期,宦權看似超越皇權,幾乎達到為所欲為的境界,宦官可以掌握皇帝的生死,但它始終不敢也不能脫離皇權,一旦脫離就失去了根基。所以,宦官再猖獗也不敢說不要皇帝。而蕃鎮則不然,他的根基在於對屬地的控制,不完全依耐皇權,甚至可以取而代之!所以,朱溫滅唐之時,皇帝也好,宦官也好,一股腦地也就全報銷了。



週週說古今


眾所周知,中國自秦漢以後,太監作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侍從,承擔著皇帝生活助理、工作助理的重要職能,不可避免的成為了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但論及太監專權攝政,當屬唐朝和明朝。至於,題主問的,明朝的宦官和唐朝的宦官哪個更厲害?

答案很明顯:唐朝的宦官更厲害。

青主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兩者的對比區別。

一、宦官勢力的規模

唐代早期,皇帝均對宦官的權力做過限制,唐太宗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但經過了幾十年的開元盛世,唐玄宗日益沉迷於聲色犬馬、懈怠朝政,崇信內侍,賦予宦官監軍權力。安史之亂後,宦官李輔國對唐肅宗有擁立之功,逐漸掌握軍政大權,甚至阻止了張皇后廢唐肅宗所立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的企圖,保護太子李豫即位。自此宦官集團正式走上了唐朝的權力舞臺。此後,宦官通過自身掌握的神策軍這支精銳武裝力量,牢牢掌控著大唐的天下,哪怕是唐朝中後期那些手握重兵、不可一世的藩鎮軍閥們,也不敢挾兵自持。

而明朝的宦官集團勢力同樣不小。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明憲宗時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正德元年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明正德元年,太監劉瑾於京師另設內行廠,於東廠、西廠、錦衣衛分庭抗禮,五年後裁撤。至於錦衣衛,由於後期宦官權力極大,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 ,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因此,宦官集團通過掌控特務機關和皇帝授予的特務緝查大權,實現了自身權勢的膨脹。


二、宦官勢力執掌的實際權力

公元784年,唐德宗出於對文官的不信任,任命宦官統領保衛皇帝的神策軍。這樣就使得宦官集團獲得最核心的武裝控制權。俗話說:槍桿子裡出政權。手裡有兵權,宦官集團開始凌駕於天子之上。自唐穆宗以後,天子多受制於宦官。穆宗以後共有九帝,其中,除敬宗、哀帝外,其餘均為宦官所立。如俱文珍逼剛當7個月的唐順宗退位、王守澄將憲宗悶死在中和殿,對外則宣稱憲宗因服金丹毒發身亡等,歷數古今中外歷朝歷代,宦官對當朝多任皇帝生殺予奪如此之甚者,無出其二。直到朱溫進京把宦官全部殺光,才解決了唐宦官專政,可此時的唐朝也走到盡頭了。

而反觀明朝,明朝宦官勢力本來就是皇帝刻意扶持起來用來對抗文官集團,平衡權力的帝王之術。明朝諸帝,雖有胡鬧荒誕者,但基本都不是昏庸無能之君,對如何集中皇權、轄制百官頗有心得。通過精巧的設置“票擬”“批紅”制度,分化相權,使文官集團的權力代表——內閣和皇權的代言人——司禮監分庭抗禮,及分工又對立,形成了一種權力的制衡。而宦官集團也非常清楚,在皇權高度集中的明朝,自身的權勢富貴全部是出自皇帝,隨時可以收回去,然後手裡也沒有任何實際可用的權力,充其量不過是皇帝的傳話筒、生活秘書,跟本無法對皇權造成任何的干涉和衝擊。


三、宦官勢力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唐朝中後期,宦官把持朝政,別說軍國大事,就是皇帝的生殺廢立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唐朝中後期,宦官共擁立了8個皇帝,其中有4個皇帝就是被宦官直接或間接害死的。而且,也正是因為宦官之亂,壓制了文官集團對於帝國的治理,動搖了國家的根基,導致了帝國內部的空虛、腐化,引發了此後的藩鎮反叛、黃巢之亂,直至朱溫殺入長安,唐朝滅亡。

而,明朝宦官只是肌膚之患,易於整治。明朝宦官勢力雖權傾一時,但內有皇權壓制、外有文官監察,雖能得一時的權勢,但終究難以持續權傾天下的“立皇帝”劉瑾落得個千刀萬剮的凌遲之行,不可一世的“九千歲”魏忠賢被新皇一上位就一道詔書逼得自殺身亡。因此,終明一朝,當權宦官眾多,換了一個又一個,可謂是流水的宦官頭子鐵打的皇帝。

至於被後世小說所抨擊的宦官集團把持朝政、殘害忠良、魚肉百姓等事,終究也只是民間藝人對於殘暴皇權的誇張描繪而已,事有其事,卻不是歷史的真實面目。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宦官還是做過一些對於國家有利的事情的。比如,明成祖時的鄭和七下西洋、馮保和張居正政治聯盟治理朝政、王承恩陪崇禎在梅山上吊殉國等。


鬱川青主


唐朝、明朝太監都厲害,但綜合來說,我認為明朝太監更厲害。為什麼呢?

因為明朝從永樂帝開始,為讓太監讀書,設置了內書堂。內書堂乃皇宮內正規的宦官教育機構,類似國子監。內書堂對學生的選拔、教學以及教師的配備都有一套嚴格的規定,畢業之後的宦官有機會進入司禮監等重要內官衙署,在內書堂讀書的宦官們常常自比為外廷翰林,要知道入翰林院的都必須進士出身,非十年苦讀並獲得殿試優秀成績的人,是難以進入的。

由此可見,內書堂培養出來的知識型宦官其學識知識水平其實非常高,尤其是掌印大太監,簡直就是皇帝的高級參謀和文字秘書。

可見,唐朝太監牛,只是唐代末年的個別太監。明朝太監牛,是一個群體,且幾乎貫穿明代始終。所以綜合來說,明朝太監更牛。


孤舟釣江雪


論權勢之大。唐朝宦官在歷史上屬一屬二,,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自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始,繼而有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時的權閹楊復恭、劉季述等人。這些人個個都是生前顯赫無比,死後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明朝太監了?最大的無外乎是劉瑾以及魏忠賢,都是被皇帝一句話就賜死的!論影響力以及權勢遠遠不如唐朝的宦官

那為什麼明朝的太監反而被大書特書了?因為文官集團權利很大(掌握兵權、干涉太子廢立、干涉皇帝即位),又掌握文筆,掌握言論!而太監是明朝皇帝制衡文官實力的最大方式!所以明朝文官普遍恨上宦官!利用文筆把他們描寫的穢不可言!


孤城影隨


當然是唐朝的宦官厲害!

明朝的宦官再怎麼胡作非為,也不過是皇帝的走狗而已,一旦在皇帝面前失寵,不可一世的宦官就什麼都不是,分分鐘被清算。

而唐朝的宦官就牛逼多了,以前也不過是仗著皇帝的寵信而胡作非為,到了唐朝末期,具體說來也就是從唐憲宗開始,這些宦官居然敢把皇帝給滅了,從他們是皇帝的棋子變成了皇帝是他們的傀儡。

你說是不是唐朝的宦官比明朝的宦官厲害?


假裝油墨


唐朝最有名的太監就是高力士、李輔國、田令孜、魚朝恩、楊復恭。

高力士算是個好太監,一生忠心耿耿侍奉唐玄宗李隆基。

李輔國、田令孜和魚朝恩都是大壞蛋,李輔國更不得了,居然敢揪住唐肅宗皇后張良娣的頭髮打罵。

楊復恭是唐末有權勢的大太監,曾經做為前敵總指揮聯合李克用、朱溫、時溥等各路軍閥把黃巢打出長安,是懂軍事立過大功的人。

明朝最著名的大太監就是王振、汪直、梁芳、劉瑾、魏忠賢,都是得到皇帝寵信,權傾朝野禍國殃民的壞蛋。

尤其是王振和魏忠賢二人危害最大,王振攛掇明英宗率領五十萬大軍親征瓦剌,結果導致皇帝被敵人俘虜,九千歲魏忠賢把明朝禍害的千瘡百孔奄奄一息了。


西賊聞之心膽搖


都厲害。唐朝自高力士之後,宦官的權越做越大,皇帝都深受其害。甘露事件後,宦官掌握了好多生殺大權,一直到朱溫,殺光八百太監,唐朝已日薄西山。

明朝先有王振,後有八虎和錢寧、江彬,更有禍國殃民魏忠賢,令民怨沸騰,內憂外患,國家進入窮途暮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