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宦官和唐朝的宦官哪个更厉害?

王不二说史


私以为唐朝宦官对朝廷造成的危害更大一些。

不管是明朝宦官还是唐朝宦官,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点:

  • 均为皇帝家臣,皇帝会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
  • 都是皇帝想要与朝堂大臣抗衡、平衡权力局面的产物。

唐朝初始,唐太宗便有规定:宦官可以有,但官阶最高只能是四品官,不能参与政事,只能负责守卫、清扫、后宫饮食等事务。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对于宦官的权柄掌握是非常警惕的,根本不会让他们参与帝国核心事务,以防乱政。

到了唐玄宗时期,宦官权势开始增长,这时候宦官已经可以开始统兵在外,官阶上限也提高了,宦官可以担任三品以上的官职,但此时,宦官还在皇帝的控制之下。

宦官专权,祸乱朝廷,势力猖獗还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以前说到过,唐玄宗逃离长安,到达成都以后,惊闻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称“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这种公开的夺权行为,正是在宦官李辅国的支持下完成的,因为他拥立肃宗和代宗有功,获取皇帝极大的信任,皇帝赋予他权力,手握禁军,又任命他为司空、中书令,朝中一切事务都要与李辅国商量,更是将其尊为“尚父”,可想而知宦官权力有多么大。

李辅国曾经狂妄地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如此僭越,触怒了代宗,于是代宗着手斩杀李辅国:

罢辅国官职,进封为博陆郡王。不久,又派人于深夜将其刺杀,割下头颅扔到溷厕中。遂刻木代其首级以葬,赠太傅,谥号为丑。

宦官实在太过猖獗,连皇帝都要由他们废立:

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都由宦官拥立,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

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后来皇帝与朝中大臣决心铲除宦官,夺回权力,士大夫与宦官两大集团争斗不停,比如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甘露之变”。

“二王八司马事件”失败

“二王”,指的是王抷、王叔文,“八司马”指的是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至于为什么称他们为“八司马”,那是因为革新失败后,他们全部被贬为了州司马。

这次事件主要是为了: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以官僚士大夫为主体,唐顺宗为坚实后盾。

顺宗一即位,就任命韦执谊为宰相,提拔重用改革派人物,将他们分散在各个重要部门,掌握朝廷的财政和部分兵权,并着手夺回宦官兵权。他们锐意进取,颁布法令,赏罚分明,停止苛政,罢免贪官,提拔忠良,一时间朝廷海清河晏,政治清明了不少。

但如此一来,就如王安石变法一样,新兴的改革群体实力尚浅,改革力度又非常大,不可避免的触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站在了宦官集团、朝堂元老、地方节度使等等各方势力的对立面,他们联合起来抵制对抗改革派,逼迫唐顺宗退位,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李纯,就是后来的唐玄宗,唐宪宗就是宦官等集团拥立的傀儡,自然不支持改革派,于是罢黜的罢黜,贬逐的贬逐,砍头的砍头,这场轰轰烈烈的革新以失败而告终……

“甘露之变”再次失败

文臣武将从“二王八司马事件”得到的结论就是,一定要以杀戮的方式才能彻底铲除宦官。于是唐文宗即位后,就开始制定计划斩杀宦官。

唐文宗毋庸置疑,也是宦官拥立的,他也只是个傀儡,没有决策权,处处受制于宦官。所以他想要加强皇权,武力解决矛盾。文宗重用宦官推荐的大臣,翦除阉宦,不容易招来宦官的怀疑。

835年11月21日早朝,文武大臣们都在紫宸殿议事,事先安排好的金吾将军韩约禀告:“昨晚上左金吾院石榴树上有甘露降下来。”因为“夜降甘露”古时被认为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李训(也是事先安排好的)向皇帝道贺,请文宗前去观看。文宗也装作很高兴,让李训等人先去看,李训去了很久,回来说那好像不是真的,不宜让人观看,于是文宗派身边的大宦官仇士良和鱼志弘前去探看,他们二人奉命前往。

路上走到一半,他们发现带路的韩约满头大汗,十分紧张的样子,又看到附近似乎有甲兵埋伏,若隐若现,他们当即觉出不妙,迅速返回大殿,抬着文宗进了宣政门,然后关了大门,仇士良又命令五百禁军上殿,见人就杀,死了六百多文武大臣,接着他们又派兵全程搜捕逃窜的人,参与诛杀宦官的大臣满门抄斩,一时间长安城里血流成河,受牵连而死的人有1000多人。

毫无意外,“甘露之变”也失败了。

朱温斩杀宦官,宦官专权局面彻底结束

乾符二年(875年),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中和二年(882年),起义军将领朱温、李克用向唐朝投降。

中和四年(884年),在朱温、李克用等的合围之下,起义军最高领导人黄巢战败自杀,由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至此结束。

唐朝统治土崩瓦解,朱温成为唐末政局的话事人,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将内侍省几百名宦官全部斩杀,在外出使的宦官也被就地正法,至此,唐朝宦官专权局面彻底结束。

明朝的宦官虽然也乱政,但始终处于皇帝的控制之下,以皇帝的意志为主,并不能左右皇帝的废立等。

所以据以上内容,我认为还是唐朝宦官比明朝宦官祸害。

参考资料:《盛世悲歌:唐朝覆亡的真相》


史一下没事儿


更厉害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是比祸国殃民谁更厉害?还是比对国家的贡献谁更厉害?

而宦官好的实在不多,所以从对国家的贡献程度来说唯有明朝永乐年间的郑和了,七下西洋,开拓航路,剿灭倭寇,发展外交,弘扬国威,自然厉害。

而从祸国殃民来说,虽然明朝的著名太监比较多,唐朝的大多不有名,但唐朝的太监明显比明朝的太监更厉害。

而更厉害就体现在一个方面,那就是唐朝中后期的太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军队。

首先说明朝的著名太监,无非就是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

明朝的太监依附皇权,说到底他们只是皇权的另一种体现,所以不管他们多一手遮天,皇帝哪天想杀他们了,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王振够厉害了,结果土木堡之变时被乱军砍成了肉泥。

刘瑾也是如此,在当时号称世界首富,结果朱厚照想杀他,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魏忠贤也是如此,权倾朝野,朱由检当了皇帝后很容易的就除了他。

所以说,明朝的太监厉害也有个限度,他们依托在皇帝之下,皇帝想杀可以随时杀掉他们。

但唐朝中后期的太监则不一样,他们掌握了当时唐朝最为精锐的一支军队,神策军!

而这支军队之所以落入宦官之手,还和安史之乱有关。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逃跑,但周边保卫他的军队并不多,甚至还出现了马嵬坡兵变这等事,所以当安史之乱平定后,救驾有功的神策军便成了他的依靠。

如此神策军自然得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作为皇帝自然不可能亲自统领神策军,所以自然就交给了皇帝的心腹,太监。

宦官掌握了军队有多可怕,明朝的王振就是一个例子。

当宦官鱼朝恩掌握了这支军队并且让以后的宦官也掌握了这支军队后,皇权便不再神圣,皇帝的废立,甚至于皇帝的生死也完完全全掌握在了他们的手中。

在唐穆宗之后,几乎所有皇帝的废立都掌握在宦官手中,如唐敬宗甚至还死在了宦官手里。

所以,唐朝中后期的宦官虽比不上明朝的宦官那么有名,但厉害程度不是明朝的宦官可比。


秋水暝


笔者以为在这个问题上 存在着不同的着眼角度 即以生杀废立大权一面着眼 毋庸置疑 唐朝宦官绝无仅有 但从制度而正规化的权力来看 明朝宦官则后来居上 笔者据此二个不同的层面 分别给予如下论述:

一论唐朝宦官的专权:\r唐朝的三大祸患 一为藩镇割据 二为朋党之争 三即宦官专权 李辅国 程元振以后的宦官 甚至出现了废立皇帝的情况 其权势滔天无以复加 帝国宦官掌权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而爆发

至德二年 唐肃宗以李泌所言 用李辅国执掌符印军号 宦官掌兵自此始 他依附而联合张淑妃巩固权力 又加开府仪同三司 封郕国公 因为在内廷 居住宫禁之中 依靠肃宗宠眷而权力变得更大 肃宗时期的他被《旧唐书》总结道:“宰臣百司,不时奏事,皆因辅国上决。常在银台门受事,置察事厅子数十人,官吏有小过,无不伺知,即加推讯。府县按鞫,三司制狱,必诣辅国取决,随意区分,皆称制敕,无敢异议者。”(《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宦官传·李辅国传》)

上元以后 他开始与已经是皇后的张淑妃产生矛盾 已与程元振结党 鉴于此时的肃宗将有驾崩之势 皇后开始担心李辅国会对他不利而召见太子 请太子将他与程元振一并铲除 然而太子懦弱 鉴于其为肃宗亲信不想下手 皇后便召见越王李系 对他剖析利害 问能不能杀掉李辅国与程元振 越王表示可以 但事情被程元振所窥测 结局是李辅国与程元振率领军队 对越王及一干人等越一百余人进行囚禁 并以太子的名义将皇后囚禁 当皇帝驾崩后 李辅国直接杀掉了皇后与越王 拥戴太子李豫即位 是为代宗 由于拥戴之功 使得他愈发傲慢 对代宗言:“大家(引者按: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宦官传·李辅国传》)代宗羸弱而被迫敷衍他 进封他为司空与中书令 在掌握实权后的他又在名义上登上了宰相的权位

帝国的权力斗争始终在进行着 程元振为权势更上一层楼而与代宗密谋 如何除掉李辅国 结果是很乐观的 至少对于程元振来讲 他获得了元帅府行军司马 李辅国也卸去了中书令的职务 最终被代宗暗杀在家

然而宦官当道并没有因为李辅国的下野而结束 反而在程元振当政变得更加滔天 他开始兼带内侍监 进骠骑大将军与郃国公 并掌握禁兵 专权至广德元年吐蕃大举入侵 边关叩急 而并不告诉皇帝 以至于吐蕃攻入长安 导致皇帝仓皇出逃 代宗在下诏天下兵马勤王时 大将李光弼等人因为“忌元振居中,莫有至者。”(《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

帝国在步入宪宗之后 宦官的权势更加膨胀而肆无忌惮

元和十五年正月 唐宪宗为宦官陈弘志所杀 梁守谦等一派宦官立李恒为皇帝 宦官从此开始了废立与杀害皇帝的开始

唐宪宗晚年好长生之术而服用金丹 导致脾气暴躁 宦官经常受到毒打 宦官最终不满将其杀害 在拥戴谁做皇帝的问题上 宦官集团内部有了不同的意见 吐突承瓘意图立二皇子李恽 梁守谦等人意图立三皇子李恒 宫廷的斗争展开了 梁守谦一派杀掉了前者而立李恽为皇帝 即唐穆宗 \r

长庆四年 局势有了动荡 穆宗病重 将权力移交给太子导致宦官集团的不满而打算请郭太后来效仿武后行使皇帝的权力 但被郭太后大义凛然的拒绝 不久 太子即位 是为唐敬宗

敬宗已然是一个荒道之君 性格暴躁 在十二月外出打猎回宫 与刘克明 田务澄等宦官及玩球的苏佐明 石从宽等人喝酒 苏佐明等人后来将敬宗杀掉 刘克明等宦官又假传圣旨 让翰林学士起早遗诏 将朝政大权移交给绛王李悟 而刘克明一派的宦官 又想将掌握宫禁大权的内侍省一派宦官除掉 并夺取被枢密使王守澄 杨承和 神策军护军中尉梁守谦等人的权力 后者在知道后制定计划将江王李涵迎接入宫 来代替李悟 结果是刘克明等人被杀掉 绛王也在乱兵之中被杀掉 李涵即位 是为唐文宗 文宗虽然对宦官集团的专权深恶痛绝而与文官集团密谋为求除掉 但结果是失败的——“甘露之变”并没有成功

宦官集团与文臣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 元载虽然除去了鱼朝恩 但并没有将宦官势力彻底肃清 外朝的文官集团对“甘露之变”的失败并不甘心 在宦官集团权势挑战下 不得已进行反击 力求将宦官势力肃清 两派权力的争夺 终于将帝国推向了灭亡 崔胤联合藩镇朱温与宦官的斗争开始了

光化三年 随着崔胤被任为宰相后开始了与昭宗的密谋如何翦灭宦官

在崔胤除去宰相王抟以后 外朝的实权被他一人笼络 掌握实权的宦官集团——刘季述 王仲先等人在受到威胁以后开始计划开辟新的道路——重新立一个皇帝 来实现他们的拥戴之功 以而“挟天子以令诸侯” 毫无疑问 太子是他们最理智的选择

局势的变革在十一月开始 由于刘季述等人在掌握禁军 使得崔胤一派无所抗拒 昭宗被废除 太子即皇帝位 崔胤不甘如此 在他看来 如今就如春秋王室衰微 如果能迎接昭宗复位 铲除宦官 那将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并且曹操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 或许可以效仿 他开始了联络在外最为强劲的藩镇之一—朱温 而宦官集团中的韩全诲也联合在外的李茂贞 以其兵巩固长安 在崔胤的计划泄露以后 朱温开始率兵进犯 导致了李茂贞与朱温大战 李茂贞最终不敌而求和 他妥协于朱温的条件对宦官集团的铲除 宦官集团开始遭到屠杀 唐帝国自安史之乱以来宦官专权的局面终于覆灭 然而帝国也随着宦官专权的灭亡而灭亡

唐代宦官的专权 似乎不逊于明代的宦官 甚至远在明代之上 自宪宗以后的政局里 宦官始终在帝国政治权力斗争上舞台上表演 他们对皇帝的废除与杀害 宪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懿宗僖宗 昭帝或被杀 或被废 无一幸免 相始相终

二论明朝宦官权力制度而正规化:\r

明太祖鉴于唐代宦官之专权 将其专权源头主要之一内侍省分解成二十四个不同职掌的宫廷衙门其专权至此为之一挫 同时 明令宦官不得干政 亦不得读书 由于明代宦官掌权的巅峰在司礼监 故而笔者将择司礼监重点进行阐述

随着中书省的废除 内阁的建立 为平衡制约内阁权力的司礼监应运而生——“批红” 由此而看 明朝中央决策权力机构很显然的由内廷的司礼监制约外廷的内阁

明代对宦官行使权力的制度而正规化是通过内书堂的实施所建立起来 宦官开始学习“《内令》、《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千家诗》、《神童诗》”(《酌中志·卷十六·内府诸司职掌》) “学优则仕”的宦官开始进入帝国的官职系统

在司礼监官员的选用上 帝国有着一整套的培养制度 即从内书堂读书 再入东宫对太子言传身教的辅佐 再入司礼监(或从文书房进)

司礼监的官员经过内书堂的培训 可以代皇帝处理章奏 这一工作无疑是制度化的进行着 《酌中志·卷十六·内府诸司职掌》谓:“每日早晨,或非朝讲之日,及申时后,掌印公过司房看文书,秉笔、随堂,人各有室,挨次细看。先看文书房外本,次看监官典簿文书。” 此处需要提及的是司礼监下属机构的文书房亦是其制度化的一表现 文书房在内廷 属于司礼监下辖机构 与外廷的通政司职能大抵相对 皆是掌握文书的出纳 在权力的架构的划分上 内阁有翰林院 司礼有文书房

《明史、职官志》对文书房介绍说:“文书房,掌房十员。掌收通政司每日封进本章,并会极门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阁票,在内之搭票,一应圣谕旨意御批,俱由文书房落底薄发。凡升司礼者,必由文书房出,如外廷之翰詹也。”

宣德以后逐渐的将宦官之外放制度化 而归于兵部的任命“宣德二年五月,甲子,命行在兵部,凡去年八月差往各处镇守内外官皆令还京。”(《明宣宗实录·卷之二十八》)\r

传旨这一工作在唐宋以来 一直是宰相才能行使的工作 但到了明代 因为中书省的废除 到宣宗时 开始让内阁大臣“条旨” 有大事宣宗召见大臣商议决定 至正统英宗时 因为皇帝年幼 将此交于王振(《翰林记·卷二·传旨、条旨》)在以后的日子里 司礼监往往与内阁同时进行发挥这一职权

一则制度化来自于帝国京军的控制权 但是明代宦官在这方面同时受到文臣与勋臣的制约 也就是说 内臣宦官与文臣 勋臣三方同时对军队代皇帝掌控 并不单独归为任何一方掌管 并且在调动上 还有兵部的插手(五军都督府只存籍而已) 按:正统十四年的帝国危机时 皇帝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往同石亨(勋臣武清伯)、于谦(兵部尚书)等整理军务。”(《大明英宗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四》) 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帝国在宪宗以后 司礼监将京营进行管辖已经成了制度

二则来自于司法权 在朝廷内司礼监与三个司法衙门——刑部 都察院 大理寺一同进行司法的审理 在地方上 又管辖“热审” 这一制度化的实施直至帝国的灭亡

三则各地方州府与边镇的“镇守太监”或谓“守备太监、少监”这一权力的架构并不仅仅来自于司礼监 或以其为独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镇守太监”严格来讲 他并不是完全的制度化 他们以为不是“祖制”遭到文官阶级的反对 由于其他的原因 世宗在登基以后 也对“镇守太监”大量裁减 并说:“上曰:‘各处镇守内臣,原不系太祖定制,今且着云南、两广、四川、福建、湖广、江西、浙江、大同每用一人,内监慎选以充,不得作威生事。’”(《明世宗实录·卷二百十一》)《明史·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张忠传》说是“尽撤” 可能非实

三则皇权的交接 宦官衙门之首的司礼监又同时受到与内阁大臣的对待 即与内阁大臣同时作为“顾命大臣” 比如英宗时期的牛玉 及孝宗时期的戴义 神宗驾崩时又命阁臣方从哲与“司礼监协心辅佐,遵守祖制。”(《大明神宗实录·卷之五百九十六》)从“遵守祖制”也可以看出 司礼监在皇权交接之时所扮演的顾命大臣角色由来已久 亦即其制度化的一方面

四则对东、西、内行厂的提督从后来的史料来看 几乎都是宦官 英宗时期的王振 宪宗时期的尚铭 武宗时又有王岳 刘瑾 汪直 世宗时期的黄锦 神宗时期的冯保 熹宗时期的魏忠贤 总而言之 明朝时期的大太监 无一不对东厂进行掌控来对文武群臣实施淫威 东厂被宦官衙门所掌管形成制度\r\r明帝国与以往的汉唐帝制社会一样 存在着宦官专权的问题 如王振 曹吉祥 汪直 刘瑾 魏忠贤等人的存在 其中以魏忠贤最为严重 由于其名声太大 以至于笔者已不需要对此过多赘述 只对其制度化的权力之重要加以表述\r\r宦官阶级在通过内书堂系统化的教育 以而得以制度化的进入帝国的行政衙门任职 并出现了权倾朝野的司礼监衙门

除了表现在上述皇权交接下所扮演的顾命大臣角色以外 就是对章奏的“批红” 由于明代的大多数皇帝日居禁中 与大臣隔绝 司礼监主掌“批红”便作为皇帝代表一般的姿态存在 从《酌中志·卷十六·内府诸司职掌》的记载来看 他们并非仅仅“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 他们需要对上奏的各衙门文书进行详细的审阅 了解以后 才能参照内阁大臣的意见而代皇帝批示 他们以皇帝的姿态进行处理章奏 毫无疑问 这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这是司礼监之所以权重的原因 内阁不得不决于司礼监之批红 故《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谓:“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明帝国军国大事之赞否又需要内阁与司礼监共理 在上述史料延伸下 又有《大明孝宗实录·卷之七》记载:“国家政务,我太祖太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近来政务之决,间有大学士不与闻者。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与内阁公同商榷,取自圣裁。” 故而出现了“监阁共理”这一词条

张居正秉政期间 作为内阁首辅为了保障执政的顺利 在引进内阁成员上还要看是否与司礼监的第一位官员——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存在着矛盾:“居正请增置阁臣,引荐四维,冯保亦与善,遂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赞机务。”(《明史·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张四维传》)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奄宦·上》总结道:“宰相六部,为奄宦奉行之员而已。”权势之大 可见一斑\r\r明代宦官与唐代时期比较起来 前者的可控性在于:

一者 归于明代文官制度的外朝与厂卫制度的内廷各自牵制 明代以东班文臣 再细化则为阁臣 科臣 谏臣制约宦官

二者 军权的掌控上 由于明代帝王集权之盛皇帝对宦官张弛有度也是汉唐帝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其实宦官之所以能够专权往往开始于皇帝对其宠溺与否 唐朝时期即起于李辅国为肃宗宠溺至于明朝 与唐朝后期皇帝被拥戴而不得不敷衍宦官相比 明朝凡是当权的宦官 皆是来自于皇帝的宠溺 也就是说 只有皇帝对其信任 宠溺 宦官才能获取权力 虽然从逻辑上来讲 唐朝似乎也是这样一个情况 但唐朝的宦官往往以一种“拥戴”的立场而出现 这种拥戴 实际上便是在废罢或杀害皇帝以后重新开辟的另一局面 而造成他们如此胆大妄为便是因为军权的掌握 通过上述来看明代宦官在此权力上很显然与唐朝宦官掌控禁军 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别\r三者 宦官具有知识也是一方面的可控性 在宣宗设立内书堂 用帝国最具有学识的官员——翰林学士对其进行正统儒家道德教育其自身操守则亦颇为可观 加上很多宦官的出身是通过翰林官教习 具有一定的师谊情分存在在与士大夫的相处上自然处于相好态度 而朝政也就较为稳定 这是教育的缘故 在宦官所读的《忠鉴录》与《貂珰史鉴》二部书被礼部评价道:“善可为法,身享令名,国亦受福,读之令人慕;恶可为戒,国将受害,身先诛夷,读之令人畏。夫祖制貂珰识字有禁,宣德以后始立内书堂,教以《忠鉴录》,世则所进宜俱定为课程,庶几口诵心维,可以迁善改过。虽然近侍熟觇好恶在人主善听之耳。我朝金英以一言定储位,覃吉以正学辅东宫,则听之得也。”(《大明神宗实录·卷之二百五十》)

因此出现了很多被称赞的宦官 这里以史家记载举二三例表露:\r1、怀恩 考《明史·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怀恩传》谓:“员外郎林俊论芳及僧继晓下狱,帝欲诛之,恩固争。帝怒,投以砚曰:‘若助俊讪我。’恩免冠伏地号哭。......恩遣人告镇抚司曰:‘汝曹谄芳倾俊。俊死,汝曹何以生!’径归,称疾不起。帝怒解,遣医视恩,卒释俊。会星变,罢诸传奉官。御马监王敏请留马房传奉者,帝许之。敏谒恩,恩大骂曰:‘星变,专为我曹坏国政故。今甫欲正之,又为汝坏,天雷击汝矣!’敏愧恨,遂死。进宝石者章瑾求为锦衣卫镇抚,恩不可,曰:“镇抚掌诏狱,奈何以贿进。”当是时,尚书王恕以直谏名,恩每叹曰:“天下忠义,斯人而已。”宪宗末,惑万贵妃言,欲易太子,恩固争。帝不怿,斥居凤阳。孝宗立,召归,仍掌司礼监,力劝帝逐万安,用王恕。一时正人汇进,恩之力也。”\r2、覃吉 考《病逸漫记》谓:“东宫官典玺局郎覃吉,广西人,自云九岁入内。余初在内书馆教小内吏吉提督内使,因识其人,亦一温雅诚笃之士,识大体,通书史,议论方正,虽儒生不能过。辅导东宫之功为多,《大学》、《中庸》、《论语》等书皆其口授,动作举止悉导以正。暇则开说五府六部及天下民情、农桑、兵务以至宦官专权蠹国情弊,悉直言之。曰:‘吾老矣!安望富贵?但愿得天下有贤主足矣!’上尝赐东宫庄,吉备晓以不当受,曰:‘天下山河皆主所有,何以庄为徒劳伤财为左右之利?’而已,竟辞之。东宫尝随老伴念《高里经》,而吉适至,殿下骇曰:‘老伴来矣。’即以《孝经》自携,吉跪曰:‘主得无念经乎?’曰:‘否!方诵《孝经》尔。’其见畏特如此。东宫出讲,吉必使左右迎请讲官。讲毕,则语东宫官云:‘先生吃茶。’局丞张端颇不以为然。吉曰:‘尊师重傅,礼当如此。’”\r即便如臭名昭著的王振 也只是对待敌对官吏而已 并不能因此否定他\r3、王振 考《菽园杂记·卷七》谓:“本朝中官,自正统以来,专权擅政者,固尝有之。而伤害忠良,势倾中外,莫如太监王振。然宣德年间,朝廷起取花木鸟兽及诸珍异之好,内官接迹道路,骚扰甚矣。自振秉内政,未尝轻差一人出外,十四年间,军民得以休息。是虽圣君贤相治效所在,而内官之权,振实揽之,不使泛滥四及,天下阴受其惠多矣。此亦不可掩也。”\r又《罪惟录·列传卷之二十九·宦寺列传下·王振传》谓:“宣庙崩,英宗年幼,呼先生不名,上尝与小臣击球,振至而止。诘旦 ,驾在阁中 ,振跪奏曰:‘先皇帝为一球子几误天下 ,陛下复踵其好 ,如社稷何 ?’上愧无所容。三杨叹曰:‘宦官中宁有是人!’

四者 由于明朝的后妃严守祖训 而不没有发生专权干政 宦官在内廷无所倚靠 这也是不同于唐朝后宫干政的情况 因为后妃干政往往需要利用宦官为其手臂 同样 宦官也需要获取后妃的权力来达到自己的权力

纵观明代历史 明代帝王始终不受限制于任何宦官 明代的宦官集团只是在君主集权专制下的一个部分 虽如王振之权盛 但始终不叛离英宗 汪直之跋扈 也只是需要一纸诏书便可下贬南京 刘瑾之生杀 亦不过坐以待毙 魏忠贤之遮天 亦草草自尽了结 孟森先生认为即便如权势滔天的汪直 在面对皇权时也是难以掀起波澜:“帝于宦寺,倚任时无所不至,旋复厌之,即弃之如脱屣。”(《明史讲义·第二编·各论·第六节·成化朝政局》)他们始终作为皇帝家奴一种形态所存在 \r

综上所述 笔者以为 明代宦官相较于唐朝时期宦官 前者更能通过帝国制度而正规化来合理行使他们的职权 并不如唐代宦官一旦获得权力 往往蛮横专权 故而将明代宦官取得权力而认为擅权并不确切 虽然也出现了刘瑾 魏忠贤等人专权故事 但并不如唐代宦官近乎于一种野蛮专权弑杀废立皇帝的存在\r







张洵美


说起宦官专政,历史上有三个时代十分突出,汉朝,唐朝和明朝。其中宦官最为猖獗的当数唐朝中后期。因为无论是汉朝还是明朝,宦官做得再大也无非是把持朝政、蒙蔽皇帝这类“典型”动作,属于欺上瞒下的性质。但是到了唐朝却不然,宦官不仅要把持朝政,而且还可以玩弄皇权。所谓玩弄皇权就是把皇帝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左右皇帝的废立甚至生死!唐朝宦官猖獗到什么程度,“甘露之变”可以看出一二。

甘露之变发生在公元835年。由于27岁的唐文宗不甘被宦官控制,所以就和大臣李训、郑注两人策划诛灭宦官,以夺回皇帝所丧失的权力。在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赏甘露为名,将宦官的头目仇士良骗到禁卫军的后院然后将他们斩杀。但是被仇士良发现,最后导致朝廷大臣被杀,这次被牵连的人将近一千多人。史称为“甘露之变”。

在甘露之变发生后,此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门下省、中书省很多官员都辞官归家,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被杀了,所以就提前离开。而唐文宗更加受到了宦官的欺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甘露之变的实质是长期被架空的皇权对宦权的背水一战,但由于长期脱离禁军控制权,外围又没有得到蕃镇的支持,皇帝反抗不成功最后不得不丢车保帅,皇权最终被压迫得更厉害。

唐朝宦官这么猖狂,不是没有原因的。根源上讲玄宗皇帝脱不了干系。唐太宗鉴于前代的弊病,对宦官严加抑制,官阶不得超过四品。唐玄宗开始毁坏原有的章程,对宦官大加重用,晚年让高力士省阅批复章奏,甚至任免将军、宰相,也时常与他商议,自太子王公都敬畏地侍奉他,宦官的气焰自此炽烈。安史之乱时,肃宗在灵武即位,因为根基不深,对各路蕃镇信任度也不高,宦官李辅国以东宫太子的旧属身份参预军事计划。过分的庞信使他骄横放纵,逐渐达到完全失控的地步。

李辅国之后,历任宦官都头子都有神策军(禁军)的管理权。宦官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总是与禁军打得火热,各种名利恩惠,久而久之,宦官与禁军就建立了一种共生共荣的亲密关系,禁军俨然变成了宦官的私家军队,皇帝反而使唤不动。这也是唐朝宦官猖狂的直接原因。

但从根本是上讲,唐朝宦官专权的源头却是蕃镇割据。玄宗听信奸相李林甫建议,外放军队控制权至地方。推倒多米诺骨牌,自此以蕃镇为代表的地方大员拥兵自重,呈尾大不掉之势!对于这种情况,皇帝当然不敢再相信蕃镇大员,于是搞起了创新,每有军事行动就派监军,这监军的人选自然就是皇帝最相信的宦官。

对皇帝来说,宦官都是没有根的人。没有根的人贪点钱,弄点权什么的,没有大问题,他们的根本还是皇帝。于是乎,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最后连禁军的指挥权都牢牢地掌握在了手上。因此,宦权的做大根本上源于蕃镇的不受控制,是皇权用以平衡蕃镇的一种手段。在唐朝中后期,皇权,宦权和蕃镇就这样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使安史之乱后势微的唐王朝得意延续了一百多年。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皇权、宦权、蕃镇这三权之间也不完全是等量齐观的。不同于蕃镇,宦权是寄生在皇权身上的寄生体,皇权也要依赖于宦权,皇权与宦权是一种共生关系。中晚唐时期,宦权看似超越皇权,几乎达到为所欲为的境界,宦官可以掌握皇帝的生死,但它始终不敢也不能脱离皇权,一旦脱离就失去了根基。所以,宦官再猖獗也不敢说不要皇帝。而蕃镇则不然,他的根基在于对属地的控制,不完全依耐皇权,甚至可以取而代之!所以,朱温灭唐之时,皇帝也好,宦官也好,一股脑地也就全报销了。



周周说古今


众所周知,中国自秦汉以后,太监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侍从,承担着皇帝生活助理、工作助理的重要职能,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但论及太监专权摄政,当属唐朝和明朝。至于,题主问的,明朝的宦官和唐朝的宦官哪个更厉害?

答案很明显:唐朝的宦官更厉害。

青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两者的对比区别。

一、宦官势力的规模

唐代早期,皇帝均对宦官的权力做过限制,唐太宗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但经过了几十年的开元盛世,唐玄宗日益沉迷于声色犬马、懈怠朝政,崇信内侍,赋予宦官监军权力。安史之乱后,宦官李辅国对唐肃宗有拥立之功,逐渐掌握军政大权,甚至阻止了张皇后废唐肃宗所立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的企图,保护太子李豫即位。自此宦官集团正式走上了唐朝的权力舞台。此后,宦官通过自身掌握的神策军这支精锐武装力量,牢牢掌控着大唐的天下,哪怕是唐朝中后期那些手握重兵、不可一世的藩镇军阀们,也不敢挟兵自持。

而明朝的宦官集团势力同样不小。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宪宗时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明正德元年,太监刘瑾于京师另设内行厂,于东厂、西厂、锦衣卫分庭抗礼,五年后裁撤。至于锦衣卫,由于后期宦官权力极大,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因此,宦官集团通过掌控特务机关和皇帝授予的特务缉查大权,实现了自身权势的膨胀。


二、宦官势力执掌的实际权力

公元784年,唐德宗出于对文官的不信任,任命宦官统领保卫皇帝的神策军。这样就使得宦官集团获得最核心的武装控制权。俗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手里有兵权,宦官集团开始凌驾于天子之上。自唐穆宗以后,天子多受制于宦官。穆宗以后共有九帝,其中,除敬宗、哀帝外,其余均为宦官所立。如俱文珍逼刚当7个月的唐顺宗退位、王守澄将宪宗闷死在中和殿,对外则宣称宪宗因服金丹毒发身亡等,历数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宦官对当朝多任皇帝生杀予夺如此之甚者,无出其二。直到朱温进京把宦官全部杀光,才解决了唐宦官专政,可此时的唐朝也走到尽头了。

而反观明朝,明朝宦官势力本来就是皇帝刻意扶持起来用来对抗文官集团,平衡权力的帝王之术。明朝诸帝,虽有胡闹荒诞者,但基本都不是昏庸无能之君,对如何集中皇权、辖制百官颇有心得。通过精巧的设置“票拟”“批红”制度,分化相权,使文官集团的权力代表——内阁和皇权的代言人——司礼监分庭抗礼,及分工又对立,形成了一种权力的制衡。而宦官集团也非常清楚,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明朝,自身的权势富贵全部是出自皇帝,随时可以收回去,然后手里也没有任何实际可用的权力,充其量不过是皇帝的传话筒、生活秘书,跟本无法对皇权造成任何的干涉和冲击。


三、宦官势力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唐朝中后期,宦官把持朝政,别说军国大事,就是皇帝的生杀废立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唐朝中后期,宦官共拥立了8个皇帝,其中有4个皇帝就是被宦官直接或间接害死的。而且,也正是因为宦官之乱,压制了文官集团对于帝国的治理,动摇了国家的根基,导致了帝国内部的空虚、腐化,引发了此后的藩镇反叛、黄巢之乱,直至朱温杀入长安,唐朝灭亡。

而,明朝宦官只是肌肤之患,易于整治。明朝宦官势力虽权倾一时,但内有皇权压制、外有文官监察,虽能得一时的权势,但终究难以持续权倾天下的“立皇帝”刘瑾落得个千刀万剐的凌迟之行,不可一世的“九千岁”魏忠贤被新皇一上位就一道诏书逼得自杀身亡。因此,终明一朝,当权宦官众多,换了一个又一个,可谓是流水的宦官头子铁打的皇帝。

至于被后世小说所抨击的宦官集团把持朝政、残害忠良、鱼肉百姓等事,终究也只是民间艺人对于残暴皇权的夸张描绘而已,事有其事,却不是历史的真实面目。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宦官还是做过一些对于国家有利的事情的。比如,明成祖时的郑和七下西洋、冯保和张居正政治联盟治理朝政、王承恩陪崇祯在梅山上吊殉国等。


郁川青主


唐朝、明朝太监都厉害,但综合来说,我认为明朝太监更厉害。为什么呢?

因为明朝从永乐帝开始,为让太监读书,设置了内书堂。内书堂乃皇宫内正规的宦官教育机构,类似国子监。内书堂对学生的选拔、教学以及教师的配备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毕业之后的宦官有机会进入司礼监等重要内官衙署,在内书堂读书的宦官们常常自比为外廷翰林,要知道入翰林院的都必须进士出身,非十年苦读并获得殿试优秀成绩的人,是难以进入的。

由此可见,内书堂培养出来的知识型宦官其学识知识水平其实非常高,尤其是掌印大太监,简直就是皇帝的高级参谋和文字秘书。

可见,唐朝太监牛,只是唐代末年的个别太监。明朝太监牛,是一个群体,且几乎贯穿明代始终。所以综合来说,明朝太监更牛。


孤舟钓江雪


论权势之大。唐朝宦官在历史上属一属二,,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这些人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明朝太监了?最大的无外乎是刘瑾以及魏忠贤,都是被皇帝一句话就赐死的!论影响力以及权势远远不如唐朝的宦官

那为什么明朝的太监反而被大书特书了?因为文官集团权利很大(掌握兵权、干涉太子废立、干涉皇帝即位),又掌握文笔,掌握言论!而太监是明朝皇帝制衡文官实力的最大方式!所以明朝文官普遍恨上宦官!利用文笔把他们描写的秽不可言!


孤城影随


当然是唐朝的宦官厉害!

明朝的宦官再怎么胡作非为,也不过是皇帝的走狗而已,一旦在皇帝面前失宠,不可一世的宦官就什么都不是,分分钟被清算。

而唐朝的宦官就牛逼多了,以前也不过是仗着皇帝的宠信而胡作非为,到了唐朝末期,具体说来也就是从唐宪宗开始,这些宦官居然敢把皇帝给灭了,从他们是皇帝的棋子变成了皇帝是他们的傀儡。

你说是不是唐朝的宦官比明朝的宦官厉害?


假装油墨


唐朝最有名的太监就是高力士、李辅国、田令孜、鱼朝恩、杨复恭。

高力士算是个好太监,一生忠心耿耿侍奉唐玄宗李隆基。

李辅国、田令孜和鱼朝恩都是大坏蛋,李辅国更不得了,居然敢揪住唐肃宗皇后张良娣的头发打骂。

杨复恭是唐末有权势的大太监,曾经做为前敌总指挥联合李克用、朱温、时溥等各路军阀把黄巢打出长安,是懂军事立过大功的人。

明朝最著名的大太监就是王振、汪直、梁芳、刘瑾、魏忠贤,都是得到皇帝宠信,权倾朝野祸国殃民的坏蛋。

尤其是王振和魏忠贤二人危害最大,王振撺掇明英宗率领五十万大军亲征瓦剌,结果导致皇帝被敌人俘虏,九千岁魏忠贤把明朝祸害的千疮百孔奄奄一息了。


西贼闻之心胆摇


都厉害。唐朝自高力士之后,宦官的权越做越大,皇帝都深受其害。甘露事件后,宦官掌握了好多生杀大权,一直到朱温,杀光八百太监,唐朝已日薄西山。

明朝先有王振,后有八虎和钱宁、江彬,更有祸国殃民魏忠贤,令民怨沸腾,内忧外患,国家进入穷途暮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